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挖藕人”彭林:21世纪了,为什么我们还要研究古代礼仪?

彭林 光华锐评 2022-10-10


《国家宝藏》第三季回归,从“挖藕”开始。作为序曲首先与大家在“云端”见面的,是一档有趣有料的对话类音频节目《国家宝藏·挖藕季》。这档节目在央广文艺之声FM106.6和云听APP同步更新,节目自10月26日甫一播出,即收获大量粉丝好评。
“挖藕”,谐音“哇哦”,光听名字就充满了神秘、趣味、惊喜。“上下五千年,莲叶何田田”,绵延数千载的中华文明,犹如一眼无垠的荷塘,在荷叶之下深埋着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贝“鲜藕”。从泥塘里“挖藕”的过程,与发掘文物以及探索文博故事的过程非常类似,既艰辛又兴奋,既充满好奇也时常被震撼。
最近走进《挖藕季》的“挖藕人”——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礼学研究中心主任彭林,是一位最讲“礼”的人。在他的教学和研究中,儒家经典“三礼”(《周礼》《仪礼》《礼记》)是主要核心。中华民族历来是礼仪之邦,提到“礼”,好像人人都知道,但其实谁也没有真正理解。
究竟何谓“礼”,怎样才能不失“礼”,节目中,彭教授与《国家宝藏》总导演于蕾围绕“礼的内涵”“礼的日常”“礼的初衷”等话题展开精彩对话,带领大家一起知书达“礼”。

 



“挖藕人”彭林: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清华大学中国礼学研究中心主任

 何为“礼”


 
儒家提倡道德礼治,反对专任刑罚。可以说,儒家所有的重要理念都是通过礼来体现的。礼对治国的巨大作用,在儒家的重要典籍,如《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礼记》《左传》《诗经》《周易》中随处可见。那么,礼究竟是什么?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武王克商以后,大家就感到,这个社会要没有道德就完蛋。所以在《尚书》里面,周公反反复复地讲要明德,就是昌明执政者的德行。这在历史上是了不得的一个创举:民为邦本。那么人怎样成为一个德性高尚的人,就成了中国文化的核心问题。在中国人看来,社会发展的一个终极目标,是人人成为君子,是人自制力的发展,甚至成为圣贤。所以,中国文化是道德文化,礼是最重要的体现。
 

礼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人跟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换句话说,人怎样定义自己?用哲学家的话说,全部哲学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就是“人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说法。

当代有一个学科叫“人类学”。“人类学”又有很多分支,其中有一个叫“体质人类学”。体质人类学家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是一种能够直立行走的动物。考古学家认为,人仅能直立行走还不够,要仰赖大自然生存,就要会制造工具,通过使用工具,可以改造大自然,这才可以称作人。

我认为,人跟动物的区别在于有没有“礼”,你是按照“礼”的要求来生活,还是按照动物的野性在生活,就看你自己。所以说,“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
 
礼是让人成为大写的人。这是中国文化的课题,这课题超越时空。人不像个人,这个社会不可能行的。在中国的文化里面,没有东西不是礼的。人跟天怎么相处,跟自然怎么相处,那就是礼。《礼记》有一篇叫《月令》,就讲春天不能砍树,不能掏鸟窝,不能捕捉怀孕的兽。国家制度、教育,儒家所有的理念,都要通过“礼”落实到人的身上,才能变成社会现实。所以钱穆先生说,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就是礼。
 
 

“礼”在日常


 
讲礼,因为礼与每个人生活关系密切。每天要打交道,举手投足,谈吐,是不是合于礼,想绕都绕不开。讲话处事过程中,有很多礼在。
 
比方说,以前我有一个朋友,原本在福建工作,为了照顾夫妇关系,他调到了北京一个大学里面,因为专业的原因不好安排,就把他安排在图书馆。有个学生想让他拿一本杂志,心想他又不是教课的老师,就说:“师傅!给我拿下那本杂志!”我这个朋友就感到没有被尊重,他就把脸一板:“师父?我什么时候带过你这个徒弟?不拿!”后来这个学生知道错了赶紧道歉。这件事就体现出了在“称谓”上的修养。
 
因为我们中国文化里有一个“直呼其名”,这是很不礼貌的,所以古人为了给人方便,都要取一个“字”。在社交场合,人家就会通过喊你的“字”来表达对你的尊重、礼貌。那么,20岁都会有“字”,古代女孩子15岁以后可以许嫁,许嫁有了婆家,就要给你取个字,有字就表示名花有主,待“字”闺中也正是出于此处。
 

