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非二本二战人大法学考研上岸:自我怀疑,不如提高执行力
前言
师妹本科毕业于北京物资学院,在知行一众高手中,本科学校显得平平无奇。在2022年人大法学考研中,师妹二战上岸,可喜可贺。我们从文章中可以看到逆袭的艰辛,但也看到追求梦想的勇气。值得说明的是,虽然每年都有二本考生逆袭上岸,但是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都不算多,因此,即使敢于追梦的小伙伴,仍应该警示风险后再做决定,不要盲目报班或者盲目报考,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如果在社交平台搜索栏输入“人大法学考研”几个字,经常会看到诸如“双非考生/二本考生有机会考上人大法学院吗?”这样的问题,那么希望我的这篇经验贴能够给这些同学吃一剂定心丸。本人本科毕业于某双非院校的法学专业,二战上岸。这篇经验贴并没有给出详尽的复习时间或者备考流程,而是针对性地提出备考过程中需要重点注意的问题,因为我相信每个人会有不同的作息不同的计划,按照自己的学习习惯有针对性的进行调整才是效率最大化的好办法。同时,我力求语言精简,以便最大限度的节省考生的阅读时间。下面我将通过介绍自己一战失利的反思及二战成功的经验总结,力求给致力于人大法学考研的学子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一战时本人采用“极限备考法”,十月才开始进入备考状态。而事实证明,此种备考方法是完全行不通的,尤其是面对人大法学院这样的顶尖院校。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无论是公共课还是专业课,基本功扎实与否都对考试的成败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如何做好专业课复习与公共课复习之间的平衡是备考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市面上关于公共课的备考经验很多,质量也是良莠不齐。本人绝不提倡“精力都放在专业课,公共课晚些开始也无妨”的方法。从以下附图中可以看到,公共课如果低于150,将可能处于一种劣势地位。事实上,本人一战就是败在了公共课上,二战时公共课分数仍然不高,所以对于公共课的复习绝不能掉以轻心。同理,公共课要想取得一个比较高的成绩,基础仍然是重中之重。下面笔者将分别给出英语和政治的复习建议。
附图1:2022年复试名单中考生的平均成绩
1、英语
一战时,基于有限的时间和六门专业课的压力,在英语的准备上,我轻信各种“考试技巧”,却忽视了考试中最重要的“基础能力”。直至上考场,我都没有完整的背过一遍考研英语词汇,而是沉迷于各种英语课程,以至于英语成绩甚至都没有过院线。造成这一结果的直接原因,是我对自己高考英语140+的成绩以及四六级均一次性裸考过线的“过于自信的过失”。所以,考前对自己的英语水平有一个清楚正确的认知是后续展开英语复习工作的前提。
二战时,我以一种“空杯心态”重新对英语展开复习。我的复习内容按照时间顺序包括背单词、刷真题、背作文、做模拟卷。期间,我没有再听任何考研英语的课程,最终英语成绩比一战提高了将近20分。
①单词:单词的背诵可以采用诸如“A4纸背词法”、“记忆曲线背词法”等方法,笔者主要使用了“墨墨背单词”软件,从5月开始,一直到考试前,早期和睡前进行背诵。在词汇的选择上,笔者按照《十天搞定考研词汇》(3000词)、《考研英语(一)大纲词汇》(5500词)、《红宝书》(6500词)的顺序进行背诵,还补充了一些高频短语。此种方法的最大优点在于可以最大程度的熟记重点词汇。
②阅读理解:阅读理解是对英语成绩影响最大的因素。在真题版本的选择上,基础不太好的同学可以选择《考研真相》,基础尚可的同学可以选择《张剑黄皮书系列》。在真题的使用方法上,个人建议在做错题后不要着急听解析或者看答案,而是争取自己想明白其中的原因。需要注意的是,一切技巧都是辅助性的,尽可能的看懂文章才是提高正确率的最有效的办法。
③小三门:完形填空更多的是考察英语的基本功,笔者一直靠“语感”做题,基本稳定在8分左右,故没有专门针对完形填空进行训练;新题型中要训练自己在快速阅读过程中找关键词的能力,但前提仍然是尽可能的理解文章;翻译题的训练中,一定不要拘泥于单词的固有含义,最重要的是翻译出来的句子能够让人看懂,“调整语序”、“增减内容”都是翻译题想要拿高分所必备的技能。
