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掉师生间的那堵墙(上)
写在前面:学社有一个原则是“成长型心态”,即把每一次犯错都看作成长的机会。这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老师们也是秉持着这样的信念在不断反思、迭代课程与活动。教师随笔专栏将与大家分享一出老师们的反思和感悟。在这里,你会看到,我们是如何慢慢自我成长的,又是如何以身作则地将我们的理念示范给学生们看的。第一篇文章来自李薇,这学期负责硬核数学课的老师。学数学是很多人一听就头疼的事情,那教一群厌学、恐学的“学困生”,加上疫情期间的线上学习,数学老师又会面临怎样的挑战呢?我们一起看看李薇的发现和感悟吧!
学生A事件
最近有一部剧很火《叹息桥》。这部剧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导演的叙事手法:以罗生门的方式来讲述香港男女的爱情故事。当创作者用不同人的不同视角来讲述同一时空的同一件事时,我们好像打开了接近真相的方式,完美诠释了个人作为个体的狭隘,也是这狭隘的个人视角,让我们有了悲欢、爱恨……
我是一名数学老师,一名数学知识不是我来讲授的数学老师。疫情开始前,我的学生就开始采用线上视频学习与线下答疑相结合的方式学习数学。实践近一年,写下这一年的思考与尝试。
以一件事为例:
学生A,数学基础薄弱,从小学六年级开始就不愿意去学校上学了,一直在培训班学数学。来到一出后,TA主动报了数学课,坚持用线上看教学视频+线下答疑的方式学习了初一上册内容。一个月后,学到了一个新的章节,A开始拖延。一开始我以为是TA情感波动比较大,于是没有给孩子施加压力,准备让TA先缓缓。
但有一天,学生A的妈妈微信我说:孩子自己在房间学看洋葱数学视频学习了一个小时,学到最后把自己急哭了。妈妈想陪着孩子一起学,可是有些题目妈妈也不会讲,讲着讲着还忍不住动怒。
后来的3个月,A再也没来过数学答疑时间,视频也不再学了。
“A学生视角:为什么看了视频还不会?为什么明明按照视频里的方法去做的,答案却是错的?看答案解析我也看不懂……我太失败了,我怎么这么笨?我就说我没有学数学的脑子!再也不学数学了!妈妈也是这么觉得!她都被我的愚蠢搞得不耐烦了,555……A家长视角:孩子难得这么用功地学数学,却被难哭了。我陪TA一起学吧...我看这题挺简单的,我也不知道TA到底难在了哪里,是不是诚心气我?唉,忍不住又数落她了,很内疚…可我也讲不清楚,可能我们一家人都没学数学的脑子吧。这孩子就是这样,一遇到困难就放弃,怎么这么脆弱!别人家的孩子怎么不这样?越想越生气!还是得批评TA!怎么就这么不学了?老师视角:对数学学习的抵触情绪又爆发了,最近TA的恋情是不是不太顺利?要不让TA缓缓?TA真的有认真看视频吗?还是边玩游戏边学?答疑我一直都在,为什么不来找我求助?还是只是在为不想学数学找借口?唉,这线上支持太难了,建议家长多陪着一起做吧(把困难踢给了家长)...很有趣的是,三个人,没有一个在深挖问题,尝试解决问题,都陷入到了情绪:内疚、责怪、懊恼……最后以负面情绪收尾,事情本身不了了之。
没有人看见,对A而言,学习这一章节的难点是缺乏相关联的基础知识(小学内容),线上视频学习本身也存在局限性。A在做题的时候,卡在了初中以前的基础知识上,导致TA即使明白这一章节的运算规律,也依然算不对题目。这对本就恐惧数学的A来说是很致命的,刚刚建立的一些自信在这里又坍塌了。
当时的我们都看到了困难,却习惯性地按照我们自己的理解去解释为什么(解释了好像就不用去解决了),忘了倾听,忘了去了解对方的真实需求。似乎自己垒了一堵墙,这堵墙让我难以走进A的世界。
若那个时刻,我问自己一句:我还可以做些什么让TA感受到被支持?相信结果会很不一样。
看见那堵墙
前阵子看了一篇文章:《网课点赞最多的老师,他们做对了什么?》
点进去看了一些主标题:如何拍出清晰的作业?线上作业的提交与批改、如何查岗学生认真听课?如何建立网课的礼仪?如何与学生互动?
当作为老师的我们沉浸在适应网课教学的喜悦时,学生端感知到的是什么?似乎,老师的这些努力,都只是老师“管”学生的手段提升,学生端的感受仍然停留在“被管”上。
一堵墙,让我们看不见对方。
一堵墙,让隔墙喊话的彼此听不清他究竟想表达什么。
当我试图站在墙的那边去思考的时候,我提出的问题如下:
看见学生端不交作业,是去批评学生,通知家长督促?还是一起去了解学生遇到的真实困难是什么?
在网络环境下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去直接甩手给家长吗?那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我希望,我的学生在那端感知到的,是老师给的支持感,而不是“自以为发出的是关心,学生接受到的却是管教”的束缚感。
倾听墙那边的声音
为了防止这些问题变成我建起的另外一堵墙,我选择直接去找学生聊天,倾听他们的想法:
“一开始遇见洋葱数学的时候,我特别开心,觉得这比老师讲的好玩多了,学习节奏也可以自己把控。可是,随着用的时间久了,又开始感到力不从心了。”
“老师,用软件学没用,我题还是不会做。你看,错了一堆!”
