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胜今: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东北亚区域合作

王胜今 东北亚研究通讯 2024-03-23

作者:王胜今,吉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东北亚区域经济、区域人口、资源与环境等。

来源:《东北亚论坛》,2004年第2期.



东北老工业基地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中国调整发展战略以及经济体制转轨,东北老工业基地被边缘化了,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还是市场化改革进程都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老工业基地的工业基础和人才优势不仅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相反成为制约东北发展的障碍和包袱。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且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作为实现新世纪战略目标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和振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之路,需要借助国内和国际两方面的力量。中国东北与东北亚周边国家地理毗邻,经济联系最为紧密,东北亚区域合作将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也将进一步推动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发展。


01

东北老工业基地衰弱的原因

  

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东北三省以占全国8%左右的人口和地域面积创造了全国25%以上的工业产值。此后20年尽管该比例出现了明显的下降,但直到1980年仍高达16.2 %。与1980年相比,2000年东北三省的工业总产值与GDP总量在全国总额中的比重分别下降了6.4%和4.3 %,从而成为近20多年来经济地位下降幅度最大、最明显的一个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陷入发展滞后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却是以下3个方面。

 

1. 体制的转换使东北地区经济赖以成长的制度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建国后,东北地区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发展成为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主要得益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建国后,中国把快速实现工业化确定为整个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并决定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东北地区由于具有得天独厚发展重化工业的资源条件、交通运输条件和发展基础,自然成为国家重点建设的重化工业基地。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前苏联向中国提供援建项目共42个,其中有30个在东北地区。“一五”计划期间,国家确定的 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中有56项在东北 ,投资额所占比重高达37.3%。


然而,1978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以后,不仅东北地区成长所依赖的制度性逐步丧失,市场化的改革和对外开放,也使东北地区传统的优势产业——装备制造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企业产品技术落后、质量差以及不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等问题,使国有企业在困境中越陷越深。更为严重的是,国有企业不仅不再是东北地区的发展优势,反而成为制约东北发展的包袱,大量闲置的国有资产得不到有效利用,企业负债累累,大量下岗职工再就业困难等等。

 

2. 东北地区的资源禀赋与社会经济的“主导资源”发生了重大变化。

东北地区拥有非常丰富的煤、铁及其它自然资源是该地区在建国后迅速建设成为国家工业基地最重要的自然条件。黑龙江省13个地市级城市中有7个属于资源型城市。辽宁省的本溪、抚顺、阜新、鞍山等也都是著名的资源采掘与加工城市。然而经过多年大规模的开采和开发,东北许多资源开发性城市和地区自20世纪90年代初就遭遇到了可采资源不断减少的问题。以黑龙江省为例,该省的鹤岗、鸡西、双鸭山、七台河4大国有煤矿的平均役龄已接近70年,33个主要矿井中已有16个进入资源枯竭期并被国家批准破产,其余矿井的开采成本越来越高;森工系统可供利用的资源仅有0.19亿立方米,比建国初期下降了97.3%,省属的40个林业局已有 2/3无林可采;目前仍为全国最主要石油供应来源的大庆油田尽管尚未进入资源枯竭期,但可开采储量仅剩下30%,到2020年年产量只能维持在2000万吨左右,并且开采成本也将大大提高。

与此同时,由于国内新资源区产量的增长以及从国外进口的石油、铁矿石等资源量的增加,导致国内许多资源性产品由过去的短缺转为过剩,从而进一步降低了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性产业的地位。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资金、技术和信息日益成为现代经济的主导资源,自然资源可以通过广泛的“贸易”活动在一国国内或者全球范围内获得,矿物性自然资源禀赋对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影响日益下降。从这个意义上说,东北老工业基地不仅原有的资源优势正在逐步丧失,而且依靠当地资源优势建立起的重化工业正面临着国内外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3. 东北老工业基地得以快速发展的区位优势发生了重大逆转。

东北地区在建国后能够迅速建设成为中国的重要工业基地,靠近前苏联的区位优势起到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地理的区位优势发生了转变,东南沿海地区凭借着靠近香港、门和中国台湾成为优势地区,中国实行的是从东南沿海逐步向内地推进的梯度性对外开放战略,进一步强化了东南沿海地区的区位优势。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绝大部分地区不仅没有被列入对外开放的重点地区,而且随着东南沿海城市规模经济的扩大,东北地区的各种生产要素也开始向这些地区聚集,东北地区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被逐渐“边缘化”了。

02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实质是再工业化过程


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作为一项重要举措。这一重要举措,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再度振兴创造了难得的机遇。那么,如何认识和理解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呢? 我们认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实质是实现东北地区的再工业化过程。


1. 东北地区在计划经济时期已经初步实现了工业化,至今,城市化水平在全国也处于前列。工业化一般是指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其主要标志是现代工业体系不断发展壮大,并最终形成以现代工业为核心的社会生产体系。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伴而生,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人口向城市集中,在城市外延扩大的同时城市生活方式向城市以外地区扩散。从这个角度来看,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一个事物的两面。


东北地区的工业化始于19世纪末,逐步形成了以采矿业与原料加工业为主的畸形产业结构,并且建成了密集的交通网络。建国后,东北地区的工业化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家先后在东北地区建立起了一大批机械制造企业,从而形成了东北地区以资源开采和加工工业为基础、具有较强机械设备制造能力的工业结构。1980年,东北三省3次产业国民收入的比例为23.5%∶62.3%∶14.2%,而全国平均水平为40.0%∶48.9%∶11.1%。东北三省的城市化水平达到39.4%,全国平均城市化水平只有19.4%。可以说,东北三省的工业化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初步实现了工业化。到目前为止,东北三省的GDP总量在全国总额中的比重仍超过1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仍在15 %以上,人均GDP和工业增长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与西部大开发不同,二者的内涵和定位存在着根本性的区别。西部大开发属于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初次开发,其实质是推进工业化进程过程。而东北老工业基地已经初步实现了工业化,但工业化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取得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对东北地区的再开发,是市场经济环境下东北地区的再工业化过程。