④作文:笔者从10月开始背诵名人名言、谚语以及名人事例,11月开始背诵《王江涛必备范文》20篇。很多人怀疑背范文的作用和性价比,笔者认为,当脑子里有足够的素材,考场上进行“杂糅”就会变得异常轻松;至于字体,笔者曾受过“衡水体”的训练,所以并没有在练字方面花费太多时间,但结合自己“衡水体”练成的经验,建议有时间有精力的同学可以每天拿出半小时时间进行训练。
附图2:“衡水体”随手写(流畅度比起考试前有所下降,持续练习很重要)
2、政治
一战时,本人以光速听完徐涛老师的精讲课程,剩余时间已来不及做1000题。12月开始,本人主要背诵市面上各个老师的模拟卷。虽然最终成绩70+,但其中运气成分比重极大。
二战时,因已听过系列课程,明白了政治要考什么、怎么考、哪些是重点,故备考期间没有再听任何课程,复习资料主要以1000题为主,大概从9月开始。后期仍然是背诵各个老师的模拟卷,同时参考了“腿姐技巧班”的笔记。但不幸的是,最终成绩比一战还低。
自我反思时认为,政治的学习应当是一个基础、热点以及技巧并存的过程。首先,应当以老师的系列课程、1000题为依托,记忆知识点、整理好错题,打好基础;其次,后期要紧跟时事热点,同样通过老师的课程和模拟卷及时掌握最新知识;最后,技巧一定要在基础知识足够牢靠的情况下去运用。个人认为无论1000题还是最后的冲刺卷,对错题以及错误选项的整理归纳记忆无疑是扩充知识储备的最有效的方法。
一战时,出于对自己“出身双非”所以“法学素养不够”的担忧,我错误的将复习重心放在了“理解”而非“记忆”上。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我可能对某个问题会有一两个比较独到的见解,但从整体来看,思维混乱、不成体系,反映到试卷上就是毫无章法、毫无逻辑,不可能在20或30分的大题中取得高分。面对分值如此之大的考试题,“深度”与“广度”二者是缺一不可的。
二战时,我成为知行法学全程班的学员。知行师兄师姐的课程和讲义对我专业课能力的提高的帮助是极大的。其中我所学到的学习思维和学习方法可以说是受用终身的。
附图3:备考过程中与师兄的对话
1、理论法
理论法往往因缺少案例而抽象晦涩,但其绝不等同于文字的堆砌。体系化思维的建立以及正确的答题方法是理论法取得高分的关键。需要注意的是,理论法体系的建立不同于应用法“总则、分则”的明确区分,其在法理、宪法、法律史中又各有不同,需要及时转变思维。
①法理学:人大蓝皮书系列《法理学》不同于马工程红皮书的《法理学》,所以建立好法理学的体系思维至关重要,最基本的要掌握“法之上、法之外、法之内”的逻辑。除了知识层面的体系思维,正确的答题方法也必不可少,比如“前后”思维、“内外”思维等。建立好法理学的体系后,我可以做到对整本书的内容烂熟于心,看到某个知识点瞬间回忆起其在书中的哪个章节,相关联的章节又有哪些;而如果没有体系思维,这是不可能做到的。
附图4:法理学讲义背诵后的目录
②法律史:在学习过程中,首先,除了要建立起法律史的“横向思维”,也不能忘记进行各朝代之间的“纵向对比”;其次,法律史的参考教材在2021年由《中国法制史》变为《中国法律史》,其核心变化在于突出了思想史的内容。所以在学习过程中,除了准确记忆各朝代的具体制度,我们还要时刻对历代历朝的法律指导思想多加关注,比如在“德主刑辅”和“明刑弼教”指导下的法律制度必然有着很大差别。
此外,基于很多学校并不注重法律史教学的现实,以及很多考生高中时的理科生的背景,很多人在面对法律史时会感到无比痛苦。在此,笔者要特别感谢知行师兄所讲授的法律史课程,趣味横生,第一次激发了我对历史的兴趣,使我在连朝代顺序都不能够完整背诵的基础上最终达到一个各朝代制度、思想能够形成串联并脱口而出的水平。
附图5:法律史背诵后的目录
③宪法:宪法的参考教材除了人大蓝皮书系列的《宪法》,我还参考了韩大元老师的《中国宪法》。后者的内容更加全面深奥,体系和前者也有所不同。师兄师姐的讲义和课程完美的融合了两本书中的内容,避免了阅读两本书可能会产生的思维的混乱。同时,《中国宪法》中有很多典型的宪法案例,学习后可以进行模拟练习。
2、应用法
