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方 芳 钟秉林 | 家庭背景对高中学生高考科目选择的影响——基于浙江省的调查研究

方 芳 钟秉林 教育学报 2023-03-26


作者简介:


方 芳,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财政研究;


钟秉林,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教育政策和教育管理研究。




 摘 要 


基于2019年针对浙江全省范围内的代表性抽样调查数据,使用不同的计量方法,从城乡背景、经济背景、教育背景和职业背景四个方面分析家庭背景对高中学生高考选科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在各门选考科目中,选择物理的学生比例最低。第二,三分之二的学生选择了文理交叉的科目组合。第三,城市家庭和父母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学生具有更强的理科偏好,更倾向于选择理科组合和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科目;农村家庭和父母受教育水平较低的学生则具有更强的文科偏好,更倾向于选择文科组合和政治、历史、地理等文科科目。建议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物理选考科目保障机制,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对新高考政策的宣传,在指导学生选择高考科目时对于农村家庭和父母教育水平较低的学生给予更多关注;同时国家和教育考试部门应认真研究取消文理分科后相关试卷的命题难度和内容,以及不同选考科目加权赋分的可比性,并引导高中学校开展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切实抓好学考科目的教学质量,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一、问题的提出


高考制度是我国考试招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9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最为全面系统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根据《意见》,2014年上海市和浙江省分别出台了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并从2014年入学的高一学生开始实施新高考改革。选择性是新高考改革的核心价值取向之一[1],在操作层面上,以浙江省为例,除语文、数学、外语三门科目之外,高中生还需在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这七门科目中自主选择三门作为计入高考总成绩的选考科目。与传统文理分科模式相比,新高考大大拓展了考生选择高考科目的空间,给予了考生更多的自主权以发挥其兴趣特长和比较优势,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关注高中学生对高考选考科目的选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新高考改革赋予了学生更大的自主选择权,而高中学生正处于从未成年人到成年人的过渡时期,其决策行为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外界因素,包括家庭、学校、同伴、社会环境等。家庭作为影响学生教育选择和学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在被赋予了更多选择机会的情况下,将会在学生的教育选择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本文基于2019年针对浙江全省范围内的代表性抽样调查数据,描述了当前高中学生选择高考科目的情况,建立了计量模型分析家庭背景对高中学生高考选科的影响。研究意义在于借助新高考改革这一政策背景,探究家庭因素在学生教育选择中的作用,丰富相关研究文献;为高中、大学、考试管理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提供高中学生高考选科的最新情况,认识家庭背景对学生高考选科的影响,从而有利于各方面因势利导地做好工作,确保新高考改革顺利进行。


二、文献综述


从既有文献来看,针对新高考改革中家庭背景对学生高考选科影响的研究还为数不多。现有相关研究仅仅比较了城市家庭和农村家庭学生高考选科的差异[3-4],并未考虑经济、教育、职业等家庭背景因素,而且只使用了描述性统计分析而不是回归分析,无法准确判断家庭背景对学生高考选科的影响。但以下两类研究与本文的研究主题密切相关。


(一)关于新高考改革中选考科目问题的研究


该类研究包括四方面:一是从理论上探讨与高考科目选择相关的问题,如高考选考科目的确定与后续影响[5]、高中生选择高考科目的因素分析与务实策略[6]、高校选考科目的制定[7]等。二是回顾我国高考科目改革历程,为当前的新高考改革提供参考。[8]三是介绍其他国家高考科目选择的经验,为我国新高考改革提供借鉴。[9-10]四是通过实地调查呈现高考科目选择的现状和问题,其中有些使用了访谈的研究方法[11-12],更多的则基于问卷调查进行了定量分析。


第四类研究中的相关定量研究发现,在科目选择上,男女学生、城乡学生以及不同成绩水平学生在所选科目和科目组合上存在较大差异[3];男生选择物理、化学和生物三门课的比例较高,表现出传统的理科倾向,而女生选择政治、历史、地理三门课的比例较高,表现出传统的文科倾向[13],男生不愿选政治、女生不愿选物理,成绩稍好的学生偏理、成绩稍差的学生偏文。[14]此外,一项专门针对新高考改革省份优质高中资优学生的研究结果显示,在这类学生中,选择理化生的学生比例明显高于选择政史地的学生比例,而且选择物理的学生比例最高。[15]应予指出的是,这些研究均只使用了描述性统计分析,而没有一篇文献使用回归分析的方法,缺乏对学生高考选科影响因素的深入分析。


