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降一次反馈感颇强的法律直播间后,我们更加确信……
团队的公众号,平均每周以5篇原创稿的量在稳定地输出着。
虽说「稳定」,也难免有些「暗流涌动」的空间。
就拿我这个作者来说吧,刚开始在增长律发文,是带着强烈的「我有话想说,不吐不快」的姿态来的,很多文字是沉淀已久的思考,借着一篇篇标题进行「话语的封存」。而到了近期,我发现虽说依然在发布着新的内容,可从「不吐不快」早已变成了「这个问题是否值得一说」——表达驱动力不再来自自身,而是来自环境。
这种驱动力的转变,会让自身表达欲的唤起更加折磨。不过我知道,这其实是好事:没有挖掘出新的问题,怎么会有新的成长?
写作是一个掏空自己的过程。只有把经验的包袱卸下,才能更敏感自己的匮乏与其它感受,问题意识也更强一些——因为自己想解决的问题「束之高阁」,来自「名山大川」的叩问才会更显得巍峨。「旅途」中的经历,在文本间才会更容易分毫毕现。
上面说的这些恐怕只有坚持码字输出的朋友更能理解我在说什么,此处暂不展开说太多,也不奢望都能理解。
下面我说点人人都能理解的。
写东西,有上下求索的挣扎,当然也有过程中的反馈。无论把内容运营这件事怎样拆解分析,都还是离不开内容二字。
上周三,我在朋友圈分享了团队的一篇新的推文,没想到得到了无讼研究院主编的关注,然后小窗问我:团队是否愿意上无讼直播间,参加「无讼笔谈」,和各位青年律师和无讼作者分享点自己的经验?
我想了一下,虽然团队现在规划的「直播」更多是放在飞书上内测——定向邀约,结合文章,限定人数,增强内容密度——不过,偶尔能去其它的平台露露脸,分享一下一个小破号背后的小团队,到底行进到了哪个地步,也算是一个不错的「插曲」。
于是,几乎没费多大功夫——内部沟通,确定时间,建群对接,交流选题,敲定海报,直播测试……上周末晚上,一场后来被无讼的小伙伴反馈是「第一次线上连麦氛围能这么活跃」的直播就这么上线了。
当然,也才有了这么一张海报,从上周五开始定稿扩散:
▲ 上周的一张无讼直播预热海报,现在扫码还可以看到直播回放
拿到这张海报,和看到无讼的相关宣发的时候,我个人还是很感慨的。我感慨的不是帮助小伙伴登上了无讼的直播间,而是内心更加确定的一件事情:内容运营,核心真的是内容。只要你坚持输出,真诚的分享有价值的经验和思考,无论是大号还是小号,都不用担心渠道的闭塞。
就像我们的作者之一陶老师,他的一篇分享在飞书内测直播的感受推文,可能在「增长律」这样一个小号上的阅读量也就一两百,可被无讼研究院这样的公众号作为预热转载后,轻轻松松就一两千了,也让更多的人知道了增长律这样一个公众号和团队。
可是,问题的关键也就在这里。很多人因为发现了「渠道红利」远远比「内容红利」更加地明显,于是开始热衷于研究:
我的稿子怎么在大号发表;
我到底选择在哪个平台开始搞自媒体更有流量;
是不是直播聊天比写文章更容易;
最近这个体裁挺火的,我要不要赶个时髦;
光发一篇推文好浪费,我要全平台分发;
听说最近播客挺火的……
诸如此类,好高骛远,渐渐飘忽。
渐渐地,人会越来越追求强反馈的内容与渠道,而忘记了自己最初真诚分享时候的样子。
诚如这次直播的主题——律师的「卷」和「躺」——很多时候,我们的躺,是否只是一种求认同的姿态;卷,也不过是用战术上的勤奋、时间上的消耗,来回避了战略上的懒惰呢?
古人云: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对于持续增强内容密度的文章来说,就好比那「弱水三千」,而参与直播唠嗑这样的场域,就是展现「取一瓢饮」魅力的过程。前者才是养料地基,后者才有可能开枝散叶。
如果你看完了这场直播的完整版,会明白它和我们作者文章之间的关系有多么紧密。
▲ 摘自自己的一条朋友圈海报分享
感谢无讼靖力主编的直播邀约,以后各个相关平台,如果有合适的话题和可以展开的角度,我们依然会欣然参加。不过对于团队自身构建的公共表达,我们依然会保持克制。简单盘点一下,我们的内容互动更多还是像如下选择中进行:
1、朋友圈:主要是分享团队的公众号推文;合作客户的相关物料;其它更多是团队伙伴个人兴趣的分享,没有被绑架什么集体意志
2、社群:主要是维护几个法律人交流群,鼓励大家参与有内容、有价值、有互相尊重前提的讨论,也不排斥群友——甚至是某种程度上的竞争对手——夹带私货,只要是这个「私货」是有参考价值的
3、线上论坛、内部版直播:计划在飞书上构建一个基于法律知识库的MINI版论坛,方便大家的资料共建、共享;内部直播上文提到过,也是放在飞书上小范围进行,主要是作者分享自己的推文,我们内部开玩笑叫「带着材料(稿子)来开会」
4、公众号:这个不多说了,依然是我们截至目前最坚持稳定输出的阵地,包括这篇稿
5、线下论坛、其它新媒体矩阵:我们可能更多是带着研究案例的角度来进行尝试的,更多的精力宁愿用在帮助客户落地一场论坛,策划一个户外广告大屏,陪跑运营一个具体账号运营上……
总而言之,空降一次反馈感颇强的法律直播间后,我们更加确信:
内容为王。
载体是会千变万化的,而只有值得留下来的内容,才能永葆青春。(相关阅读:《从一个取标题案例,看律师新媒体的“流量思维”与“价值思维”》)
这恐怕是我们,与我们的主要读者、以及全部客户,都需要反复提醒自己的一个简单道理。
希望这篇稿,能给你带来一些「内容」上的启发。
更希望这篇稿,是你再也用不着想起的「一通废话」。
【附录:10.23 无讼笔谈×增长律 对谈直播纪要(PDF文件)】
1、关注「增长律」公众号。
2、菜单栏回复「直播纪要」四字。
3、免费领取本次直播间交流的内容纪要,供大家参考直播聊天期间的具体内容(直播刚结束就发出来了,只在无讼作者群里小范围分享过),当然,如果你有更充裕的时间,还是推荐你看看直播回放,更立体地认识一下我们团队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