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强镇带村,重庆如何“镇兴”

伏一晨 重庆瞭望 2024-03-12
新年伊始,重庆乡村发展又迎来新机遇。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到,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构建以县城为枢纽、以小城镇为节点的县域经济体系。


今年的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到,重庆将深化“小县大城”试点,促进区县城扩容提质;统筹推进“强镇带村”试点,促进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


小镇作为中央定义的“节点”、重庆定义的“基地”,正逐步走到聚光灯下、舞台中央。这条从小镇迈向“强镇”的道路,重庆该如何走?


▲巫山县下庄村,整治改造后的传统乡村建筑焕然一新。记者 尹诗语 摄/视觉重庆

何为强镇?


强镇虽没有标准定义,但通过此次重庆选取的14个试点镇,我们可以窥见一二,例如云阳县江口镇是区域人口中心镇,酉阳县板溪镇是产业功能镇,长寿区云台镇是农旅特色镇……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中国式现代化政府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尹虹潘认为,“强镇”是市场与市民双向选择的结果,它的常住人口规模往往仅次于属地区县城,并有根植于本地优势的产业基础或潜力,换言之,就是宜居宜业。


为何强镇?


相关专家认为,重庆已进入城乡深度融合发展新阶段,而强镇正是新阶段下的新招法。之所以出这招,离不开以下两点原因。


当下,镇有发展势能。城镇作为城市发展的资源要素“蓄水池”,既能向县城、主城供水,也能为乡村引水,其区域协调职能正日益凸显。


去年7月,重庆市印发了《重庆市推进以区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而眼下的“强镇带村”,意味着重庆将政策纵深赋能至镇域,将其打造为新型城镇化的新支点。

许多省份已经印证了发展镇域的重要性:前几年,浙江省杭州市的梦想小镇、基金小镇、云栖小镇,绍兴市的黄酒小镇、酷玩小镇等都体现出镇域经济对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眼下,广东省正在实施的“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中,不少典型镇本就是国家千强镇、省域百强镇,更要打造成样板镇,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


未来,镇有巨大潜能。不同于其他省份的镇域发展可以整体化推进,重庆强镇没法“抄作业”,而是要打造“一镇一业”。短期来看,这是重庆镇域发展的短板,但却是未来重庆镇域多点开花的潜力板。


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地理环境多元、资源禀赋多样。2016年,重庆便结合市情,正式启动了特色小镇培育工作。虽然特色小镇并不属于狭义的行政建制镇,但也立足于重庆下辖各镇村的独特区位优势进行打造,为重庆镇域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基础、提供了示范。


同时也要看到,相较于主城毗邻地区和渝西地区,位于渝东北与渝东南地区的一些试点镇仍处于“相对比较弱势”,更需要依靠强镇之策重点帮扶。


▲海拔1600多米的巫溪县兰英乡西安村,群山包围中的太白贝母种植基地。记者 尹诗语 摄/视觉重庆

镇是强镇带村的主阵地,也是连城接村的大通道。可就目前来看,一些镇不够强,上连不了县城,下辐射不到乡村。究其缘由,往往与“人、地、业”有关。


“人力”没能激活。强镇路上,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关键。从镇往外看,近年来,农业农村部高度关注乡贤回乡创业兴业,但许多有意振兴家乡的企业家却面临重重阻碍。


@重庆瞭望 此前在《乡村振兴,期待乡贤归来》中曾提到,有返乡投资者遭遇闭门羹和“吃拿卡要”,营商环境不佳让乡镇对外的产业吸引能力进一步减弱。


而由镇往内看,镇一级地区在招商引资、引才纳才时的声量往往较低。在遇到重要区域规划和发展问题时,还常常面临权限不足、审批流程过长等问题,发展束手束脚、没有主动权。


另外,也有基层公务人员对@重庆瞭望 表示,部分镇域上有县市的考核压力,下有对村的帮扶责任,有着“夹心层烦恼”,基层存在“权责倒挂”现象,限制了镇域发展的脚步。


“地困”有待纾解。镇域经济要自强,就需要在有限的土地上做出大文章。但部分镇偏废一门发展,盲目追求产业成群和面积扩张,以致人居环境恶化。


还有一些镇,虽已走出快速城镇化下的工业发展模式,但遗留下零散工业用地与园区工业用地并存问题,土地规划斑驳不清。


另外,还有部分镇的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用地较多,却没能发展起对应的二产三产,发展上找不到节奏……