(二)关于家庭背景与学生大学专业选择的研究


该类研究主要来自英国和美国。例如,一项针对英国大学生的调查发现,父母受教育水平较低的学生更倾向于选择社会科学、法律和商科的专业,而父母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学生更倾向于选择STEM(即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专业。[16]另一项研究发现,在英国,来自较高社会阶层的学生相对而言更倾向于选择医学和法律等大学专业。[17]一项来自美国的研究显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学生选择STEM专业的可能性更小。[18]  


此外,还有几项研究关注家庭背景与中国学生大学专业选择的关系。一是基于北京市大学生追踪调查的数据发现,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家庭拥有更多文化资本,其子女更容易选择文科专业而不是STEM专业。[19]二是针对北京市高中生开展的调查,研究发现家庭收入和父母职业背景不影响高中生对大学专业的选择,但父母受教育水平与高中生的专业选择相关,体现为父亲教育水平较高的学生,选择工程和经济学专业的可能性更大。[20]三是针对中国西部某高校新生所开展的研究发现,男性高中毕业生更倾向于选择科技专业,同时高考成绩越高、城市户籍的学生也更倾向于选择科技专业。[21]


三、样本与变量


(一)样本


本文数据来源于2019年1月对浙江省高中学生开展的抽样调查。正式调查涵盖了浙江省11个地级市,且综合考虑了随机性和代表性的抽样原则:首先在每个市抽取6所高中,包括优质高中、普通高中和薄弱高中各2所,得到样本学校。然后在各样本学校的高一、高二、高三这3个年级中,分别在每个年级抽取2个班级(如无分层,随机抽取平行班级2个;如有分层,则抽取创新班与普通班各1个班级),得到样本班级。最后,样本班级的全体学生都入样,得到样本学生。


调查共回收学生问卷15 517份,删去高中校名信息填写不全以及同一份问卷中几乎所有问题答案都相同的样本,得到有效问卷13 025份。进一步删去关键变量缺失的样本,最终得到的有效样本学生数为10 810人。其中,高一学生2 061人,高二学生4 169人、高三学生4 580人;女生5 751人,男生5 059人。


(二)变量


1.学生高考选科情况


本研究从两方面考查高中学生的高考选科情况。其一,学生的科目选择。对于已经确定三门选科的学生,用若干虚拟变量表示其是否选择某门选考科目。例如,如果学生选择了物理作为选考科目,则“物理”这一变量的取值为1;如果未选择物理,则“物理”这一变量的取值为0。依此类推。其二,学生的科目组合选择。在选科的七门科目中,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视为理科科目,将政治、历史、地理视为文科科目。对于已经确定三门选科的学生,如果三门选考科目均为理科科目,定义其选择了“理科组合”;如果三门选考科目均为文科科目,定义其选择了“文科组合”;其他情况则定义其选择了“文理交叉组合”。因此,学生的文理科选科组合选择用一个多分类变量表示,取值为1代表理科组合,取值为2代表文科组合,取值为3代表文理交叉组合。此外,还定义了一个变量“文科偏好”,以表示学生的文理科偏好。如果学生所选的三门科目中至少有两门为文科科目,则文科偏好取值为1,反之则为0(即为理科偏好)。


2.学生家庭背景


在研究家庭背景对学生教育选择的影响的文献中,一般使用多个指标衡量学生家庭背景。一篇早期的文献提出,学生家庭背景主要基于以下指标:一是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二是父母的职业阶层,三是家庭的收入水平,四是城乡差异。[22]后续的相关研究也主要从城乡背景、教育背景、职业背景和经济背景四方面衡量学生家庭背景。[23-27]鉴于此,本研究采用不同指标来衡量学生的家庭背景,具体包括四方面:第一,城乡背景,学生的户籍所在地为城市定义为“城市家庭”,户籍所在地为农村定义为“农村家庭”。第二,经济背景,用家庭收入衡量,家庭年收入高于15万元定义为“高收入家庭”,低于15万元定义为“低收入家庭”。[本研究在调查中只询问了家庭收入的区间,而没有询问家庭收入的具体数值,因此无法使用家庭收入或其对数形式衡量家庭经济背景。在本文的样本中,有超过一半家庭(56.93%)的年收入低于15万元。]第三,教育背景,用父亲受教育年限衡量(小学及以下=6,初中=9,高中/中专/职高/技校=12,大学专科=15,大学本科及以上=16)。第四,父亲职业背景,父亲职业为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或专业技术人员,定义为“父亲职业地位较高”;父亲为其他职业,定义为“父亲职业地位较低”。现有研究绝大多数使用父亲的教育背景和职业背景,本研究沿用了这一做法。


