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网络
除夕 我在温暖中度过
文/ 我住长江头
编者按:我们曾在“二湘的十一维空间”刊发过作者的儿子去世后,几位陌生的年轻人和她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人故事,这篇是那篇文章的后续,新春佳节,祝福天下所有有大爱的人。
年逼近了,就越来越关注微信里好友的信息铃声。哪怕是再平常不过的一句问候或祝福语,我都心存感激,温暖一阵,并即时回复。 “阿姨,我二十八号来重庆过年,到时我来看您”我《被阳光拯救的灵魂—献给母亲节的自己》一文中的曾威一家。(以下称小曾)从昆明要来与工作生活在重庆的弟弟及父母过年团聚。我与她有四五年没见面了,她的丈夫更是第十一个年头了,他们的女儿也应该长成大姑娘了吧?那仅有的一张床垫给我这个陌生阿姨享用的情景,离开昆明那个凌晨匆匆送到旅馆的“云腿”月饼;曾经的一幕幕又出现在脑海里。止不住兴奋,情不自禁泪湿眼眶。“太好了,何时来我这,提前通知我哟!”我要给他们一顿在我眼里最高规格的家宴,准备在即。三十号下午,小曾的信息铃声再一次响起:“阿姨,还是明天来我弟弟家一起过年吧!”之前,我文中的小周和莹莹妈都有恳切的邀请,我都婉拒了。他们与我同城,见面有的是机会,这么多年,尽管他们都视我为家人,十年间中也有过除夕一起过年的记忆。我希望这个年的团圆之夜,留给他们自己的亲人。年复一年的磨砺,我已逐渐能面对每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了。如果这次错过与小曾的见面,不知下一次又会在什么时候。“你给我地址吧!”小曾的邀请,我不假思索地答应了。“我给你叫车,直接送到小区,再到门口来接你”我平时从没这样安排过自己的出行,我有免费的老年卡呀!只是去一个我从未去过的地方多费点口舌而已。我犟不过她,网约车把我拉到了一个别墅小区门口,电话联系后,一别十一个年头的小曾爱人小朱随即赶到,如不是在这个特定的环境,我已完全不认识了。父母在哪,年在哪。我完全没想到家里有如此庞大,祖孙三代十几号人,除几年前来我旧址匆匆一见的父母及弟弟外,就是未曾蒙面的从湖南娄底赶来的姐姐姐夫及孩子们。浓浓的亲情味道,年味便散发出着看得见,闻得到的最佳人间烟火的美味,让我置身于宽大漂亮房间温馨的画面中而心生羡慕。姐夫在厨房奏着锅碗瓢盘的跨年曲;姐姐在客厅一盘盘擦拭装摆着干果;弟弟穿着围裙不停在厨房与客厅间穿梭;弟媳安静地剥着一大盘桔子皮,为榨汁作准备。第三代则各自守着自己喜欢的乐趣,互不影响。父亲外出未归,唯有母亲在一旁清闲,那是孩子们给妈妈一年中放的年终长假。六个孩子中,最大的高二,最小的不过三四岁吧?小曾把他们一一介绍给我,我就当了奶奶了。“奶奶,吃糖”“奶奶,喝水”“奶奶,坐这”一个个热情、礼貌、规矩。小兄弟姐妹间也不争不吵不闹,最可爱的是那最小的弟弟,口齿伶俐,表达到位,一副小大人的模样和口吻,还操着一口标准的普通话。玩耍中他突发高烧,竟不哭不叫,配合大人处置。父亲外出回来,一眼就认出四五年前只见过一面的我,格外的亲热。见小孙子状况,心痛不已。体温计、退烧药、温开水忙个不停,只顾自己忙活,无一句指责。大人们操持忙碌的年夜饭,在一片欢声笑语中摆上了桌。孩子们为长辈敬酒感恩,长辈祝福孩子们事业有成、身体健康、学业进步。夫妻、公婆、岳父母、翁婿,连襟、姐弟、表兄妹,几乎所有的亲缘关系都在这一刻交汇,那么亲和,那么融洽,又一幅亲情融为一体的真实写生的感人画面,深深地触动着我。