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烨最新作品《基因“解”神牛》将首次亮相于《来自世界屋脊的灵魂》艺术展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尹哥聊基因 Author 尹哥聊基因
尹哥和小伙伴共同创作的
布面油画作品《基因“解”神牛》
创作思路:作品主要凸显代表希望的高原红色,并添加华大创新的“牦牛、雪山、基因编码、科研分析图表、数字符号”等元素,以生命科学的独特方式,全面讲述“牦牛”这一伟大生命的演化和传奇。
基因“解”神牛,“武士”护高原
在最接近天空和太阳的地方,一群“武士”千万年来都在守护着神圣的青藏高原和人类。与南极企鹅和北极熊一样,牦牛也被誉为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的灵魂。
牦牛生长在海拔3000米~5000米的高寒地区,能适应高寒零下30℃~零下40℃的生态条件,吃苦耐劳,不仅善走陡坡险路、雪山沼泽,还能游渡江河激流,有“高原之舟”的美称。牦牛是青藏高原特有牛种,全世界现有牦牛近1600万头,有95%的牦牛生活在中国青藏高原及毗邻的6个省区。
虽然都属于偶蹄目、牛科,但与普通牛相比,牦牛更为强健,体躯紧凑,颈短头大,额长而平,四肢短粗,毛长皮厚。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兽二·牦牛》中曾对牦牛有过详细的描述:“牦牛出甘肃临洮,及西南徼外,野牛也。人多畜养之。状如水牛,体长多力,能载重,迅行如飞,性至粗梗。髀膝尾背胡下皆有黑毛,长尺许。其尾最长,大如斗。亦自爱护,草木钩之则止而不动。古人取为旌旄,今人以为缨帽……《山海经》云:‘潘侯之山有旄牛,状如牛而四足节生毛。’即此也。”
△尹哥和牦牛来张合影
牦牛也叫氂牛,是除人类之外,生活在海拔最高处的哺乳动物。生活在同海拔的藏民对这个伙伴惺惺相惜,对于他们来说,牦牛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它们为传统的藏族社会提供了人们生存的基本保障,惠及高原人类的衣、食、住、行、运,以及烧、耕、医、娱、用等各个方面,是青藏高原地区牧民的重要生活和经济来源,也是当地畜牧业经济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畜种之一,可谓“全能型”家畜。
牦牛不仅是头出色的家畜,还是登山队员攀登珠穆朗玛峰时的得力助手。在6000米以上空气稀薄的高峰,牦牛不会像人类那样,会因为缺氧而身体不适,它们有超大的肺活量,还有超强携氧力的血红蛋白。衣食用品、住的帐篷、摄影器械,都是牦牛默默地把它们一节一节地往世界屋脊托举,这个“高原之舟”实乃当之无愧。
牦牛能充分利用高寒草地牧草资源,对高寒草地的生态环境条件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在空气稀薄、寒冷、牧草生长期短等恶劣条件下能生活自如、繁衍后代。这些特性不禁引起科学家们的好奇,为什么牦牛会与普通的牛有如此大差异?
其实,原始牦牛在距今三百多万年前的更新世生存,广布于欧亚大陆东北部。后来,由于地壳运动、气候变迁而南移至中国青藏高原地区,并适应高寒气候而延续下来,演化为现代牦牛。牦牛可能在一百到五百万年前的任何时候与牛分离,并且有人认为它与野牛的关系可能比其指定属的其他成员更密切。在自然选择和不断地演化过程中,牦牛被毛、消化、呼吸、心血管等系统发生了适应性演化。胸廓逐渐发达,心肺发育指数不断增大,借以保护胸、腹内脏器官、外生殖器官、乳房及各关节,以应对高寒、缺氧、强紫外、营养缺乏等极端环境。
为了进一步从基因层面探索牦牛能够适应高海拔环境的原因,2012年7月,来自兰州大学、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以及美韩等处的研究人员在《Nature Genetics》杂志上发表了题为“The yak genome and adaptation to life at high altitude”的文章,完成了已驯化牦牛基因组的测序图谱工作,并进行了初步分析,从中揭示了关于高海拔动物的相关遗传适应性。
该研究发现,牦牛的感官知觉与能量代谢相关基因家族出现了扩展,而且研究人员还找到了牦牛代谢酶基因和与低氧条件有关的基因正选择迹象。牦牛的基因组大小为2.66Gb。将牦牛与其他动物的基因组进行对比,研究人员发现了362个牦牛与牛共有、但在人类和狗中不存在的基因,还有100个基因家族是牦牛独有的。同时研究人员还发现了一些与嗅觉、防御、免疫以及与高海拔低氧条件生活相关的基因,这些基因有助于牦牛调整身体,应对氧气不足或缺氧情况的反应,还有一些基因能帮助牦牛利用高原上不多的食物获取能量。这些数据都将用于分析高海拔动物适应性,也能加速人类高原反应和低氧疾病有关的机理研究。
