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2年3月18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淮南三叛:三国规模最大的一战和围点打援

握中悬璧 汪平书屋 2021-12-18


 本号原创文章四百多篇,欢迎开白转载,更欢迎投稿,尤其欢迎历史、文学、杂文、及文学评论类原创文章,若有打赏归原创作者,投稿邮箱:2713023142@qq.com,文后请附微信联系方式和作者简介。


淮南三叛:三国规模最大的一战和围点打援

来源握中悬壁


三国规模最大的一战


淮南三叛的寿春之战是整个三国时期规模最为宏大的一场战役。其中魏军多达二十六万,淮南军接近二十万,而东吴援军也达到十万有余,三方总兵力为五十万以上。
大战旷日持久,前后进行了足足十个月之久。因此无论从投入兵力角度还是持续时间角度,都已经超过了后来晋灭吴的战役。
诸葛诞257年5月起兵后,消息传很快到洛阳,司马昭和他的智囊团们立刻开始制定策略。对于诸葛诞的叛乱,其实司马昭早有心理准备,在朝廷下诏徵诸葛诞入朝的时候,这个结局就是注定的了。
或者说这很可能是司马昭故意逼反诸葛诞,目前他在淮南时间还短,根基也没那么深,若是拖得久了被他站稳脚跟则危害更大,这叫两害相权取其轻。
前一年邓艾在段谷之战大破姜维,一扫洮西大败的颓势,曹魏西线基本已经没有大碍了,司马昭可以投入全部力量解决淮南问题。
经过一番评估,司马昭认为:以他对诸葛诞的了解,对方一定会吸取当初毌丘俭的教训,不再深入冒进,而是会固守淮南,等待东吴援军,进行长期抵抗。
从实力来看,诸葛诞这几年招兵买马,拥兵近二十万,再加上东吴的援助,总体实力是当初毌丘俭的三倍以上。
兵力有差异,客观环境有差异,自然打法也有差异。毌丘俭只有六万军队,而且没有外援,一旦打起持久战就是死路一条,而这正是司马师对付他的办法。所以毌丘俭除了孤军深入,速战速决以外没有其他选择,他当时的处境是非常被动的。
而诸葛诞就主动多了,他兵力更强,也有外援,和朝廷的实力差距要小得多,他有资本打得更保守一些,因为他有长期作战的本钱。
在这种背景下,诸葛诞要是像毌丘俭一样迅速北进中原,那反而对他不利。因为如果出兵少了就会步了毌丘俭的后尘,而出兵多了则会拉长补给线给对手可趁之机,无论哪样都不是个好方案。因此不如依托寿春坚城主场作战,并且打持久战,把上面那个难题留给司马昭。
司马昭虽然准确地判断出了诸葛诞的意图,但这并不能对解决问题起到太多帮助。对于一个实力差异不大,且战术上注重求稳的对手,那就只有硬碰硬一条路了。
之前毌丘俭是“寡而速”,朝廷面对的困境是眼前的,因此邓艾第一时间堵住乐嘉并拖慢节奏是正整场战争的点睛之笔;而诸葛诞是“多而缓”, 朝廷面对的困境是长期的,好处就是眼下并没有太大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司马昭可以从容应对,他有充足的时间征调一支在整个三国史上规模空前的庞大军队。
帝曰:“诞以毌丘俭轻疾倾覆,今必外连吴寇,此为变大而迟。吾当与四方同力,以全胜制之。”(晋书文帝纪)
但在司马昭完成集结之前,平叛大军的先头部队就已经出发了,主将正是在淮南二叛中立下大功的王基。
当时王基已经因功升任镇南将军领豫州刺史,都督豫州诸军事,成为地方上的实权将领。
在淮南二叛中,王基所部驻扎的地点南顿就是最接近淮南军大本营项县的,而这次他又成了急先锋,很快就进军到寿春城下,开始四面合围。
是时镇南将军王基始至,督诸军围寿春。(三国志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
