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取标题案例,看律师新媒体的“流量思维”与“价值思维”
△ 点击下方 增长律 关注公众号
在之前的推送中,我专门写过一篇文章,来分享律师发推文取标题的一些操作经验。(相关阅读:《听说律师自媒体:“生”于专业性,“死”于取标题?》)
写推送和单纯的「写文章」最大的区别是,既然我们是放在一个新媒体运营的场域里进行,那么,点开一篇推送的文字或许只是内容的一部分——细心的内容运营,也会关注到推送的标题、摘要、封面、推送时间、推文图文搭配……这些要素对文章拿到一些反馈的影响。
这里的「反馈」,不只是指的阅读数、关注数这样直接看得见的增量衡量;这里的「要素」,不只是内容的辅助——甚至,我在之前的不少文章里也反复提醒了——就是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近在一个法律行业人居多的群里聊到一个与此相关的话题,群主旭东问大家:
(关于热点与自己或团队写作的关系)
各位在写文章的时候对于热点是怎么思考的?
由于公众号定位(主要还是团队专业展示,基本都是团队内部每周探讨的事情,顺便公开了,毕竟渠道完全不在公众号)的问题,我们从来没有追任何一个热点。
然后,群主也继续补充说出了自己纠结的点:
不过看了挺多追热点的号其实都很重复,没有原创,我们比较担心粉丝不精准~因为现在后台回复真的忙不过来,很多时候都是做公益~各种提问……
这个话题很有代表性,也有群友非常认同追热点的能力只是自己不具备,于是我也想到了个人过去的很多探索。
简单来说,在我看来,做内容的目标导向,主要分两种:流量思维,与价值思维。——流量思维注重发力于开源,先大喇叭喊,再小声谈;而价值思维更注重节流,先提高门槛,再对接能对齐认识的客户。
所以,关于「流量思维」,我是这么分享的:
丁香医生的热点响应机制可以了解一下,简单来说就是“热点话题+专业知识”,顺着公共话题调整结构,核心交付是固定的知识梳理。
如果一个律所要做平台化、全矩阵内容运营的话,这个能力要慢慢提升起来。
不然就是到处说教,只是留痕了。
比如,关于某明星的嫖娼、性侵的相关法律知识盘点,换个明星出现了类似的案例,其实主体输出内容也成立,那么「热点话题+专业知识」的结构就能很快搭出来,甚至很快变成其它更丰富的内容形式,抢夺流量洼地。
不过,关于「价值思维」,才是当下的我更加重视的:
现在不追热点,或者提到热点也不过是打开话匣子的一个很小的切入点。
因为如果对话的读者本身是认同内容价值本身的话,流量数据这些就没有太大作用了,讲好自己的事就行了。
我们要相信读者自己的判断力。
不敢自诩什么「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毕竟杜甫都能被挖苦是「古代公知」,只愿老老实实相信真诚分享的价值,是不会被阅读量等数据绑架的。——哪怕个别文章拿到了更漂亮的数据,也要坚持自己的写作初心,是分享,而不是迎合。
为了阐述清楚这两种思维方式所推导出的行动有多大区别,我想到了之前在庭立方做新媒体主管时,因为日常要负责运营「为你辩护网」与「庭立方」两个公众号,所以从标题到选题上拿到过比较实在的反馈。
标题①:《“有过错”与“因果联系”:女辅警敲诈勒索案中需要关注的2个问题》,作者史纯律律师,首发于「为你辩护网」。(以下简称「标题①」)
标题②:《许某父亲首发声,“敲诈多名公职人员”女辅警不该成为被告人吗?》,作者史纯律律师,原文首发后,次日被转载于「庭立方」又推送了一次。(以下简称「标题②」)
对,你没有看错,这几乎是同一篇文章(具体作者文章背景我就不展开了,大家可以自己点开看),后者只是加了点新资讯,隔了一天换了个标题重新发布。
两个标题都是我和作者商量后重新拟定的。
关于账号,因为前者是老牌刑事法律账号,运营时间也更长了,粉丝数至少是后者的3倍。
而阅读量呢?——这个大家一眼就能看懂的数据指标。
截至我写这篇推文的时候——前者阅读量:2400+,评论数:2;后者阅读量:6700+,评论数:20+。
按照我们的思维惯性:
1、新鲜出炉的文章,肯定比二次转载(吃点剩菜)的文章更能抢占传播势头;
2、大号的点击量肯定比小号的点击量更有先发优势,至少差距不会那么大;
3、主要内容不变,换个标题的影响力不可能有那么大,就算大也跟账号本身的粉丝基础有关;
4、只有大号挖掘小号优质文章洼地的时候,反过来就难了吧;
……
怎么样,这个取标题的案例,人狠话不多,一口气就把以上的思维惯性全颠覆掉了,有意思吧?
如果不是躬身入局、亲自拿反馈,或许我会永远活在「想当然」的理论里。如果说商业需要反脆弱,那么,真实且有价值的案例,往往还会「反常识」。
有的人听过很多道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有的人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还在原地;有的人听过很多道理,讲出了一堆新的道理……
但是,我展示这个案例,倒不是为了说明哪个标题更厉害,我说过了,唯数据论很可能不是运营,而是陷阱。
我们继续分析,标题①里,「有过错」与「因果联系」,是个实务问题,这个实务问题,或许不只跟「女辅警」有关,也和许多涉及类似问题的案例都有关。
标题②呢?无论是更新的资讯——「许某父亲首发声」,还是对「女辅警」成为被告人认定的讨论,都是紧紧的扣着这个热点本身来点题的。
「吃瓜」更吸睛,而「分析」更长尾……时间久了,内容会从传播端活到搜索端,搜索端看重的,是实务关键词,而未必是这个事件。
你看,一篇文章,两个标题,就能更清晰地看出做出流量和产出价值的导向有多么大的不同。
前者,是老牌刑事实务账号,热点可以追,不过关注者以公检法律专业人士居多,如果文章标题一味地扣热点,但是没有凸显专业分析的要点,那么很可能得到了「阅读」,而失去了「关注」。
而后者,是刑事法律圈一个要做平台级的账号,内容包容度更广,对于C端用户有着专业内容「以正视听」的责任;对于B端用户——包括对作者——也是一次流量运营的辅助与反馈展示。所以标题可以取的可以更互联网一点。
前者,体现的是运营者对账号定位的责任;后者,体现的是运营者对作者原创内容的激励。
当然,账号的定位可能会改变,内容(当然包括标题)是跟着定位走的。
律师专注专业内容输出没问题,不过适当地带点运营辅助,也有机会产生「一鱼多吃」盘活全局的奇效。
想做什么和能做什么,也是可以如此自恰的。
行进文末,留下几个问题在这里吧:
那么,如今的你,会想点开哪个标题呢?
时隔一年后的推送,你是更看重「事件」,还是「问题」呢?
如果让你给作者的文章取标题,你还会怎么切入?
我的这篇推送,又是什么思维导向呢?
……
期待你的思考与反馈。
还是那句话,能看到这里,我相信读者自己的判断力。
最后,隔空谢谢旭东、潘帅、维维、Zhou的一次话题讨论,让我想留下这篇文章展开说说自己的思考;也谢谢作者史纯律律师(前江苏省检察业务标兵;江苏神阙律师事务所 刑事合规研究中心主任),对我编辑调整他文章的充分信任——这次又拿和你的对稿子过程来写稿了,哈哈。
我们下次分享再见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