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七日谈》| 福慧增长
福 慧
《 新 年 七 日 谈 》
增 长
-THE SEVENTH-
我们希望自己有足够的智慧,勘破烦恼,度脱苦厄;有足够的福德,所愿皆成,自利利他。
福慧如何才能不断增长呢?佛法给出的答案是七支供。
佛法中积累福慧资粮的无量法门,尽皆包含在七支供中:礼敬诸佛、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普皆回向。
七种善行分别对治傲慢、贪吝、嗔恚、嫉妒、愚痴、邪见、疑悔,即七类力量强大的负面情绪和想法。
这也是我们切实修行的入手之处。
老话说:傲慢的山上留不住功德之水。傲慢使我们看不到自己的过失,也看不到别人的功德,所以很难在修行中有踏踏实实的进步。
在佛前恭敬顶礼,既是迅速积累福报的方便法门,又是对治傲慢的有力方法。
外在的行为和内心的状态关系密切。内心的感受会体现在行动上,而行动也会影响内心。
我们通过顶礼来表达内心的恭敬,也通过顶礼来调柔自心,一点点磨灭心中的傲慢,使心柔软谦逊。
我的上师才旺晋美堪布的父亲索南朗嘉是一位大圆满的成就者,内证达到不可思议的境地,示寂时全身化作虹光融于法界。
他生前的一项重要修持是磕大头。由于长时间反复顶礼,他磕头的地面竟然磨出了一个大坑,每次匍匐在地,整个人就没入坑中。
顶礼除了身顶礼外,还有语顶礼和意顶礼。
语顶礼是以各种音声赞叹佛的无量功德。诵经、持咒、念佛、传讲佛法等,以不同的形式传颂、赞叹诸佛功德。
意顶礼是对佛菩萨生起坚定的信心。每当我们祈祷,观想佛菩萨住于面前的虚空中,他的清辉融化我们的无助和痛苦,我们的心慢慢变得纯净调柔,对佛菩萨满怀感激和信赖。这即是在礼佛。
进一步讲,深信诸佛无所不在,遍满虚空,一颗微尘中有无数清净刹土,一一刹土皆有佛住持,菩萨眷属围绕。有这样的信解,为意顶礼。
广修供养对治的是贪吝之心。
我们很多负面的想法做法、对自他造成的伤害都是源于贪吝。人们感到匮乏、不满足。无尽的追逐也滋生了敌意和焦虑。
供养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实物供养、意幻供养、承事供养、法供养等等。
可以供养实际的物品,香花灯烛、璎珞宝物、净水饮食;也可以观想把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庄严美好的事物、一一妙物皆堆积如须弥山王,全部供养于佛前。
你可以把早上出门时看见的美丽朝阳,拂过面颊的清风,晚上归家路上的华灯初上,你听到的优美乐音,你见到的会心笑容,生活中无数让你心有触动的瞬间,都供养给诸佛。
积累福报是一件随时随地可做的事。
忏悔业障对治的是嗔心。
嗔心不仅指生气、愤怒、仇恨等激烈的情绪,也包括一大类或粗大或细微的以攻击性、侵犯性为特征的情绪。
《普贤行愿品》云:“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我们被身语意业所困,备受痛苦折磨。很多时候,你感到害怕、焦虑、抑郁,你发怒,都是因为意识到自己的弱点。但你不想承认,你用负面的攻击性的情绪把自己包裹起来,以免受到伤害。你不断增加自我保护,以至于身上的铠甲变成沉重的束缚,使你无法正常行进。
忏悔好比是脱下这副铠甲,让你找回自由。
忏悔需要一个对境,也就是需要在一个对象面前忏悔,这是因为在表现出来的情绪底层,是更多被压抑、被隐藏的情绪,这些深层的情绪通过诉说能够得到释放。
有时,仅仅是诉说,就能使内心得到很大的安慰。
现在,你以全部的信赖,把自己交给佛尊,请求他的保护。你不再试图用负面的情绪、言语、行动来保护自己。
观想金刚萨埵佛尊(或是任何你具足虔信、感到特别亲近的佛菩萨)在你的上前方。真正感受他的在场。尽己所能去强烈感觉上师、诸佛近在面前,慈悲地赐予安慰加持。
由于散乱、傲慢、怀疑,很多人不承认自己需要帮助,或是不知道如何寻求帮助。
佛陀说:只要你祈求,他就在你面前。我们要做的只是祈求。不仅是遇到困难、危机时,我们何时何地不是困于烦恼之中呢?