3.其他变量


控制变量涉及三个层面:一是学生个体层面,包括性别虚拟变量(女生=1,男生=0)和年级(用两个虚拟变量分别表示高二和高三年级,高一年级为对照组)。二是学校层面,使用代表学校质量的“优质高中”这一虚拟变量(取值为1表示优质高中,取值为0表示不是优质高中)[自2011年起,浙江省为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开展了省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评估工作,将普通高中阶段学校划分为省一级特色示范学校、二级特色示范学校和其他普通高中。据此,本文将省一级特色示范学校定义为“优质高中”,其他两类高中定义为非优质高中。]。三是地域层面,使用城市固定效应,即代表学校所在地级市的一组虚拟变量。在回归分析中加入城市固定效应,可以控制城市之间不可观测异质性的影响。相关研究表明,学习成绩是影响高中学生高考选科的重要因素。在本调查中没有询问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回归分析中无法控制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是,大量研究表明,学生的家庭背景对其学习成绩存在重要影响,一般而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家庭背景越好的学生其学习成绩也越好。如果在回归分析中控制了学习成绩,也就控制住了家庭背景影响学生高考选科的一个渠道,导致在估计家庭背景对高考选科的影响时出现偏误。因此,本研究认为在分析中不考虑学生成绩因素是可以接受的。


四、模型和方法


(一)基本模型  


本文使用以下回归模型分析家庭背景对学生高考选科的影响。



其中,下标i表示学生个体。Y为被解释变量,即学生的高考选科情况。F为核心解释变量,即学生的家庭背景,包括城乡背景、教育背景、职业背景、经济背景等。I为学生的个体特征,包括性别和年级。S为学校特征,即是否为优质高中。C为城市固定效应,即代表学校所在地级市的一组虚拟变量。ε为随机误差项。α为回归系数,其中α1衡量了家庭背景对学生高考选科的影响。


(二)家庭背景对学生科目选择的影响  


在分析家庭背景对学生是否选择某门选考科目的影响时,必须注意到学生选择的科目之间存在相关性(例如选择物理的学生更有可能选择化学,而选择政治的学生更有可能选择历史)。如果分别使用式(1)估计家庭背景对各门科目选择的影响,七个回归方程的误差项之间将存在相关性,即不可观测因素同时会对七门科目的选择造成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使用似不相关回归(seemingly unrelated regression,SUR)将七个方程进行联合估计将提高估计效率[28],因此在这一部分分析中使用了似不相关回归的估计方法。


(三)家庭背景对学生科目组合选择的影响  


在分析家庭背景对学生科目组合选择的影响时,使用了两个模型。其一,因变量是一个多分类变量(取值为1代表理科组合,取值为2代表文科组合,取值为3代表文理交叉组合),在估计这个模型时使用的是多分类logistic回归(multinomial logistic regression),即mlogit模型。其二,因变量是一个虚拟变量(文科偏好=1,理科偏好=0),在估计这个模型时,使用的是logit模型。


五、高中学生高考选科的基本情况   


(一)高考科目的选择情况


在已确定选科的学生中,选择各个科目的比例如表1所示。总体来看,学生选择最多的是政治、地理、生物,大约有47%的学生选择这三门科目;其次为历史和化学,选择比例约为44%;再次为技术,选择比例约为38%;选择最少的科目为物理,选择比例约为31%。可以看出,整体而言选择文科科目(政治、地理、历史)的学生比例要高于选择理科科目(物理、化学、生物、技术)的学生比例。