近年来,随着人类对牦牛世界的不断入侵,生态环境被破坏,生存空间被侵占,野牦牛的数量和分布范围大幅缩小,曾经漫步高原的武士,已成为和大熊猫一样珍稀的一级保护动物。庆幸的是,一些机构和团队正在围绕牦牛的种质资源保护等方面展开研究,开始了对牦牛和青藏高原的守护。希望越来越多的人类加入这场双向“守护”:守护那些野性荒原的同时,也守护好那些依赖“雪域之舟”生存的人们。
精彩预告 | 来自世界屋脊的灵感·游牧生态文化艺术展
| 近期精选 | ▼ 转载|上观新闻 专访王小慧:艺术馆是我最重要的作品
微笑活动|首旅如家携手王小慧艺术馆共创10000个微笑
转载 | 解放日报:自行车只有在骑的时候才不会倒下——专访跨界艺术家王小慧
九生九世·莲之涅槃——记王小慧艺术馆开馆大展中的插曲与一件新作品的诞生
转载|纪实人文频道:艺术是人生的底色
Anya安雅的“音为爱”
对话大师系列② | 陈钢:岁月芳华
艺术走进社区,读书丰富生活 | 王小慧艺术馆与长宁街镇交流会
“品牌碰撞艺术,时尚赋能产业”——长宁创投沙龙在王小慧艺术馆举办
封面人物 | 王小慧的前世今生,走进王小慧艺术馆
王小慧艺术馆紧急通告
《ECHOES》序:我们怎么认识王小慧的跨界艺术
抢先打卡王小慧新艺术馆 | “梦想者”大展6大看点揭秘 | 王小慧X马蒂的跨时空对话
智己X王小慧 | 科学见证有形,艺术见证无形
“10000个笑脸”第一批入选者国庆节假期活动通告
“10000个笑脸”中的郁金香微笑 | 纪念中荷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50周年
2022首届上海数字艺术国际博览会启动
对话大师系列 | 秦怡:永远闪亮的星
《梦想者》展览开馆时间调整公告
走进艺术馆 | 我们与艺术馆的故事
转载 | “向未来”!2022上海郎静山艺术摄影大赛启动
“梦想者”大展 | 当芭比娃娃遇到上海女孩
来艺术馆寻找另一个“我”
“梦想者”大展 | 两个女人的“茧”
10000个笑脸 | 春秋航空的活力与魅力
转载 | 胡润百富:人也许不认识人,但灵魂认识灵魂
转载 | 文汇报:没有人能拒绝这个热辣的艺术之吻
马蒂的艺术|十三问
FIRST KISS · 初吻 | WXH数字艺术藏品1号发布
马蒂的艺术 | “梦想者”带着审视的眼光寻求真相
转载 | 新民周刊:这个“上海第一”,美得传奇
转载 | 国家艺术杂志:王小慧谈开馆大展
我深信梦想的力量可以治愈我们的世界 | 马蒂的艺术梦想
一个人“最伟大的作品”是什么?
10000个笑脸系列|10000个微笑力,让如家走得更远
10000个笑脸系列|那些年那些事那些笑
10000个笑脸系列|心生病了,但我依然愿意微笑,用笑脸治愈更多人
“10000个笑脸 ”携手“抖音艺术” 推出微笑挑战榜
10000个笑脸系列 | 曹德旺:人活一世,就是为了给他人带来幸福
王怡|用笑容面对劫后重生
致未来:微笑面向2050一一郁金香篇章
10000个笑脸系列|永恒之女性,引领我们上升:女团长是如何炼成的?
王小慧:信任是最宝贵的财富
以微笑唤起更多人 热爱自然保护地球
儿童节 | 在孩子的笑脸中拾回失落的欢乐
每个人的笑脸同样珍贵 | 百余家合作伙伴携手发声
王小慧艺术中心与梅钢启动“钢铁博物馆”征稿
转载 | “信任与共 温暖常在”光影征集重磅开启!
转载 | 诺亚与王小慧的“前世今生”
王小慧与上邮中心携手 三八国际妇女节推出邮票数字珍藏品
梦幻红丝带:王小慧艺术馆诞生记之七
红孩子小天使:王小慧艺术馆诞生记之六
会呼吸的艺术馆:王小慧艺术馆诞生记之五
“未来艺术”怎么玩?王小慧艺术馆诞生记之四
“许愿树”在召唤:王小慧艺术馆诞生记之三
[转发]王小慧正式入驻无锋方圆:当有香气的灵魂飘洋过海
“艺术之吻” :王小慧艺术馆诞生记之二
新年,在长宁,一个新艺术馆即将诞生
慧见,一场技与艺之旅
碳中和与艺术
王小慧推出新视频“慧见”第一季:故事篇
同一个世界
岂止九生,跨界无限
2021 · “虚拟人”来了!
《丝路汇客厅》第三季迎收官:走进王小慧的艺术人生
她时代 · 她力量 · 她艺术
【转载】whiteface | 遇见王小慧,是我艺术灵感乍现的某个时刻
【转载】MEFine x 王小慧|用生活之轻回应生命之重
新年祝福:像莲花一样生活
换个眼光看世界:“内省”的精神力量伴我们前行
“世界即现在”:“时尚艺术十大人物”之王小慧
【喜玛拉雅听】把时间给最喜欢的人与最喜爱的事
【喜玛拉雅听】王小慧:优雅面对人生苦难
【喜玛拉雅听】我“9.11”时在纽约
王小慧:田园美学小镇&百年奢华瑞吉
我看徳国品牌美兹雕塑1号
王小慧:18T,18天,10000个梦
国浩·18T x 艺术家王小慧|邂逅,巨匠的经典
王小慧镜头下的赫本:女神优雅地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