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麦:小雪--叶落木凛凛,如今小雪时
叶落木凛凛,如今小雪时
黑麦|文
安然以待|编
秋冬之交,叶子脱落得非常快。园丁来不及打扫,一任这里、那里平铺了一层层地毯。即便是城市公园,也添了好几分野趣。
脱了叶子,一棵树更像一棵树了。不再有修饰和累赘,它们回到最初的样子,将遒劲的枝干展现出来,肃穆、清寂,又有些许苍凉——尤其是那些老树。
晴空万里的天气,抬头望去,白蜡、刺槐、臭椿、构树、杜梨等具有了另一个视角的美,就像三岛由纪夫在《金阁寺》中所描述的屋顶檐角的镀金铜凤凰,它们“展开光灿灿的双翅,永远在时间中翱翔”。同时,这些树冠深深地镶嵌在蓝色的天幕上,像是大海里巨束的水草,又像是泅渡时间之海的航船。
仰望树木的那一瞬间,我就决定:小雪节气的活动主题,要和这些大树关联。通过大树,来寻访冬天。
实际上,就像春天的到来是徐徐的,寒冬的全面占领也是缓缓的。小雪节气,总还残留着秋末的萧飒。
园子里,樱和海棠的叶子是最后一波红叶了。寒气所逼,不单色彩愈加亮丽,连叶子边缘的锯齿和叶脉都清晰起来。不用风摇雨扑,这些叶片打着旋儿,悄无声息地飘落在草地上。草儿青绿,落叶斑驳。整个明艳的色彩和萧条的乔木互为映衬,这些美的色彩反而有些让人不适应。
也许,冬天该是另外一种样子吧:灰暗、低沉、清冷、万物收敛。而秋天该退场了,包括色彩。
四季轮转,每一个季节伊始,寻找其迹象,正需要一种探幽烛微的方法,一种见微知著的能力。
初春,冰雪尚未消融,我们像侦探一样拨开堆积的腐草,寻找绿芽;初夏,繁花还未落尽,桑葚刚露出小果,我们便通过物候观察画出“夏叔叔”的模样;秋天时,寻找能够代表这个季节的自然物,有枯枝、黄叶、蜻蜓的尸体。
寻找冬天,除了雪花和冰凌,还有什么呢?甚至,比寻找更重要的是,如何寻找才成为一个真正的问题;如何从大树身上探寻冬天,才是更为关键的问题。
重读美国自然教育家约瑟夫·康奈尔的书时,他批评传统的“停驻—讲解—停驻”的模式,提倡深度游戏法。通过沉浸式的游戏,“把自己带入对象的内部”(柏格森),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理解,对于知识尤其如此。游戏提供了一个场域,破除了师生之间单向的教学模式。在一个开放式的舞台上,每个人都是主角,孩子们也会有更多主动学习和探索的欲求。
我深受启发,决定将这堂课完全交付出去。引导者“消隐”,并不代表不需要,恰恰相反,这样才更考验他的能力和专业水平。针对几种有趣的大树,我提前设置了十多个问题,并一一手写在卡片上,第一步是亲子参与,孩子“进入”大树,家长提问;第二步,“拜访冬天的朋友”,需要每个孩子互相分享。
活动前提是,引导者细致地做好示范。有一件特别开心的事情,踩点时,我想,自己示范什么呢?当我盯着面前的大石头时,忽然看清楚它的“真面目”——一头四肢蜷曲、卧倒在地的大黄牛。这头“黄牛”形象极了,有头有尾,有鼻子有眼,而做了这么多次活动,没有人发现这个秘密的。
读书、备课,设计好所有环节,但在活动前仍然很忐忑。因为开放即意味着不确定,不确定即意味着风险。可能成功,可能失败,可能热闹而空洞,也可能安静而丰富,再或许就是冷场而不知所以然。
最近读《庄子》,庄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想象力无比丰富的艺术世界。大鹏鸟可以飞腾九万里,大葫芦可以做逍遥自在的腰舟,人可以化为蝴蝶自在遨游,我们课堂上的石头为何不可以一万八千岁?一棵樗树又为何不可以坐着滑梯从外太空掉落人间呢?一棵大柳树的树洞为何不能够是虫子啃了十万年呢?
想象力固然是一方面,仔细观察也是很重要的。我们设置的每一棵树都有自己的特征,比如“红皮肤”“遮阳伞”“歪脖子”“鸟屋子”,需要孩子们仔细去寻找。至于树木和冬天的关系,更需要进入情境:冬天来了,你感受到了吗?你准备如何度过这个冬天呢?你想许一个什么愿望呢?
真正考验的时刻到了。正是因为课堂开放,孩子们给出的那些精彩的答案、丰富的想象以及有趣的提问,才更加让人惊喜不已。针对某些答案,他们还会互相质疑和提问,比如鸟儿为什么喜欢飞到你这棵树上?唐山那么远,大地震会震到这里来吗?小虫子真的可以啃出一个大树洞吗?等等。
尽管第三场活动,有两个幼儿园孩子,因为不认识汉字而略微影响之外,前面两场都比较成功。主题活动前后的游戏,家长们也都加入进来,在跑跳和欢笑中找回自己的童年。还有那些溢出活动设计之外的小插曲,让人很难忘。
当我们走到池塘边,发现一只戴胜。我让孩子们注意鸟的冠羽,他们很快明白了,竖起自己的发辫或者卫衣帽子,即兴表演出来。太好了!记住这个特征,再加上它斑纹状的羽毛,就认识了戴胜鸟。
小雪节气待在户外,空气里已经寒意侵人,人们都穿上羽绒服。夜里温度开始降到0℃以下,慢慢地过渡到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就这样,冬天一点点地持续深入。
活动最后,我们一起做了接龙诗的游戏。冬天在哪里?在孩子们集体创作的诗歌作品里:
【作者简介】黑麦,八零后。热爱人间草木,及一切无名之人。一枚园地耕耘者。
关注一枚园地,共筑心灵家园
一枚园地欢迎您来稿(来稿请确认未在其他公号发表) 投稿邮箱:yimeiyuandi@163.com
微信号:anranyodai(请注明“投稿”)进园地读者群请加微信:anranyodai
《一枚园地文集电子版》对接微信:657767929
点击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