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丨《尼伯龙人——德意志悲剧》:北欧神话中的民族性反思
尼伯龙人——德意志悲剧
[德]弗雷德里希•黑贝尔(Friedrich Hebbel)著
裘宇飞 译
华夏出版社有限公司
内 容 简 介
《尼伯龙人》改编自中世纪德国最重要的叙事文学之一《尼伯龙根之歌》,讲述了发生在勃艮第王族中的爱恨纠葛。
勃艮第国王恭特,为求娶冰岛女王布伦希尔德,求助于尼德兰王子西格夫里特,答应将自己的妹妹克里姆希尔德公主许配给西格夫里特。然而,四个人两两成婚之后,出于误会和旁人挑拨 ,恭特国王害死了自己的妹婿西格夫里特,最终引来公主的复仇。故事充满浓郁的悲怆色彩,体现作者对变革社会的反思,和对以悲悯、自省为核心的道德观的推崇。
《尼伯龙人》出版于1861年,1861年1月31日在魏玛首演,之后在德国各地剧院都有频繁的演出,是除理查德•瓦格纳的歌剧《尼伯龙族的指环》外最具有影响力的以尼伯龙人神话作为题材的戏剧作品。
作 者 简 介
克里斯蒂安•弗雷德里希•黑贝尔(1813-1863),德国剧作家、诗人。黑贝尔生于丹麦占领下的荷尔施泰因,早年家境贫寒,后来通过自学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1840年悲剧《犹滴》(Judith)的成功使黑贝尔名声鹊起,并获得资助在欧洲各地游历、学习。自1846年起黑贝尔定居于维也纳,大部分戏剧代表作都是创作于此。1863年黑贝尔获得“席勒奖”,同年因风湿病逝世。
黑贝尔的戏剧作品大多数取材于历史、神话、《圣经》故事等。除“德意志悲剧”《尼伯龙人》之外,其代表作还包括《犹滴》《玛丽亚•玛格达蕾娜》《阿格尼斯•贝尔瑙》等。
目 录
中译本导读
献辞
肤如龙鳞的西格夫里特
西格夫里特之死
第一幕
第二幕
第三幕
第四幕
第五幕
克里姆希尔德的复仇
第一幕
第二幕
第三幕
第四幕
第五幕
附录 一部关于灾难想象的悲剧(米夏埃尔•耶格)
内 文 试 读
中译本导读
尼伯龙人的传说是德语文化背景下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自十八世纪至今,有许多作者都创作过以这一传说体系为题材的戏剧作品,而其中影响力最大的,则是瓦格纳的四联歌剧《尼伯龙族的指环》和黑贝尔的“德意志悲剧”《尼伯龙人》三部曲。
瓦格纳的歌剧主要取材于北欧的《萨迦》和《埃达》,具有更强烈的神话色彩;而黑贝尔的话剧则以中古德语史诗《尼伯龙人之歌》为蓝本,神话中的力量并没有直接出现,更接近于以古代宫廷为背景的传奇。
将这部剧作译介到国内,一方面有助于国内的读者更全面地了解传统传说在近代德国的接受史,另一方面也能使更多读者对黑贝尔这位十九世纪的重要作家有进一步的认识。
黑贝尔简介及《尼伯龙人》的创作背景
《尼伯龙人之歌》第一页
克里斯蒂安·弗雷德里希·黑贝尔于1813年3月18日生于德国北部荷尔施泰因的韦瑟尔布伦镇,他的父亲是一名泥瓦匠。黑贝尔年少时家境贫寒,未能接受完整的教育。但是,他之后在作为抄写员在教区长官莫尔家工作时,接触到了较为丰富的书籍,这段经历对他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黑贝尔在这段时期开始发表诗歌。1832年,他在女作家寿佩主编的刊物上发表的作品使他得到了寿佩的赏识。在寿佩的资助下,黑贝尔于1835年前往汉堡工作,并在那里结识了爱丽斯·棱幸,他们两人在随后许多年中都保持着生活伴侣的关系。
1836年,黑贝尔获得了一笔奖学金,前往海德堡大学学习法律,但不久之后即中断学业,取道斯图加特徒步前往慕尼黑学习哲学。这段时期他寄居在一个木匠家中,生活非常艰辛。1839年,黑贝尔在慕尼黑的生活难以为继,于是再度徒步踏上旅程,返回汉堡。旅途的劳顿使他大病一场,在棱幸的照料下才得以恢复健康。