在应用法的学习中,除了知行的课程和讲义,我还额外参考了法考的资料。法考中的案例对于理解和记忆抽象的法律规则十分有帮助。但在一些疑难问题上,法考和考研的观点会有冲突,这类问题要多加关注。体系思维在应用法的学习过程中也格外重要,为了弥补法考知识点琐碎的缺点,我将法考中的案例融合进理论知识制作了自己的笔记。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应用法没有标准答案,比如刑法,不必纠结于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言之有理即可。一战时我的作答思路格外清奇,二战时也遇到了完全不会的题目,但我两次的应用法成绩均在120分以上。可见,不论持何种观点,论证有理有据、思维清晰可能才是取得高分的关键。
①民法:除了王利明老师的《民法》上下册,就法考辅助资料来讲,个人比较推荐李建伟老师的《民法60讲》及系列课程,其最突出的优点是课程时间短、干货多。同时,书中案例的设计十分简单,且可以用一个例子记忆若干相互关联的法律规则。
附图6:李建伟老师书中的案例形式(简答清晰)
附图7:民法总则部分笔记(思维导图)
②刑法:刑法的观点冲突非常多,此时千万不要试图去找到“唯一正确的标准答案”,不论是否承认“公开盗窃”,不论如何理解“共同犯罪”,考场上选择自己掌握的最好的、能够论述的最清晰的立场进行作答即可。在参考资料方面,一战时我学习过徐光华老师的系列课程,对我的帮助很大。二战时,我主要参考了张明楷老师的《刑法》,但更多的是将其作为一本“词典”,有问题时进行查阅。
附图8:刑法总则部分笔记(思维导图)
③知识产权法:知识产权法当属应用法复习中性价比非常高的一门学科。教材可以参考李琛老师的《知识产权法关键词》和王迁老师的《知识产权法教程》。在复习过程中,除了要横向掌握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的重难点内容,还要纵向将其相似制度进行对比;此外,不要忽视对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学习。最重要的是,要格外关注每年新修改的内容。
3、备考方法论
回顾整个备考流程加之考场上的实战,无非是输入(理解、记忆)和输出(答题)。只有理解没有记忆和答题逻辑,是无法在试卷上呈现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案的;只有记忆没有理解和逻辑,答案会生硬、死板、没有活力;而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再多的答题方法也是徒劳。此外,在输入过程中,永远不要低估问答的作用。事实上,学习任何一门知识,问答都是一个极为有效的方法。
①理解:理解应当是学习任何知识的起始环节,专业课也不例外。如前所述,理论法的学习重在体系思维的建立,体系烂熟于心,答题时思维才能更加开阔。应用法同样不可忽视体系思维的重要性,尤其是总则对于分则的指导作用,许多复习过法考的同学可能分则掌握的很好,但总则的理论部分功底却不够,这一点需要格外注意。
②记忆:整个复习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背诵。背诵是一切方法与技巧的基础,在初步确立体系思维的基础上进行背诵,再通过背诵逐渐丰富自己的思维体系,是打牢基础的关键。背诵的方法很多,比如“睡前记忆法”、“定期重复法”、“草稿纸默写法”、“大声朗读法”等。笔者对于英语和政治的背诵采用了“睡前记忆法”,专业课则采用了“草稿纸默写法”,即背完几个章节后在草稿纸上对该章节的具体内容进行默写,随后再对照书本中的内容进行查漏补缺。此外,背诵的辅助工具也有很多,比如一些英语背单词的软件、“anki”记忆软件等。在使用“anki”时,用电子版复习资料将需要背诵的内容复制粘贴到卡片十分快捷,市面上也会有一些已经整理好的模板可以直接导入进行背诵。
在这里需要说明,有同学会纠结于“应该背几遍”这样的问题,我的回答是开始的越早越好、遍数越多越好。当然第一轮背诵的时候可以抓重点,比如单词先背核心3000,专业课先背重点章节。第二轮再背一遍第一轮的内容,然后补充次重点,以此类推。重复背诵不仅仅是对抗遗忘的关键,更重要的是每一遍背诵都会有新的收获,都会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由此形成理解和背诵的良性互动。
附图9:草稿纸背诵法
③问答:本科期间的一位老师对我的影响很大,他在第一堂课上就强调“多问为什么”的重要性,以至于每堂课他都会留出相当一部分时间专门用于学生提问。很多时候,“没有问题”并不意味着对知识点的透彻掌握,反而是由于对知识点的无知进而导致缺乏自主思考的解结果;相反,问题越多,可能意味着对某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更深、思考更深。
