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设计趋势观察 | 新农村更新计划:行至未来,承载文明

设计趋势 DESIGN TRENDS 设计趋势
2024-09-09


TRENDS

INSIGHT.

新农村更新

#_Rural Renewal



前不久,202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迪埃贝多·弗朗西斯·凯雷的获奖资讯在朋友圈刷屏,人们纷纷感慨这样一位建筑师为贫困地区以根植于当地的材料,创造社区共存的使用空间,用建筑改造一地人居环境的奉献。身处危机中的世界,面对不断变化的价值观和世代更迭,他提醒着我们建筑实践继往开来的基石所在:社区意识和叙事价值。


在城市化进程趋于快节奏发展的当下,我们不得不承认共建社区与人文叙事在乡村发展的过程中被忽视。尽管中国基建工作早已覆盖全国,但在建筑方面和规划方面,很多乡村建设仍旧近于空白。


雷姆·库哈斯在2020年的一个讲座中表示城市胜利主义下,乡村长期被忽视。中国第一位普利兹克奖得主王澍早就列出一连串问题:“中国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约有3000座,每一座城市都变成了高楼大厦的样子。中国文化在城市中怎样呈现?中国人要的未来到底是什么?在高楼大厦之下,普通人那种日常的、可爱的、小小的生活,价值在哪里?城市和乡村的关系该如何看待?建筑师又该如何通过设计,帮助人们跨越城乡之间的价值鸿沟?”






自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开始,我国启动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更新运动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中,旨在改善村民居住环境、节约建设用地、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很快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工程,并在全国各省铺开。2014年国家出台了“美丽乡村”政策,2017年十九大明确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项建设的确整合了大量宅基地,缓解了城市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用地紧张问题,但另一方面,农村社区在缺乏系统规划的背景下盲目建设,由此导致了社区二次空心化、农民“被上楼”、小产权房泛滥等负面现象。


大变革的时代动作背后,我们应该深入探索的是,以新型乡村社区建设为代表的中国实验性乡村环境的改造方案究竟有怎样的更新机制?是一个片区、一栋建筑,还是一整个乡村的以旧焕新?不可否认的是,有一大批设计师以极其符合在地性质的设计为中国新农村的更新计划带来了巨大贡献。





# 01

古村落复兴

寻找遗留的文化传承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设计强调自己“人文艺术”的属性?这本是 Vogue Business 在去年对中国时尚品牌的提问,放在建设与规划学科中也丝毫不显违和。东方风情下的各种艺术形态的追溯、新材料的实验性塑造、陕北夯土的更新实践、江南的粉墙黛瓦、福建土楼的围挡重塑……文化传承的延续在古村落拆新保旧的改造中,依附性重塑。




富阳文村

自然生长的新民居

No.01

富阳文村新建建筑立面 © 图源网络


-

位于杭州远郊的富阳文村在几百年的历史中安静生活。富阳邀请王澍设计城市的历史博物馆、美术馆和档案馆,接到邀请后,王澍在调查时发现,富阳300个村落,只有不到20个村落保留着传统的自然生活状态,历史存留的建筑智慧,被时代洪流湮灭。于是乡村再生,成为王澍的新挑战。



改造前的文村 © 图源网络


改造后的文村 © 图源网络



现代城市大拆大建,城市里的建筑文化传承几乎没有希望了,仅剩的一点“种子”就在乡村,我希望它还能发芽。

——王澍



改造后的文村 © 图源网络






东梓关村

最美回迁房

No.02

东梓关村 © gad·line+studio


-

有着最美回迁房之称的东梓关村,探索出一种适合乡村大规模人居环境的改善策略和操作模式。在孟凡浩和gad·line+studio的笔中,设计跳脱出所谓符号化的框架,写意地表达江南意境,并巧妙结合传统民居人字屋面中微曲、起翘的做法,再通过抽象与重构策略将屋顶做成不对称坡和连续坡,几个单元相互连接,使得屋面关系相互呼应,深灰色屋顶与白色墙体相互映衬,实现传统意向的现代化转译。





乡村聚落的“多样性”是东梓关设计的重点。设计从四个基本单元出发,进而衍生出多种组团形式,再由组团构成村落,并在设计中迁移了一幢老房子复建在中心位置,改造成乡村图书馆,形成整体聚落感。关于乡村聚落的重塑,我们始终认为当代设计应从传统聚落中寻找关联,而不是从传统的生成机制中寻找成因。

