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世伟:蒙古国“草原之路”与中蒙俄经济走廊
01
蒙古国“草原之路”的起源、涵盖范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别关注这条“草原之路”上的自然、人文历史变迁的研究,最初于1998年由蒙古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土耳其几国政府间签订协议专门成立了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直属的研究机构“国际游牧文明研究所”。由于蒙古国在这条“草原之路”上的自然、人文历史变迁研究中具有的地理与游牧传统的特殊属性,故“国际游牧文明研究所”常设机构设立在蒙古国科学院。从这些成员国家的地理位置上来看,都是位于欧亚大陆北方的草原通道上有着悠久历史往来的相关国家。
关于古老的丝绸之路上的“草原之路”概念涉及的范畴,蒙古国科学院院长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游牧文明研究所”所长博·恩和图布信院士认为其内容分为两部分:
首先是古代游牧民族的历史文化环境属性。今天看2000多年前开启的丝绸之路,是连接亚欧大陆乃至非洲的贯穿南北半球大陆上的大动脉和人文桥梁,其历史的发展促进了各地区贸易、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的交流和人文使节的往来,而游牧民族对在这一广大区域内传播物质和非物质文化形态,发挥了重大作用。作为匈奴、突厥、契丹等游牧民族的继承者蒙古人,是传统游牧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集大成者,对巩固、扩大游牧社会制度、传播游牧文化、促进东西方的文化、科技和人员交流,发挥了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次是在全球化条件下的现代社会属性。蒙古国及其周边传统的游牧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新情况、新挑战和新态势,强调了国际学术界开始出现对历史上游牧经济社会文化价值的肯定性评价,介绍了包括中国、蒙古国、俄罗斯在内的有关国家,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下,在近20多年间所进行的国际合作项目工作,以及已取得的在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语言学、民俗学、音乐舞蹈的非物质文化传承研究、社会学等领域的巨大成果的展示。
(二)蒙古国“草原之路”的起源
从考古学记录来看,欧洲森林平原至蒙古高原近万公里长的草原与森林带上,发现了大量的史前人类活动遗迹。对广泛分布在欧亚草原地带上的鹿像石文化进行了专题考察。根据目前的发现,世界上共有鹿石660多通,其中蒙古国境内计有500多通。鹿石分布的区域包括了从东方的黑龙江上游到西方的德国易北河的广大空间,在蒙古、俄罗斯南部草原带、图瓦、阿尔泰地区、中国的新疆、西藏以及中亚地区都有发现。而这些遗迹所显示的恰恰就是“草原之路”的早期自然历史原生态通道。
调研结果发现,今天仍生活在北方泰加林及草原沼泽上的驯鹿人,即生活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北部地区的北欧土著居民萨米人(外界称为拉普人),北极圈和北美爱斯基摩人,亚洲部分西伯利亚地区的驯鹿人主要有涅涅茨人、雅库特人、图瓦人、埃文基人、鄂伦春人等等原住民,他们从历史上到今天一直靠猎捕驯养野生驯鹿为生,跟随驯鹿群迁移,其文化被称为“驯鹿文化”。这些历史除了早期陶器、玉器、青铜器、金银器、铁器等多种材质造型的艺术品文物,时间跨越史前时期、匈奴时期、鲜卑时期和蒙元时期对鹿像的文物记录和留存之外,在古今中外的大量史书典籍中也不乏对驯鹿人及其社会状况的描述。
由鹿石文化现象牵引出的该地区居住民族早期丧葬仪式与宗教信仰,早期社会民族史、艺术史与工艺制作风格类型等等相关问题的研究,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而多样。