在进行知识输入的过程中,无论是理解还是背诵,都应当将这种方法贯穿始终。首先,总结答案的过程无疑是一个思维训练的过程,有助于后续答题思维的养成;其次,修改答案、完善答案这一过程会使得理解更透彻、记忆更牢固。在这一方面,知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知识星球”。里面除了会有不同学生的提问,还会有很多师兄师姐提供的启发性资料。
附图10:部分“知识星球”中的资料
④作答:作答是整个考研初试环节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其不仅是一个知识的输出过程,也是一个逻辑思维的体现过程,所以,呈现在试卷上的答案也不应当仅仅是背诵内容的简单堆砌。体系思维不仅重要于理解和背诵环节,作答环节更是需要时刻提醒自己。如果真的在考场上碰到自己不会的题目,甚至是完全不会的题目,依靠体系思维进行作答也能取得一个相对不错的分数。此外,在应用法的案例分析中,除了结合具体罪名的规定进行分析,如果还能用总论部分的相关理论知识支撑自己的观点,则能够使答案得到升华,自然能够取得一个更高的分数。
此处再次强调,无论是理论法还是应用法,重要的都是答题思路,所以平时可以找些案例进行模拟练习。如果题目不会,不要第一时间翻书去寻找正确答案,而是尽可能的用自己现有的知识进行作答,之后再对答案进行补充。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思维能力,同时也能够使得题目涉及的知识点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从效果上看,模拟练习和问答对学习起到的辅助作用是类似的。
在专业课方面,复试的考察内容与初试略有不同,不同的专业需要补充该专业相关的内容。补充新知识时,仍然要采取初试时的学习方法,运用体系性思维,“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对重点内容进行重点把握。此外,初试时的基础内容仍然是重中之重。无论碰到多么难的题目,只有基础足够牢靠,才能做到灵活运用、以不变应万变。面试时,态度上一定要谦逊,作答时要有底气,最后可以虚心承认自己的不足。
在英语的备考过程中,找到一起准备复试的同学组成小组进行训练是十分有必要的。我们是三人一组,线上视频模拟,轮流找不同题材的文章进行练习,文章来自于china daily、法律英语教材、经济学人等,难度也有所不同。练习之后我们进行讨论总结,同时对对方的表现进行点评。语料的积累固然十分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开口说。模拟练习绝对是克服紧张最好的办法。
笔者作为一名双非二战考生,应该说是在保持良好心态方面面临着更大的障碍。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太多了,在高压的备考过程中,任何一点小事都有可能直接导致情绪的崩溃,随之而来的则是好几天的情绪低落、复习效率下降,甚至直接弃考。学习能力从来都不是孤立的背诵能力、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将一个动态的持续的学习过程简单等同于机械的重复的理解背诵作答工作无疑是不现实且极其不负责任的,抗压能力、情绪调节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在这一过程中都始终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学习效果。下面笔者将针对性的指出一些备考过程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情绪问题,并结合自己的处理经验给出解决办法。