——孟凡浩



东梓关村民活动中心 © gad·line+studio






乌龙古渔村

原生性聚落的迭代更新

No.03

复兴改造后的乌龙古渔村 © 图源网络


-

乌龙古渔村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作为老昆明传统文化腹地和文化记忆的传承地,不仅有昆明传统的“一颗印”建筑,以及“三合院”“走马转角楼”等民居,还有清代、民国的古建筑等共计279栋。而位于城市边缘的传统村落,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受到城市建设及文化的影响,乡村文化传播受阻,文化传承因而断代,古龙村留存的279栋历史建筑未被整体更新利用,也未形成肌理完整的古村街巷空间。


在本案中,乡伴朱胜萱工作室携手华侨城,打造出乌龙古渔村的新貌。以现存的270余栋老建筑院落为载体,通过对老建筑的恢复性修建再融入活化利用的经营理念,真正让古渔村的人气和烟火气得到重现。



尚未保护更新的村居 © 图源网络


远眺城市的乌龙村 © 图源网络


改造后的乌龙村 © 图源网络






良渚文化村

田园城市的聚落实践

No.04

良渚文化玉鸟流苏地块 © 图源网络


-

用田园城市学说来解读良渚文化村。位于杭州,拥有5000年历史文明、5000亩山水资源的良渚文化村,在二十多年的发展中进行新文化的思考与实践。在万科的统筹下,良渚文化村的开发实践分四阶段传承新田园城镇的规划理念,实践了田园城市、有机疏散、复合功能、有机生长、都市村落等核心概念,创造一个具有独特魅力的新田园城镇形态。



安藤忠雄设计的良渚文化艺术中心 © 图源网络


大卫·奇普菲尔德设计的良渚博物馆 © 图源网络


津岛晓生设计的美丽洲堂 © 图源网络


玉鸟流苏 © 图源网络


万科·郡西山墅 © 图源网络


白鹭公园 © 图源网络






松阳县域

唤醒乡村当代活力

No.05

 © 图源网络


-

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地处浙南山地,是留存完整的“古典中国”县域样板,被中国国家地理誉为“最后的江南秘境”。刘家琨、张雷、徐甜甜、孟凡浩、吕晓辉等乡建实践者对松阳的乡村文化遗产进行整体策划,修缮改建古建民宅,重塑其空间与内容,激发其当代活力,最终实现了乡村文化的保护与开发。



整体规划 & 主持建筑师-刘家琨

文里松阳三庙文化交流中心 © 图源网络


主持设计师-刘家琨

松阳心第酒店 © 图源网络


吕晓辉设计工作室

桃野 © 图源网络


张雷联合建筑事务所

陈家铺平民书局 © 图源网络


张雷联合建筑事务所

云夕MO+共享度假空间 © 图源网络


建筑:gad · line+ studio-孟凡浩

室内:上海玮奕空间设计

飞蔦集 © 图源网络


DnA事务所

豆腐工坊 © 图源网络






# 02

克制的设计介入区域

重复使用、再生与回收



不少设计师对于改造持“再回收”的观点。“旧建筑适应性再利用”、“非干预式建筑振兴乡村”……他们认为设计要在克制中介入当地的人居生活,营造社区意识的凝聚力,以减少社区二次空心化的发生,在不经意间为当地居民修改或提供一种更为向上的生活方式。





四川彭州小石村文化大院

同在屋檐下的乡村社区

No.01

文化大院 © 何炼(直译建筑)


-

面貌相似的居民点、简陋的沿街砖混建筑、以及空心化的农村社区……如同其他龙门山区震后重建的村落一样,小石村面临着身份重塑的困境。现代的快速建筑代替了传统空间形式的同时,也破坏了藉由传统空间而形成的生活习惯,却并未回答:未来的社区应该具有怎样的空间品质?应该如何构建一种共同生活的空间协议?