1840年,黑贝尔与棱幸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了,同年他在戏剧创作方面也取得了最初的成就:他的第一部悲剧,取材于《圣经》故事的《犹滴》(Judith),在柏林的首演获得成功,一年后剧本被刊印,黑贝尔随之声名鹊起。在这之后他陆续创作的其他戏剧作品也获得了良好的声誉。
1842年黑贝尔的第一部诗集出版。同年,他前往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八世提供了一笔资助,使他得以前往巴黎游历。在巴黎,黑贝尔与海涅等作家有了接触和交往。1843年,黑贝尔完成了市民悲剧《玛丽娅·玛格达蕾娜》,但他的长子也在这一年不幸夭折。尽管1844年棱幸又为黑贝尔产下次子,但黑贝尔仍然没有承诺与她结婚。从1844年到1846年,黑贝尔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对意大利的游历中度过。
海因里希·海涅
从1846年起,维也纳成为黑贝尔的第二故乡。他结束了在意大利的游历之后,来到维也纳定居,并与当时已颇有声誉的演员克里斯蒂娜·恩格豪森结婚。这对他先前的生活伴侣爱丽斯·棱幸来说是巨大的打击,幸运的是,克里斯蒂娜后来促成了黑贝尔与棱幸的和解。黑贝尔与克里斯蒂娜育有两个孩子。
在定居维也纳之后,黑贝尔的生活逐渐稳定、宽裕起来,他也由此进入了创作的黄金时期,取得了较多重要成就。埃尔朗根大学授予了黑贝尔哲学博士的学位,他的悲剧作品《希律王与米利暗》《阿格妮丝·贝尔瑙厄》《吉格斯和他的指环》以及《尼伯龙人》等也都是这一时期的创作成果。1863年黑贝尔凭借剧作《尼伯龙人》获得了席勒奖。
在文学界围绕着黑贝尔的争议始终未曾中断。例如,他与施蒂福特等作家多有激烈的论战,而将他的剧作《吉诺维娃》改编为歌剧的音乐家舒曼则将黑贝尔视为当代最大的天才。
此外,黑贝尔还是一位非常关注社会和政治的作家。一方面,他同情1848年革命,但另一方面,他又对激进的民主化进程持有怀疑态度,不希望看到君主政体的瓦解。1849年,他曾经希望能够参与法兰克福国民议会,但是没有成功。
早年的生活磨难及坎坷经历对黑贝尔的健康状况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他患上了久治不愈的风湿病,后半生一直受着这种病痛的折磨。1863年12月13日,黑贝尔在维也纳去世,享年50岁。
瓦格纳根据神话改编的作品《尼伯龙人的指环》
《尼伯龙人》三部曲是黑贝尔完成的最后一部剧作。在黑贝尔之前,以尼伯龙人传说为题材的戏剧作品大都受到浪漫文学的影响,或歌颂爱情,或赞美忠诚,人物和情节容易流于模式化,文学价值不高,生命力也不强。
黑贝尔在1835年左右就阅读过史诗《尼伯龙人之歌》,而在创作《尼伯龙人》之前,也接触过有关这一类题材的戏剧作品,例如富凯的《北方英雄》、劳帕赫的《尼伯龙人的财宝》、盖贝尔的《布伦希尔德》等,但他对这些作品并不满意。从1855年秋季起,黑贝尔开始着手对尼伯龙人传说进行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准备以此为题材撰写剧作。不过,《尼伯龙人》的创作进行得并不顺利,经历过多次中断和删改,甚至黑贝尔自己也曾怀疑过是否能完成这部剧作。直到1860年3月22日,《尼伯龙人》的剧本才最终完稿。1861年1月31日,三部曲的前两部在魏玛首演,之后全剧于5月16至18日上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1862年,《尼伯龙人》的剧本在汉堡出版。
剧情梗概及黑贝尔对史诗和传说的改编
西格夫里特与克里姆希尔德
《肤如龙鳞的西格夫里特》是整个故事的引子。尼德兰王子西格夫里特来到勃艮第王城沃尔姆斯,希望向公主克里姆希尔德求婚。与此同时,克里姆希尔德的长兄,勃艮第国王恭特也计划求娶冰岛女王布伦希尔德。但只有在比武中战胜布伦希尔德的人才能娶她为妻,于是西格夫里特与恭特约定,由西格夫里特用自己过去在冒险中得到的隐身斗篷帮助恭特赢得与布伦希尔德的比武,以此作为迎娶克里姆希尔德的条件。