当时司马昭的大军驻扎在项县,还没赶赴前线,因为怕王基在寿春的先头部队有闪失,于是命令他坚守不战。
时大军在项,以贼兵精,诏基敛军坚垒。(三国志魏书徐胡二王传第二十七)
不过王基属于战术比较激进的那种将领,之前淮南二叛时,他的进军位置就比司马师要求的更靠前,打得也更加主动,这次他同样想给自己加点戏,多次请求主动进攻。
基累启求进讨。(三国志魏书徐胡二王传第二十七)
当时从兵力角度来看,王基明显是少于诸葛诞的,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他竟然包围了对手,并且打算主动发起进攻,这明显违背了兵家之道。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孙子兵法谋攻第三)
王基当然不是失心疯了,因为他抓住了诸葛诞在心理上的弱点。
从战争的开局来看,诸葛诞做得算是相当不错了,他提前积蓄了实力,也肃清了内部,又找到了外援。在准备工作方面,他做得比王凌和毌丘俭都要好,他对整场战争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也制定了比较合理的策略,这也是他能坚持得更久的原因。
但随着战局的发展,诸葛诞就开始犯糊涂了。俗话说计划赶不上变化,任何一个作战计划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虽说最初的计划是依托寿春坚城做长期抵抗,但是目前王基孤军深入,这是一个凭借优势兵力取得开门红的好机会。
但是诸葛诞竟然错过了这个机会,依旧抱着原定计划不放,眼睁睁看着王基完成了包围圈。或许是他对新招募的军队的战斗力信心不足,但是居然连尝试一下都不愿,这也有点保守得过头了吧。
那么王基又是出于什么考虑希望主动发起进攻呢?我认为他是打算用更加主动的姿态来震慑诸葛诞。
当初我们在分析司马懿平孟达时曾介绍过,司马懿仅用了十几天从宛城到达上庸,狂奔千余里,因此到达的必然只是先头部队,在没有完成主力集结的情况下为了防止孟达出城迎战,他没有休整而是立刻发兵攻城,从而震慑住对手,给自己争取了时间。王基应该也是用的这个套路。
另一个原因就是粮食问题,诸葛诞在寿春囤积了大量粮草,足以支撑一年,而当初的孟达也是拥有一年的粮草。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助长他们的保守心理,因为粮多而有恃无恐,不急于交战。
所以说王基也是个心战高手,他准确地抓住了对手心里上的弱点,在毫发无损的情况下成功争取了时间。
不过王基还没来得及取得进攻的授权,情况就发生了变化,东吴的援军赶到了。
当时东吴的执政者是孙綝,要知道他并非是通过功勋和资历取得的这个位置,而是兄长孙峻把权位传给他的。而孙綝又太年轻,威信根本就不够。从他上位后立刻有人起兵反对他这一点就能看出。
所以说孙綝目前最渴望的就是建立功勋提升威望,而诸葛诞在这个时候遣使来降对他来说就是雪中送炭。于是孙綝任命诸葛诞为左都护、假节、大司徒、骠骑将军、青州牧、寿春侯。意思基本就是允诺在击退魏军后,他依旧是寿春的主人。
与此同时,孙綝命文钦、全怿、全端、唐咨、王祚众将,率领第一批援军三万人先行出发。
吴人大喜,遣将全怿、全端、唐咨、王祚等,率三万众,密与文钦俱来应诞。(三国志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
王基虽然包围了寿春城,但是他毕竟兵力少一些,包围圈没有那么严密。而寿春城北的八公山正是王基包围圈的薄弱之处。