在这里,时地建筑工作室营造出一个“包容一切活动的瓦屋顶”,籍此去连接诗性的传统与互联的未来社区。既营造了“同在屋檐下”的一种身份认同,又让人们走出来,让行为发生从空间层面进行软性的公共治理,从而逐渐孵化出未来的乡村社区模型。



细竹吊顶 © 何炼(直译建筑)






范家村海草湾养生度假村

在地性材料的全新应用

No.02

 © 图源网络


-

随着沿海岸线整体景区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传统村子逐渐被拆除,范家村周围的肌理逐渐被破坏,截止2020年5月,基本已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行列式的板式住宅楼和别墅区。范家村内部的房屋也被空置,部分房屋已衰败,正等待着置入新的功能,如何留住乡愁,让历史记忆与现代生活共存是本次设计的出发点。


作为胶东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民居,海草房古民居是长期环境、气候等影响的结果,原有海草屋的真实性如何保留?如何修复现有屋顶,插入新的结构,充分利用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材料并使其融为一体?这些成为了本案建造的重点。


基于此,灰空间建筑事务所对现状26个院子设计之初都进行了勘察,找出其中五个质量较差的院落进行拆除,院落通过合并、拆除、扩大,改变原有单元的组合方式,更适应现代住宿的需求。原有建筑26间,设计完成后整合为19间。改造后剩余的19个院子屋面全部延续为海草房屋顶,形成完整的海草房村落。



改造前的基地航拍 © 图源网络


村落街道 © 图源网络


保留的拴马桩 © 图源网络






松阳竹林剧场

自然生长中的露天剧场

No.03

俯拍图 © DnA建筑事务所


-

松阳县的竹剧场不同于传统剧场的包裹感,以地处山林的特殊地理位置,用可持续材料、手工制造,彻底摆脱了砖块混凝土。弯折并捆扎的大量毛竹,编成圆形穹顶,穹顶里泄下天光,整个空间生机盎然又富有诗意。在本案中,设计师徐甜甜用正在生长的竹子,在地编织出一个聚场空间。


漫山遍野的毛竹,取自自然,又回归自然,不需要材料运输,不需要建造,随着需要搭建、拆卸,没有任何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担忧。更妙的是,毛竹有一定的生长周期,可以换新,也有变化,竹剧场犹如一座有生命循环的新陈代谢体。



自然共生 © DnA建筑事务所


竹林剧场 © DnA建筑事务所






洞天舞台

在石宕中赋予功能 

No.04

夜幕下的石宕 © 王子凌


-

浙江省西南部的缙云县有3000多个被遗弃的小型石宕,直至今日,除了少数的例外情况,这些采石场都是在没有机器辅助的情况下手工开采的。DnA团队正在研究的9个石宕位于仙都风景区的一个山谷中,项目旨在改善生态环境,支持地区发展,也为当地居民和游客创造了社交与文化的场所。


功能是否只能在室内呈现?剧院、书海、观景,在自然场域的参与中,在本案中,因自然资源的开发而遗留的消极遗产,经过改造和再利用的石宕将成为公共基础设施的一部分,把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的历史遗产和民俗文化并置成为新的语境,转换为乡野大地上的希望象征。



10号石宕 © 王子凌


9号石宕 © 王子凌


8号石宕 © 王子凌






拾云山房

百年古村的故事新生

No.05

俯瞰书屋,融入周边民居 ©尌林建筑设计事务所



-

拾云山房位于浙江省金华武义县一处保留了完整夯土民居面貌的山林古村之中,村中建筑依山势高差而建,群山环绕,村口处尚存几颗繁茂的古树,已上百年。为给古村提供一个群众聚集地,项目当地的政府及业主邀请设计师陈林在这里延续一些乡村的地域文化或者传统文化的内核,为乡村带来一些改变。


建筑的一部分公共空间可以打开,能跟孩子们玩耍的空间发生比较多的关系,所以设计师把书屋的一部分架空。与村落发生故事,共融于一种地域文化中,沿用当地的双坡屋顶的结构,屋顶的建材从村子里一些破败的房子里拆下来,在书屋中间还开了一个小天井,用通透的外立面,让书屋像一个灯笼一样存在于村子里,有一种把原有的文化转移到新建筑的感觉。



书屋融合在层叠的屋顶关系里 © 尌林建筑设计事务所


书屋融合在村子环境中 ©尌林建筑设计事务所


书屋内部 © 尌林建筑设计事务所






安仁OCT“水西东”

