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永存于心 盛载就业梦

张冰馨 易建荣 企业家杂志 2022-07-07

点击上方蓝字 | 关注我们

△王杰,永盛人力集团董事长


2000年,一个齿少气锐的北漂青年脚踏一辆自行车,手提一台笔记本,与朋友一同闯荡北京。


2006年,他白手起家,在北京通州马驹桥租下一个铺面——京达职介成立。


2008年,“京达职介”完成了初创的历史使命,正式更名——永盛人力。


2021年,永盛人力拥有1500余名员工、七大运营中心、2000余家客户,年输送人才50万人次。15年前那个单薄的铺面成长为永盛人力集团。


他是永盛人力集团董事长,他有个朴实的名字——王杰。


王杰出生在安徽阜阳一个淳朴的农民家庭,家境并不富裕,王杰的骨子里从小就刻下了贫而乐道的韧劲,承载改善家境的责任,立志努力改变命运。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15年的时间,王杰带领永盛累计圆了500万人次的就业梦。


迎难而上

一路碰壁碰过来


回忆起创业的经历,一缕清淡的笑意从王杰的脸颊掠过:“一路碰壁碰过来的。”如今,也许连他自己都无法想象,这句看似云淡风轻的话背后,沉淀了多少个忐忑不安、举棋不定的夜晚。


古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句话或者可以理解为:成功没有捷径,只有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来实现。


21年前,作为北漂一族的王杰扎根亦庄,他几乎每一天都做着同一件事:骑着自行车奔波于街头巷尾,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


“那时候,有用工需求的企业本来就不多,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机会就更少。我也是一路碰壁碰过来的。”王杰的身上有股“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见”的韧劲,纵使不停地遭遇闭门羹,他依然不言放弃,终于,他等到了机会。


经人介绍,王杰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一张表格递上去,介绍费交了,培训费也交了。可是,就在临开工报到的前夕,联系不上介绍人,王杰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这样的遭遇有过几次,说不失落是假的。”谈及当年的经历,欲言又止的王杰流露出难以释怀的感触。


之后,王杰在一个工厂稳定下来,经过自身努力一路从基层员工做到车间主任、厂长的职位。王杰每天要接触很多求职务工人员,他完全没有领导架子,与大家聊生活琐事、分享北漂经历,那一张张质朴的脸,像极了当年初来乍到的自己。


他们之间还有一个如同复制粘贴的相同处——都遭遇过四处碰壁的求职经历。与其说王杰原本平静的内心掀起了不安,不如说他的创业激情被彻底点燃了。


“一份工作的背后承载了每一个家庭的担子,一个求职者不仅要实现自我价值,还有家庭价值和社会价值。”王杰如此理解一份工作的价值。为了对求职者及企业负责,他与工人一同工作在用工企业车间亲身体验工作环境,他从来不在言语上显山露水,只是用行动表明自己的坚守。


金风玉露,一叶知秋。2006年9月,王杰决心已定:放弃稳定的厂长一职,投身于人力资源行业。他在通州马驹桥创办了京达职介,由此开启了15年的创业历程。


有备而来

磕下这条生产线


传送带上,一侧的工人正在焊接压缩机,另一侧的工人正在完成内胆及侧板的拼接工作。明亮的车间内,大家都在井然有序地忙碌。


这里是位于北京大兴区黄村的海信冰箱生产车间,面前的这条生产线正需要上百名员工。站在传送带旁的王杰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磕下这条生产线!” 


2009年,王杰带领公司步入正轨,完成了一些比较稳定的合作订单。他很快就清楚地认识到,要给大品牌、大客户输送人力资源。几经周折,王杰联系到海信冰箱公司。


但是,在面对永盛这样一家规模有限且名不见经传的人力资源公司,一些大品牌并不愿意冒险尝试合作。


是否符合上岗要求?能否适应生产车间的高温环境?流失率高不高——海信冰箱同样存在诸多顾虑,婉拒了王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王杰看来,事业没有大小轻重之分,关键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坚韧的定力。自己选择的路,必将不遗余力地克服重重关卡。


“当时,包括在人力资源行业已经做得比较成熟的公司,都不会轻易碰大品牌,确实合作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太多,有些大品牌为了考察我们的服务能力,连服务费都会拖到订单完成后支付,其中很多风险都需要自己扛。”在衡量了利弊之后,王杰依然坚定地认为机会来了!


但是,这个机会对于初出茅庐的人力资源行业新人来说,难度系数五星。


王杰走访了生产车间的每个角落,观察车间环境、生产线流程,包括员工宿舍和食堂卫生,面面俱到,既要给海信冰箱生产线的不同环节匹配到合适的员工,又要给员工争取到合理的薪资,多少个辗转反侧的夜晚,王杰默念那句“磕下这条生产线!”


