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九十年代】专题|远读看片-《河边的错误》:16mm胶卷就是90年代本身

Editor's Note

本次讨论既相关【全球电影·中国电影】,亦相关【九十年代】。借本次推送,【全球研究论坛】开启【九十年代】专题。也敬请参看文末链接的【八十年代】专题与【全球电影·中国电影】专题。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远读 Author 远读批评中心



《河边的错误》


“远读看片”刊登青年学人对当代影像的即时批评。在这个观看的媒介、时空、形式几乎不受限制的时代,“远读看片”希望提供一个重新发现影像重新发明观看的场所。希望我们的青春目光能和远方的你们共振。

—— 张杨思颉


《河边的错误》:

16mm胶卷就是90年代本身


张杨思颉




张杨思颉   中文系现当代文学22博

影片评分:7/10

魏书均与康春雷的改编没有还原余华小说的“原貌”,在这个意义上电影反而非常忠实于原著,毕竟原著没有为任何“真相”“原貌”提供保证。理性与非理性这一主题在电影中得到延续,但展现出全然不同的面貌和可能。电影中,不是真相未解而是真相本身的过度与陌异让马哲无法承受。结局是不是幻象并不重要。反复出现的舞台、门框、投影仪已提示观众,看电影这一行为本身就是对幻象现实性的承认。局长那句“围绕证据写”更是准确指出试图把握所谓“直接的”真实才是真癫狂。所以16mm胶卷这一介质不是对90年代的再现而是90年代本身。“三等功”在结局必须被寻回,没有这一必要的幻象-理想,生活自身也无法运行,遑论“宏”“大波浪”与马索克主义婆婆组成的他者乌托邦。





[印度]Tanvi Negi




[印度]Tanvi Negi    

印度杜恩大学中文系讲师

影片评分:8/10

年轻而有才华的导演魏书钧执导的《河边的错误》是一部黑色犯罪艺术片。这部电影改编自余华同名小说,是一部成功的片子。犯罪电影一般主要围绕着一个核心的问题:凶手是谁?但是看完《河边的错误》后能确定凶手是谁的可能性不大,可以说,“没有答案”。真假,善恶,对错,美丑模糊的世界里人性被扭曲,理智被扭曲和真实也被扭曲。


九十年代的中国南方一个小城市,河边一连有三个人被杀,侦探马哲在追求真相的过程中渐渐地失去真实上的把握,自己走向疯狂的道路上。电影里破案件的时候有几个嫌疑人,这些住在这个河边小城市的人也在过着双种生活,都有秘密,永远不能透露的秘密。最后明确凶手是疯子,但是因为是疯子所以杀案背后的动机也不清楚,他为什么这么残忍地杀死了喂养他的么四婆婆?为什么杀了一个小孩?杀死一个小孩就是违法了最基本的道德规律。疯子最后被马哲杀死,也好像是故意的,好像是命中注定的。马哲最后没有被送进精神病院(原著中马哲最后疯了而被送进精神病院)而且她怀孕的妻子生下了一个正常,健康的小男孩,电影有一个圆满的结尾。





吉萱




吉萱   国际汉语文化学院 现当代文学22硕

影片评分:9/10

我想主人公马哲如果进行mbti测试,肯定是一个“J人”,从他与怀孕妻子的争吵中可以看出,他急切地想要把握生活的走向,想让一切在计划内按部就班的发生。他所面临失序所产生的焦虑,在影片中以一个非常直观的蒙太奇镜头表现出来,就是照相员失手打翻乒乓球篮,里面的乒乓球散落一地,四处滚动跳跃,极近的镜头带来视觉的压迫,纷乱的跳动的声音也让人神经紧张,这一镜头在马哲后来的梦境中又出现一次。他作为警察,所面临的案件正是这样一个失序的网,疯子杀人难寻动机,而这件凶杀案牵扯下的每一个嫌疑人又都有着违反既定伦理秩序的秘密,为了保护自己的秘密,简单的案件变得扑朔迷离,生命的代价越来越惨重。他所寻找的“正确”和“真实”也许本就没有答案,重要的是在失序现实中挣扎的过程,并且接受这种“不真实”。影片的结局是圆满的吗?马哲的儿子在水面上放玩具的动作和疯子在河边放石头的动作如出一辙。马哲的儿子是疯的吗?片尾的画面却又是全影片唯一的暖色调。如果观众想询问这个影片到底传达了什么确定的观念,那也就像抱着燃烧的放映机跳入不可逆流的河中的马哲一样,犯下一个河边的错误了。