在扬州混了多年的老油条文钦注意到了这一点,趁机带队翻山越岭进入了寿春城,和诸葛诞会合。
咨、钦等从城东北,因山乘险,得将其众突入城。(三国志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
其实我认为王基大概率是有意为之,就是要放东吴援军进城的,理由就是这支援军在城外的威胁反而要更大。
这三万人虽然不多,但它始终在周围虎视眈眈的话,对王基来说也是很大的压力。
而放这批人进城就不一样了,首先会免除外界的威胁,其次也加速了寿春城粮草的消耗。本来够二十万人吃一年的粮草,现在只够二十三万人吃十个半月了。而且这场战争也恰好进行了十个月左右。
最后一点也就是最关键的,因为东吴出兵太过仓促,第一批援军只是少量部队,而后面的援军还在路上,等它们会合之后,那就很难对付了。
现在把第一批援军放进城,让吴军两部分兵力分开,到时候等朝廷大军赶到,就可以专心对付后面的援军了。我认为以王基的眼光和智慧,做出这种部署是很正常的。
这时候东吴将领朱异率领的第二批援军即将到来,兵力也为三万人,已经抵达寿春以南约一百里的安丰城。而王基传记作安城,应该是同一地点。
朱异帅三万人屯安丰城,为文钦势。(三国志吴书诸葛滕二孙濮阳传第十九)
或许司马昭考虑之前文钦的援军能翻越八公山进入寿春城,为了避免再次出现这种情况,他下令让王基将军队调往八公山防守。
基又被诏引诸军转据北山。(三国志魏书徐胡二王传第二十七)
这个命令可以说充分体现了司马昭的战术水平,跟他大哥相比实在差得很远。本来王基已经布置好了防线,也完成了包围圈,诸葛诞不敢轻举妄动。
在这种局面下胡乱调动军队,一旦让诸葛诞看出问题,和东吴里外夹击,王基可就凶多吉少了。诸葛诞和文钦都是实战经验丰富的大将,这种情况不是不可能发生。
王基接到命令也是感觉头大,立刻上书解释,好在司马昭头脑还算清醒,取消了这个荒唐的军令。
这时候司马昭大军的集结也完成了,顺利抵达前线和王基会合。至此魏军的总兵力已经多达二十六万人,在实力上超过了对手。而诸葛诞也为他的保守付出了代价,现在他除了祈祷老天保佑外,已经没有取胜的机会了。
司马昭本人则坐镇距离前线不远的丘头。此时他的心中感慨万千,因为丘头对于司马家来说是个有重要意义的地方,当年司马懿就是在这里逼降了王凌。如今自己统帅大军,沿着父亲的脚步,即将彻底平定淮南,在功业上也将超越父兄。想到这里,他更加意气风发。
但新传来的情报却破坏了他的好心情,两名将领李广和常时不肯出战。
“到这个时候朝中竟然还有魏室的同情者敢跳出来?看来不下重手是难以震慑这群人了。”
司马昭下定决心,立刻传令将此二人斩首示众。
另一方面,对于突出典型也要加以褒奖,这就叫赏罚分明。比如庞会和路蕃二人,本是诸葛诞的下属官员,但是没有受他胁迫,而是突围出来回归朝廷,因此进封庞会为乡侯,路蕃为亭侯。
一番操作过后,军心也稳定了下来。这一次司马昭吸取了上次的教训,他是带着皇帝和太后一起来的,不给曹髦一点操作空间。而且他理由也很充分:汉高祖平英布,光武帝平隗嚣,魏明帝亲临长安对抗诸葛亮,都取得了成功。因为天子亲临前线,可以激发士气。
虽然魏明帝那个例子有点牵强,但这些大体上也都是事实,所以曹髦虽然聪明,但是也找不到任何理由反驳,只好乖乖跟他出征。
包围网已经彻底完成,魏军也修筑了坚固的防守阵地,寿春城内的淮南军在错失了战机后已成为瓮中之鳖,除了狗急跳墙拼死突围之外,能做的事情确实不多了。
但由于魏军大部分兵力都在围城,可以自由调动的机动兵力就不多了,因此战局到了现在这一步,威胁最大的反而是城外的东吴援军了
东吴援军主将朱异并非泛泛之辈,当初他跟随朱然攻破樊城外围,又在庐江击败过文钦,也算是江东名将了,但是这次他遇上了一个硬茬子。


