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于最近的阿里事件我的一些想法

陈晨讲数学 陈晨讲数学
2024-09-05
     
      最近阿里数学竞赛的预赛,出现了一个夺得第12名的中专生姜萍,引起了极大轰动,之后又有人质疑其成绩不真.围绕着双方,网上出现了大量谣言,网暴,并围绕升学制度/考试制度对喷.

     我是一个比较老派的人,所以还是想出来写几句自己关于讨论的想法.最后再谈谈关于网上讨论的升学和教育制度我的想法,以及数学圈的一些看法.
  
      最初刚出这个新闻我是比较高兴的,虽然我知道预赛可以作弊但从常理想作弊不多,感觉又发掘出了一个潜在的数学人才.
       过几天听说阿里甚至专门做了一个专访,就更开心了,因为认为这代表阿里做了一定的核查工作,此事应当比较可信.
       然后朋友提醒我去看视频,我看完是很吃惊的,我教了很多很多热爱数学擅长数学的学生,其中不乏奇才,但我感觉视频跟其中任何一个都对不上.此时我已经不太相信这件事.
       (当然这些天各种谣言和截图满天飞,但我倒不觉得它们能怎么改变我的想法,这些截图和谣言甚至都不能确定出自于人类还是AI)

        但是,在此我并不想质疑此事.
其一 是因为所有的这些采访视频都只能算间接证据,用来做一个公开的严肃的判断是不够的, 在没有明确证据的情况下,应该遵循疑罪从无的原则.
其二  即使真的有作弊行为,作为一个未成年人,不应该承担汹汹舆论的批评甚至造谣.   互联网网暴的力量是非常可怕的,我随便一搜,看到什么"姜萍老家视频" 感到非常可怕.

      我始终认为应当把保护学生作为第一原则,无论是普通学生,还是疑似作弊的学生或确定作弊的学生.

       我认为这次大众舆论十分过界.


       考试有很多种,有提前很久告知大家设置大量监考屏蔽信号的严肃考试,有网上随便参加的鼓励为主的考试. 
       显然,在中国,只有前者可以作为升学和选拔的依据. 后者不可以.
       谈话有很多种,有只是私下聊聊或者发在朋友圈的,也有发在公众号或者在正经的采访中说的,这两者显然也是不一样的.
      这并不是一种双标, 就比如之前一个家长拿着一些amc和参加我司xmo的成绩问我这个学生数学素养和天分如何,我回答说挺不错的, 然后他问我能否帮忙写推荐信.











       那当然是不能,请本人亲自来接受我面试和笔试再谈这件事.


       这是很显然的道理,严肃的事情必须用严肃的态度来处理.反之,不严肃的场合说的话也不应该当作严肃的事情来处理.

      我认为这次大量的网暴都在于过于看重一场不严肃的考试,以及把私人间的谈话无限上纲上线.

      最后,我基于善意提一点,讨论问题时对事不对人是很好的.因为讨论人很容易陷入"试图论证我方是圣人,论证对方是坏种"这种死循环,陷入情绪控制.其实对把事情讨论清楚并无益处.而且对当事人来说,整个互联网的压力施加其上,不亚于泰山压顶.

      作为这件事的收尾,因为闹得太大围绕双方争论太多,我建议阿里提交原始答卷请第三方调查(即支持39名选手的联名信)。 我认为这对阿里的形象是非常有好处的. 其实之前放出宣传片之后放任舆论发酵阿里已经失分太多.

      并且我建议以后初赛只决定入围, 不再排名.
      
      我有很多学生参加阿里数学竞赛拿了很多奖,我本身是很希望比赛能够一直红火下去的.中国的文化很强调公平和共识,我认为即使是一场不严肃的考试,也得在这两点上下功夫才容易做大做好.




附录1:  我对以标准化考试作为主要录取手段和非标准化考试决定录取的两种思路的看法(本次网暴热门问题)
      
       欧亚大陆国家如中俄德法,长期推行标准化考试录取大学的思路.
       当然,其实也有差异.德国12岁还没学太明白就分流去专科/法国有很多面试还有预科制度. 
       但总的来说,不太会做题基本与好大学无缘. 考试要设监考查id是基本想法,未必总能做到,但一定朝这个方向努力.
       
        这种做法的好处是:
        保证底层总有希望,增强向心力并且有大量合格的中层人才可用.
        缺点:
        人才结构单一,学生对考试科目异常了解,非考试科目异常不了解  另外为了公平放弃了很多无法标准化的项目
          现在看,是工/农业国长期实践的选择.