叶嘉怡




叶嘉怡 国际汉语文化学院 现当代文学22硕

影片评分:8/10

影片中虽然只有马哲在影院观众席上睡着一段被明确为梦境,但段落之间的衔接方式以及案件的走向,都让整部影片具有了一种似真似假的梦境感。


如果在云南立的三等功完全是马哲记忆的错位,那么马哲因杀死疯子而获得的三等功又有多大的可能性不是一种幻觉。影片中只有马哲一人拥有关于云南三等功的记忆,但是从始至终没有让他说出自己获此荣誉的原因。领导说,云南和我们这边都没有记录;妻子说,你在云南那会儿我们还不认识吧;同事说,不可能吧,你那会儿天天喝得醉醺醺的。而马哲获三等功的一幕,原本用于办公、略显混乱的舞台被改为颁奖台,一直空落落的观众席此刻坐满了人,而在服装上始终与其他同事格格不入的马哲此刻也穿上了制服。


随着剧情的展开,越发扑朔迷离的并非案件的真实凶手,人证物证全都指向疯子一个人,而是马哲哪一部分的记忆是梦境,哪一部分又是真实,妻子的拼图究竟是完整的还是缺失的。梦境与现实之间难以区分的关系是电影在小说之外极为精彩的再创作。河边的错误究竟是什么,犯错的又是谁,电影始终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用倾盆的大雨将其淹没在始终流动的河水中。





卢怡




卢怡   中文系现当代文学22硕

影片评分:8/10

当观众开始向前追溯马哲究竟是从哪个叙事节点开始精神失常,我们又是从何时起被影片所欺骗、将马哲的幻想当成现实时,影片开头或许早已为此给出了答案:头戴马哲同款警帽的小男孩在追凶游戏中玩得不亦乐乎,但推开眼前那扇门的瞬间才发现——现实的合理秩序已然崩塌,一切不过是大雨中的颓败废墟,故事从头到尾或许都是一场亦真亦假的荒诞游戏。电影放弃了用清晰的叙事脉络引出最终的真相,并且在结尾将悬而未决的故事抛入了下一个循环。其诉求并不在于案件的侦破,而更多是对现实之荒诞虚无本质的呈现。现实命运没有答案,也无从考虑因果。因此谜底和逻辑被放逐,真相的混沌迷离连同死者无奈的命运一起构成了荒诞现实本身:老年人的隐秘情欲、年轻人难以启齿的异装癖、恋人之间得不到认可的爱情。不合规范的异者无法被宽容,更无力掌握自身的命运,只能被迫成为河边被抹除掉的错误。





王照淇




王照淇   中文系现当代文学22硕

影片评分:8/10

我觉得拍得挺不错的,首先抛开剧情不谈,这部电影拍摄的胶片噪点、场景设置我就挺喜欢的,不管是在河边、电影院、纺织厂还是男女主角的家里,一种干净整洁却又带着老旧物件霉味的感觉,加上时常下起的黏腻大雨,给我一种很中式很熟悉,像是就在我们身边出现的亲切感,又有一种梦境般的荒诞迷离感,让我觉得又温暖又寒冷。


剧情我觉得并没有那么难懂,应该本身就是开放性的,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我就不评价了。除了他们吸烟的次数太多让我看着有点膈应以外,这部电影总体给我的感觉还是挺好的,一种好像离我很远又似乎近在身边的诡异感,处理得挺好的。





张少清




张少清   中文系现当代文学22硕

影片评分:7.7/10

河边的每个人物都多多少少有点“疯”,知道这个社会的运转规则,但始终无法融入其中,无人的河边是他们短暂拥有的自由空间,随着河边的被发现,失去了最后一片自留地的人也就无法继续存在。除了人物和故事之外,印象最深刻的是影片暗暗的偏蓝的色调,江南秋冬季潮湿的连绵雨天,满是波纹的河面,营造出一种幽暗诡秘的氛围,不知道河水会流向哪,也不知道河边的乱草里会有多少人存在。除了河边的边缘人之外,充满生活气息的家庭环境(厨房和室内布置很还原小时候看到的浙江农村和小镇)、和马哲越来越抽离、恍惚的神情,以及那段第一视角的长镜头,都可以看到他在幻想和现实之间的游走,越想在人群里扮演一个正常人,想抓住理性维护稳定,其命运越是走向了无理和混乱。





黎雨星




黎雨星   中文系现当代文学22硕

影片评分:7.5/10

似乎讲的东西挺直白的,大约离不了疯癫生产、权力规训、荒诞循环云云,题材注定拒绝了一部分观众,但在燃烧症候等待审判的人看来又的确无聊,因而处境尴尬。不过导演真的很会处理人物、符号、情绪和空间各要素的关系,90年代、做旧胶片、变奏曲、幽灵视角等让电影的粗粝、粘稠、濡湿感浑然天成。节奏整体上是波光粼粼地有段落地慢慢流淌着,流到疲惫的地方也来一个jump scare让观众精神一下(实际直接吓飞><)。很喜欢其中的两段梦境语言:一开始音乐由外界转向室内而后妻子梦醒登场,以及影片快结束时的噩梦蒙太奇,似乎在精疲力竭地叫喊着什么但也无力再去分辨了,从荧幕里的荧幕铺天盖地掉落的黄色乒乓球早已滚到脚下。马哲们很久没有唱歌了。