围点打援

在淮南二叛中,邓艾脱颖而出,从此踏上了一代名将的传奇之路。而在淮南三叛中,一位和邓艾一样都是屯田小吏出身的名将得以大显身手,他就是石苞。


石苞是正始年间司马师担任中护军时期被提拔起来的。最开始由于此人喜好女色且品行不端,司马懿对其意见很大,但是司马师却认为与他的才干相比,这都是旁枝末节,因此坚持要重用他,而且逐渐引为心腹。


其实石苞之前在战场上已经露过一次脸了,他曾在东兴之战中表现出色。此战魏军惨败,只有石苞所部全军而退。战后主帅司马昭也是对他大加称赞。



或许是当时石苞给司马昭留下的印象太深,因此这一次司马昭便把最艰巨的打援任务留给了他。得知东吴第二批援军即将赶到后,司马昭立即做出了相应部署,命石苞领兵负责打援。
及诸葛诞举兵淮南,苞统青州诸军,督兗州刺史州泰、徐州刺史胡质,简锐卒为游军,以备外寇。(晋书石苞传)
不过晋书中说石苞手下有徐州刺史胡质,这个就比较离奇了,因为胡质早在250年就病逝了。况且他也没做过徐州刺史,他曾担任的官职是荆州刺史。而胡质的儿子胡威倒是做过徐州刺史,但那已经是曹奂时代的事了。


因此我想这里应该是晋书里的一个笔误,真正想写的是胡遵之子胡奋,他当时的职位正是徐州刺史,而且他也是此战的首功。


这时东吴第二批援军的主帅朱异率三万人,已经抵达寿春以南约一百里的安丰城(今安徽淮南市安丰镇一带)。虽然朱异也是个不错的将领,可惜与石苞相比完全不够看。
朱异帅三万人屯安丰城,为文钦势。(三国志吴书诸葛滕二孙濮阳传第十九)


司马昭军队虽多,但是要包围数量不相上下的淮南军,任务却也很繁重,所以无法抽掉太多兵力与朱异交战,于是只能挑选少量精兵分配给石苞,不过这已经足够了。


之后朱异继续进兵阳渊。关于阳渊我们有必要做个详细说明,因为这关系着吴军的前进线路问题。


今天寿县以南有一大一小两个湖泊,大一些的叫瓦埠湖,小一些的叫安丰塘,但是在古代,西起沘水东至淝水的广大区域之间,有一片大湖,称为芍陂。


芍陂是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孙叔敖主持修建的蓄水灌溉工程,对楚国郢都周边的农业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虽然在汉代以后由于地质变化以及人工围垦等因素,水域面积有所减小,但也远比今天要大。


而关于阳渊,一种说法认为阳渊在安徽霍邱县东北,也就是寿春以西。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吴军走的路线就应该是芍陂西岸。


这种说法我认为应该是不准确的。首先渊这个字,顾名思义就是水潭,比如著名的澶渊之盟发生的地点澶渊,就是河南濮阳市境内的一片小湖,而寿春以西并没有这样的地方。


另一种说法认为阳渊是芍陂东南方的一片小湖,这是比较有道理的。


根据水经注记载,施水(今南淝河)由西北方注入巢湖(彭蠡泽)。而施水在注入巢湖之前分流,另一条名为枝水,向北注入阳渊,也叫阳湖。
施水又东,分为二水,枝水北出焉,下注阳渊。(水经注)
东吴若是走的这条路线,那就是芍陂以东。这不仅与水经注记载相吻合,还与常规的军事理念一致,因为这样可以水陆并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于诸葛诞已经降吴,之前合肥一带的防御肯定会向东吴开放。那么吴军就可以从长江一线进入濡须水,过巢湖后进入施水,最后经枝水到达阳渊。


