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园林》学刊·专题导读(2024.03)丨基于生态系统的防灾减灾(Eco-DRR)在日本的经验与启示

王闻,谢于松等 园林杂志
2024-09-04

基于生态系统的防灾减灾(Eco-DRR)在日本的经验与启示

Ecosystem-based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Eco-DRR) Experience and Implications in Japan

王闻    谢于松    赖文波*

王闻

京都大学地球环境学堂研究员,京都大学农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森林管理与生态防灾,地域振兴与里山再生。探索地域生物文化多样性的评价体系与保护方法


谢于松

京都大学农学研究科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景观生态与绿地,生态空间规划,城市森林


赖文波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日本九州大学艺术工学博士、东京工业大学公派访问学者。从事安全健康人居环境设计研究。践行“善美营境”理念,作品获IFLA亚太卓越奖、荣誉奖,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科学技术奖规划设计二等奖等



• 全文刊登于《园林》2024-03期 P23-32.

• 全文引文格式:王闻, 谢于松, 赖文波. 基于生态系统的防灾减灾(Eco-DRR)在日本的经验与启示[J]. 园林, 2024, 41(03): 23-32.

• 摘要:基于生态系统的防灾减灾(Eco-DRR)策略是当前日本灾害应对实施中被广泛提及和运用的概念。研究系统性地探讨了Eco-DRR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日本防灾减灾研究实践中的发展历程。同时,阐述了Eco-DRR的三大举措:抑制危险自然现象的发生,避免风险暴露性,减少脆弱性,并分别列举了相关地方案例。归纳并总结了Eco-DRR在日本防灾减灾工作和生态系统保护中的推行体制和研究方向,明确了Eco-DRR在实际案例中的可操作性。最后,针对中国当前对于Eco-DRR概念的运用与实践现状,提出开展对各地传统Eco-DRR智慧的调研和整理,在政策体系构建中引入Eco-DRR概念并鼓励多方参与,学术研究中注重跨学科交流等三个方面的建议。

• 关键词:基于生态系统防灾减灾;气候变化应对策略;生物多样性;多方协作;传统智慧

   1 Eco-DRR的基本概念    

近年,基于生态系统的防灾减灾(Ecosystem-based Disaster Risk Reduction,Eco-DRR)提出的以灾害应对为目标,同时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广泛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减缓气候变化的概念在日本得到广泛响应[1]。但Eco-DRR概念的运用和实践在中国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2]。Eco-DRR的举措包括了三个方面:(1)抑制危险自然现象(地震、洪水、台风和山体滑坡等)的发生;(2)避免风险暴露性;(3)减少脆弱性(图1)。风险暴露性指的是生命财产等暴露在危险自然现象下的情况,脆弱性是指受到危险自然现象的危害的可能性。

图1  Eco-DRR概念图解


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基于文献调查,梳理了Eco-DRR在日本历史进程中的发展和推行体制。并结合实地调研,例举了Eco-DRR的三大举措在施行过程中的具体实践。研究结果以期对中国Eco-DRR概念的整理和运用提供参考,同时为地域尺度的具体实施措施提供依据。


   2 Eco-DRR在日本的发展历程   

2.1 Eco-DRR相关的政策动向

自2005年起,通过在世界减灾大会及生物多样性公约大会等会议上的议题讨论,Eco-DRR概念逐步形成。随后,Eco-DRR概念也被引入日本多项政策规划中(表1)[1-3]。2015年,在《国土利用规划(全国规划)》《国土形成规划(全国规划)》中针对防灾减灾的策略中强调了Eco-DRR的重要性。2021年,在气候应对及减缓策略上,Eco-DRR也开始施展作用。此外,日本内阁于2023年3月最新颁布的《生物多样性国家战略2023–2030》还指出,在推广流域防洪等气候变化适应措施时,应推广利用绿色基础设施理念,并实施Eco-DRR,营造韧性社会以应对未来多发频发的灾害。

表1 Eco-DRR相关政策规划


2.2 日本防灾减灾历史对Eco-DRR形成的启示

与Eco-DRR概念相关,通过保护森林来防灾减灾的思想和制度可追溯到日本飞鸟时代(593–710年)。701年,《大宝律令》确立了山林管理制度,于710年开始了部分区域禁止伐木的山林保护工作[4]。江户时代(1603–1867年)时也记载了许多以防洪防泥石流为目的的治山工作,并在各地规划出“留林”“御留山”“水止山”等森林保护区域,相当于当今保安林[5]。1897年,在频发的洪灾的背景下明治政府颁布了日本首部《森林法》,明确了《保安林制度》,对重要区域区分功能进行管理[6]


2.3 Eco-DRR的推行体制和相关研究

此处以Eco-DRR相关的防洪举措为例对其推行体制进行说明[7]。在日本,未来的防洪举措已向基于Eco-DRR的“流域治水”方向转变。“流域治水”旨在鼓励流域内所有利益相关者共同努力,减少整个流域洪水灾害,保护流域整体生态系统的防洪措施。需要多方参与、多方协作。通常希望市区町村级别的地方单位在推动地区行动方面发挥主要作用,并与都道府县、当地居民和民间社会组织等合作(图2)。

图2  Eco-DRR的推行体制


   3 Eco-DRR的相关案例   

3.1 抑制危险自然现象的发生:以水田规划和泥沙治理为例

福井县三方五湖是拉姆萨条约湿地,其可持续渔业文化也被指定为日本农业遗产。为应对洪涝灾害,抑制危险自然现象的发生,该地居民将在洪水中易被淹没的、近海岸和湖岸的地区规划为水田(图3)[8]。水田的蓄水功能可缓和洪水流量。此外,易受洪水侵袭的低洼地区的水田,与水道、湖泊相连,在防灾的同时为鱼类以及许多水生生物提供了重要的栖息地。

