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成佛须知

请​点击关注👉 道炁开脉轮 2023-08-24

 关注 萨度 


学识空有可互生,

思虑心田消昔因。

践行善护共同体,

悟道净炁心明。

(生命·健康·命运)共 同 体


三宝

  

佛、法、僧(与自性三宝:觉、正、净相应)。

佛宝:圆满成就的一切诸佛;

法宝:即诸佛的教法(佛教经典);

僧宝,即依诸佛教法如实修行的出家沙门。


三皈依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也可说为:一、皈依觉,觉而不迷,二、皈依正,正而不邪;三、皈依净,净而不染。


五戒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十善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

“十善”源于“五戒”,而又与“五戒”侧重不同。


五根


 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因此五法是生圣道的根本,故名五根。



四神足


又名四如意足,就是用四种定力摄心,使定慧均等,神力充沛,所愿皆得。

欲神足:希慕欲乐;

勤神足:精进无间;

心神足:一心正念;

观神足:心不驰散。


四正勤


已生恶令断灭,未生恶令不生,

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



八关斋戒


一日一夜受持以下八法:

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 , 六不涂脂粉香水,不穿华丽的衣服,不观玩歌舞妓乐,七不睡卧高大床褥,八不非时食(日中一食,过午不食)。


四念处


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五力


五根坚固发生力量,叫做五力。即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信力:信根增长,能破诸邪信;

精进力:精进根增长,能破身之懈怠;

念力:念根增长,能破诸邪念;

定力:定根增长,能破诸乱想;

慧力:慧根增长,能破三界这诸惑。



七觉支


又名七菩提分或七觉分。为五根五力所显发的七种觉悟:

择法菩提分:即以智慧简择法的真伪;

精进菩提分:即以勇猛心,力行正法;

喜菩提分:即心得善法,而生欢喜;

轻安菩提分:即除去身心粗重烦恼,而得轻安、快乐;

念菩提分:即时刻观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

定菩提分:心唯一境,而不散乱;

舍菩提分:即舍离一切虚妄的法,而力行正法。


四法印


四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诸漏皆苦、涅槃寂静。

诸行无常: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

诸法无我:一切事物皆无自性;

诸漏皆苦:一切情绪皆苦;

涅槃寂静:是说涅槃的境界,灭除一切生死的痛苦,无为安乐。故涅槃是寂静的,凡符合此四原则的便是佛正法,有如世间印信,用为证明,故名法印。



四圣谛


四圣谛:苦、集、灭、道

1、苦谛

生苦:初出母胎,冷风割体,烦恼业力,众苦交集;

老苦:颜衰色变,体力减退,举止言行,皆不如意;

病苦:四大不调,精神欠和,身心受病,苦痛无安;

死苦:五蕴分散,神识相离,茫然自失,业境现前;

爱别离苦:亲族朋友,名位权利,一切爱乐,离失之时;

求不得苦:一切荣乐,可爱诸事,心生欲望,求之不得;

怨憎会苦:怨家仇人,及诸事物,相遇会见,心生不安;

五阴炽盛苦:身(色)心(受想行识)无常,变易炽盛。

2、集谛(无明):

贪:名利财色,一切贪欲;

嗔:嗔恚忿恨,嫉忌不平;

痴:事理不明,迷暗愚昧。

3、灭谛:

无明烦恼,集谛业断,我法执除,贪嗔痴尽,生死解脱,众苦云消,得寂灭境,安住涅槃。

4、道谛:即八正道

其中,四谛里又分迷界与悟界两因果。“苦”是迷界果,“集”是迷界因,“灭”是悟界果,“道”是悟界因;苦当知,集当断,灭当证,道当修。




十二因缘


又名十二有支或十二缘起,是说明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

无明:贪、嗔、痴等烦恼,为生死的根本;

行:造作诸业;

识:业识投胎;

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

六入:胎儿长成眼等六根的人形;

触:出胎与外境接触;