生长着的林盘人居模式

No.06

优雅的曲线下探 © 苏圣亮


-

四川安仁OCT“水西东”林盘文化交流中心,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安仁镇林盘区域的中部,西邻桤木河,周边被大面积的田野与竹林环抱。


项目试图融入原有林盘景观,延续川西传统建筑的材料、空间要素,在建筑结构性能化新思维和数字建造创新营造方法的指引下,探索建筑文化性与建造性的共存,在地性与新技术的结合,将地方的场所精神与未来建筑新观念以及新技术进行融合。



场地鸟瞰 © 苏圣亮




重新思考在地的场所要素及其关系,使得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元素与当代最前沿的当代非线性审美产生了紧密的联系。这也是我们塑造生长着的林盘人居模式的初衷。

——Archi-Union Architects



“水西东”室内 © 苏圣亮






# 03

共生式更新

旧乡村的新未来



新与旧的共存成为单独的建筑或者构筑物的代言词。它们或许成为了这片区域中格外显眼的存在,也或许融入于周边环境之中,唯一不变的是在和谐共生的姿态中生长,试图用自身的存在,回答那些关于环境、生活和未来的疑问。





红盒子

在乡镇中刷新肌理

No.01

红盒子立面 © 艾克建筑设计


-

红盒子位于汕头龙湖区新溪镇中三合村。基地处在新溪镇中心,拥有最繁华的村落生活圈,集市、学校、医院与基地形成了500米的生活圈,一个完整保留传统乡镇生活气息的中心区域。政策限制让我们看到一条平整的天际线,原来村落中的老房子被挤兑在新建筑之间的缝隙中。红盒子打破原有的秩序,新居住用地与旧居住用地的融合,新房与老屋的碰撞,像无数个像素点,有规律又无序的形成了城市边缘的肌理。



红盒子周围乡镇环境 © 艾克建筑设计


新与旧 © 艾克建筑设计


室内空间 © 艾克建筑设计






黄金晒谷场

凡人安乐乡

No.02

东滩源十二连晒谷场入口 © Wutopia La


-

一副巨大的大地艺术镶嵌在熟悉的农场风光里。Wutopia Lab 把光明食品(集团)下属东滩源前哨农场中废弃的十二连晒谷场改建成凡人安乐乡。在俞挺看来,晒谷场短暂的狂欢成为一个指向,未来应该在城市的任何场所随时可以有着晒谷场的放纵的狂欢。


Wutopia Lab利用如稻谷一般金黄色透水混凝土配合暗红色线条分割形成一片永存的晒谷场景:有的划分成块状,有的呈现扇形分割,而在开阔处地形微微隆起,形成高低起伏的“谷堆”,站在上面放眼望去,仿佛一片凝固的丰收时光。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有建筑形态的情况下,嵌入当代的生活方式,纪念往昔。



晒谷场改造前 © Wutopia La


改造后东滩源十二连晒谷场 © Wutopia La


晒谷广场 © Wutopia La



“晒谷场是功能性的,农作物加工。也是经济性的,要算工分。也是社交性的,八卦或者聚会。也是仪式性的,正式的活动和集会包括看一场露天电影。可能是私密性的,可以约会。当然也是公共性的,一个连队或者村庄的广场。但唯独不是精神性的。晒谷场关联的就是那时农场生活方式以及某些物质幻想。无论如何,晒谷场的表达都是简单直接的。”

——俞挺



永不落幕的丰收 © Wutopia La






HOUSE K

村落私宅的畅想

No.03

HOUSE K ©那宅事务所


-

村居的可能性,根本来自土地。两类房子可以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私宅”,一是老宅继承,二是村居自建。有土地允许支配,才使得栖居有所依托,诗意可以落地。更为重要的是,人们对理想生活的觉知,慢慢酝酿成了一种改变的潜力。


House K的出发点不是乡建,是面对真诚托付的务实回应,从本质上说是一次定制。借此机会提出一种可能,实现一则样本,更像是对于村居生活潜藏的期待。



鸟瞰 © 那宅事务所


室外 © 那宅事务所


室内 © 那宅事务所






信阳老宅

在回归中焕新

No.04

鸟瞰 © 埂上设计


-

村居老宅的改造与更新,通常是一种固定了命题的创作,复古修缮还是当代更新?因地制宜循环利用还是大刀阔斧全面创新?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师需要思考地理与自然、人文与价值、居者与生活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专业上的技巧和复杂性也许很难一一表述,但最终呈现出的空间效果和体验,传递给居者热爱生活的动力、感受生活的活力、表达生活的想象力,而这正是埂上设计擅长且在本案中践行的 —— 兼顾专业深度、艺术高度,诠释人、空间、自然环境间亲密无间的联结,在回归中焕新。