多的不说了,想借引马华作家黄锦树的《雨》的一段:“当你微微蹲下,就可以透过敞开的窗看进那小屋。看到那里头的沙漏、船骸、瓶子,与及专注地看着瓶里的世界的蚂蚁般的你自己。如果你看得更仔细,你会看到那个你也在看着一个瓶子里头的你看着另一个你看着另一个瓶子里头的你看着那无限缩小的你看着——


而耳畔只剩下雨声。这世界所有的雨声。”





李柔征




李柔征   中文系现当代文学22硕

影片评分:7/10

马哲作为一个刑警队长,做的事其实并没有超出职责范围,在他的视角,确实存在疑点。


那个时代是不能包容暴露的异类的时代,河边的错误,其实就是时代的错误。看完这部电影感受很多,感觉包容异类和放过自己是生活的智慧和慈悲。


朱一龙在电影前后的人物变化,尤其是眼神的变化,演得很明确,前半部分是马队追查连环命案,锁定凶手是疯子;之后渐渐进入马哲的内心世界的动荡不安,此时再出现的疯子不是真实的存在,而是象征着马哲的潜意识或者说“无意识”。


开篇小男孩的警察扮演游戏隐喻了整部电影,走到尽头打开最后一扇门是空。这部电影其实故事情节不是非常吸引人,主要是通过细节吸引观众。





姜东佑




[韩]姜东佑 (Kang Dongwoo)    

中文系现当代文学22硕

影片评分:7 / 10    

很有意思的一部作品。电影里出现了一个疯子,我以为他是被冤枉的嫌疑人,真凶是别人。但是电影的后半部分却朝着我完全没预想到的方向发展。马哲相信实际发生的许多事情,其实并没有发生或与现实完全不同。最终电影的方向不是杀人案件,而是主人公的精神状态。拼图、唱歌、枪等很多素材给观众带来了深深的猜疑。可能谁也不能确定主人公的幻想是从哪里开始的。或许从一开始所有的事情都没有发生,马哲有可能躺在云南精神病院的病床上。虽然这样的结局有让观众继续好奇与怀疑的效果,但观众在电影结束后心情也不太舒坦.


其实我不太喜欢这种精神病患者登场的作品,因为越是深入思考导演的创作意图和作品内容,会越让我容易带入情绪,影响心情。





季许可




季许可   中文系现当代文学22硕

影片评分:6.5/10

潮湿,混乱,像被无边的水汽裹住了内心。我喜欢看完还能感觉被裹住很久的电影,也喜欢混乱的奇奇怪怪的东西。如果世界满是奇异、没有答案,要怎么去“讲好一个故事”?办公室的墙上写:维持稳定。于是,我们必须站在河边,努力查案,找到凶手。我们要在书面报告里按规矩叙事,别写“乱七八糟的东西”。我们要把三等功挂在墙上。


但导演把故事变成了一团水汽。我们犯了什么错?施虐受虐的欲望,诗歌和爱情,口不择言,异装癖。这些本来应该在这个世界中大声喧哗的人和事,成了因为铁路故障而听不清的杂音,成了磁带的B面,成了在梦里才能看清一点点的骚动。如果故事注定无法整全,干脆就让它像水汽一样散在空中。而痛苦、愤懑和无奈,变成被拆掉的电影院、被烧毁的放映机,变成留给世界的恐怖巨响。水汽背后,梦里一团火光。


胶片没对上焦,整齐摆放的乒乓球散落一地,10%的“坏事情”还是发生,这个世界没有像被期待的那样规规矩矩,一锤定音。Only the river flows,我蛮喜欢这个译名。静水流深。我们的周围、我们的内心,其实有很多沉默的混乱,这没什么不好。