石苞命兖州刺史州泰前去阻击,这位州泰也不是个简单的人物,他的资历比石苞更老,是当初司马懿在荆州时期提拔起来的。


州泰的军事履历也非常丰富,早在征讨孟达时他就担任先锋,后来在新城太守期间也有过大胜东吴的经历。遇到了他,朱异注定讨不了好。
三年春正月,荆州刺史王基、新城太守州泰攻吴,破之,降者数千口。(三国志魏书魏书三少帝纪第四)


朱异本想拿个头功,没想到却挨了当头一棒,被打得大败。州泰乘胜追击,吴军损兵两千。


孙綝本是抱着建功立业的心态来的,听闻败讯后大怒,亲率大军进兵镬里(今安徽巢湖北岸),令朱异督丁奉、黎斐等,领五万兵马再次出击。


其实对比当时双方的形势,淮南军和东吴一方的劣势并不大,他们不仅总兵力更多,而且吴军近十万的主力在外,威胁性是很大的,因为围城的魏军也不知道东吴援军什么时候出现。


可是淮南军和东吴这两股势力的主帅一个接一个地犯糊涂,诸葛诞是在优势期当了怂包,痛失好局;孙綝则是太过冲动也太过急躁,使用添油战术这种昏招。仅从主帅角度看,淮南三叛就是一场比烂的战争,而军事能力平平的司马昭竟然更胜一筹。


朱异的五万人马这次还是走芍陂以东的水路北上。芍陂以北有一条河流名为黎浆水,黎浆水注入淮水的支流淝水。在黎浆水以南有黎浆亭,朱异的五万大军就屯驻在这里。



淝水还有一条支流名为阎润水,这条河正好和施水的支流枝水交于阳渊(阳湖),这就是朱异的行进路线。
肥水东北又合阎润水,上承施水,于合肥县北,流径复道县西,水积为阳湖。(水经注)
这样一来长江与淮河的水道就彻底连上了,如果合肥放开口子的话,东吴水军可以直趋寿春城下。建安十四年曹操率水军南下合肥,也是走的这条路线。
十四年春三月,军至谯,作轻舟,治水军。秋七月,自涡入淮,出肥水,军合肥。(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
不过要想达到直逼寿春的目的,就必须突破寿春以南最后一道防线黎浆水,而石苞不可能让吴军轻易得逞,这注定是一场硬仗。


目前东吴兵多,石苞没有急于交战。毕竟对方是五万人马,在己方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想要一口气击溃敌军还是很难的,石苞决定诱敌深入,分而击之。


朱异果然中计,命任度、张震二人挑选六千人组成敢死队,在黎浆亭以西六里处架设浮桥,趁夜色渡过黎浆水,并修筑营垒,准备做滩头阵地。


石苞等的就是这个机会。之前你有五万人我或许不敢轻举妄动,现在只有六千人却敢前来送死?



石苞统率的都是仔细挑选出来的精兵,战斗力不容小觑。在他和州泰的奋战下,东吴前部兵马大败。朱异见形势不妙,只好先撤到一座高地上休整。


见无法速战速决,朱异打算先拿下一座据点以便长期作战,目标就选择了五木城。五木城具体地点无法考证,姑且就认为是寿春南部的一座小城。


为了攻下五木城,朱异命人制作箱式战车并围城,估计是为了抵挡弓弩的射击。
异复作车箱围趣五木城。(三国志吴书诸葛滕二孙濮阳传第十九)
但或许是战车机动性太差,石苞和州泰发动了一次突击,朱异又吃到一场大败。


吴军连败两阵,士气受挫,但很快一个更大的打击就将袭来。


之前朱异大军驻扎黎浆亭,而粮草辎重则囤积在都陆。关于都陆,一种说法认为在安徽六安市一带,这应该可能性不高,因为没有理由把粮草存放地设在那么远的地方,如果走的是芍陂以西的路线倒还能理解,但现在并非如此。