与其他科目相比,选考物理的学生比例偏低是非常明显的事实。针对浙江省2014级高中生已有的调查研究显示,选择物理的学生比例分别为40.92%[3]和57.4%[4],高于本文的调查结果。然而,最近的研究发现在2017年,浙江省高考考生中选考物理的占比为27%[15],与本文的调查结果接近,说明社会各界普遍担忧的物理学科选科人数不足的情况的确存在。另外,高一、高二、高三学生中选择物理的学生比例分别为46.58%26.98%28.12%,表明进入高二之后,选择物理的学生比例大幅下降,这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此外,学生选考科目在年级之间的变化呈现出鲜明的学科差异。对于传统的理科科目,相对而言高一学生和高三学生的选择比例较高,高二学生的选择比例较低;而对于文科科目,相对而言高二学生的选择比例较高,高一学生和高三学生的选择比例较低。笔者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是:受过去“重理轻文”的影响,高一学生选择理科科目的比例较高。进入高二之后,更多的学生认识到理科科目的学习困难,从而更倾向于文科科目。而在高三阶段面临最终的高考选择时,考虑到选考理科科目可满足高校专业招考要求进而专业选择面更大,以及高校招生中理科类专业招生人数较多且理科类专业的就业和升学前景更广阔等现实因素,选择理科科目的学生又有所增加。表1还显示,随着年级的升高,选择技术的学生比例逐渐增加,可能的原因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科目,较之其他科目来说,其命题难度的挑战性尚未充分体现,同时受互联网技术等科技发展的影响,学生意识到技术与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之间的不可分割性。


(二)高考科目组合的选择情况  


2显示,约三分之二的学生选择了文理交叉组合,只有约三分之一的学生选择了理科组合或文科组合。大部分学生选择文理交叉组合而不是传统的文科或理科组合,打破原有的文理分科限制,更大程度上体现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表2还显示,从全体学生看,选择理科组合的学生比例超过选择文科组合的学生比例,而且具有理科偏好的学生比例高于具有文科偏好的学生比例。这与我国普通高校招生中理科类专业招生人数高于文科类专业招生人数的事实相匹配,也与之前一些研究的结论相同。




此外,学生对科目组合的选择呈现出一定的年级差异,即相对而言,高一学生和高三学生更倾向于选择理科科目,而高二学生更倾向于选择文科科目。这与表1关于科目选择的年级差异的发现是一致的。  


六、家庭背景对高中学生高考选科的影响  


(一)家庭背景对学生科目选择的影响  


基于式(1),使用似不相关回归分析家庭背景对学生是否选择某门科目的影响,结果见表3。似不相关回归的基本假设是七门科目的回归方程的误差项存在相关,表3的最下方给出Breusch-Pagan检验的结果,其原假设是各方程的误差项之间不相关。可以看出,检验结果拒绝了各方程误差项之间不相关的原假设,应该使用似不相关回归。




3显示,城市家庭的学生更倾向于选择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科目,农村家庭的孩子则更倾向于选择政治、历史、地理等文科科目。同时,父亲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学生偏好于物理、化学和生物,而不偏好于政治和地理。另外,父亲职业地位较高的学生选择物理的可能性较大。综合来看,家庭背景因素对学生是否选择物理的影响最大,其原因可能是在高中的各门选考科目中,物理是相对而言最难的一门,学生会有更大的意愿避免选择物理,此时家庭因素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从表3还可看出,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女生更倾向于选择政治、历史和生物,即偏向于人文社会科学和医学;男生更倾向于选择物理、化学和技术,即偏向于理学和工学。这与经验判断和已有研究结论一致。与非优质高中相比,优质高中的学生更青睐于物理、化学和生物,较少选择技术、政治、历史和地理。


(二)家庭背景对学生科目组合选择的影响  


以学生选择的是文科组合、理科组合还是文理交叉组合为因变量,建立mlogit模型,基准组为理科组合,回归结果见表4的第23列。同时,以学生具有文科偏好还是理科偏好为因变量,建立logit模型,基准组为理科偏好,回归结果见表4的第4列。可以看出,城市家庭和父亲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学生更有可能选择理科组合,并且具有更强烈的理科倾向。  




4还显示,女生更偏向于文科;优质高中的学生更偏向于理科。考虑到优质高中的学生学习成绩较好,因此这一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为成绩较好的学生更偏向于选择理科,这些与已有相关研究的结论是一致的。


(三)稳健性检验  


借鉴多数研究的做法,本研究使用父亲的信息衡量家庭的教育背景和职业背景。为检验估计结果的稳健性,在表3和表4的回归分析中用母亲的信息替换父亲的信息,即用母亲的信息衡量家庭教育背景和职业背景,得到的结论是相同的。


由于大多数学校要求学生确定选考科目的时间为高一下学期及以后,而在调查时高一学生才刚刚渡过一个学期的高中生活,对高考选考科目的考虑未必成熟,使用高一学生的样本可能会造成估计结果偏差。为此,只使用高二和高三学生的样本分析家庭背景对学生科目选择和科目组合选择的影响,得到与表3和表4相同的结果,表明估计结果是稳健的。限于篇幅,稳健性检验的具体结果未在文中列出。