         海盗国家如英美,长期推行非标准化考试和推荐信及面试结合的思路.
关于这种做法有很多神话故事,我不得不一一澄清.
首先,有很多人说美帝强调信用,所以虽然考试漏洞百出,但大家诚实为本,不会作弊的.
我举两个例子: 1普林一直要求学生写一个承诺书,然后不设监考进行考试,某年.助教就考试最后一题在网上发布了一个错误的解答.
然后考生有1/4跟这个解答一模一样.
助教要求学校取消这些人的成绩,而学生们反过来指责助教钓鱼执法.
2美国前国家队领队罗教授一直以来受谣言困扰,于是今年amc考后,他出示了一份amc泄题最初来自于英文版试卷(这说明是美国考点泄题,而非常见言论"中国学生作弊害我美帝纯洁小孩")的证明.
事实证明,做好事情,不能依赖于有漏洞的规则.
至于什么招生官火眼金睛,学校老师慧眼识英才写推荐信的神话,有,但只能作为个例,基本在学校里待几天就清楚是这样.
       大多数宣传的优点其实并不存在,在我看来唯一的亮点在于学校容易吸收到大量资源来进行建设,以及学生队伍会非常多样化.硬要打个比方的话,就是大陆国家学校里的合格品多,英美这一套的次品率和逸品率都很高.
       如何取长补短是我一直在思考的.
      总得来说,我认为这套玩法弊多利少结合他们的国情可能好也可能不好,但放在欧陆国家一定是不好,这也是德法坚决不抄的原因吧.

        所以这次网络的大量的呼吁浙大以初试成绩录取的观点我是完全完全不赞同的.  但是我觉得办更多的纯兴趣的与升学无关的各种活动都是很好的事情.



附录2:  发一点自己的感慨和牢骚.

  1. 网上有很多关于数学圈封闭\不容人\歧视外人的说法.我想替我的同学\学生\朋友说几句话.


      相对于其他学科,数学界真的是最开放的学术圈之一了.主要的原因是:1.数学有统一标准,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 2.数学家太寂寞了,大多数数学论文写出来,全世界可能只有几十-几百人会感兴趣,可能只有个位数的人会真的阅读文章的证明.数学家们是真的是很迫切的希望更多的人可以读到自己的文章,能有更多人和自己讨论问题.


      具体来说,近年的大多数论文都可以在Arxiv上免费访问阅读,很多数学家也会把自己的论文直接挂在个人主页上供人下载.

       网上的数学课程\会议讲座录像等公开资源其实也是很丰富的. bilibili上面就能找到很多,各大院校的官网上也有很多资源. 线上讲座很多也都是公开的,圈外人士想参与讨论也有一定可行性

      如果作为圈外人士,做出了一定的成果,想直接投稿期刊多少会遭遇一定的困难和歧视, 但如果做出了重要的结果,或者联系对课题感兴趣的圈内人士帮助引荐,发表出高水平的论文也不是不可能,相关的佳话有很多.

   【校友】宁静致远 大器晚成 ——记北大数学78级校友张益唐(当年算半个圈外人士)

    只有高中学历的家庭主妇,做出了数学的4项重要发现

    快递小哥破解百年难题,被浙大教授请去讲课,执着带来奇迹!


      当然,数学圈的开放程度还有提高的空间,我本人也非常支持各种学习资料的公开化,并做了一点微小的努力。


2. 数学人士对于错误的看法。


      数学里面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这没有什么争议。但是数学家犯错误是很正常的,很常见的,也是学术界普遍接受的事实。很多伟大的数学定理都是在错误证明不断被修改的过程中逐渐被证明的。所以对于无心之失,学术圈是不会进行道德批判的(大概心态是:那个倒霉蛋把有漏洞的论文挂arxiv了,还被发现了,这下不能像我一样偷偷改了,好惨好惨)。也正因如此,纠错是必需的。如果容忍一个有错误的定理/证明发表/流传,那相关的所有推导都将没有意义。因此做数学的人一般允许自己和别人犯错,但看到可能的错误一定会迅速且坚定的指出。如果质疑错了,实际别人没有犯错,也没什么,有时质疑的过程也可能揭示证明中关键的想法。

      我认为允许质疑、鼓励质疑是发现真理的必要条件,只要局限于对事实的讨论,不进行道德批判或人身攻击,则也不应该对质疑者做任何道德绑架。


3. 现在网络上的学历对立/男女对立太严重了。

       对于活生生的个人,我非常反对这种标签化的叙事。我认为标签化/歧视是人基于(可能错误的)统计推断,为了节省效率、减少思考的一种本能。对于招收上万份简历的企业,基于学历标签推断工作能力,而不是一一考试/面试确实提高了效率,且误差可以接受。但对于个人,当你面对几个活生生的人,用标签做决策显然误差极大,也没有提高多少效率。