东晋史学家王隐曾写过一套晋书(与唐代房玄龄主持编篡的不是同一部作品),这部作品目前已经失传了。但通过资治通鉴引用的注解,还有一定内容保留下来。根据这部书记载:都陆就在黎浆水之南。
又据晋纪,都陆在黎浆南。(资治通鉴,胡注)
这样的话就比较合理了,屯粮地都陆应该就在大军驻地黎浆亭以南不远处。


这个安排本身倒没什么问题,但是东吴毕竟长期被阻挡在合肥以南,对寿春一代的山川地理形势不甚了解,而唯一熟悉地形的文钦还不在跟前,因此被魏军抓住了漏洞。


之前泰山太守常时被司马昭斩首,胡烈接替了他的职位。胡烈和胡奋一样都是车骑将军胡遵之子,当初胡遵在东兴大败,这下胡烈有机会替父亲报仇了。


胡烈率五千人为奇兵,经过一条不为人知的小路迂回到吴军背后,对都陆发动奇袭,将粮草辎重焚烧殆尽。
而魏太山太守胡烈以奇兵五千诡道袭都陆,尽焚异资粮。(三国志吴书诸葛滕二孙濮阳传第十九)


这下朱异是彻底没戏唱了,只好返回镬里,可他不知道的是自己已经半只脚踏进了鬼门关。


当时孙綝又让朱异领兵三万出战。这个命令从各个角度来看都是不可理解的,吴军已经连败四场,士气低迷,任何一个正常人都应该尽快止损班师了,就算要继续打,那也得孙綝亲自带队全军出击才有一点机会。


可是之前五万人都战败了,这次派三万人顶什么用呢,这不是去送死吗?孙綝虽然军事能力不高但也没理由做这样的蠢事。


因此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孙綝其实已经放弃寿春了,他真正要的是朱异的命。
当初孙峻让文钦、吕据、刘纂、朱异、唐咨几人领兵北伐,结果因为孙峻猝死而中止。但在随后发生的吕据叛乱事件中,这几个领兵大将里,只有朱异没有站队,而其他人都支持了孙綝,特立独行的朱异必然招致了孙綝的嫉恨。


这一次孙綝就是要让朱异两难,接受命令则基本必败,那么就以军法处斩;不去就直接以抗命为由处斩,左右都是个死。


当时陆抗看出不对劲,劝朱异别去见孙綝,朱异不听,结果当场被杀害。


后来孙綝又让弟弟孙恩去救寿春,而自己返回建业,但这支救兵却一直在打酱油,直到诸葛诞败亡也没发挥任何作用。


其实到了这个地步,吴军连战连败,又发生了内讧,早就无心再战了,孙恩出兵三万应该顶多就是为了鼓舞诸葛诞的,而真打是不可能的。
綝既不能拔出诞,而丧败士众,自戮名将,莫不怨之。(三国志吴书诸葛滕二孙濮阳传第十九)
目前诸葛诞是彻底没指望了,看起来突围已经是他唯一的生路了,但事实上诸葛诞却没这么慌张,因为他手里还有最后一张底牌,这也是他敢于放弃外围据点龟缩在寿春的真正原因。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若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后台,我们会立即删除,谢谢!


淮南三判系列

淮南三叛:揭秘司马氏集团的形成

淮南三叛:为什么叛乱发生在淮南?

淮南三叛:夏侯玄的决断

淮南三叛:王凌的野望

淮南三叛:风起寿春,机关算尽终成空

淮南三判:司马懿之死,最佳继承人司马师

淮南三叛:江东神童诸葛恪,及东兴之战

淮南三叛:新城之战与诸葛恪的末日

淮南三叛:嘉平之变与司马师废帝

淮南三叛:曹髦登基与毌丘俭威震辽东

淮南三叛:曹魏最后的忠臣良将和乐嘉之战

淮南三叛:沛国人在江东与诸葛诞起兵


三国系列文章:

三国最“阴”的人,害死关羽三易其主,后被诸葛亮司马懿联手玩死

三国里最悲情痴情男人:老婆被吕布和曹操绿,连关羽都心动!