邰佳依




邰佳依   中文系现当代文学22硕

影片评分:5/10 

有意处理的色彩,每一个穿着蓝绿色衣服出场的人都无法置身事外。观影前看了原著,愈觉导演表达欲十分丰沛。从噪点过高且模糊、蓝绿色调的画面(以为是后期仿胶片,后来知道确用胶片拍摄),到几乎贯穿全片的雨/水声色;从年轻警探在劈叉中升温的暧昧情愫,到马哲吞吐中被不惜以特写欣赏的烟雾缭绕……雨幕是前景,烟雾是前景,厨房的竖铁窗是前景,制服只能出现在快门下,而摄影机在梦境的橙红中同审视自己的银幕一道自焚,一如重重砸下的“电影”招牌与二度砸在门前的尸体,与其说是主角的“疯狂”或者“荒诞”,不如说是电影作者的一种精神状态。不解的是,“没有答案”,不应兼容叙事能力本身的陷落,如暖橙与青蓝的参差、试图滑过的事件和延宕的大雨,过多语焉不详而或相互干扰的信息出现了,语法的透明、故事的透明、演技的透明使之不似情节剧也不像先锋作品,既不够悬疑类型也不足精神分析,于是“没有答案”显得像个精致但不考究的噱头。或许这就是胶片长片的余裕。





统筹|吉萱

编辑|叶嘉怡

    华东师范大学远读批评中心以文学与影像为主要工作领域,致力于对当代文学文本、影像文本的阐释与分析,兼及文学史与影像史的研究,测绘社会表达的历史变迁、当下现实与未来潜能,探索我们时代批评的限度与新的批评形态的生成路径。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本公众号

The END
更多阅读:

【八十年代】专题|“1980年代诗歌意识中的思想、精神与感觉结构”研讨会

【八十年代】专题|80 年代的翻译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历史进程-思勉人文思想节主题论坛


全球电影·中国纪录片专题|黎小锋、贾恺:《大地行走:当代中国纪录片人访谈录》

全球电影·中国纪录片专题|黎小锋:对话“独立纪录片的灿烂一页”

全球电影·中国电影|此地有崇山峻岭:第十七届FIRST青年电影展年度数据档案馆

全球电影·中国纪录片专题|不被看见的人:第十七届FIRST青年电影展

跨界·黎小锋札记|纪录片,只要那股创造的劲儿在


全球电影 中国声音| 哥大北大学者对话《脐带》导演乔思雪:象与思,电影-哲学作为一种可能

全球电影·中国电影|伦敦大学楊槃槃:文化交叉路口的《鐵扇公主》(线上讲座)

全球电影| UCLA许鞍华+白睿文对谈 & 许鞍华新作《诗》放映

全球艺术·全球电影·全球城市|艺术家纪录片《朱徳群》伦敦首映


中国艺术家在全球|伦敦曲磊磊&纽约女性艺术·哈德逊河谷展览

全球文艺·当代中国|魏美玲《革命的身体:重新认识当代中国舞蹈文化》

全球文艺·中国舞|魏美玲《革命的身体》分享会

全球文艺·中国戏曲|梅葆玖弟子魏海敏哥大谈京剧

全球文艺|千野拓政:我们走向何方?-从《三体》和《灌篮高手》说开去

全球文艺·纽约文艺|Accent Sisters---可穿戴艺术群展:而是为了赋予花意义(10.1-15)

全球文艺·上海纽约|用文艺与世界角斗:田浩江×毛尖对话《角斗场的〈图兰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声明 ◀

—————————————————————————

“全球研究论坛” 所发布、转载、组织的文章、演讲、发言,所有内容与看法仅属于

原作者与原讲者,不代表“全球研究论坛”的立场和观点。

  “全球研究论坛”所组织的讲座/活动之影像文字、视频音频等资料版权,归演讲嘉宾及“全球研究论坛”所有。欢迎听众参会,但未经许可,请勿私自录音、录像、编辑、传播。

 媒体合作,敬请联系 

globalstudiesforumofficial@gmail.com

—————————————————————————

——全球研究论坛——

Global Studies Forum
“全球研究论坛”(Global Studies Forum)是一个跨学科与全球研究的全球学术平台。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史、亚洲史、全球史;全球政经与社会;中外文学、世界文学;全球城市和城市研究;文化与媒介研究;中外哲学、世界哲学;女性研究与性别研究,等。

—————————————————————————

 ▶ 联系方式 ◀

网站中文版:https://www.globalstudiesforum.com/zh

网站英文版:https://www.globalstudiesforum.com/

邮箱:globalstudiesforumofficial@gmail.com

B站官方频道:全球研究论坛:https://space.bilibili.com/3493291622402783

微博:全球研究论坛GlobalStudiesForum:https://www.weibo.com/u/7838557265

Twitter:"Global Studies Forum" @GlobalstudiesGS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globalstudiesforum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91091445253

—————————————————————————

 ▼

敬请关注本公众号并加星标

也请多多一键三连:转发、点赞、在看

感谢。


本篇转载编辑:陈丹丹

微信编辑:何元博、李傲雪、张芊芊

微信平台推广:何元博

其他平台统筹:李傲雪

"全球研究论坛"(Global Studies Forum)全球学术平台 创始人

----陈丹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