《西格夫里特之死》的情节从恭特一行人来到冰岛向布伦希尔德求婚展开。西格夫里特按照约定帮助恭特在比武中战胜了布伦希尔德,于是在返回沃尔姆斯后,恭特将妹妹许配给了西格夫里特。这一点引发了布伦希尔德的怀疑。之后,西格夫里特又再次帮助恭特在婚房中制服布伦希尔德,并取走了她的腰带。这条腰带之后被克里姆希尔德得到,成为悲剧的导火索。
在观看比武时,克里姆希尔德与布伦希尔德为各自丈夫的地位争吵起来,布伦希尔德将西格夫里特称作恭特的臣仆,而愤怒的克里姆希尔德则取出了腰带,说出了布伦希尔德被征服的真相。布伦希尔德深感自己受到了侮辱,要求勃艮第王室为她复仇,于是恭特的封臣哈根向王后承诺杀死西格夫里特。
由于西格夫里特曾经在战胜毒龙之后以龙血沐浴,使全身除了背上一处因有椴树叶掉落覆盖而没有沾染龙血的地方之外完全刀枪不入,所以哈根若要达到目的必须采取暗杀的手段。他伪造了丹麦与萨克森即将入侵的消息,又向克里姆希尔德保证自己会在战场上掩护西格夫里特,诱使克里姆希尔德向他透露了西格夫里特背上没有沾染龙血的位置,之后在狩猎时趁西格夫里特俯身饮水,用长矛从背后将其刺杀。在西格夫里特的葬礼上,他的伤口重新流出鲜血,证实哈根就是杀害他的凶手。克里姆希尔德决心为亡夫复仇。
西格夫里特之死
《克里姆希尔德的复仇》发生在多年之后。克里姆希尔德利用西格夫里特留给她的尼伯龙财宝为自己收买盟友,而觉察到此事的哈根设计将财宝从她那里夺走以阻止她借此复仇。匈人国王艾柴尔在妻子荷尔契去世后,派遣封臣吕狄格去向克里姆希尔德求婚。克里姆希尔德意欲借助艾柴尔的力量为西格夫里特复仇,于是在得到了艾柴尔与吕狄格都不会拒绝她的任何要求这一许诺之后,同意与艾柴尔成婚,并与他生育了一个儿子。她邀请自己的族人前往匈人的王国参加夏至庆典,实则策划向他们发动袭击。
在前往匈人王国的路上,恭特与克里姆希尔德最年轻的弟弟吉赛海尔爱上了吕狄格的女儿,两人随即订婚。在夏至日庆典上,克里姆希尔德命匈人突袭勃艮第人带来的侍从,引发战端。勃艮第人与匈人之间爆发了一场血腥的大战,双方都损失惨重。克里姆希尔德要求吕狄格兑现承诺,为她作战;吕狄格虽然已经与勃艮第王族联姻,但无奈之下也只得参战,并死于大战之中。
最后,客居于艾柴尔宫廷中的迪特里希俘获了恭特和哈根。为了从哈根口中问出尼伯龙财宝的下落,克里姆希尔德下令将恭特处死,而哈根仍然拒绝透露秘密,于是克里姆希尔德又将其手刃。迪特里希的武器总管希尔德勃兰特无法忍受克里姆希尔德的滥杀行为,拔剑刺死了她,整部悲剧就此落幕。
黑贝尔的《尼伯龙人》在情节发展上基本参照了史诗《尼伯龙人之歌》,但是,剧作的精神内核却与中世纪的史诗有着相当大的差异。
1924年由《尼伯龙人之歌》改编的电影
《尼伯龙人之歌》成书于十三世纪初,其中的价值观念具有浓厚的封建宫廷文化色彩。史诗对人物的评判标准主要在于是否符合封建采邑制度下的秩序——亲族之间、夫妇之间、领主与封臣之间彼此负有责任,而宫廷的秩序正是借由忠诚义务才得以维系。民族和宗教在史诗中虽然有所涉及,但并不是主要的矛盾所在:史诗中所描述的勃艮第、尼德兰、冰岛与匈人的宫廷,尽管宗教信仰不同,然而运作的方式大体上都是一致的,而且史诗也并没有将信仰异教的匈人塑造成恐怖的蛮族,信奉基督教和信奉异教的骑士们在艾柴尔的宫廷中完全可以和睦共处。
但是,在黑贝尔的《尼伯龙人》剧作中体现的则是作家自己面对变革中的十九世纪,对历史与社会的深刻反思。黑贝尔受到康德、谢林和黑格尔的哲学美学观点以及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影响,在进行戏剧创作时也体现出悲观主义的色彩。他对以荣誉为目标的暴烈战斗和忠诚观念都持有批判的态度,而推崇以悲悯、自省为核心的带有基督教色彩的道德观。因此,与中世纪的史诗相比,在《尼伯龙人》中,宗教信仰的冲突以及与之伴生的价值观冲突被提升到了更为重要的地位上。
黑贝尔结合西方历史上多神原始信仰的没落与基督教的崛起对史诗进行了改编:勃艮第与冰岛的宫廷在名义上皈依了基督教,但人们的行为方式却仍然保留着上古时代遗留下来的好勇善斗的习性;艾柴尔的形象则融合了历史上的匈人国王阿提拉(Attila)的特点,他的宫廷是刚刚走出蛮荒的游牧部族对“文明社会”的一种模仿。