“老师,看了一遍视频,我都不太记得讲了啥,太低效了,还是以前的上课模式好。”
“老师,我在网上做完的题,都不记得了……”
新鲜劲过去后,学生对线上学习充满了哀怨,他们盼望着回到最初的教学模式。可即便回到最初的教学模式,他们好像也是不爱学的。我问自己:“这真的是来自洋葱的问题吗?还是,只是我们从来没有人教过学生要怎么学习?”
我尝试把常见的问题列出来:
❖此为部分问题的罗列
当把学生反映的问题一个个列出来,细细去分析,不断追问的时候,我才发现:原来有那么多的地方需要我们搭建学习支架来协助学生网上学习。
网课情况下。教师慌乱的同时,学生也在慌乱。“网课就这么开展了?我们所有人都在努力适应。”可在我们自顾不暇的时候,很容易想当然的认为:学生很快就适应了。
正是这些“想当然”,让我们彼此看不见对方的努力,彼此埋怨。
重新回到A学生事件
重新回到A学生事件
重新回到A事件中,作为一名老师,我看见:
1.当A遇到困难的时候,TA把自己关在房间做了1个小时的题,直到最后做不出来,大哭崩溃。
2.A在这个事件后,认定自己此生与数学无缘,没有学数学的脑子,从此逃避不再学数学。
3.视频学习的利弊:线上视频能支持学生学习新知识,却很难发现学生在学习此知识前的薄弱点,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答疑与讲解。
最初看到这些信息,我想当然地解读为:“他在逃避,他不想做数学。他很懦弱,遇到困难就退缩。”然后机械地去给他答疑。当这些评价在大脑中升起时,我已然忘记了可以怎么去帮助他,只是给他贴了标签,摇摇头表示自己无能为力。
现在,我尝试重新解读:对A来说,学数学最重要的是什么?为什么前面一个月都学得好好的,但遇到这件事就被击垮了呢?思来想去,我认为对A更重要的是:1.学会求助;2.学会不怕犯错,弱化自我攻击。
有人问:求助这件事还需要学习吗?答案是:确实需要。
我看见太多因认为“求助就是麻烦别人、向他人示弱、是自己输了”,而不愿向别人求助的成年人。对孩子而言,也是如此。A在学数学的过程中,愿意独立思考,想要自己解决问题的品质是好的。可在遇到困难时,TA宁愿把自己难为哭也不愿向别人求助。所以,帮助A学数学的第1步是学会求助,而这也是A真正的“关键成长点“。
另外,对A而言,学数学中遇到的困难、犯的错误都会和“我笨”、“我不好”画等号。错误和困难都成为了TA自我攻击的子弹。在很多孩子的眼里:“一学就会”应是常态,遗忘、犯错等同于笨。
这里既有扭曲的信条,同时也在告诉我:他们并不了解其他人是怎么学习的,错误地以为别人都是一学就会的。他们并不了解人的记忆曲线是有规律的,并不了解犯错会让我们的大脑变得更“聪明”。他们给自己的心理容纳空间、试错空间太小了。
所以,帮助A学数学的第2步,就是帮助TA扩展自己的容错空间,了解一些基本的脑科学知识,了解人是如何学习的。同时,搭配一对一答疑,帮助TA扫清那些薄弱的基础,才能有效地帮助TA逐渐建立信心,而不是一再崩溃,畏难退缩不愿再学。
换个视角,重看自己的教学
换个视角,重看自己的教学
看到这些,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之前的教学:
记得一开始辅助A学生看教学视频的时候,我会去尝试引导TA做些笔记、订正错题,本意是希望TA能培养一些好的学习习惯,但TA却和我说:
“老师,为什么要记笔记啊?有啥用?我记了也不看哎。”
“老师,同理可得:我订正了错题也不看。”
我问自己:“学习习惯的培养,是谁的需求?”好像是老师自己的需要。一不小心,学习习惯的培养变成了硬性要求;对学生而言,机械地完成这项任务只是为了哄老师开心,而他们根本体会不到这对自己的数学学习有什么帮助……
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固然很重要,但这个我们老师认为很重要的习惯到底是为了什么?应该是希望学生在元认知的层面,对自己的学习有自我监控与调整吧。当看到这一点时,我才发现:我们只是希望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学会自我监控与反思总结的学习力,能够根据情况及时调整的自己的学习计划。而这部分,自己要怎样组织表达才能穿越墙的阻碍,让学生感知到?
我把自己的工作的侧重点做了调整与改变:网课负责教知识点。而我,则教网课上没有的:帮助学生建立信心、帮助学生建立更大的心理空间去面对错误和失败;和学生一起了解一些脑科学的学习规律、将知识点串联,使其更容易被学生理解。
我们一直说,俯下身来,有一颗童心,走进儿童的世界。可事实是,我们自以为的“走进”,也许在孩子眼中是闯入他的世界,建造了一堵密不透风的墙。愿我们每一位教育者,都能看见那堵墙,真正理解儿童。
“老师,六一儿童节,我们需要的不是你的祝福,需要的是你的看见,是与你的“童心”遇见!”
看见墙后,重点就放在拆墙了。大半个学期以来,我的工作也做了一系列的调整和尝试。欲知拆墙之事,且听下回分享《拆掉师生间的那堵墙(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