疫情放开后,外婆终于去打疫苗了
我想给外婆最及时、最安心的保护。
我更想多一些,和外婆一起生活的时光。
带着外婆和妈妈来到社区接种门诊,看到打疫苗的队伍已经排到入口处,我忍不住倒吸了一口凉气——怎么这么多人!?
登记的医生说,上午一般为婴幼儿接种疫苗,而下午是成人接种门诊时间。最近一段时间,每天下午基本上都是流感疫苗和新冠疫苗的“天下”。
外婆很听我的话。几乎每年,我都带她和全家人一起接种流感疫苗。之前,她还接种了一针23价肺炎疫苗。这几年,她倒是从来没有得过流感和肺炎。
(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种门诊。作者实拍)
这句话不是我说的,是预检医生说的。
外婆已经85岁了。头发依然黑,眼睛也不花。就是耳朵有些背,和她说话要大声说好几遍才能听得见。
外婆有高血压,不过一直吃药,控制稳定,没有出现过什么急性的症状。几年前,她有段时间爬楼梯爬不动,检查下来说心跳很慢。后来,她装了个心脏起搏器,走起路来又有劲多了。
我和妈妈详尽地把外婆的身体情况告诉预检医生,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身体不错,可以打!”接种医生这样说道。
进入接种室,外婆看上去有点紧张。
接种医生熟练地找到了外婆的个人档案和接种记录。我告诉医生,外婆前两针打的是灭活新冠疫苗,第三剂考虑序贯加强(即使用不同路线的疫苗进行加强接种)。当然,不论是同源加强还是序贯加强,都能大幅度提高保护效果。
在我和妈妈的鼓励下,外婆“勇敢”而熟练地露出左上臂,手叉腰。注射时,一开始她没什么感觉,随着药水慢慢推进,有了一丝丝痛感。外婆不禁闭上了眼睛。
“一下子就打完了,蛮好的!”外婆这样说。
(外婆正在接种疫苗心接种门诊。作者实拍)
去年,我的爸妈、夫人和孩子都接种了新冠疫苗。大人们也都及时完成了加强针。
不巧的是,去年底,外婆不慎摔伤骨折。万幸的是,做完髋关节置换手术后,她恢复得还不错,没过多久就可以下床活动。几个月后,她甚至可以在我妈妈的陪伴下,慢慢地在小区里散散步。
就因为这个,全家就只剩外婆没打新冠疫苗了。这很让我担心。
国内外数据显示,60岁以上(尤其80岁以上)的老年人是感染新冠病毒后出现重症和死亡的危险人群。在我国香港地区,95%以上的新冠病毒感染死亡者为这个年龄段的老年人。
而与此同时,哪怕只接种一剂疫苗,也可以大大降低老年人感染后发展为重症和死亡的风险。我当然希望外婆可以尽早得到保护。
今年夏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们在小区居委会的活动室里设置了临时接种点,为行动不便或有特殊要求的人群接种新冠疫苗。外婆赶紧去打了第一剂新冠疫苗。
一个月后,在居委会的安排下,社区医生上门为外婆接种了第二剂新冠疫苗。
不过,冬季到来,疫情也逐渐开始抬头。我们全家人都有点焦虑——外婆打完第二针已有三个月,什么时候能打第三针呢?
11月2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说,新冠疫苗在完成基础免疫后3个月和6个月的保护效果是相当的,并把基础免疫和第一剂加强免疫的接种间隔从6个月缩短为3个月[2]。
这样,外婆就可以打第一剂加强针了!
(新冠疫苗第一剂加强针接种方案。作者自制)
根据规定,完成接种后,外婆还要在门诊留观至少30分钟。这是为了万一在接种后发生了急性的、速发的过敏反应,可以第一时间进行救治。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说,全球60岁以上老人接种我国的新冠疫苗已超过10亿剂次,都非常安全。而我国新冠疫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其它疫苗相当,老年人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甚至还略低于年轻人。
在留观时,我在手机里查到了外婆的接种记录,第三针的记录已经完成更新。外婆笑嘻嘻地比了一个大拇指。
(外婆在接种后留观30分钟,以及新冠疫苗接种记录。作者实拍)
12月14日,国家卫健委发布通知,已完成第一剂加强针6个月的人,可以进行新冠疫苗第二剂加强针的接种。
在国家发布的老年人新冠疫苗接种方案里,只有以下四种情况不能或者暂缓接种新冠疫苗:
(1)以前接种疫苗后出现过严重过敏反应,比如过敏性休克、喉头水肿等;
(2)感染性疾病处于急性发热期,建议暂缓接种;
(3)正处在慢性病的急性发作期,比如肿瘤患者处在化疗期间,或高血压患者处于高血压危象,冠心病患者在心梗发作期,神经性疾病的患者处于疾病的进展期等,建议暂缓接种;
(4)因严重疾病或者慢性疾病已经处于生命终末期,不建议接种。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日子慢慢流淌,我也慢慢长大。一些亲人逐渐离开,变成永远的记忆。
在我的印象里,外婆似乎一直都是当年的模样,还是那个每天等我放学回家、笑嘻嘻从锅里夹出来一块肉塞到我嘴里的当年模样。
通过接种疫苗,我希望能够给外婆最及时、最安心的保护,想多一些和外婆一起生活的时光,更希望全家人都健健康康,开开心心。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拥有这最简单也最奢侈的幸福。
*腾讯医典内容团队出品
作者简介:
曦包包,腾讯医典医学编辑。原疾控中心公共卫生副主任医师,曾长期从事疫苗接种管理和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