受:与外境接触生起苦乐的感受;

爱:对境生爱欲;

取:追求造作;

有:成业,因能招感未来果报;

生:再受未来五蕴身;

老死:未来之身又渐老而死。

以上十二支包括三世起惑、造业、受生等一切因果,周而复始,至于无穷。



三界


欲界、色界、无色界。(迷妄之有情,在生灭变化中流转,依其境界所三个层次;又称作三有生死,或单称三有。)


六道


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世间众生因造作善不善诸业而有业报受身,此业报受身有六个去处,被称为六道)


三学


戒、定、慧。

(即防止行为、语言、思想三方面的过失。由于大小乘的不同,其戒律也有所不同。另外对出家的僧侣和在家的居士也有所区别。例如小乘有五戒、八戒、二百五十戒等;大乘有三聚净戒、十重四十八轻戒等。)


二谛


真谛、又作胜义谛、第一义谛、即出世间之真理。

俗谛、即世间之真理。


三福


人天福:孝敬、 慈悲、 身善、 口善 、意善;

二乘福:三皈、 自性三宝、 住持三宝,严持戒律之精神和原则;

大乘福: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四得


布施:财施、法施 、无畏施

爱语:慈爱的言语和态度。

利行:为大众利益服务。

同事:使自己在生活和活动方面同于大众。



四无量心


慈:给予众生快乐。

悲:拔无量众生之苦。

喜:眼看别人能够离苦得乐,顿生一种无限喜悦的心情。

舍:慈悲济度无量众生,心不存着。


六和敬


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诤 ,意和同悦 , 利和同均。


六度


布施、持戒 、忍辱 、精进、禅定 、般若。



十愿


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三资粮


信:深信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必能遂愿。

愿:发愿命终往生净土,至彼国得不退转回入此界度化众生。

行:分正行与助行。正行指念佛;助行指礼诵、供养、六度万行等。


四大菩萨宝


南无清凉山金色界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南无峨嵋山银色界大行普贤菩萨

南无普陀山琉璃界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九华山幽冥界大愿地藏王菩萨



四天王


东方持国天王:东方天王手上拿的是琵琶,琵琶表中道,教我们行“中道”。

南方增长天王:南方天王手上拿的是剑,剑表智慧,慧剑斩烦恼。

西方广目天王:西方天王一手拿龙或拿蛇,一手拿珠。龙、蛇会变化,代表社会上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千变万化;珠表示不变,在一切变化当中掌握不变的原则。不变就是定慧、就是诚敬,依此原则处事待人接物,无论社会如何变化,都会应付裕如,教化自在。

北方多闻天王:北方天王拿的道具是伞盖,伞代表防止污染;没有污染时伞就收起来,有污染时伞就张开。现前社会,每个人都意识到严重的污染;心理的污染、精神的污染、思想见解的污染、生理的污染、生活环境的污染。



三藏


何谓三藏?即是经藏、律藏、论藏,经诠定学,律诠戒学,论诠慧学。精通三藏,并能以三藏自利化他者,尊称为三藏法师,如姚秦鸠摩罗什,唐玄奘等。试略谈其义:

经藏。梵语素怛缆,或曰修多罗,华言契经,佛所说之经典,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有关佛陀教说之要义大都属于经藏。

律藏。梵语毗奈耶,华言调伏,亦翻善治。佛所制定之律仪,善能调治众生之恶,调伏众生之心性,有关佛所制定教团之生活规则,皆属于律藏。

论藏。梵语阿毗达磨,华言对法,又翻无比法。对佛典或经义加以议论,化精简为详明,以决择诸法性相。为佛陀教说之进一步发展,后人以殊胜智慧加以组织化、体系化的论议解释,均属于论藏。

三藏有大小乘之分。小乘三藏:四阿含经为经藏,四分律、五分律、十诵律为律藏。六足发智论为论藏。依大智度论说法,三藏属小乘教专称,但依据摄大乘论说法,大乘亦有三藏。华严经等为经藏,梵网经等为律藏,阿毗达磨为论藏。