13世纪在游牧文化中心地区崛起的蒙古帝国及其构建的欧亚大陆广大的统治区域,产生了东西方文明之间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交互影响,使种族交汇、民族交融、宗教并存、文化交流、工艺传播、商路通达。关于这条连同欧亚的“草原之路”在蒙古帝国后期的历史变迁,英国历史学家马丁·吉尔伯特在其所著的《俄国历史地图》中,通过175幅地图从公元前800年至苏联解体和21世纪的俄罗斯在欧亚间的兴起、战争、政治变迁、工业、经济和交通、社会、贸易和文化的发展路径和脉络生动地描绘了出来。其图中沿途标出了俄罗斯殖民者建立的主要城镇及建立的时间,连接主要河运商贸航道的陆上通道,特别是“1850-1870年的俄中贸易”图中标出了当时的河道和沙漠路线、沙漠和草原路线。
草原之路的形成,与自然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环境考古学资料表明,欧亚大陆只有在北纬40度至50度之间的中纬度地区,才有利于人类的东西向交通,而这个地区就是草原之路的所在地。这里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交汇的核心地区,是草原之路的重要链接点。
草原之路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的特点。其东端连接位于蒙古高原南部边缘的中原地区,强大的农耕文化势必对草原地带的游牧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草原之路从本意上看是指一条连接东西方贸易的交通要道,但商品交换的附加效应势必是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因而,草原之路从文化的角度上呈现出多样性与复杂性。游牧民族的经济受自然环境的制约而极不稳定,遇到天灾人祸都会形成大的波动,也会产生为谋求生存而与他族争夺自然与社会资源的战争,所以,在草原之路的发展历史上,除了商品交换以外,还会出现不同民族间的和亲、朝贡、战争、移民、殖民等复杂的文化现象。
草原之路承担着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使命,是历史悠久、辐射面广泛、影响深远的文化线路。它是集系统性、综合性、群组性于一身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世界文化遗产,也是庞大而又具影响力的文化线路。因其特点还有“丝绸之路”、“皮毛之路”、“茶马古道”、“大北道”等等的称谓。
习近平主席曾经指出:“千百年来,在这条古老的丝绸之路上,各国人民共同谱写出千古传诵的友好篇章。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证明,只要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这是古丝绸之路留给我们的宝贵启示。”
(三)蒙古国“草原之路”战略的涵盖范畴
2013年蒙古国议会颁布的《关于蒙古国经济社会2014年发展计划》明确指出,“确定建设与俄罗斯联邦、中华人民共和国相连接的铁路、高速公路、石油天然气能源基础设施工作”。2014年5月时任蒙古国总理阿拉坦胡亚格在圣彼得堡与俄联邦总统普京会面中正式向其介绍了“草原之路”计划。
2014年9月,蒙古国议会第34号决议《关于保障经济稳定增长的措施》条款中明确指出“草原之路计划”所需的工作及机构建设由政府282号文件确立。各大矿业企业发展计划是“草原之路”的保障。据其估计,通过经营中俄间天然气和石油的过境运输,蒙古国在2020年获得了2000亿蒙图的收益。
蒙古国已加入联合国亚太经济与社会委员会实施的公路网和过境亚洲铁路网,并且承担在蒙古国境内建设亚洲AH3、AH32和AH4高速公路网的任务,并就此积极开展工作。在国内铁路运输方面,蒙古国也推出了“新铁路项目计划”,在国内共分三个阶段规划建设5600公里铁路基建工程,目前第二阶段1800公里铁路基建工程已于2013年启动。
02
中蒙俄运输通道的战略对接
早在1899年之前,俄国就曾提出修筑由恰克图经库伦、张家口到北京的铁路,当时清廷未许。当时中国政府自己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原计划就是要一直联接到恰克图与西伯利亚大铁路贯通。1905年10月2日动工,1909年10月2日通车,实际建造时为丰台至张家口, 全长约200公里,始发站为丰台,与原有的京奉铁路(京师至奉天,今北京至沈阳)接轨。
