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狗狗没有错,所以救救它们吧

李冰草 陀螺电影 2022-05-10


七年前,一部名为《十二夜》的纪录片透过狗狗的眼睛拍下了它们的噩梦。


/ 纪录片《十二夜》


那时的台湾,一只流浪狗从“被抓”到“死亡”,只需十二天。


所谓的“收容所”是生与死的中转站,也是专门用来消化流浪犬的集中营,被捉的狗狗如若无人领养,会在最后一天“被安乐死”,而这十二天就是人类给予它们的最大宽限。


/ 纪录片《十二夜2:回到第零天》


在《十二夜》,导演Raye与摄影师用与动物目光等高的机位捕捉狗狗的日常,此外除了用来辅助说明的字幕,没有任何人类对白。


如此一来,狗狗们成了绝对的主角,观众的情感波动也与狗狗的命运紧紧联结,感受着它们的恐惧和无助。


/ 纪录片《十二夜》


当时收容所的工作人员多来自本地的清洁队,绝不是什么爱狗人士,他们被安排在此处工作,无非是社会主流意识默许了“把流浪犬当成垃圾”。


人们只能看到流浪狗带来的威胁,它们出现在街道上有碍市容,放逐到野外会破坏生态,靠近人类会带来传染病,性情暴虐会伤害人类,而解决这些威胁最快的办法就是销毁。


/ 纪录片《十二夜》


所以在《十二夜》中,观众看到了无穷无尽的暴力,暴力的水枪,暴力的套环,饥饿,疾病,因为撕咬挣扎而洒下的鲜血……工作人员按部就班地凌迟动物的生命,日复一日。


摄影师周宜贤在收容所足足蹲了14天,当安乐死名单上的狗狗被杀光并送往焚化厂,拍摄团队全员崩溃。


/ 纪录片《十二夜2:回到第零天》


最后这部纪录片对台湾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在唤起台湾民众同情心的同时,也推动了法律修改,因为看过《十二夜》的观众再也无法接受恐怖的“十二夜”。


2015年年初,《动物保护法》修正案三读通过,并于2017年2月6日正式实施,其中的核心改动就是彻底废除公立收容所对收容动物进行安乐死的“十二夜条款”。


/ 纪录片《十二夜2:回到第零天》


按理说这本是件好事,但让所有人意外的是,现实已经朝着另一个失控的方向狂奔而去。


目标极致,行动迟缓,自从“零扑杀”成了唯一指标,流浪动物的处境变得更糟糕,因为政府根本没有提供完备的配套措施来辅助政策的执行。


反正一切照旧,只是“不杀了”而已。


/ 纪录片《十二夜2:回到第零天》


随之而来的是“收容所爆满、环境恶化、安置经费短缺、专职人员匮乏……”,每一个核心环节都被压榨,工作人员叫苦连连,直言自己活得连狗都不如。


动物保护的不乐观现状也让导演陷入矛盾情绪,Raye 终于发觉,她的《十二夜》只不过是让问题浮出了水面,却没有真正面对问题的源头。


/ 纪录片《十二夜2:回到第零天》


随后 Raye 又历时三年拍摄了《十二夜》的续集《十二夜2:回到第零天》 ,在这部新作中,导演不再透过狗狗绝望的目光向观众哀求怜悯,也回避了对一些血腥镜头的重现,仍是面对同一命题,却改变了探索方向。


这次她把镜头对准了人,也就是决定了狗狗们生存现状的我们,毕竟解铃还须系铃人。


/ 纪录片《十二夜2:回到第零天》


如果说第一部在尝试唤醒人与动物之“相关”,那么第二部则更进了一步,因为它呼吁人与动物要“平等”。


《十二夜2》是要将问题解构,Raye 想让观众知晓“零扑杀”无法让狗狗们获救,所以片名中的“第零天”意味着回到问题的源头,从零开始。


/ 纪录片《十二夜2:回到第零天》


其实看到片中给出的惊人数据,一切已经明了,全台湾光是流浪狗就有13万只。


论问题源头,“饲主”是跑不掉的。


为什么决定养狗?


去宠物店买还是领养?


如何正确养狗?


有没有给狗狗做绝育?


为何抛弃自己的狗?


是否投喂流浪犬?