      如果你没有一百个孩子,请不要给他们贴标签。


4. 网上很多人说圈内的质疑是高学历者(男性)看到中专生(女性)能力比自己强破防了。这个观点就有点搞笑了。我以北大数院为例。

       进入北大数院的时候,不少同学(尤其没有竞赛背景的同学)是踌躇满志的,梦想着成为伟大的数学家。大四毕业的时候,这群人中95%以上会破防n次,进而意识到人类的参差。其中部分仍然选择学术的可能又能进一步发现,努力、热爱和时间是真的可以弥补天赋的不足的,然后可能能做一个优秀的数学家。无论如何,已经被击穿心理防线的人看到什么样的天才也不会觉得太奇怪。

      剩下的不到5%的让别人破防的人,他们可能还会保有一点内心的骄傲,然而,如果从他们的角度看,北大大多数人和大多数中学生,大多数中专生,大多数小学生一样,都是无法交流的笨人啊。这个时候出现一个可以交流的正常人,他们会在乎他/她是大学生还是中专生吗?





附录3: 为什么我认为这个初试成绩大概率假但不能全盘推翻

  1. 一个初中毕业,从没有学过高中/高等数学的小朋友,学习一两年达到能看evans pde教材(注意:能自学前几章和掌握整本书需要的数学基础大概相差大学两年左右的内容)的程度,需要多罕见的天赋? 网上很多不懂装懂的说法,说这个天赋媲美韦神,甚至伽罗瓦,甚至有说高斯的. 这也太看不起天才的学习速度和人类天赋的参差了. 实际上,一个非常热爱数学,有一定天赋的孩子,两三个月学完高中课本内容,一年半左右学完数学分析和线性代数,甚至自学一点点实变函数和泛函分析,达到能阅读evans前几章的水平,是合理的,我的很多学生都能做到. 当然,这需要每天充足的学习时间,高强度的自律和极致的热爱.


    我确实见过10岁能熟练解偏微分方程的选手,因此这件事也不能说是不可能, 只能说稀有.


2.针对视频中数学符号的书写问题,不同人有奇奇怪怪的书写习惯很正常,我自己的符号书写也很飘逸...何况视频的拍摄\剪辑由阿里完成,这些板书也不一定都是姜同学写的. (板书的数学部分很混乱,但基本是正确的,而且属于刚学过复分析的人不大可能给出的,简单问题复杂化的解法.)


3.关于使用Latex的难度.Latex是一个很容易上手的软件,一个完全不会编程的人花一两个月完全可以学会.另外如果姜同学手写答题,然后由mathpix软件\chatgpt\王老师代为整理输入成latex文档,我不认为这属于严格意义上的作弊.


4. 关于姜同学中考/月考成绩的一些截图传闻. 没有人能核实这些截图的真实性. 如果是真的,那姜同学的表现确实颠覆了我的经验和认知.


5. 其他网传聊天截图等. 同4无法证明其真实性.


      其实正如我之前写的,我作为一个旁观者在不同阶段看到了不同的事实我的看法就会完全不同,互联网上哪有那么多十分清闲忙着收集多方向观点并辨析的人呢?这也是我完全不赞同互联网判案,更不赞同互联网判案针对个人的原因.  难以实现正义,更容易实现网暴.



附录4:  

      中国文化中一直强调私人谈话不可以上纲上线,没有人愿意活在一个说每一句话都要搜集大量信息深思熟虑的环境里。    

      几年前,有一个人拿出十几年前的私下谈话录音作为另一个人道德败坏的证据,前者居然没有身败名裂,是我非常非常意外的。





      陈晨,09至今的学而思数学竞赛主教练,微信公众号“陈晨讲数学”作者。教学数学竞赛已有十几年,培养几十名学生获得imo金/银牌。   
在本号大家可以看到历年imo金银得主的学习心得,(基本现在每年都会找两个拿imo金的学生写一下心得, 重大考试的解答,一些有意义的思考题,前人踩过的坑和思考,欢迎大家来一起讨论.

推荐历史文章
S20 2022年IMO银牌得主徐赫的传奇经历(修订版)
S20 李斯羽同学的学习心得:)
S8 2020年IMO金牌得主依嘉的学习经验谈
S21 2022年IMO金牌满分得主瞿霄宇关于数学和数学竞赛的FAQ
S19 2020年IMO金牌得主陈锐韬的学习经验谈
S18 2020年IPHO金牌得主孙睿的学习心得
S18 女生学数竞?好处多多
S4 2020年IMO金牌得主饶睿的学习经验谈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陈晨讲数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