三佛教八宗


1.净土宗:专修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至阿弥陀佛的净土法门;代表《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普贤菩萨行愿品》;

2.禅宗:主修禅定,彻见心性本源为旨的法门;代表《楞伽经》《六祖坛经》《金刚经》;

3.华严宗:以《华严经》为根本典籍;不读华严,不知佛家之富贵;华藏世界重重无尽,以法界观为主。

4.密宗:依理事观行,三密相应获得成就悉地;代表《大日经疏》等;

5.天台宗:以《妙法莲华经》为宗旨,《大智度论》作指南,《大般涅槃经》为扶疏,《大般若经》为观法。智顗的天台三大部,是该宗的根本典籍。此宗的主要思想是实相和止观,以实相阐明理论,用止观指导实修。

6.三论宗:因依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的《百论》等三论立宗,此宗广破一切有所得,实有实无的偏见,说大乘经同明一道,同以无所得正观为宗,对如来所说经教,不作高下优劣之分,但因众生的根性千差万别,所 以佛说的法门就有种种的不同。这叫随机施教,因病授药。诸法性空的中道实相论,为此宗的中心理论。



7.法相宗:即唯识宗也称慈恩宗。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对真实(相)和绝对真实(性)而得名;经典:主要奉古印度大乘佛学瑜伽一系学说,其所依经典,即以《瑜伽师地论》为本,以《百法明门论》、《五蕴论》、《显扬圣教论》、《摄大乘 论》、《杂集论》、《辨中边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大乘庄严经论》、《分别瑜伽论》等十论为支的所谓“一本十支”为主要典籍。《成唯识 论》为其代表作。

8.律宗:因依据五部律中的《四分律》建宗,也称四分律宗。律宗的教理分成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四科。戒法是佛所判定的戒律;戒行是戒律的实践;戒相是戒的表现或规定,即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 等。该宗的主要学说是戒体论。戒体是受戒弟子从师受戒时所发生而领受在自心的法体。



点 击 调病扬升寻妙缘

              

道炁开脉轮 福慧安身心


道炁开脉轮简说


快速治病 / 奇异秘法





天 地 根

心 性 命

存心养性·执中贯一

明心见性·万法归一

修心炼性·抱元守一


道可非名永恒,
炁化同体命生。
知灵灵知了了,
识来十八五蕴。

觉湛圆澄世界,悟开明德亲民。智行命运与共,慧止舍得安心。    

道 炁 禅 苑

我们的

🙏

道 者

理   也    乎

炁 者

能  可  乎

道,可。

道,非。

常,道!

夫道也者,位天地、育万物,揭日月、生五行,细入刹尘,大包天地,从无入有,作佛成仙……也者,果何谓也?一言以定之,曰也。



大学之明。明德。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

(常明断句)

🔥

宇宙即是吾心,

吾心即是宇宙。

佛,觉悟

即是佛。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相由心生,万法唯心!

心本无生因境有。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观自在…照见五蕴皆空。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本自清净,本不生灭,

本不动摇,能生万法。



性  能


道   法  术


玄者

可  也



其妙

莫名也



无论你是要开悟成佛,

还是要得道成仙,

都必须中脉通畅。

  ——南怀瑾

天地人

精气神

贪嗔痴

欲爱情

命心性

空乐明

最近新文点下看:

冬至天象所预示

持咒灵验 消八因

他心通修法

皆是人间好时节 

头上三尺的神灵

读懂情绪秘密

王阳明:境界

驱邪法

守心如镜!

改写潜意识

神脐法:易懂治病 特异功能



感恩作者大爱美文胜过天籁

禅苑动态一览生命允许重来

声明:公众号旨在弘道净炁传播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内容转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公众号中所载内容仅供参考,若想亲身实践,请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道炁开脉轮 

道炁禅苑

天天传新文,弘道利共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