吕布之死真相揭露,内容颠覆历史,史书不敢写

诸葛亮犯过的3大错:每个都很致命,影响蜀汉的前途

不读懂曹操,不足以谈人生。

司马懿:真正厉害的人,从不着急

读《三国志》精华50则,看英雄如何笑傲人生

斩吕布,是上了刘备的当?赤壁之战后,曹操终于明白吕布

曹丕“荒淫无度”,怎么在位7年40岁就驾崩?

张飞之死,死在情绪(再忙也要深读此文 )

孙尚香嫁给刘备,为何3年没有子嗣?刘备诉苦:同房会出人命的

董卓荒淫是到何种程度?以至于成为中国历史上被“点天灯”的第一人!

刘婵连续临幸了张飞2个女儿,却为何不要仪表堂堂的关羽之女,原来有内幕!

项羽之死,对中国人的影响让你想象不到

诸葛亮死因为何?并非积劳成疾

张飞两次动刀,一刀下去就能改写三国历史,刘备和关羽为何阻止?

“盗墓鼻祖”竟然是曹操,他当年盗了谁的墓,竟能养活军队三年?

关羽水战能力究竟如何?不光是靠运气。

二十一年纵横数千里追杀曹操孙权刘备,是哪位三国名将如此嚣张?

刘备不愧为一代枭雄,一生不用赵云,直到临死前才告诉赵云真相

刘邦明知吕后狠毒,为何不给戚夫人留条活路?留了,戚夫人没听懂

《三国演义》刘备是空手套白狼和相面的高手

刘备若得了天下,首先要杀的就是这几个人,诸葛亮其实心知肚明

曹操培养那么多忠臣良将,为什么司马懿夺权无一人站出来反对

揭秘关羽在《三国演义》中斩颜良诛文丑的背后玄机

从关羽荆州大败来看刘备阵营内部关系之谜

到底是什么导致了五胡乱华这样的惨剧?答案是三国!

张飞的女儿有多香?为什么刘禅娶皇后偏偏盯着张飞的女儿?

刘备做的最无耻的一件事,比曹操盗墓还要缺德,被老百姓痛骂不已

司马炎为何要毒死自己的父亲

三国之间面积看起来差不多,为何实力差距却很大?

赵云张飞一生没有中箭,为何关羽却总是中箭?说出来你别不信

王莽建立的新朝为什么只存在了16年就亡灭了?

赵云张飞一生没有中箭,为何关羽却总是中箭?说出来你别不信

孙权杀孙策?刘备害关羽?探索三国那些阴谋论,越核对史料越吊诡

《三国演义》十大倒霉鬼,庞统只排第七,第一毫无争议

蜀汉至少有两次绝佳机会逐鹿中原:刘备错过一次,诸葛亮错过一次

刘备亡故后,为何诸葛亮一直屡战屡败?

三国真正看透刘备的6位大将,三位被民间封神,一人献计除掉吕布

到底是谁谋杀了关羽?真相太可怕了!

诸葛亮摆下空城计,只让5个人在门口扫地,司马懿瞬间明白其用意

刘邦死后15年,临终托孤大臣为什么要杀光了他的嫡孙?

未读懂刘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深度好文)

刘邦死前,为何要除掉忠心的樊哙?这其实是帝王权术的巅峰体现

孙权一生“最怂”的一次 十万大军被八百人打残!

唇亡齿寒:司马懿其实明知是空城却不捉诸葛亮

项羽乌江自刎后,本该开心的刘邦,却为何在项羽墓前大哭一场?

诸葛亮一生最大的败笔,注定刘备只能止步三国鼎立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