七、结论和启示  


本文基于2019年针对浙江全省范围内的代表性抽样调查数据,描述了高中学生选择高考科目的情况,并使用不同的计量方法,从城乡背景、经济背景、教育背景和职业背景四方面分析了家庭背景对高中学生高考选科的影响。主要结论是:第一,在各门选考科目中,选择物理的学生比例最低。第二,三分之二的学生选择了文理交叉的科目组合。第三,家庭的城乡背景和教育背景对学生高考选科存在显著影响。具体体现为城市家庭和父母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学生具有更强的理科偏好,更倾向于选择理科组合和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科目;反之,农村家庭和父母受教育水平较低的学生具有更强的文科偏好,更倾向于选择文科组合和政治、历史、地理等文科科目。基于上述研究发现,笔者提出三点启示和建议,期冀能够有助于进一步深化我国新高考改革,建立更为完善的高考制度。  


第一,本文及近期相关研究均发现,浙江省高中学生选择物理科目的比例较低,说明社会各界普遍担忧的物理学科选科人数不足的情况的确存在。为确保有足够的学生选择物理学科,适应国家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2017年颁布的《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的若干意见》提出“率先建立物理选考科目保障机制”,旨在通过政策调整解决这一问题;教育部也颁发了《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指引(试行)》,引导高校科学指定选考科目,应认真加以贯彻落实。同时,本研究还发现,与其他选考科目相比,家庭背景因素对学生是否选择物理的影响最大。如果想要通过政策鼓励学生选择物理科目,应着重瞄准农村家庭以及父母教育水平较低和职业地位较低的学生。  


第二,家庭的城乡背景和教育背景对学生高考选科的影响最为显著,一方面反映出城乡二元结构导致教育领域的城乡差异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在我国存在着明显的教育代际影响。学科和专业的选择是学生及其家庭自主决策的结果,本无高下之分,然而不同学科和专业的预期经济回报是不同的。国外教育经济学领域的研究表明,在大学各专业中,工程、计算机、医学、商科以及自然科学等专业的教育收益率较高,而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专业的教育收益率较低。[29]针对2017年我国高校毕业生的调查分析也发现,理工科专业的高校毕业生起薪最高,社会科学类专业次之,人文科学类专业起薪最低。[30]农村家庭和父母教育水平较低的学生更多地选择了文科科目和文科组合,意味着这些学生将来更有可能在大学中就读于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专业,从而毕业后的收入将低于城镇家庭和父母教育水平较高的学生。因此,建议在指导学生选择高考科目时对于农村家庭和父母教育水平较低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避免其因为畏惧理科或对就业、收入等信息了解不充分而放弃理科,以期对缩小城乡差异和增强代际流动性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三,根据调研和统计分析结果,选择文理交叉科目组合的高中学生远高于选择理科组合或文科组合的学生,这体现了新高考改革的价值取向的合理性,即尊重学生选择权,给学生提供更多选择机会,鼓励学生兴趣特长发展,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建议国家和地方考试部门认真研究取消文理分科后相关试卷的命题难度和内容,以及不同选考科目加权赋分的可比性,保证选考科目命题和赋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要引导高中学校开展学生生涯规划教育,使学生学会选择,做出科学的选考科目决定,避免功利性的选科倾向。



参考文献:

[1] 柳博.选择性:高考制度改革的机遇与挑战[J].教育研究,2016(6):72-80.

[2] 钟秉林.深化综合改革,应对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新挑战[J].教育研究,2015(3):4-9.

[3] 刘宝剑.关于高中生选择高考科目的调查与思考——以浙江省2014级学生为例[J].教育研究,2015(10):142-148.

[4] 杜芳芳,金哲.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生科目选择意向现状及对策——基于浙江省五所高中的调查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8):15-18.

[5] 刘希伟.关于浙江新高考改革的若干思考[J].教育与考试,2016(3):29-33.

[6] 刘宝剑.高中生选择高考科目的因素分析与务实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2):15-17.

[7] 于世洁,徐宁汉,杨帆,等.新高考改革下高校选考科目的制定[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2):32-36,63.

[8] 刘希伟.高考科目改革的轨迹与反思:基于选择性的视角[J].全球教育展望,2018(4):83-97.

[9] 李志涛.主要发达国家“高考”科目选择性的比较分析与探讨[J].全球教育展望,2018(2):116-128.

[10] 苗学杰.英国“高考”科目自选的制度设计、现实难点与警戒意义[J].比较教育研究,2018(9):26-34.

