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治理“网暴”,如何破题

冉苗俊 重庆瞭望 2023-10-17
近日,在西安地铁2号线,一女子自称教师并强行要求乘客让座一事引发关注,舆论发酵后,该女子被人肉搜索、恶语攻击;今年6月,“大叔被疑偷拍,自证清白后仍遭女学生曝光”的话题冲上热搜,不仅涉事女子被“狂喷”,其就读的四川大学也成了各种网暴的对象……

近年来,网络暴力屡屡发生。部分组织或个人,借助网络平台传播优势,炒作热点,煽动舆论,攻击他人,甚至将个人信息公之于众。更严重的,网暴还形成了产业链,成了一门生意。

前不久,北京互联网法院发布首份人格权侵害禁令,为网暴受害者及时止损。这也让网暴治理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那么,网暴究竟有何危害?又有哪些新变种?今后该如何治理?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网暴的话题。

▲恶语伤人。 徐骏 作/新华社发

对于网暴,目前法律尚未有明确定义,学术上也没有统一的界定,但社会上已形成较为广泛共识。

上海中联(重庆)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执委会副主任刘超认为:“网络暴力必然伴随着对他人权利的侵犯。”

总的来看,在互联网上进行言语攻击、诽谤侮辱、歧视恐吓,虚构事实、传播不实言论,贬损他人名誉、侵犯他人隐私,在未经同意的情况下搜集(人肉搜索)、公开、传播他人个人信息等行为,都属于网络暴力。

然而,时代在进步,网暴亦有新变种、新花样。

比如说,“AI换脸”。随着人脸识别技术的广泛应用,“我的脸我做主”这样基本的规则也正在改变,人脸识别验证类犯罪伴随产生,传播“AI换脸”视频等新型网暴形式也不断出现。今年4月,一名拥有百万粉丝的网红博主就遭遇“脸被偷换”,被人用AI换脸软件制作传播了不雅视频。

比如说,将骂人博文设置“转发抽奖”。此前有媒体报道了一起典型案例,李某通过社交平台发文辱骂赵某,并且对该博文内容设置“转发抽奖”。该条博文转发量超过4000次,评论数超过400条。博文发出后,赵某陆续收到网友私信,大多数内容带有攻击、谩骂的性质。

比如说,制作表情包。今年“五一”期间,浙江金华横店景区发生了一起插队事件,一对来自四川的婆孙在检票口插队,被其他游客制止后,态度嚣张地反驳和辱骂。相关视频曝光后,两人的形象被制作成了各种恶搞的表情包,还有人把两人的照片做成了贴纸进行售卖。

▲“插队事件”表情包至今可以在网络平台搜索到。/网络截图

再比如,“网络厕所”。顾名思义,网络厕所,如同一个脏乱差的情绪厕所,实际上,它是一种网络空间的匿名社交圈子。“网络厕所”文化在发展早期,只是个别账号围绕某些兴趣点接受网友匿名投稿并发布。但有些账号在发展过程中,内容逐步走向激进、消极和偏激,里面充斥着谩骂、冷嘲热讽、宣泄恶意等各种负面情绪。
网络暴力的屡禁不止、层出不穷,除了有技术发展的因素和复杂的利益驱动外,也与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颇有关联。

当前,身处“后真相时代”,信息的快速传播、舆论的不断发酵、事态的百转千回,反转新闻愈发成为常态。再加上各种声音、观点交杂,别有用心者的煽风点火,大家更多的是在宣泄情绪,并将情绪通过各种网络行为传递出来,鲜有人关心真相是什么。

这也侧面印证了《乌合之众》那句经典名言:“在与理性永恒的冲突中,感情从未失过手。”

这其中,不乏别有用心之人,将社会生活中正常发生的矛盾和冲突,以及原本线下可以解决的问题,频频搬上网络。众多网友也被一次次“请来”充当“判官”,网络资源频频被占,而流量也在一次次热点炒作中被一茬茬收割。

有人“拱火”,就有人“添柴”,还有人吃“人血馒头”。但对当事人,网暴却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和创伤。武汉校园被撞致死小学生的母亲坠亡事件,殷鉴不远。

就在前不久,一女子谭某公开举报她曾被著名主持人涂磊性侵。紧接着,涂磊发视频否认此事。随后,@平安西湖 发布警情通报,称举报涂磊的女子初步诊断为幻觉妄想。

▲涂磊就此事在网上发声。/微博截图

虽然事情尘埃落定,但涂磊的几个发问,依旧振聋发聩、发人深省:“我和我家人所受到的痛苦和精神折磨谁来偿还?”“那些因为谣言和网暴离开这个世界的人,他们的生命和他们的家人受到的痛苦折磨该由谁来偿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无论什么形式的媒体,无论网上还是网下,无论大屏还是小屏,都没有法外之地、舆论飞地。”

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要使网络环境更加清朗,治理网暴问题,势在必行!

上海中联(重庆)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曾惜律师认为,整治网络暴力,要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要处理好网络暴力行为和正常言论界限的关系;第二,要处理好施暴者、被施暴者和第三方平台之间的关系;第三,立法上要进一步明确,在网络暴力行为发生后,受害方如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治理网络暴力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工程,需要从法律、监管、平台、社会等多个层面共同发力。

“法律之剑”要更有锋芒。此前,《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已发布,由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起草的《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也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下一步,还要进一步修订完善关于网络暴力的法律法规,特别是明确对网暴行为的定义、处罚和追责,不断加大对网暴行为的打击力度,以“法律之剑”维护良好的网络生态。

“平台管家”要更有担当。对于网络暴力的治理,平台方的审查至关重要。对于网络暴力等危害互联网环境的内容,第三方平台务必加强对用户发布内容的审核把关,对带有攻击性、侮辱性等侵犯他人权益的言论和内容,要加强精准甄别、科学判断、及时拦截;对于有网暴行为的用户,要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建立黑名单,及时清退。

▲抖音发起反网暴联合倡议。/抖音截图

“社会监督”要更有力量。社会层面,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强化各方监督十分必要。一方面,要从学校、家庭以及媒体等多维度加大对正确用网、杜绝网暴的培训和教育,提升网民知网、懂网、用网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构建全社会网络监督体系,鼓励网友对网暴行为的监督和举报。

让“按键伤人”者无立锥之地,接受应有的惩罚,这是互联网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也是社会呼声、网民呼声,更是法治需要。

未来,随着治理网络暴力的法律法规与监管制度的不断完善,随着广大网民安全意识的不断提高,被网暴者将不再是“寒江孤影”,网暴者也必不敢“招摇过街”“任性狂飙”。



责编丨杜铠兵

责校丨周宝琴 程正龙

主播丨伏一晨

实习丨钱洋 周美馨

审核丨饶思锐


投稿邮箱:cqliaowang@vip.163.com
往期精彩内容

● 中药价格“狂飙”为哪般

● 让“书法热”热下去

● 医药反腐信心来自回归医者仁心

欢迎扫码加入重庆瞭望读者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