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儋州地名故事:那大挪大,越挪越大

后生家 方舆晋城 2023-03-16

本号昨天推送了《<儋州市城镇道路命名规则(试行)>征求意见》,今天推送儋州市区那大镇的地名故事,以对儋州有进一步的印象。

🔗《儋州市城镇道路命名规则(试行)》征求意见



“那大挪大,越挪越大”,这句那大镇居民世代相传的俚语,充分展现了那大的发展变迁。然而,“那大”这一字义难以理解的地名究竟从何而来?市府驻地为何选择那大?这些连本地人都不甚知晓的答案,让我们听史学专家娓娓道来。

“那大一词听来虽怪,但从史籍和民间传说却能找到它的由来。”潜心研究儋州史学多年的谢有造表示,公元546年,那时的那大,仍是深山野林,距州府约50公里。后来,随着人口的增多,当地土著相继迁入深山开发,那大成了人们进入五指山腹地的必经之路,所以那时南丰叫南通。

据《儋州志》记载,宋代时铜鼓卫人李希贤任儋州同知,这位州官洁己爱民,为方便来往客商土著,特申移督移司立那约营,那时的那约,成了行营驿站,这就是那大的前身。

随着那约营的建立,当时儋州地区不少讲临高话的土著迁居那约,经商为贾。到了明代嘉靖年间,从嘉应(即今梅州)因乱逃亡来儋州的客家先民,有一部分择地那约对面居住,取名南大村(另说“大同村”)。当时的那约、南大都以经商为主,接送过往客商,生意竞争,矛盾冲突不免发生,甚至出现斗殴。

到了清代,浙江海盐进士王师旦任儋州知州时,这种矛盾已相当激化。到任不久,那约、南大相争械斗,他亲临调解,令人在马鞍岭东南的高岭插上红旗,再令人在岭下的雅拉河用大锤敲击河边大石,沿河头尾十里令人伏地耳听,据说能听到隆隆鼓声。他以此方法说服两村头人,说此处为皇家操演场,旗动鼓鸣,千军万马,越挪越大。劝化两村,合建一处,并取“那约”的“那”字和“南大”的“大”字为名,即那大,含有“越挪越大”之意,又寓意那大必然兴旺发达,这就是那大的来由。

在那大镇成为市府驻地前,三都镇、中和镇以及新州镇都曾是县治的所在地。汉武帝时,伏波将军路博德、楼船将军杨仆统领七万水师平定岭南。为交通的方便,在南滩港口上的南滩坡(即今三都镇旧州坡),建立了儋耳郡。“当年冼太夫人奉命来海南岛后,将郡治迁往高坡(即今中和镇)。此后,高坡作为州郡治一直到民国九年。”儋州史学副研究员唐卓昌告诉记者,因当时种种因素,县治经数次搬迁。民国十二年,在今新州镇建成新县衙后,县城正式搬往新州。

“史上四次县城搬迁,是由北向南的过程。与此同时,县城所在地的自然环境、生产条件、交通条件等越来越好,当地发展速度愈发加快。”唐卓昌告诉记者,1957年5月设立那大县,那大镇为那大县县治。1958年底,儋县和那大县合并,沿称儋县,那大镇为儋县县治。这一挪,那大镇的规模很快就扩大了。

点下片片玩儿

🔗

《儋州市城镇道路命名规则(试行)》征求意见

城市竞争力的晋城视角:居山稳二,入河倒四
【沁丹舆地】善获——名字浸染无言的亲切
民政部关于启用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2022版的公告
回味鞭策箴言:晋城是一个金灿灿的地名
[贺岁巨献]《高都考》
泽州县迁驻:一心一意谋发展,重中之重建新城
山西的南北分界线在哪里?
本会区域发展研究中心牛刀初试——《泽州县人口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发展对策研究》课题深受嘉评
本会“研究员”在中字号学术年会侃“乾卦六态”
“晋城之中”:张治中可寒山行十咏(外三首)
曳缕斜阳缓缓归——“晋城之中”三人行纪
王卫斌:相看故人来
本会举办《“晋城之中”地名文化考察行》活动(下)
刘国亮:为《泽商王泰来》夯实史料基础(附专题片)
《中国地名大会》第三季:郭轩江点亮晋城
山西省公布首批《山西省省级地名文化遗产及红色地名保护名录》
本会举办“晋城之中”地名文化考察活动(上)
江西:出台《地名文化遗产鉴定规范》,加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
晋城市地名文化研究会成立诗联辑
“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得名由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