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地名故事:那大挪大,越挪越大
本号昨天推送了《<儋州市城镇道路命名规则(试行)>征求意见》,今天推送儋州市区那大镇的地名故事,以对儋州有进一步的印象。
“那大挪大,越挪越大”,这句那大镇居民世代相传的俚语,充分展现了那大的发展变迁。然而,“那大”这一字义难以理解的地名究竟从何而来?市府驻地为何选择那大?这些连本地人都不甚知晓的答案,让我们听史学专家娓娓道来。
“那大一词听来虽怪,但从史籍和民间传说却能找到它的由来。”潜心研究儋州史学多年的谢有造表示,公元546年,那时的那大,仍是深山野林,距州府约50公里。后来,随着人口的增多,当地土著相继迁入深山开发,那大成了人们进入五指山腹地的必经之路,所以那时南丰叫南通。
据《儋州志》记载,宋代时铜鼓卫人李希贤任儋州同知,这位州官洁己爱民,为方便来往客商土著,特申移督移司立那约营,那时的那约,成了行营驿站,这就是那大的前身。
随着那约营的建立,当时儋州地区不少讲临高话的土著迁居那约,经商为贾。到了明代嘉靖年间,从嘉应(即今梅州)因乱逃亡来儋州的客家先民,有一部分择地那约对面居住,取名南大村(另说“大同村”)。当时的那约、南大都以经商为主,接送过往客商,生意竞争,矛盾冲突不免发生,甚至出现斗殴。
到了清代,浙江海盐进士王师旦任儋州知州时,这种矛盾已相当激化。到任不久,那约、南大相争械斗,他亲临调解,令人在马鞍岭东南的高岭插上红旗,再令人在岭下的雅拉河用大锤敲击河边大石,沿河头尾十里令人伏地耳听,据说能听到隆隆鼓声。他以此方法说服两村头人,说此处为皇家操演场,旗动鼓鸣,千军万马,越挪越大。劝化两村,合建一处,并取“那约”的“那”字和“南大”的“大”字为名,即那大,含有“越挪越大”之意,又寓意那大必然兴旺发达,这就是那大的来由。
在那大镇成为市府驻地前,三都镇、中和镇以及新州镇都曾是县治的所在地。汉武帝时,伏波将军路博德、楼船将军杨仆统领七万水师平定岭南。为交通的方便,在南滩港口上的南滩坡(即今三都镇旧州坡),建立了儋耳郡。“当年冼太夫人奉命来海南岛后,将郡治迁往高坡(即今中和镇)。此后,高坡作为州郡治一直到民国九年。”儋州史学副研究员唐卓昌告诉记者,因当时种种因素,县治经数次搬迁。民国十二年,在今新州镇建成新县衙后,县城正式搬往新州。
“史上四次县城搬迁,是由北向南的过程。与此同时,县城所在地的自然环境、生产条件、交通条件等越来越好,当地发展速度愈发加快。”唐卓昌告诉记者,1957年5月设立那大县,那大镇为那大县县治。1958年底,儋县和那大县合并,沿称儋县,那大镇为儋县县治。这一挪,那大镇的规模很快就扩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