蒙古的铁路建设开端起始于1937-1938年,期间铺设了乌兰巴托至纳莱赫的43公里1435毫米轨宽的标轨铁路和塞罗维斯克至巴彦图门的标轨铁路。之后于1940年蒙俄签署铁路协议,在此框架下1947-1949年间铺设了纳乌什基至乌兰巴托404公里1520毫米的宽轨铁路。根据1949年6月6日蒙苏政府间协定,成立了蒙苏合资的乌兰巴托铁路公司(股份比例为50:50)。1952年签署中苏蒙三国关于经由蒙古建设苏中之间直达铁路的政府间三方协定;在此框架下,1953-1955年间建成乌兰巴托至扎门乌德706公里宽轨铁路,从而形成了连接中苏、贯穿蒙古全境的1110公里铁路主干线。1956年1月3日蒙中铁路通车。
蒙古国现在运行建设参与连接中俄两国的国内的公路项目包括3条线路:
(1)传统南北线从俄联邦的恰克图口岸起连接阿拉坦布拉格——至乌兰巴托——至扎门乌德进入中国的二连口岸,总长1000公里,计划到2020年完成沿铁路线的公路修善项目。
(2)计划2017年完工的A线即从俄联邦的塔山他口岸起连接乌兰白新特——至科布多——至亚冉台进入中国的塔克什肯口岸,总计750公里的公路项目。以及须要修建的B线即从俄联邦的汗德盖特口岸起连接宝日少——至乌兰高木——至科布多——至亚冉台进入中国的塔克什肯口岸,总计800公里的公路项目,其中必须补建乌兰高木至科布多240公里。
(3)从俄联邦的索罗维耶夫斯克口岸起连接埃伦查布——至乔巴山——至赫特——至毕其格图进入中国的珠恩嘎达布其口岸,总计600公里的铁路项目已进入可行性报告研究阶段。
如地图所示:
相关联的复线有:从俄联邦的塔山他口岸至乌兰白新——至科布多——至乌兰巴托——至乔巴山——至宋贝尔进入中国阿拉山口岸,总计全长3100公里;另一条线路:从俄联邦的察干陶乐盖口岸至阿尔兹苏日——至敖沃特——至额尔登特——至萨赫特共计全长1000公里,其中敖沃特至额尔登特线550公里的铁路建设联合企业已签订合同,阿尔兹苏日至敖沃特线的250公里路段正在做可行性报告。塔旺陶乐盖至赛音山达——至霍特——至宋贝尔进入中国阿尔山口岸全长1520公里路段,及嘎匈苏海特至塔旺陶乐盖的铁路在建中,其余的路段的可行性报告也已完成。
如地图所示:
蒙古国南戈壁省塔矿(TT矿)乌哈胡都格至中蒙边境甘其毛都——嘎顺苏海图口岸宽轨铁路全长267公里,计划开工建设。2008年,蒙古能源有限公司决定投资20亿元,修建从蒙古国胡硕图至中国新疆青河县塔克什肯口岸的国际公路,公路全长360公里。由中国公司承建的从蒙中边境口岸城市扎门乌德至东戈壁省会赛音山达公路主干线最后标段124公里公路开工建设,扎门乌德至赛音山达干线公路建成后,将实现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扎门乌德—中国二连浩特共660公里公路全线贯通,
2015年5月,“扎门乌德-乌兰巴托-阿勒坦布拉格”高速公路项目启动仪式举行。这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与“草原之路”倡议对接的首个项目,也是蒙古国第一条高速公路。这条贯穿南北的高速公路将打通中国和俄罗斯的公路通道,推进中俄蒙三国过境运输合作,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
03
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形成与发展建构
目前,三国政府有关部门正逐步落实上述重要合作共识,一些领域的合作已经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据蒙古国铁路执行局报道,日前蒙古国南戈壁省乌哈呼达格至噶顺苏海特口岸方向267公里运矿专线(南线)铁路建设工程启动。蒙古国南线铁路主要由蒙古国能源资源铁路公司运作完成,计划工期为三年。铁路建成后将连接中国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甘其毛都口岸,和已经建成的西甘铁路贯通,成为新的国际铁路大通道。
中国铁道部也在加紧安排哈密-额济纳铁路开工前期工作,临哈铁路(新的亚欧大陆桥)和西甘蒙古铁路(蒙古口岸-临河-防城港)的建成,巴彦淖尔市将成为两大国际大通道的重要枢纽。神华巴彦淖尔能源有限责任公司于2011年1月8日在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甘其毛都口岸加工园区规划建设深加工生产项目。
