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怎样看待企业的风险和风控?

法嘉LAWPLUS 2022-04-11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坚持装深刻 Author 周伯通





最近参加了一次关于企业风控的沙龙活动。把当时回答两个问题的发言整理了一下,成为本期周伯通的更新。


问题一

怎样看待企业的风险和风控?



今天在座的都是律师和公司律师同仁,谈了很多如何风控的最佳实践。今天我想从公司内部人的视角,来重新审视风险、风险控制。我有三句话想和大家说。

 

第一句话,凡经营皆有风险。

 

我们都在讲企业风险管控,但企业的本质是什么?我认为,企业的本质就是盈利。而什么是利润的来源?利润的来源是企业通过创新活动,承担额外风险的溢价。所以,同样一家公司,为什么上科创板PE倍数就要比主板高很多?同样一家蚂蚁公司,叫蚂蚁科技,突出它的创新属性,就可以获得几十倍的风险回报,而它如果回归金融行业,PE也就10倍。

 

那些承担了超额风险的创新企业成功了就获取了超额收益,可别羡慕他们,因为有更多失败的企业,因为没有扛过这样那样的风险而倒下,我们看到的成功者其实都是幸存者偏误。但是,企业一旦做大,企业内外部就不再允许他们承担过高的风险,企业自身就会形成一种制衡的机制,也就必然会出现出现风控、法务、合规的团队帮助企业管控风险。很遗憾,这时候屠龙的少年终成恶龙,不再性感了。这是创新者的窘境,也是每一个企业的宿命。

 

说了这么多,其实想表达的一个主要观点是承担风险是企业与生俱来的属性。就我们汽车行业来说,下一年,汽车市场是否会有增幅?我们推出的下一款产品会不会热卖?自动驾驶汽车会不会在2030年实现大规模产业化?企业的很多经营决策其实是打开一个盲盒,因为未来市场的走向、消费者的行为是几乎无法预测的,你看得到的确定趋势别人也看得到,而在无法准确预测的点上做决策就是每一个管理者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句话,凡是风险皆有代价。

 

诉讼律师也好,公司律师也好,最害怕被管理层问到的一句话就是,这个官司能打赢吗?风险有多大?本质上,请告诉我,承担风险的代价有多大?一般律师都不能回答。如果哪家科技公司能做出一款软件,能够为诉讼的赢面打上概率标签,再能提供保险产品对赌,那肯定能够火。

 

在座的我们都是法律人,法律人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对风险极厌恶。英美的完美法律合同同样一件事要用特别晦涩的法言法语通过3个不同角度来说,唯恐逻辑不自洽,被人钻了空子。律师都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把这个世界变成一个没有风险的完美世界,一切都向小学数学那样有确定性。所以,我看律师转行做投资人都很成功,转行做企业家的,没几个成功的。因为做投资本质就是要有风险意识,而做企业家却要偏好风险。

 

真实世界的企业家他们每天面对的都是各种不确定的风险, 经营风险,合规风险,法律风险,员工的道德风险,种种。举个例子,马云在外滩论坛上的讲话,他讲之前应该是没有和蚂蚁内部通过气的。如果通过气,估计内部公关、法务、风控团队就不让他说了,但企业家就敢于在这个时候冒这个风险。他最后失败了,他必须承担蚂蚁IPO上市不成功的风险。

 

所以,不要担心风险,风险的另一面就是机会,也不要担心承担风险,也不要害怕向公司决策层汇报风险,关键是能不能准确的识别风险,并为风险定价。



第三句话,凡控制风险亦有代价。

 

这也是我特别要强调的一点。不光风险有代价,控制风险也有代价。


我先举一个例子,我们下属投资了一家制造类的合资企业。这家企业长期在劳务用工合规方面做得特别优秀,但也碰到这样一个问题,劳务用工的成本特别高,比其他同类型的企业要高很多。



为什么?为2014年3月1日起施行的《劳务派遣暂行规定》,企业使用派遣的劳务工比例不得超过用工总量10%。当年这项规定虽然被广泛诟病,增加了负担,但是大部分企业还是认真执行的。但最近几年,执法者也意识到,这项规定其实很不合时宜,特别在疫情之下,正式员工的成本比劳务工高了一大块,正式员工也不能轻易辞退,用劳务工就灵活地多。在这种状态下,很多民企、国企也就大大超过了这个比例,但合资企业不敢做。但是不敢做的代价,就是制造企业的人工成本会高出一大块,长期来讲就没有了市场竞争力。


讨论会上这家公司管理层问到我的意见,我是这样回复的,首先,规定还在,但目前的确这方面的实践操作中,这个已经不是劳动局检查的重点了。其次,我们看这个规定的罚则是什么,先是责令限期改正,再是对逾期不改正的以每人五千元到一万元的标准处以罚款。而你灵活用工带来的每年收益是多少?


