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没想到,不太行啊......

李冰草 陀螺电影 2022-06-29



回复后台关键字“爱死机”



开篇之前,首先表达一下对新一季《爱,死亡和机器人》的感激,因为它的回归着实带给观众一种“回家”的感觉。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想起了《权力的游戏》那个有能力屠杀观众的大结局,当然,它们的命运也非常相似,神坛的排泄通道总会让昔日神作一衰到底,目前第二季已经跌到7.0分,追赶上权游第八季指日可待了。



两年前,《爱,死亡和机器人》以“成人动画”为卖点征服了无数观众,但它真正的魅力还是来自形式的多样性和难以被概述的创新。


无论是第一季的18集还是这一季的8集,每一集都是独立的故事,艺术风格和主题也不一样,此外扎实的类型元素也带来全新的自由度,同时解放了创作者和观众。



《爱,死亡和机器人》第一季第一集虽然得到了普遍好评,却也因为滥用裸露镜头和暗喻性暴力的部分情节而遭到负面评价。


整个第二季因此柔和许多,虽然仍有邪典元素存在,尺度还是有所收敛了。


但这并不是令其垮掉的真正原因。



相信看完第二季的观众能感受到那道屏障,虽然“爱、死亡和机器人”应有尽有,但大多数单集却缺少灵魂,观感完全是“昨天的热恋,今天的同床异梦”。


第一集《自动化客服》已足够令观众失望,成片质量上倒是没什么可挑剔的,但它对科幻题材的处理浅显到让人费解的地步,谁说开胃小菜就可以给食客上一盘烤猪毛?



片中富裕老年人的养老生活非常滋润,舒服到足够维持身为人类的傲慢,他们在高科技养老社区中享受黄金岁月,人工智能可以满足主人们的任何需求,包括遛狗和铲狗屎。



这是未来的奴隶社会,祥和之下的噩梦就是家庭机器人的失常,当它转向《冷酷祭典》般的情节,故事急需的紧张感便得以解决了。


但是,仅此而已吗?当两位老人抱着自己的宠物狗携手奔逃,虽然有一种激活了生命力的积极错觉,但终归是“雇主视角”的机器人起义故事。


被奴役的机器人是被疯魔的“消费主义”系统逼疯的,站在道德制高点的仍旧是人类,完全是少儿动画片的水准。



第四集《沙漠中的斯诺》场景恢弘,粗犷荒凉的画风先声夺人,故事是各路赏金猎人追捕一个叫斯诺的男子,因为他拥有再生的能力。



作为永生者的人类是很孤独的,纵然有长生不老的绝技,也无法拥有永恒的东西。


在片中斯诺遇到了一个女人,她是有人类大脑的合成人,最适合与斯诺一同挨过不朽的生活。



这一集点立意是明确的,其实“永生”对于人类来说本就是一种“非人化”的幻想。但是除了大漠风光,其余情节味如嚼蜡,斯诺的过去只零碎透露出一点点,其神秘感以及大量打斗戏份都将观众拒之门外,致使整集没什么记忆点可言。



第六集《整个房子》则是个恶搞广告般的存在,孩子们的脸是 CG 合成的定格动画人物,平安夜里两个天真无邪的孩子踮着脚尖下楼去看圣诞老人,却发现了偷吃食物的恐怖巨兽。


但巨兽没有兴趣吃掉孩子,它不过是个惊悚版谛听神兽,只有乖孩子才能收到礼物,一直做乖孩子能一直得到礼物。


这一集粗糙得像是扩写了一句话,用短短几分钟诠释了一个创意,即便其恶趣味并不会让观众反感,但实在没必要单独成集。



在第七集《生活小屋》,迈克尔·B·乔丹饰演一名迫降的太空飞行员,他找到了避难之处“生命舱 817-RD9G 号”,却在幽闭的空间里被意外触发维护系统的机器人追杀。大量令人肾上腺素飙升的打斗戏穿插着回忆,主题类似于第一集,还是造反的机器人和自救的人类。



上面这四集的问题大都是因为主题陈旧或是完成度不够,但相较于第一季——


余下四集还是保持了一定的水准,就算网友们大呼“翻车”,它们还是有被探讨的必要。


可能拥抱各种“过度解读”是我们面对该动画系列最适合的方式了。


第二集《冰》是本季唯一的二维动画,Robert Valley 大家都不陌生,正是他执导了第一季的决胜单集《齐马蓝》。


 / 上图来自《冰》下图来自《齐马蓝》


首先其表现主义画风实在太有辨识度,与此同时,关于“非法机器人改造”的线索也出现在《冰》中。


不过和《齐马蓝》比起来,这部新作更多是在视觉上有所延续,把人物的动态和“冰鲸破冰”这样的奇观场景处理得更好,但故事本身的主题却非常暧昧。



故事设定在一个不宜生存的星球上,通过父亲的话语,得知这一家人是以外来者的身份在殖民地做督工,对于地球人,需要决定要不要把自己改造成“适应环境”的版本。


塞奇维齐和弗莱彻是一对亲兄弟,哥哥塞奇维齐是唯一没有被改造过的小孩,为了给弟弟的新朋友留下深刻印象,他加入了一项危险活动,那就是在冰鲸破冰前进行一场竞赛。



因为背景阐述很模糊,但从某些细节中可以联系到当今美国的种族问题和社会问题。


比如“被改造”是不是有“将自己白人化”的隐喻,包括其他“口音独特”的被改造的孩子和在赛跑前吸食迷幻剂的行为,都能联想到那些热衷街头文化的犯罪少年。



从父亲的角度来说,可以联想到《美国工厂》,而从这对兄弟,似乎又能联想到《滑板少年》。


第三集《突击小队》是整个第二季中最具电影感的一集,无论是分镜还是转场都极其流畅,而且能明显看到《银翼杀手》式反乌托邦世界的影子。



比较遗憾的是,这又是一个以男性为主体进行思想道德挣扎的故事,一个名叫布里斯的男警官夹在两个极端世界之间,是残酷制度的维系者,而两个极端世界里的女性则是作为素材案例来激发其选择。