[11] 李静.浙江省新高考科目改革的影响及其因应[J].教育与考试,2017(2):26-31.

[12] 刘希伟.浙江与上海新高考综合改革调查分析——基于高中校长的访谈[J].教育与考试,2018(4):5-12.

[13] 邵光华,吴维维.我国高考招生制度综合改革的成效与问题研究——基于浙江省2017年高考录取学生的调查[J].中国高教研究,2018(6):50-55.

[14] 张雨强,顾慧,张中宁.普通高中生高考选考科目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浙江省5所高中首批选考学生为例[J].教育学报,2018(4):29-38.

[15] 蒋承,郝晓伟,吴红斌.资优高中生高考科目的选择特征分析[J].中国考试,2018(8):1-7.

[16]  MCMASTER N C. What Role do Students’ Enjoyment and Perception of Ability Play in Social Disparities in Subject Choices at University? [J].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2019(1):357-377.

[17]  VAN D W H G,SULLIVAN A,CHEUNG S Y. Social Class,Ability and Choice of Subjects in Secondary and Tertiary Education in Britain [J]. 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2003(1):41-62.

[18] MCMASTER N C. Who Studies STEM Subjects at A Level and Degree in England?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Intersections Between Students’ Family Background,Gender and Ethnicity in Determining Choice [J]. 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2017(3):528-553.
[19] HU A N,WU X G. Science or Liberal Arts? Cultural Capital and College Major Choice in China [J].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2019(1):190-213.
[20] SHENG X M. Cultural Capital,Family Background and Education:Choosing University Subjects in China [J].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2016(4):721-737.
[21] WANG X H ,LI W H. How do Chinese High School Graduates Choose Their Majors:An Analysis Based on the Individual and Family Background [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HSS 2016):203-211.

[22] 杜桂英.家庭背景对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基于2009年高校毕业生的调研报告[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0):78-84,5.

[23] 杨秀芹,吕开月.社会分层的代际传递:家庭资本对高考志愿填报的影响[J].中国教育学刊,2019(6):24-29.

[24] 华桦.新高考下家长参与“大学准备”的影响因素:家庭背景与学校支持[J].教育发展研究,2019(12):53-59.

[25] 岳昌君,周丽萍.家庭背景对我国重点高中入学机会的影响——基于2014年高等教育改革学生调查的实证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146-153.

[26] 周丽萍,岳昌君. 从入口到出口:家庭背景对高等教育机会公平的影响[J].江苏高教,2019(8):47-58.

[27] 吴红斌,蒋承. 新高考改革对文理科选择及成绩的影响研究——基于ACC数据的实证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9(4):127-148.

[28] GREENE W H. Econometric Analysis. 7th ed.[M]. Boston,MA:Pearson Education,2012.

[29] IOAKIMIDIS M. Returns to Education:A Review of Classical Literature[J]. Journal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al Sciences,2017(1):5-13.

[30] 岳昌君,邱文琪.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学科差异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31-39.


引用格式:方芳,钟秉林.家庭背景对高中学生高考科目选择的影响——基于浙江省的调查研究[J].教育学报,2022,18(1):126-137.


2022年第1期文章回顾

胡金木 | 教育正义的多维审视:资源分配、文化承认抑或自由发展

赵旺来 | 道德教育中的多元主义与相对主义对话——一项有限共识之可能性的探究

冯雨奂 | 自由之人如何养成:威廉·詹姆斯教育思想研究

宋 岭 | 杜威哲学中的具身化思想及其教育意蕴

王 平 | 着眼于情感:以促进学习为目标的价值观教育

印 苏  李西顺 | 回归情感:从休谟同情视角看德育教学的重心转移

李长吉  王 鉴 | 中国古代课程论著作《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论鉴

翟志峰  董蓓菲 | 国内外教科书评价标准的评价维度和价值取向——基于NVivo11.0的编码分析

李敏谊  王诗棋  张 祎 | 屏幕到底是敌是友——屏幕时间对学前儿童早期读写能力的影响以及教育类屏幕活动的调节作用

李汪洋  柳皑然 | 屏幕暴露的数量与质量之辩——屏幕暴露与学前儿童非认知能力的关系

高宏钰  崔雨芳  房阳洋 | 家长媒介干预与儿童早期发展结果的关系研究



【更多内容  扫码关注】


联系电话:

010-58805288

投稿网址:

xkjy.chinajournal.net.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