功夫不负有心人。王杰最终磕下了海信冰箱这个合作,最高峰时向其输入1000余人,帮助海信冰箱顺利完成订单。正是基于双方的成功合作,从北京大兴到山东青岛,永盛不仅拿下了跨越区域的海信合同,也由此积累了大品牌的合作经验。


2008-2015年,永盛羽翼渐丰,先后成立了华北、华东、华南、华中、西南、西北、东北七大运营中心。


双管齐下

线上线下夯实人才力量


自2006年起家,深耕线下市场15年的经验令永盛意识到,传统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的关键在服务于“人”,但问题也同样出在“人”,暴露了过度依赖“人工”的弊端。随着人力资源工作的垂直化细分愈发明显,加之企业柔性用工需求的增强,用工形式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科技赋能已经为诸多行业注入了新动力,同样助推了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发展。


从行业长远发展看,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的流程搭建与执行需由传统的“线下”向“线上”进行过渡。永盛于2018年上线了线上找工作服务平台——人人微聘,由此开启了线上线下双管齐下的求职服务发展模式。


人人微聘平台不仅为C端和B端服务,还将企业、员工和第三方公司融入平台,开发出“人人参与求职、人人分享职位、人人享受报酬”的商业模式。据了解,目前该平台注册用户超200万。“让天下没有难找的工作,让每一位求职者都找到满意的工作,成为客户的终身服务平台。”王杰谈到人人微聘平台的使命和愿景时说道。


在人力资源服务的整条招聘价值链条中,线上招聘网站负责人才信息搜集和初级匹配,人力资源公司和招聘单位则负责精准匹配和成交。信息对称性越高,匹配效率越高,线上招聘网站获得的收益也就越大,线上招聘网站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力取决于其匹配的效率。


面对企业的柔性用工和对中高端人才、专业性人才等多元化的需求,永盛发挥了线上+线下的优势,提供了优质的人才资源池。“不管求职者或是企业的需求怎样复杂,我们都努力保证匹配效率。双方都满意了,我们的客户就会越来越稳定,我们深深受益于这样的良性循环。”王杰说。


在分享永盛线上线下双管齐下的做法时,王杰谈道:“永盛积累了15年线下规模优势,维护了很多稳定且长期合作的客户关系,能够在多行业、多岗位、跨区域积累人才信息库。一方面,为求职者推荐合适的就业机会,提高他们参与市场的活性;另一方面,在前期筛选过程中帮助有用工需求的企业‘去粗取精’,让企业花费更少精力找到合适且高质量的人才。” 


永盛线上线下双管齐下,在为求职者推荐合适就业机会的同时,帮助企业“去粗取精”,匹配合适且高质量的人才


永盛15年的线下服务发展,为做好全国资源共享和线下落地提供了丰富的基础。除了沉淀的多元人才数据库,永盛还从内生因素着手,培育人才基因。


2017年永盛学府成立,建立了“线上学习平台”,累计线上、线下培训达200余场;2021年推出的“启明星计划”中新引进的管培生全部为本科学历,其中,“211”“985”院校毕业生占新进大学生的30%,人力资源和劳动与社会保障等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占新进大学生的31.8%。谈及此,王杰意味深长地说:“增强企业实力,扩大企业发展规模,大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关键都在于人才。‘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储备、人才成就’的集团战略目标落地的同时,永盛也见证了一批又一批年轻人的成长。”


永——长、久也;


盛——丰满、兴旺也。


15年的积淀,永盛人不忘初心,稳扎稳打“就业”这项民生之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更多人圆就业梦。


【采访手记】

王杰办公室的墙上挂了一幅《舍得》:“有舍才有得,品味舍得,智慧人生。”回顾 15年的创业历程,王杰一句“成功是委屈撑大的”道出了白手起家的创业维艰。15 年前那句“帮助求职者找到满意的工作”的个人期望,如今已经升级为“成为受员工、客户、合作伙伴、社会信任与尊敬的企业,达到行业领先地位”的集团愿景。


“事因经过始知难”,一路走来,盈亏得失瞬息万变,祸福悲喜变幻无穷,王杰经历了很多寝食难安的时刻,也因自己的锲而不舍坚定了事在人为的信念。


往期荐读


1.封面人物|专访通鼎集团董事局主席沈小平:突破发展天花板

2.中国管理学者、企业家对话彼得·圣吉:组织管理+个人修炼,打造发展型组织

3.冯瑾:将无人茶馆打造成共享经济“新名片”

4.王文京:数智商业创新的力量

5.李光斗:如何免疫“大企业病”?

6.谭长春:乌苏啤酒营销创新的逻辑



☟☟ 点击关注《企业家》杂志 ☟☟

文章不错,点个“赞”“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