据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铁路机场建设项目办提供的消息,中国连接蒙古国的又一重要通道——临河-策克口岸铁路日前全线贯通。据介绍,临河-策克口岸铁路东起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西至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策克口岸,设计全长768公里,投资42.7亿元。巴彦淖尔市发改委介绍,临策铁路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临河至新疆哈密铁路的东段,是中国连接蒙古国的又一重要通道。该铁路的全线贯通,对进一步拓宽中蒙两国经济贸易领域的合作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国、蒙古国、俄罗斯三国交通运输部门及铁路公司代表于2013年12月18日在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召开国际会议,探讨三国跨境铁路运输发展问题,蒙古国铁路主线路连接着中国与俄罗斯,南端扎门乌德与中国二连浩特接壤,北端苏赫巴托与俄罗斯纳乌什基搭界。该线路目前由蒙、俄共同控股,但近年来该铁路运力受到机车老化、车皮短缺等问题的制约。而中、蒙、俄三国日益紧密的经贸联系迫切要求先进的国际物流支撑,其中重点是铁路口岸通关能力建设。蒙古国铁路正面临着技术改造升级和复线建设,中、俄、蒙三国代表就“二连浩特-集宁铁路运行规划”、“纳乌什基-乌兰乌德地区铁路运行规划”、“蒙古国铁路主线路的技术改造”等议题进行讨论,并就提高铁路运力及乌兰巴托铁路技术改造三方合作等方面签署了议定书。
2015年4月,中俄蒙铁路运输合作三方磋商会议在乌兰巴托举行。三方确认,愿在“丝绸之路经济带”“跨欧亚发展带”“草原之路”倡议的框架内开展铁路过境运输合作。三方支持扩大现有铁路通道运量及其进一步发展;研究成立三方运输物流联合公司的可能性;采取措施均衡发展并提升乌兰乌德—纳乌什基—苏赫巴托—扎门乌德—二连—集宁方向各区段的铁路运输能力;发展铁路运输方面教育机构全面合作并相互交流经验;充分利用现有合作机制编制铁路运输领域发展合作的共同行动计划。
同年7月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乌法同蒙古国总统额勒贝格道尔吉、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中蒙俄元首第二次会晤。期间,根据三国元首首次会晤达成的共识,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徐绍史代表中方与蒙古国和俄罗斯联邦签署了《关于编制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规划纲要的谅解备忘录》,明确了三方联合编制《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规划纲要》的总体框架和主要内容。
根据三国元首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俄罗斯联邦、蒙古国发展三方合作中期路线图》,经贸合作主要包括在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欧亚经济联盟建设、“草原之路”倡议基础上,编制《中蒙俄经济走廊合作规划纲要》;为进一步提升三方贸易便利化水平,包括在相互贸易中扩大使用本币结算,三方将探讨建立经贸主管部门合作机制;完善三国工商会合作机制,推动定期举办洽谈会和经贸论坛,加强三方之间贸易、投资和商务伙伴关系;开展三方海关合作,举行三国海关署级会晤;研究各方共同融资及技术参与蒙古国境内新的铁路线建设项目和乌兰巴托铁路现代化改造问题;研究提高经乌兰巴托铁路过境运输量的一揽子措施,包括探讨组建中俄蒙铁路运输物流联合公司的可能性;在联合国亚太经社会框架内,继续推动制定并签署《中蒙俄国际道路运输发展政府间协定(草案)》;扩大科技领域合作,支持三方在科技人员交流与培训、科技园区建设、共建联合实验室、共办科技交流活动等方面开展合作;通过优化银行间协作,特别是在贸易融资、信贷、结算等领域的合作,促进三国经贸合作发展;促进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投资;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开展合作,等等。