自我怀疑当之无愧是心态问题第一名,这个问题在双非或者二本的考生、二战或者多战的考生之中更为常见。更为严重的是,这个问题在备考过程中的任何时间均有可能出现,包括但不限于第一遍复习时发现专业书籍晦涩难懂、第二遍复习时发现第一遍学过的内容几近于没学、模拟练习时发现无从下手、真题训练时毫无头绪等;此外,政治选择题三番五次的做错、背过的单词就是想不起来意思,同样能导致严重的自我怀疑。如果不能树立正确的良好的心态去解决这个问题,任其发展则可能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在此我想说,以上问题我全部都经历过,也十分理解因为一个单词、一道选择题或者一个知识点而崩溃的心情。但是,我们一定要正确的认识学习的过程。新事物的出现一定伴随着旧事物的毁灭,正如我们通过学习成为一个全新的自己,将不符合人大研究生标准的“旧自己”塑造为符合人大研究生标准的“新自己”,这个过程中注定不是一帆风顺的,一定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螺旋上升的,中间可能会有停滞、可能会有迂回,但大方向一定是前进的。一旦认识到这一点,备考过程中出现的任何难题则不再是坏事,而代表着我们的前进。每多错一道题,我们就多学会一个知识点,考场上做对的可能性就越大;每学会一道错题,我们就发展了一点点,上升了一点点,离目标就更近了一点点。
考上的要求从来都不是将试题全部做对,只要尽可能的多学,比对手掌握的知识多的可能性就越大,那么考上的概率也会越大。至于对手的水平,可以假想为自己,那么每做错一道题再学会一道题,就打败了之前不会这道题的自己,也打败了和之前的自己同等水平的对手。只要保持这样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错题,自我怀疑就非常可能被扼杀在摇篮里。
有研友的考生可能会因为研友的进度快自己太多而焦虑,没有研友的同学可能会因为网络上各种真真假假的消息而苦恼,包括但不限于专业课已经背完了8遍、1000题刷了7遍、每天学习14个小时,诸如此类。
在此我想说,考研不是考谁背诵遍数多,也不是考谁刷题遍数多。先不说消息的可信度有多高,即便是百分百真实,那么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是你背诵了8遍,你敢保证你一定能比背诵了7遍的同学记的牢吗?即便你真的比他记的牢,你敢保证最后一定比他的分数高吗?恐怕答案都是否定的。更何况,每个人对“背完一遍”“刷完一遍”的定义是不一样的:可能他背完一遍只是单纯的背过了一遍,而你的一遍则是背会了一遍;他刷完一遍只是单纯的将题做了一遍,而你的一遍是做完题、整理好错题、背诵完错题。
同理,考研也不是考谁学习时间长。我也曾因为自己学习时间不够长而焦虑并心生愧疚。前期我的学习时长大概每天只有6、7个小时,只有冲刺阶段最长可以达到10小时。后来我坦然接受了这一事实:如果说我的学习效率高,那么我10小时的学习效果和他们14小时的学习效果是相当的,此种情况不必愧疚;如果我的学习效率不高,那么10小时已经是我的极限,正如我不必因为智商上限不如爱因斯坦而愧疚一样,我也不必为我的学习时间上限而愧疚。接受了这一设定,我再也没有因为学习时间而焦虑过,反而在休息的时候我能够得到更深层次的放松。
不到录取结果出来的那一刻,谁又敢说自己在这条路上已经走的足够远了呢?不要把前方的任何风吹草动都看作走的更快的对手,可能那只是一颗山上跌落的小石子。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究竟能够走多远,与其猜测别人是不是走的更远、自己是不是走的不够远,不如脚踏实地,低头向前走就是了。
相信大多数考生在备考期间都会给自己制定计划,有些考生的计划表精确到每天每小时,另一些考生则是以月为单位有一个大概的计划,显然我属于后者。具体到每一天,我会在醒来大概思考一下当天所要复习的内容,不出意外的,无数个晚上我发现自己并没有完成当天给自己制定的计划。但随后我发现,我的按月计划几乎是能够准时完成的。
计划不能够按时完成的原因,如果不是真的因为自己的执行力太差,那就是给自己制定的计划太多,所以问题可能并不是出在“执行”环节而是出在“制定”环节。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有几个人能够真正做到长时间严格按照精确到小时的计划表生活呢?只要在一个相对确定的时间范围内能够按时完成计划,比如周计划、月计划,那么就完全可以说是按时完成了计划,哪怕中间有几天真的没有完成当日计划。一味的要求自己满足计划表所要求的“形式要件”,反而可能会导致自己忽视了学习效率等“实质要件”。当然,如果自己的整体进度已经比预期延后很多,就要思考自己是不是真的在“执行”环节出现了问题。