荣昌区政协经济科技办公室副主任朱芸锋认为,镇域发展缺人流是表象,连不上资金流和信息流才是实质,许多镇域发展模式粗放,不懂得做产业链上的“配角”,枢纽作用也就自然淡化。


产业仍显羸弱强镇不能只靠“输血”,还要自我“造血”,为此,找到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是关键。


如今,一些镇域发展的路上存在一定的“虚假繁荣”:比如,利用直播技术匆匆上马“带货镇”或“文旅镇”,但基础设施不足,产业基础薄弱,难以长久;


又比如,同一个县下辖的一些镇把产业集群搞成了同质化竞争甚至“窝里斗”,没能形成发展合力不说,还白白空转资源;


再如,一些镇虽然接入了工业园区,但主导产业大多处于价值链的生产制造环节,没有形成相关产业链,产业附加值低。


▲垫江县徐白村是重庆最大的芍药基地,芍药相关产业带动村民致富。记者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强镇目标下,镇既要受助,也要自助。


这意味着镇域发展不仅要因地制宜,走好自己的路;也要因势利导,在区域格局中通盘考量,让强镇真正强起来。


用扎实的机制,释放强镇的活力。提到镇村地区,许多人才、企业不愿来或留不住,就是看不到制度保障,害怕地方引才引企福利是“空头支票”,这类刻板印象需要通过扎实的机制保障来打破。


另外,在强镇的规划建设中,也不能“一把尺子量到底”,而是要“一镇一策”,以踏实的发展预期来反推强镇的建设成色。强镇建设不同于强县、强市,更需要做好“绣花功夫”,一些县域市域可能并不存在的问题,在镇域就要灵活应对,以机制的“新而活”来保障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让各镇勇敢拥抱机遇、迸发活力。


用出新的特色,打造强镇的底气。强镇关键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要研判自身发展优势,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在不同赛道上争先进位。


比如,新重庆-重庆日报在新春走基层专栏中曾关注到的巫山县官渡镇,就通过发展小果园、小菜园、小养殖园、小水产园、小加工等“五小经济”,形成了特色种植、规模经营、农旅融合的“小而美”金字招牌。


眼下,重庆也正在推进规划、科技、经营、资金进乡村和能人、青年、务工人员回乡村的“四进三回”行动,镇域地区要主动唱好自己的“特色经”,链接相关资源红利,促进产业链“接二连三”,搭上发展顺风车。


▲巫山县官渡镇新阳村康乐园采摘基地,游客在采摘草莓。通讯员 曾露 摄/视觉重庆


用科学的理解,准确把握强镇的规律。强镇,说到底是“平衡之功”,是为一些有发展潜力的镇域匹配资源、链接要素。


在尹虹潘看来,强镇一是要成为乡村地区发展的增长点,帮助村镇地区扩大内需、完成就地城镇化;二是要成为大中城市生产生活的承载点,为区域发展贡献镇域力量。因此,发展镇域不能贪大求全,也不是对所有乡镇平均用力,而应该尊重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在找到镇域发展优势的前提下徐徐用力。


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


在未来,我们更期待重庆在“镇兴”之路上,能有更多成就,让更多人不再“近乡情怯”,而是“近乡情喜”。



责编丨郑钰潇

责校丨周宝琴 程正龙

审核丨王方杰


长期征稿,每篇稿费2000~10000元
投稿邮箱:cqliaowang@vip.163.com
往期精彩内容

● 瞭望我的家乡

 接住“泼天富贵”需要“泼天准备”

 万千滋味,为何我们独爱家宴?


扫二维码添加重庆瞭望小编微信
邀请加入读者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强镇带村,重庆如何“镇兴”

伏一晨 重庆瞭望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