3.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整、改造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不仅仅是解决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振兴装备工业等个别产业的发展问题,更不是向中央政府争取几个项目的问题,而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推进东北地区社会、经济等各个领域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大连跨海大桥

03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途径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实质不是对欠发达地区的开发活动,也不能走传统工业化的道路,而是根据东北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经济结构进行重大调整,用现代科技和现代管理手段改造已有的产业,培育和发展高科技,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共同发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目前应当采取以下措施:

 

1.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东北地区经济陷入困境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国有经济比重过高,非国有经济、民营经济发展不足。在改革初期,东部省份的国有经济比重不比东北低,但是由于外资企业、私营企业等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降低了国有经济的比重,而且使国有企业职工顺利实现了转移和再就业。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滞后,国有企业职工难以找到再就业机会,政府为了社会稳定,避免企业破产,结果导致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僵化,一些企业扭亏无望、资不抵债、越陷越深。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不仅能够降低国有经济比重,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而且是吸纳和转移国有企业职工最有效的途径。

 

2.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培育优势产业。

东北产业结构以资源开采、加工和机械制造业为主,多年来由于技术落后、设备陈旧,一些产业的优势地位已经丧失。目前,东北地区已经形成较强竞争力的产业有3个: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食品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这些产业与东北的传统优势和资源优势密切相关,应当重点支持这些产业的发展,形成规模效应。对于已经具备一定优势和发展基础的行业,金属制造业、石油化工业、普通机械制造业、电子和通讯设备等,要调整产品结构和技术水平,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对于高科技、绿色农业等新兴产业要采取扶持政策。对于传统产业中的无发展前途、耗竭资源、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企业,要坚决淘汰。在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中,要通过科技手段改造现有企业,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

 

3. 加快区域经济整合,深化东北地区的经济一体化。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地区之间的相互封锁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障碍之一,在一国之内更是如此。目前,欧盟内部已经实现了有国境而无国界,商品和要素在欧盟内部可以自由流动,但是,中国的区域经济封锁还十分严重,国家内部有省界,一省之内有市界,一市之内有县界,一县之内有乡界。这些行政界限与对应的地方政策,保护了地方利益,却严重损害了国家的整体利益。近年来,“诸侯经济”、地方保护主义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越来越明显,一些地方已经自发地进行区域整合,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区加快了区域整合和一体化的步伐。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不是个别城市或个别省份的振兴,东北三省应该建立政府协调机制,通过制定统一的发展规划,推进区域产品和要素市场一体化、交通运输一体化、信息一体化、产业一体化,使东北地区经济成为一个整体。

 

4. 加快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有利的国外市场和资源。通过改善东北投资环境,利用国外资源,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一方面可以扩大对外贸易,拉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 ,可以吸引国外的资金和技术,发展新兴产业,改造国有企业。中国东北与东北亚周边国家毗邻,经济交往历史悠久,经济关系最为紧密 ,对外开放的首要目标就是东北亚周边国家。

04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与东北亚区域合作


东北地区振兴与东北亚区域合作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将中国东北的发展置于东北亚区域内,有利于东北地区在开放的环境中获得振兴和发展。同时,中国东北地区的振兴也为周边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机会,能够进一步促进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

 

1.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东北亚周边国家提供了商机。

首先,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国家不仅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而且鼓励东北地方政府的体制创新。这些优惠政策和体制创新包括取消行业垄断,对外开放一些原来限制性的行业,为日本、韩国、俄罗斯企业提供了商业机会。其次,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将投入巨额资本,首批获得国家批准的100个项目总投资达到610亿元,第2批、第3批、第4批项目也会陆续通过国家审批。这些投资项目和投资为日 、韩国、俄罗斯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商机。

 

2. 加强东北亚区域合作能够对中国东北地区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首先,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日本、韩国不仅拥有丰富的资金,在产业升级过程中也面临着产业和技术转移的问题,吸引日本、韩国的资金和技术,对东北地区产业技术改造与升级将起到积极作用。同时,通过建立国际技术联盟,进行技术许可交易以及技术交流等方式,吸收和引进日本和韩国的高新技术,对中国东北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也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次,俄罗斯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矿产、木材等资源,朝鲜和蒙古两国某些矿产资源也较为丰富。通过加强与俄罗斯、朝鲜和蒙古的经济合作,发挥东北地区资源加工的传统优势,延长产业链 ,不仅可以解决东北地区发展中的资源约束问题 ,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资源枯竭城市的产业接续问题 。第三 ,日本、韩国企业可以利用资金和技术优势,通过并购参与国有企业改造,为国有资本退出提供通道 。

 

3. 通过振兴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提高东北亚区域合作水平。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提高东北亚区域合作水平,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契机。一方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过程,为东北亚国家提供了巨大的商业机会,必将促进东北亚地区经济交流与合作的发展;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距是制约东北亚区域合作发展的原因之一,中国东北地区的振兴,必将有利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发展。



- END -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往期精彩-研究分享


 韩毅然:中朝共同开发和管理经济区的法律保障 俄罗斯西伯利亚再开发:从沉寂走向振兴? 降低核重要性:美国如何安抚东北亚盟友 屈洁:论奥林匹克运动与国际政治 亚历山大·V. 罗曼诺夫:“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中国发展 李旻:过去30年与过去3年俄罗斯的人口变化 经济建设与朝鲜战略路线的调整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