黑贝尔剧作中理想的英雄并不是英勇无敌却意气用事的西格夫里特,不是不惜代价忠于真爱的克里姆希尔德,不是将君臣忠节置于道德之上的勃艮第王族,不是在马背上征服四方的艾柴尔,而是虽然拥有强大的力量却能够自我控制、不到万不得已时不使用武力的迪特里希。为了塑造出这个形象,黑贝尔甚至删去了史诗中迪特里希被叔父排挤、战败流亡的背景经历,将他来到艾柴尔宫廷中的理由改编成对自己的考验和历练,并在一切都结束之后,让迪特里希“背负起世界”,成为将要到来的新时代——一个人们遵循道德而非以荣誉为行事准则的新时代——的领袖。
此外,民族这一主题在《尼伯龙人》中也得到了比在史诗中更多的强调。一方面,黑贝尔的观念和态度存在着时代的局限性,他将“来自亚细亚的”匈人塑造为贪财、粗野的乌合之众,在一定程度上带有“黄祸论”的色彩,而另一方面,剧中对勃艮第人的塑造也体现了黑贝尔对当时盛行于德国的民族主义的反思。
《尼伯龙人之歌》的传说给了无数创作者以启发
《尼伯龙人之歌》自十八世纪以来一直被视为德国的“民族史诗”,而其中所展示的实为封建宫廷秩序一部分的忠诚也被视为德意志民族的美德,但实际上这种忠诚却正是最终导致所有主要人物死亡的缘由。
从剧作的副标题“德意志悲剧”可以看出,黑贝尔对于推崇“尼伯龙人的忠诚”这种现象怀有深深的隐忧,这种忧患意识通过种种人性悲剧被展现了出来;若德意志人仍然将极端化的忠诚与荣誉感视为民族美德,在民族主义思潮,甚至是崇尚武力、不断扩张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的话,尼伯龙人的悲剧或许就将在德意志人身上重演。事实上,当我们回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时,会发现这种隐忧在二十世纪的德国演变为现实:纳粹德国热衷于宣传被他们所扭曲过的尼伯龙人传说,最终不仅给德国,也给整个欧洲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对翻译过程的说明
《尼伯龙人》是一部按照无韵诗的格律所写成的诗剧,也就是说,这部剧作的每一诗行都由五个抑扬格音步(一个非重读音节与一个重读音节相连)构成,但行尾并不押韵。诗剧对诗行的划分并非按照自然分行进行——有时一个诗行中会包含来自不同角色的几句较短台词,有时一句较长的台词会被划分成多个诗行;而且,为了符合格律,有时还会对句子的语序或单词的音节作出调整。另外,舞台说明不计入诗行之中。这种格律很难完整地通过翻译在中文中得以还原,因此我在翻译时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在使译文符合中文语言习惯的基础上,尽量对原文的语义内容进行直译并保留原文对诗行的划分,但不再追求诗行之间音节数目的相等。
另外,《尼伯龙人》涉及了相当多的对于当代非德语母语读者来说较为陌生的内容,其中包括来自史诗和神话的典故、传统习俗、历史事件等等。对于这些内容,我在参阅了相关资料(主要包括由理查德·维尔纳作注的1901—1903年版黑贝尔作品全集和由阿尔弗雷德·诺依曼作注的1902年版《尼伯龙人》),并请教咨询了柏林自由大学的米夏埃尔·耶格博士(曾为柏林德意志剧院2009、2010年版《尼伯龙人》担任文学指导)后进行了注释,以方便中文读者理解。
▼
延伸阅读
《尼伯龙人——德意志悲剧》
(戳图进入微店购买)
复制后打开淘宝:,啊以自能不他能里年好看于,三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京东
相关图书
汉堡剧评
修辞与方向
论古今学问
尼伯龙人
共和与经纶
施米特的国际政治思想
哲学与哲学之诗
克服历史主义
经典与解释·你可能还想看
好书值得被更多人知道,点个“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