老宅的新生,不仅在于视觉外观上的脱胎换骨,亦关乎乡土精神的内在始终如一。埂上设计最初希望能解决掉这个村子不适宜人们居住的问题,并通过这个房子带动原来的村里人重新修缮老宅,将一片颓唐的荒村焕新为可开掘文旅可能性的原生态乡村景区,将在地自然资源、文化价值、精神领地的潜能发挥到极致。



改造前的老宅 © 埂上设计



改造后室内 © 埂上设计






上坪古村

“微介入”下的新旧并存

No.05

上坪古村入口 © 三文建筑


-

面对百年村落,何崴并不使用大拆大建的方式,而是在不改变村庄聚落空间宏观秩序的前提下,通过“微介入”的方式,将村庄中的多个小型废弃农业生产设施,如猪圈、牛棚、杂物间、闲置粮仓等空间利用起来,把它们改造为酒吧、茶舍、书吧等具有不同功能业态的空间,同时设计团队将展示古村文化的文创产品也纳入设计范围。


不论是既有建筑空间的利用,还是对当地材料和工艺的引入,以及低成本控制原则的坚持,上坪古村复兴计划已经成为乡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典型案例。



彩云间水吧 © 三文建筑



“乡村建设需要具备五个要素,即‘有的玩、坐下来、住一晚、带着走、可以晒’,而好的建筑是村庄里的‘酵母’,起到活化剂的作用。”

——何崴



烤烟房 © 三文建筑









乡村,在承载中国人内心“回乡”之情中被不断更新,不断重塑。正如《进化的时代》中所说:因“进化”而生,随境遇而变,总是满含热泪并且微笑着奔跑。一个时代转折期中的缩影,在众多满是情怀的设计师们的作品中呈现,乡村建设大潮中,设计师与乡村在守望、回溯、引用中相互成就。


那些遗留的文化被传承,那些克制的设计被周围所包容,那些新与旧的共生被和谐感染,我们在一座座普通而又不普通的乡村更新中洞见生活的不同,相逢下一场未来。





声明:文章仅供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图片、文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谨代表编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





2022设计趋势大会

DESIGN TRENDS FORUM

-



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勒·柯布西耶的“光辉城市”,及至如今热议的“海绵城市”、“韧性城市”,人类在历史的演进中,不断阐述着自己心中的“理想之城”。2021年,设计趋势大会探讨了人们心中的理想之城。有人以生态、绿色为关键词讲述“韧性城市”的理念;有人基于历史,构建着“美好城市共建者”的愿景;更有人秉持着长期主义,以孜孜不倦的心态矗立起品牌的“地标”。


2022年,在疫情常态化、宏观调控政策收紧、市场消费需求再次升级的背景下,第二届设计趋势大会将承续“理想之城”的主题,联合广州设计周,力邀一线开发商、设计领军公司、新锐精英们共同探讨地产设计、酒店设计、城市更新、文化旅游、家装家居、适老化设计、新农村建设等年度话题,并号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重庆、郑州、西安、南昌、南京、天津、宁波、温州等地区行业同盟者一起见证行业盛会。


2021首届设计趋势大会

-






热门阅读

Popular





以实现城市品质人居生活为出发点,「DESIGN TRENDS设计趋势」以设计为链接,发现趋势、探索产品力,赞颂中国好设计。


我们坚持设计的人文理想,定义在地产、设计与大家居领域,以全球化视野挖掘商业环境,以专业的设计产品力逻辑来经营该平台。我们鼓励推陈出新的研发,真正为人居环境提供优秀的解决方案;我们关注在设计领域钻研与精耕的人物,让专业者输出有价值的观点;我们报道优秀的地产产品体系、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与软装设计作品。



# 出品



总编 / Melody

产品总监 / Jeff 

华南主编 / Nina Fang

撰写 / Angie Li


原创内容,非授权不可转载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DESIGN TRENDS 设计趋势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