总之,备考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绪问题,包括但不限于上述所列。无论出现什么样的情绪,首要的一定是寻找根本原因,再对症下药的从源头上进行解决。此时千万不要墨守成规、害怕改变,一定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如果问题不是出在“行动”上,那么就是出现在“心态”上,这时候要尽可能的说服自己。如果这一环节也失败了,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什么都不要想,行动起来永远是解决一切情绪问题的灵丹妙药。
无论是一战考生还是二战考生,生活中往往不止有考研一个任务。面对多种选择时,贪心是万万不可行的,有时候必然要做出一些牺牲,此种情况下就要学会抓住生活中的“主要矛盾”,将精力放在“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上面。
法考和考研的关系当属法学考研中的经典问题,有人认为法考和考研学习内容的侧重不同、考查范围不同、考查方式不同,所以二者不可兼得;另一些人认为两种考试本质上都是对法学知识的考查,可以并存。翻阅其他经验贴,有些考生考研成绩很高,并认为法考课程的学习对其帮助极大;另一些考生则在备考法考和考研的过程中焦头烂额,坦言自己因为过于强调法考而耽误了考研的复习。
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法考在考研面前应当排在第二顺位。如果二者不可兼得,法考失败的话可以研一、研二再考,而考研失败可能就要面临在职备考或者脱产备考,后者难度显然大于前者。但是,第二顺位并不意味着法考没有参考价值就可以不去学习,事实上,法考对于考研的帮助是十分巨大的。通过学习法考的课程辅助理解考研的专业课知识,其中有些法考老师的背诵口诀也有助于记忆专业课的相关知识点。如果应用法七选三选择了民法、刑法、诉讼法,加上理论法,已经涵盖了法考中分值极大的部分,一些基础比较好的考生完全可以在此基础上通过法考。但如果七选三选择了环境法、知识产权法这样的搭配,个人还是不太建议两个考试同时准备。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法考侧重于应用,而考研侧重于理论,直接体现在法考侧重于分则的学习,而考研同时还需要总则的理论功底。比如,无论是“谁讲刑法”,对考研的帮助都比不上张明楷老师的《刑法》来的大。所以在复习完法考课程后,要多加关注相关内容的总则部分的学习。
相信很多二战考生都会面临这一难题,而两种选择各有利弊。笔者选择的是脱产在家备考,其优点在于除了学习不用担心任何其他生活中的问题,不用思考每天吃什么,不用担心睡过头,被父母照顾的事无巨细。做出这一决定的直接原因是父母的支持,出于对我的担心和心疼,父母坚决不同意我一边工作一边备考,这也给我创造了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备考环境。但是,这也无形中给了我很大的压力,我似乎在“背水一战”,没有退路可言。此外,似乎在“啃老”的生活状态经常让我心生愧疚。
比较而言,在职的考生少了压力,但同时也少了动力。我在自习室认识了很多在职的考生,其中不乏四战、五战选手,问其原因,大多是备考过程中经常性的受到工作的影响。以我在自习室认识的一名在职考生为例,前期他一直来的比我早、走的比我晚,还经常数落我学习时间短,而到了最后的冲刺环节他却因为工作上的事情没时间复习,以至于最后根本没有去参加考试,现在想起他我仍旧有些惋惜。但这并不否认仍旧有很多在职考生成功上岸的例子。
当然,对于这个问题还有一个中间选择,即前期在职后期脱产。在今年一起进入复试的同学中就有这样的考生,她也取得了十分不错的成绩。
至于二者究竟如何选择,恐怕我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只能说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首先,家人是否支持脱产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其次,脱产往往意味着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内处于一种“无社交”状态,这是十分违背人类社会本性的。最后,选择在职备考往往需要有更大的毅力和时间管理能力,否则很难做到学习和工作的平衡。总之,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一定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