/ 纪录片《十二夜2:回到第零天》


饲主的选择如上帝之手,可以轻易摆弄动物的命运。


动物被抛弃之前是这样,动物被抛弃之后也是这样,因为进入收容所的狗狗还有被挑选的一线生机。


/ 纪录片《十二夜2:回到第零天》


在“零扑杀”政策执行前,收容所倾向于把资源留给品种还不错的小型犬,它们会被单独隔离出来,避免被其它流浪犬传染疾病,以提高被领养的机率。


但讽刺的是,在法案修正后事态有了微妙的变化,因为“零扑杀”政策,饲主在抛弃动物时反倒少了些道德压力,他们把弃养的动物送进收容所,将照顾动物的责任转嫁给机构。


/ 纪录片《十二夜2:回到第零天》


抛弃既然不致死,更多人开始借口各种各样的原因抛弃动物。


有些狗是因为年迈,有些狗因为易怒好斗,更荒唐些的原因还有相貌丑陋,狗狗小时候是可爱的,长大后不再讨主人喜欢就被送到收容所,饲主还会因此掉几滴伪善的眼泪。


然后它们就堆积在收容所,收容所人手不够,无法让每只狗享受笼外奔跑的自由,所以这些狗狗死之前的大多数时间都在坐牢。


/ 纪录片《十二夜2:回到第零天》


工作人员能做的非常有限,不过是灵活规划笼中空间,让狗狗能吃饱饭,降低厮杀的频率。


但当收容数量漫过临界值,收容所也无能为力。


如此一来,无法被收容的流浪狗靠陌生人的投喂生存,投喂者虽然不忍心,却也不会把它们领养回家。


/ 纪录片《十二夜2:回到第零天》


动物长期放养就会适应野外生活,并经由残酷的自然筛选来延续族群,正如那些被丢到柴山(寿山的旧称)的狗狗,它们因为饮食和环境糟糕等问题,平均寿命保持在3-5年。


野外生存的流浪狗惧怕人类,难被捕捉,攻击性强,死亡率高,繁殖力强,而且总会有被饲主投喂的流浪犬加入队伍,以便形成流浪族群的繁殖主力。


/ 纪录片《十二夜2:回到第零天》


过去它们在铁笼里等待十二夜后降临的死神,现在它们干脆死在外面,有的小狗狗生下来就是不被看顾的流浪狗,在桥边被生下来便摔死在桥下。


多讽刺,“零扑杀”政策执行得风风火火,却连最基本的问题都未解决,甚至让现状倒退到二十年前,复燃了让动物自生自灭的残忍方式。


/ 纪录片《十二夜2:回到第零天》


在《十二夜》之前,有一部2001年的台湾纪录片《养生主——台湾流浪狗》记录了类似的悲剧。


片中的主角是两个爱心妈妈,她们发现台北县浮洲桥流浪狗收容所(其实就是个垃圾场)因为没有给狗狗喂饭而导致了狗吃狗的血腥惨剧。


/ 纪录片《养生主—台湾流浪狗》


此后她们自发喂养垃圾场里的两三百只流浪狗,有了吃食,这些流浪狗不再残害同类,但狗狗们却在稳定的食物补给下猛烈繁殖,毫无疑问,总有一天它们的需求会超过爱心妈妈能负担的范畴。


所以拯救生命的标准何在?


其实最残忍的现实是,保护动物仅靠个体的良知相当于杯水车薪。


/ 纪录片《十二夜2:回到第零天》


人类的怜悯必须基于大自然的规则,就算有了投喂的食物,这些在野外生存的流浪狗也仅仅是“活着”,根本无法杜绝悲剧的发生。


动物保护协会从此大力提倡“TNVR”的概念。


“T 捕捉(trap)”

“N 结扎(neuter)”

“V 接种疫苗(vaccinate)”

“R 回放(return)”


其中最难的就是头两个环节“捕捉”和“结扎”。


/ 纪录片《十二夜2:回到第零天》


在影片中工作人员是用“地毯式普查”的方法挨家挨户寻找未绝育的母狗,但是给家犬结扎所面临的最大阻力就是饲主。


他们宁可让母狗不停生,再抛弃小狗崽,也不愿让母狗绝育,饲主的优柔寡断和不负责任总是让工作人员无法理解,相较于在野外抓捕流浪的母狗,家访要难上许多倍。


/ 纪录片《十二夜2:回到第零天》


很多饲主对动物的“爱”都是单向度的情感索取,不得不承认,其实我们始终活在一个以人类为中心,让动物生命服务人类生命的自私世界观里。


《十二夜2》借鉴了很多国家的动物保护流程,也找到了问题的真正根源,原来对人的“生命教育”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答案。


/ 纪录片《十二夜2:回到第零天》


“生命教育”将决定人们如何看待流浪狗的生命,以及如何正视人类的责任,最终这些观念会影响收容所的功能和使命。


收容所应该是一个以“领养”为核心的中转站,它不该是流浪动物的监狱。


/ 纪录片《十二夜2:回到第零天》


“零扑杀”是让流浪狗填满了收容所,但是“生命教育”最终会让收容所消失,当狗狗不再需要收容所也不再流浪,这才是真正的希望。


狗狗与人如此相似和亲密,动物的生命是人类生命的一部分,当这些动物被漠视被抛弃,那么映照出来的其实是人性的扭曲。


/ 纪录片《十二夜2:回到第零天》


当年拍完《十二夜》,导演说自己生活上最大的改变是开始养狗,因为从收容所领养一只就是救一只。但这么做仍旧有限。


如果对大众的“生命教育”远落后于法律和政策,那么这件事即便再严格再紧迫,也会因为缺少民众配合而达不到效果。



爱需要合力,同时也是急不得的东西。





/THE END






复古,黑色,邪典,这还是我认识的漫威吗?


干饭后动物感伤


《缉魂》是一部剥削电影吗?


如何在后现代邪恶病毒中自愈,1998年他给过答案


《无依之地》是怎么拍出来的?


在威尼斯的那些晚上,我每要在各处乱走......


《星战》不是科幻片








关掉打赏,请多点

「赞」和「在看」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