为了确保人口不会无限增长,同时也是为了确保宝贵财富永远保留在少数富人手中,他们开启了比世袭制还要生效的垄断手法,那就是“永生”。



这些人为了永生,会屠杀新生儿,以免这个稳定的世界被“新人”取代和推翻。在反乌托邦世界,对无辜儿童的屠杀行为被权力系统所承认,不只是将矛头指向“多余的”孩子,还指向了女人的子宫,最后还是通过女性对“生育与生命”的看法来启发男性,将女性推向两个极端的刻板形象。



倒不是说它败在令人厌恶的男性凝视,但是这种人物设置已经生锈了,包括那个能够触发男主愧疚的“玩具小恐龙”,在人物逻辑上很难成立。不过之所以认为《突击小队》值得探讨,是因为它有轻轻敲击了一下现实世界里的阶级差距和人性本身的贪婪自私。



而且这一集涉及了对“时间弹性”的探讨,一百年和一秒钟的意义哪个更大?永生和死亡,到底是哪一种模式成就了人类“伟大的艺术”?或许“永生”恰恰是艺术的克星。


活在“人造天堂”里的人抱守着被打磨精致的文化,他们可以挥霍二十多年磨练一曲歌剧,延续人们对她的拥戴,实在是很懂精英主义的本质。



现实世界同理,很多“高贵的”艺术文化被某些阶级独享独占,并用以区分群体,人类历来如此。


第五集《高草丛》拥有相当漫长的十分钟,对“惊悚氛围”的塑造也非常成功,似沉溺于梦境,又好像还原了《闪灵》的迷宫,火车的停驻也充满隐喻。



当一列火车突然停靠在一片无边无际的高草丛边,最戏剧性的一幕莫过于人们会被地狱之光“吸引进入”。


可以把这一集看作一段成功的惊悚片高潮附赠一段简介,死里逃生的乘客与老列车员的谈话实在让人浮想联翩,此前他告诉乘客火车停下只是发动机出了故障,但后来才说明类似事情不止发生过一次。



老列车员对这些异鬼的解读也很有意思,他不像是在描述恐怖之物,反而带有些许同情,就像在讲述老朋友的过去,那些吃人的鬼,怕火,也曾经是人类,因为各种原因留在了高草丛,再也没有出来过,而且还在继续吸引着过客。


所以高草丛到底隐喻着什么?是人类历史上发生过的屠杀,还是人性之恶对人类的召唤,或是每个人摇摆的道德立场……只能任凭观众去想象了。



如果说第二季并没有垮的那么彻底,那一定是因为《溺水的巨人》的存在。同时它也是在主题深度上最接近《齐马蓝》的一集,甚至能隐约看到某种共性,那就是极致的宏大会瓦解成碎片,奇迹会消散,伟大的幻想会落幕,这种情节本就带有天然的悲剧性,也是符合现下的时代隐喻。



一个完美的巨人尸体出现在观景区,随着时间的推移,巨人开始腐烂,身上出现了肮脏的涂鸦,断肢被切掉,头部被砍掉,最后消失在海岸,后来许多巨人的骨骼出现在城镇,器官作为符号存留下来,久而久之,没人知道它从何处来。表面上看,《溺水的巨人》是将不可避免的死亡和机能衰退编织成一个现代神话,但本质上仍是“科幻”。



诗意的旁白加上动画对奇观的展现挖掘了《溺水的巨人》的深邃,被冲上海岸的神秘巨人曾是每个人眼中的奇迹,最后却被遗忘了,只有叙述者记录了他,记得他,知晓每一块碎片的下落,掌握拼接“巨人传奇”的方式。


人类如何消解历史,消化文化,如何将神迹打磨成辅助交易的铭牌,这些细节被事无巨细地融进十几分钟,结论又没那么悲观,是把文明幽暗的年代合理化了。



其实在《爱,死亡和机器人》的三大主题里,爱和死亡是生命的佐证,而机器人(人工智能)其实是人类用来触碰“生命”的媒介。人工智能本身就带有着“死亡+永恒”的属性,在这些故事里,通过人类与机器人的相处模式,人类的自我异化,或是非生命体身上生命特征的显现……可以透露其主题指向哪个方向。



科幻题材本就源于人类自我探索的冲动,并借助异化的一切回归自恋,但是在第二季,大多是空洞的爱与死,以及疯掉的机器人,失望之余,它让观众期待的心情冷静下来,或许到了第三季,大家才可以客观评价《爱,死亡和机器人》的真正价值。






/THE END








等了四年的戛纳种子选手,终于来了


75岁,带刺的她,有点酷


电/音/世/代/浮/沉/记


这剧,爆了,速看


再过100年,照样是神作


「夏天,最适合做自己的季节」


为什么20年前的老片还有那么多人爱?


凌晨十二点过后,日本人都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