“礼”是一个很生活的应用。古代人与人交往有一个原则,就是叫“自卑而尊人”。这个“卑”是“谦卑”。向对方表达尊重,首先要自卑,即自我谦卑,放低身段。即使对方是属于弱势群体的负贩者,也必定有他做人的尊严,必须予以同样的尊重,而不是见到富者贵者才有礼。

可见,儒家倡导的礼,是要体现人类的普遍之爱。孟子认为,君子的修为,核心是两个字:仁与礼。仁是内心之爱,礼是仁爱形于外的表达,两者相表里,主题都是要尊重他人。
 
比方说我们称呼对方父亲,是“令尊大人”,称呼对方母亲是“令堂大人”,称呼对方孩子,就是“令嫒”“令郎”,“令”就是“美”的意思。由此可见,“礼”在日常。
 

“礼”在传承

 
从2013年起,清华大学中国礼学中心就与香港城市城市大学新媒体中心、香港嘉礼堂合作,谋划有计划地复原《仪礼》。《仪礼》复原的基础,是正确解读文本,只有准确把握文本的内涵,复原才有真正的价值。为此,课题组建立了“会读”制度,每周用一整天的时间集中研究文献,逐字逐句研读经文与汉代、唐代经师的注疏,以及历代学者的研究成果,以求透彻了解经义。
 
发现问题后,大家分头查找包括考古资料在内的各种材料,分析、比较,对于礼仪的基本动作研究、服饰制度研究、宫室制度研究、古器物研究、仪节研究等方面进行初步研究,然后另作讨论。在上述研究完成后,再由专人撰写拍摄脚本,然后演员培训,与导演沟通,最后投入拍摄,以及后期制作。近几年来,我们拍摄了《仪礼》中的《士冠礼》《士昏礼》与《乡射礼》。
 
比如《乡射礼》。人类的弓箭起源于中石器时代,原本是狩猎或战争的武器,到了周代,中国人将射箭改造为修身养性的竞技运动。《仪礼·乡射礼》,记载了周代乡一级的射礼的完整规程,其年代与首届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相当。

射道分为三个级别,分别是五十把弓、七十把弓、九十把弓的长度。比赛有专设的教练、裁判、报靶员、记分员。乡射礼要求参赛的射手彼此尊重,在每个比赛环节上行礼致意。要求射手做到气息要下沉,不要心浮气躁;目标始终如一,用力要精猛;发而不中,要反求诸己,不怨胜己者。

比赛分为三轮,称为“三番射”;最后一轮比射时,乐队演奏《诗经》中的乐曲,射手只有按照节奏射中箭靶,才计算成绩。整个比赛富于东方哲理与人文内涵,所以传入韩国、日本后,被称为“弓道”。
 

对于《仪礼》的复原,最重要的收获,是推动了我们对《仪礼》文本的研究。以前,学者从书本到书本的研究,往往粗枝大叶,忽略许多具体细节。如今由于要完整地复原,文本记载的或者语焉不详的,都必须作出解读,由此发现了许多清代学者未曾注意的问题,解决了某些误读。

我们制作的交互平台,为专业人士与爱好者提供了各种查阅与研究的方便。其次,通过会读,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仪礼》研究的青年,而《仪礼》之学,此前不断有人惊呼可能会成为“绝学”。最后,《仪礼》复原的视频完成全部制作后已在网络上展示,引起网友们的热烈反响,激发了民众了解古代中国文化的热情。
 
在两千多年古代中国文明的长河中,礼起到了最为核心的作用,对政治、文化、经济、风俗等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中华民族的复兴,将是人类在二十一世纪最伟大的事件。民族的复兴需要民族精神的引领,需要找回本位文化的价值,因此,文化的复兴是第一位的。礼不是沉重的历史包袱,更不是糟粕,而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理应从中吸收有益的养分。

 

 




国家宝藏》总导演于蕾手记:


“礼”只是一个字,中国人却从思想到行动,解读和演绎了三千年。不管我们作为一个当今时代的个体,是不是真正理解这个字的深刻内涵,它的优雅和美丽,它所浸透的文明特质和人伦格局,都已经融入了我们每个人的血液,代代相传。





更   .   多   .   精   .   彩




《朗读者》第三季微光汇成火炬  


《故事里的中国》春风化雨讲好中国故事  


2020《国家宝藏》第三季赤子归来!


《你好生活》一首内核很燃的青春散文诗


《人生第一次》以纪实表达延续时代变迁


《经典咏流传》让古典诗词焕发青春光彩



慎海雄:加强传统文艺节目创新

“挖藕人”单霁翔:紫禁城600年,正年轻!

《国家宝藏·挖藕季》荷塘里藏了什么秘密?

《国家宝藏》第三季与“老友”相约探秘灿烂五千年



监制/魏星

主编/凌云  

编辑/德志 健菲

在看请点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