祈求上师三宝,他们一定会给予最有力的保护和帮助。
信心、慈悲心、菩提心也是忏悔的对境,称为内对境。当我们虔诚祈祷、礼敬佛菩萨,内心充满对自身困境和众生痛苦的忧伤,内外对境便相融了。事实上,内外对境本就是一体的。
长久以来,我们追求幸福,却不知道怎样才能幸福,做出的很多事实际上是在无谓地消耗自己的善根和精力。
我们需要诚实地看待自己。直面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情绪,不试图寻找借口加以掩饰。
当我们往内看,会发现层出不穷的想法和情绪,且可能大部分是负面的。不要随它们转。只是觉察它们的生起和消失,尽可能地保持开放、宽容。
诚实地看见是智慧;开放宽容,是慈悲。
忏悔可以理解为接受和改变。承认、接受自己的弱点、错误,并真正地改变思想言行,以避免再次犯错。
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为自己造成的伤害深深忏悔。如上文所说,有些行动的后果不会立刻显现,而我们能够看到的种种结果又是许多业成熟后的共同显现。
如果不是佛陀开示戒律、昭明因果,我们很难了解自己现在的遭遇从何而来,现在的造作又将带来什么后果。
持戒是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事,从而避免给自他带来伤害痛苦。
因此,守持戒律关系到今生来世的安乐。在家人有居士戒,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戒律,菩萨道有菩萨戒,金刚乘有三昧耶戒。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受持相应的戒律。
很多人认为,戒后只需要在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起居中留意念头并加以纠正,使之不引发伤害性行动就可以,而不必特别去持守戒律。
这么讲,究竟也不错,但问题是,我们的觉察力和驯服心的能力还不够强,并不总能敏锐地觉察到会引起伤害的念头情绪,更不用说及时地阻止情绪发展成负面的言语行动。往往是制造痛苦而不自知。
别解脱戒好比是查检清单,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一目了然。使戒后这件事做起来容易了许多。我们从戒律中学会简化生活,内心的宁静将随之而来。
菩萨戒的核心是饶益有情。不管他人如何对待你,都努力维护自己的善良。不论发生什么,都努力保持正面的意图。这才是真正的修行。
七支供的第四支是随喜功德,对治的是嫉妒心。嫉妒实在是很不聪明的做法,你的嫉妒损害不到别人,只会损害自己的善根,消耗自己的生命力。真心实意随喜的话,你可以得到对方的功德。
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对治的是愚痴和邪见。离苦得乐需要知道方法,所以应创造条件,祈请善知识开显正法。
佛无生灭,而众生心有染污有生灭。心清净,佛现前;心不清净,不得见如来。
从前智者大师阅《法华经》时入定,亲见释迦牟尼佛正在灵山会上宣讲此经,灵山一会犹未散。而大师所在的年代距离通常记载佛陀示现圆寂的时间已有千余年。
佛住世或不住世,归根结底说的是心清净还是不清净。心清净才能请佛住世,常见佛不涅槃。
最后一支普皆回向,对治的是疑悔。
应发愿,诸佛菩萨如何以三轮清净的方式回向,我亦如何回向。我们将修行产生的益处、正面的力量,以及自己在修行中获得的安宁、喜乐等,回向给众生,祈愿所有众生都能远离疾病,免于匮乏,住于和平安定处,心有安乐。
佛经中把这种回向比喻为把一滴水融入大海。把自己的善根融入诸佛的功德海。只要海不枯竭,这滴水就永远不会干。
菩提心妙宝
未生者当生
已生勿退失
辗转益增长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增吉祥!
农历癸卯年新春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