2015年9月。由30多家高校及科研院所组成的中俄蒙智库合作联盟成立,开展国家级、国际性的文化、学术交流活动,将增进三方政府、民众之间的了解和信任。
04
中蒙战略合作及其前景
中蒙两国发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蒙古国关于深化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指出,双方高度重视同邻国发展关系,奉行同周边国家分享自身发展成果的政策,中方“一带一路”和蒙方“草原之路”发展战略对接将创造新的合作机遇。双方将加快推进倡议全面对接,积极探讨商签两国政府间关于发展战略对接的协议。双方支持在落实“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蒙方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金融机构就本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大型项目融资开展合作。双方将继续按照矿产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金融合作“三位一体、统筹推进”的重要共识,推进两国经贸大项目合作。双方商定就加快推进塔温陶勒盖、锡伯敖包、煤制气、南向铁路、额根河水电站项目开展合作。
中蒙两国将继续通过中蒙政府间经贸科技联委会、中蒙矿能和互联互通合作委员会,加强这些合作机制的分工与协作。双方合作研究,启动二连浩特-扎门乌德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双边自贸协定等准备工作。双方将积极推动尽早修订2004年签署的《中蒙边境口岸及其管理制度协定》、1955年签署的《中蒙国境铁路协定》。双方就中蒙甘其毛都-嘎舒苏海图、策克-西伯库伦口岸升格为国际性口岸问题尽快开展磋商并推动落实,并合作发展经蒙古国的中欧过境运输。
中蒙双方将结合本国能源发展战略和各自实际需求,进一步加强电力、可再生能源领域合作,积极研究在蒙合作建设煤矿坑口电厂,以及向中国出口电力并签署相关协议等事宜。中方考虑到蒙古国无出海口地位,将继续向蒙方提供过境运输、出海口等方面的便利,支持蒙方使用中国华北、东北地区对外开放港口。
中蒙两国可以充分考虑毗邻区域的资源禀赋、产业结构、资金技术、市场需求和劳动力分布,推动实施一批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的重点合作项目,共同打造最富成长性、最具竞争力的经济发展区域。而且,通过中蒙俄三国运输通道、管线通道、网络通道的建设,形成经济带式的辐射效应,可将其延展到东北亚、欧亚等更广大区域经济的互联互通。
中蒙两国经贸合作虽然发展迅速,但仍不同程度地存在规模偏小、水平不高、层次较低,结构不平衡等问题,两国还有很多互补优势没有充分发挥。中蒙关系发展的社会基础和民意基础还比较脆弱,影响中蒙关系长期友好、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仍然存在,随时可能借助某些偶发因素或自身的累积性量变,导致中蒙关系的发展遇阻。因此,要维持中蒙关系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除了巩固政治互信,促进经贸关系发展之外,还要找准中蒙关系的历史、社会、民意等基础性因素,进行“点穴式”精准发力,夯实中蒙关系的深层基础,建构中蒙之间稳定长期持久的睦邻友好关系和“命运共同体”。
总之,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建设是一项涉及到自然生态、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交通运输、经济贸易往来、金融与信息互通、地缘政治、国际关系、民族关系、宗教信仰、人文历史认知、东西方文明交流、地域间文化沟通、人文交流、意识形态认知、价值观认同、语言文化学习和保护等等,一系列多样而复杂的综合问题的认知及其解决的过程,需要中蒙俄三国人民共同的智慧去实现完成。
(注释略)
▲作者杜世伟,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蒙古国科学博士。
往期精彩-研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