图3  通过水田蓄水功能抑制洪涝灾害的发生


3.2 避免风险暴露性 :以水冢的运用为例

据当地相关部门2013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埼玉县北川边地区大约有99个水冢,其中许多位于河流两侧的自然高地上,图4为位于北川边地区的一座带水冢的房屋(左上),其余照片为该房屋内部所设有的水冢的现状。虽然目前已是年久失修的状态,但仍可见其二层构造,以及在该水冢下部为一个人工土丘。图5为北川边地区带有水冢的住宅的典型布局[9]。住宅由主屋、水冢、仓库、住宅林、沟渠等元素构成。

图4  北川边地区的某一水冢


图5  北川边地区带有水冢的住宅的典型布局


3.3 减少脆弱性 :以雪持林管理为例

位于日本富山县的五箇山地区,地处庄川河谷,两侧山势陡峭,积雪最厚可达3-4m,通常5月下旬开始融雪。为了保护村落免受雪崩灾害,地域居民从江户时代起就开始维护和管理被称为“雪持林”的防雪林。雪持林大多分布于村落后方较陡峭地势,倾斜度约30°~50°,且形成了多样化的植物群落(图6)。雪持林中,大部分以山毛榉为主的天然林树龄超过150年(图7),将五箇山珍贵的天然林作为雪持林保护起来,具有重要的生态和文化意义。

图6(左) 五箇山地区的雪持林和村落

图7(右) 雪持林内的树木树龄分布


   4 Eco-DRR的相关案例启示与讨论   

结合日本情况,本研究认为在国内将来对于Eco-DRR的研究和运用中,可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开启对各地传统Eco-DRR智慧的调研和整理。(2)在政策体系构建中,引入Eco-DRR概念,并鼓励多方参与。(3)学术研究中注重跨学科交流。例如可以积极与灾害保险等经济学领域展开合作和交流。国际社会中已检验了Eco-DRR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期望在中国也能使其得到发展,促进中国的防灾减灾事业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参考文献   

[1] 環境省自然環境局. 生態系を活用した防災・減災に関する考え方[EB/OL]. [2023-09-15]. https://www. env.go.jp/content/900489546.pdf 

[2] 童彤, 鲍沁星. 基于生态系统的适应与减灾理论 在国外城市气候规划中的实践研究[J]. 风景园林, 2022, 29(1): 102-107. 

[3] 環境省. 持続可能な地域づくりのための生態系を活用した防災・減災の手引き[EB/OL]. [2023-10-04]. https://www.env.go.jp/content/000133802.pdf 

[4] 国土交通省河川局砂防部. 土砂災害対策の歴史と背景[EB/OL]. (2002-06-30)[2023-09-25]. https://www.mlit.go.jp/common/001023984.pdf 

[5] 林野庁. 平成25年度森林・林業白書[M]. 東京: 一般財団法人農林統計協会, 2013.

[6] 保安林制度百年史編集委員会編. 保安林制度百年史[M]. 東京: (社)日本治山治水協会, 1997.

[7] 内閣府. 生物多様性国家戦略2023-2030 ~ネイチャーポジティブ実現に向けたロードマップ~[EB/ OL]. (2023-03-31)[2023-10-09]. https://www.env.go.jp/content/000124381.pdf

[8] 宮本康, 吉田丈人. 福井県三方五湖の伝統知・地域知, 日本各地につたわる伝統知・地域知[M]. 京 都: (株)北斗プリント社, 2003. 

[9] 播磨一, 畔柳昭雄. 洪水常襲地帯に立地する集落と建築の空間構成及び水防活動に関する調査研究: 利根川流域と揖斐川流域に立地する集落の比較[J]. 日本建築学会計画系論文集, 2003, 68(569): 101-108.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下载并阅读完整版文章


编辑校对丨舒婷婷排版设计丨戴嘉旻             内容审核丨钱秀苇  戴嘉旻




往期推荐

《园林》学刊·卷首语(2024.03)丨韧性视角下的绿色基础设施
《园林》学刊·新刊导览(2024.03)丨绿色基础设施韧性研究的国际经验《园林》学刊·卷首语(2024.02)丨走向永续的未来:园林遗产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园林》学刊·新刊导览(2024.02)丨园林遗产可持续性
《园林》学刊·专题导读(2024.02)丨基于可持续理念的江南园林遗产发展策略体系研究
《园林》学刊·专题导读(2024.02)丨江南园林遗产数字化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园林》学刊·专题导读(2024.02)丨高校助力下的江南园林非遗营建技艺保护与传承路径探讨
《园林》学刊·专题导读(2024.02)丨圩田传统影响下宋代西湖的风景营建
《园林》学刊·专栏导读(2024.02)丨仙境题材山水画中“洞天福地”景观构成研究——以西岳华山为例《园林》学刊丨2023全年总目次(第40卷)《园林》学刊丨致审稿专家、青编委的感谢信





《园林》学刊

定位:风景园林领域高质量学术刊物

定向:立足国内、面向国际

定标:服务学科学者、支撑行业发展

投稿网址:https://www.gardenmagazine.cn

联系电话:021-54353667(编辑)/54352749(发行)

扫码或长按关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园林杂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