最后,总经理问了我到底什么意见。重点来了,我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如果我是我,我觉得这么做违法;如果我是你,我觉得应该做。”这句话为什么经典?因为表达了几层意思。首先,我是专业的,告诉你这么做违法,第二,我告诉你,控制风险是有代价的,你作为管理层,应该承担这样的风险。各位公司律师,如果你能跟你的老板说这样的话,他会对你另眼相看。因为你既专业、又懂业务,还有大局观,这就是我常说的一个不懂业务的管理者不是好的法务。


问题二

您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公司律师的职业会被

外部律师、甚至AI所取代吗?



那要看怎样公司律师怎样自我定位了。如果只是提示风险,或者简单说不,而不提供解决方案,那么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会被外部律师甚至AI替代。因为论专业性,不如外部律师,论效率,不比AI。

 

但公司律师有什么不可替代的地方?

 

那就是我觉得公司律师要充分懂业务,要有大局观,要不局限于信息的搜集者和风险的提示者,要做有人性、有温度的判断。

 

我举一个例子,比如一个国有汽车品牌公司的管理层问我,他们想做一个车主平台,车主平台里种子车主也持有公司的股份,让客户随着公司品牌成长而一起成长,用户可以获得股价上涨、公司上市的收益。很好的想法是不是?的确,蔚来的李斌也是这么做的。


那么这家企业能不能做?还真不能做。为什么?因为是国有企业呀,李斌个人拿股份出来送给车主一点问题都没有,而国有企业不能送,否则国有资产流失的大帽子就扣下来了;第二,这家公司是要上市的,上市要做穿透审核的,超过200个股东是无法上市的,李斌也是上市以后再做这个动作的;第三,直接给股份也有问题,因为直接给钱涉嫌违反《不正当竞争法》。

 

到底能不能做?怎么回答?那重点又来了,我用了经典句式:yes but…我没说不,我说可以,但有哪些问题。最终,我还有一个解决方案——你不是想让车主和我们共同成长么?我们可不可以做虚拟的积分制?而这个积分的价值随着公司成长而成长,达到了目的,同时解决了法律风险问题。所以,yes but是一个很好用的句式,建议公司律师可以多用用。因为,你不仅识别了风险,而且提供了解决方案,这是AI所不能替代的。



另外,外部律师能不能替代内部律师?我觉得也不能。两个理由,一,对业务的熟悉度;二,公司律师是内部人,是利益攸关方。纳西姆塔勒布有本新书叫非对称风险,强调给建议做决策都要有风险共担的机制。在这个点上,公司律师和公司的风险有利益共担机制,如果建议错了,公司律师的内部声誉会受到影响,甚至可以受到处罚,律师和公司之间没有太多这样的利益捆绑机制。

 

当然,公司律师和外部律师也是需要有配合的。在实在触碰红线的时候,决策人问我能不能干?我说,可以,但是外部律师有这样一份意见书,或者我把外部律师请到现场来讲讲。这时候,请外部律师一定要心领神会的把所有风险说清楚,你可不要这时候再说有什么解决方案,你来用yes but。有什么解决方案请第一时间和内部律师说。否则,有两点坏处。一是显得你特别不专业,外部律师不了解企业情况,还是依法说法比较好。二是决策者可能很高兴,外部律师提供了新的方案,但内部律师完全没想到。但这下你把内部律师彻底得罪了,而决定聘用你往往是内部律师!那律师朋友们要说了,为什么总是由我们来说不?不好意思,社会分工不同,很多请律师的目的就是来说不的。你们收入是公司律师的几倍几十倍,就要为客户说他们难以启齿的话。


今天我讲的内容总结起来其实是两个点:风控要有代价意识,律师要有解决方案。


作者介绍

周伯通,国内A股市场最大的汽车上市公司的总法。在日常繁忙的工作之余,他会坚持写一些“装作”深刻的东西,他说,装着装着,就说不定真的深刻了。他的目标是成为一个 “有好看皮囊的有趣灵魂”。


往期链接

中国高考加分政策何去何从?

花木兰、好莱坞和中国故事

屠龙少年终成恶龙——我们怎样来保护商业秘密?

科技大停滞——我们被智子锁死了吗?

为什么猎鹰 9 号飞上了天,而特斯拉自动驾驶还是事故不断?——谈谈冗余

假如你附体了你们公司的总经理……

 法嘉LAWPLU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