很多考生在备考开始前都会试图去寻找研友,一战考生期望彼此之间实现信息互通,二战考生期望彼此之间相互鼓励。在此,我不否认一个积极的、刻苦的、自律的研友起到的“榜样作用”,但同时也要小心“不靠谱”研友可能会给自己带来的负能量。
由于本人是在家脱产备考,又是知行的学员,故没有寻找任何研友,一直是独自备考。期间,如果遇到生活中的问题,父母是我最好的倾听对象;如果遇到学习中的问题,班级群则是一个很好的沟通平台;此外,对于最后冲刺阶段的紧张情绪的缓解,助教师姐对我的帮助很大。
至于很多人担心的自制力问题,知行师兄绝对是我源源不断的动力来源。每天听师兄的讲课已经能够使我始终保持着一种高昂的学习热情,此外,师兄阶段性的在班级群中的督促也能不断激发我的学习斗志。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师兄不仅仅是一位授课老师,更是一位尽职尽责的班主任,在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我进行着指导。
附图11:冲刺阶段与师姐的对话
能够写下这篇经验贴于我而言十分荣幸又十分感慨,想说的话似乎很多又似乎洋洋洒洒不知所云。如果给我的经验贴做一个总结,那么在学习过程中,既要低头赶路,又要找准方向,其中科学的方法能够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心态调整上,避免陷入“想的太多,做的太少”的误区,想不开的时候不如先动起来;最后,在多种相互矛盾或相辅相成的多样化选择面前,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我不敢说我的经验贴有多大的含金量,只是尽可能的将自己备考期间的所做所想分享出来,如果能够给读者带来些许收获,笔者不胜感激。两年前的自己也曾对人大考研一无所知而感到迷茫,一年前的自己也曾因为一战失利而心灰意冷,期间不乏有很多前辈的经验贴帮助我重拾了前进的动力。我深知备考中的艰辛,也无比心疼每一个追梦过程中的学子,过程虽然难熬,但付出与收获一定成正比。如果最后的结果能够令人满意,无疑是皆大欢喜;即便最后不能够如愿以偿,备考过程给自己带来的学习能力的提高、综合能力的提高、情绪的稳定以及内心的强大,绝不等同于“一年白费”这一不负责任的结论。每一个心中有梦的学子,尽情的去追梦吧!
最后,我十分感谢在我备考过程中所有人对我的帮助,我的父母,知行的师兄师姐,互相答疑互相帮助的班级同学。没有他们,我绝不可能有机会写下这篇文字。在此由衷的祝愿,每个学子都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迈向光明的未来!
经验分享
状元经验丨2022年人大法学考研诉讼法总分第一名:程序正当性关乎正义的尺度
一文读懂人大法学考研中的少干计划和经验教训:一场遍体鳞伤的“豪赌”
状元经验丨2022人大法学考研环境法上岸分享: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状元经验丨板凳甘坐数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二战人大法律史第一名
购买说明
全程班课程和全程资料体系均可单售,具体价目如下:
直接扫描下方微店二维码购买,同时添加客服微信(微信号:ruclaw59)并将截图发送过去,登记报名后进入相应的微信群。报名事宜请咨询官方微博:知行法学,微信不接受报名咨询。
更多详情请关注微博/知乎/微信公众号:知行法学,学术型辅导团队,日常发布人大法学考研最新消息,提供法学考研一站式解决方案,有专业、有方法、有温度、有态度。
关于我们
知行法学
微博/知乎:知行法学
微信公众号:知行法学
知行法学,法律人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 END —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