一家人都把我这个外来客,视为当晚的座上宾。不管是大人和小孩,都给予了我特别的关照。小曾父亲更是使劲往我碗里挟菜,生怕怠慢了我,最后堆成了小山为止。第三代的孩子们也频频以果汁代酒,给予新年祝福。我似乎真成了他们家的一员,距离在几小时间越来越近,感觉越来越暖。春晚一开始,孩子们懂事地把电视频道从津津乐道的动画片中切换到中央台。最小的小孙子轻声说:“奶奶,不看手机了,看晚会”让我这个对春晚已没了兴趣的奶奶又感动了一把。小曾的父母没有过人之处,是怎么把一大家子统领得如此祥和,友爱,是怎样让一代又一代知尊重、讲规矩,懂礼貌,又是怎样的思考,教育孩子们认真读书,跳出“农门”的呢?吃过没有文化的苦,但他们知道书里有很多好东西。它会教给人怎么做人,怎么生活,怎么对人,还会教人做很多不会不懂的事,有知识的人是受人尊重的。于是,不管多苦,多累,必须让孩子们读书,完成学业。小曾说,她和姐在娄底读书时,父亲进城看她们,晚了公交车收班,舍不得打车回家,竟在火车站坐上呆了一夜。父亲打两份工,白天在医院上班,晚上去当每月收入十五元的炊事员;妈妈则边带弟妹边替人家做衣服。就是借钱也绝不耽误任何一个孩子完成学业。通过小曾,知道了这个大家庭不同的人生架构,弟弟大学毕业后来重庆发展,成家后,把父母从老家接来已十年了。小曾的博士丈夫任教于西南民族大学,照顾关系,小曾从老家调到昆明一小学教学;其他的兄弟姐妹和女婿都受过不同程度的中、高等教育,他们就职于医生、大型工建和教师等行业。家里除弟媳外,一准的湖南人,他们间的交流,我似听天书,但能感觉到彼此的默契和互慰。小曾说,我们小时候,爸爸妈妈总是让我们帮邻居干农活,农忙时节都是四姐弟一起出去干活,帮完东家帮西家。村子里的老人家里用水,都是我们挑的。看到有人挑担子路过我家门前,就会让我们帮忙挑到地里。他的父母不善言谈,对孩子们的影响更多的是以身作则的潜移默化,用他们一生对人的热情忠厚,善良真诚,在无声中传承给下一代。到了该走的时候了,我一一道别。小曾父女和孩子,提上几大包钆物,祖孙三代坚持要送我到小区大门口。大年夜,游子返家,倦鸟归巢,马路上出奇的清静。小曾在不同的平台上约车都无人接单,他们不接受我乘轻轨回去,在重庆这个阴冷的长夜里坚持等待。父女俩不停地嘱咐:“一定要保重身体哟!”我应允着,心里流着泪。我没有高、大、上的的房子和高级的装修和上档次的家电及家具,但不缺一颗感恩之心,我诚挚地请他们抽一天来我的小屋看看,估计不能如愿了,因小曾的时间已经排到回昆明的前一天了。不知等了多久,终于盼来了一辆车,当他们把礼物放到后座的同时,将两个红包硬塞进了我挎包里。红包很“轻”但却承载了我无以回报之重。祖孙三人站在清冷的小区门口目送我走远。除夕,我见证了一对朴实的农民父母骨子里的光亮。他们把四个孩子送进大、中专学习的远见,身体力行地把真诚和勤奋传承给孩子们;并把善良的种子根植于一代又一代的身上。他们曾经历了怎样的含辛茹苦和人世苍桑,孕育出如此的伟大和高尚情怀。孩子们又是如何地努力不负重望地给予回报……家的每一个成员散发的热量,温暖着这个家,也深深地感动和温暖着我。作者简介我住长江头,一个嫉恶如仇的四零后。
平台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授权微信首发,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
留言点此
温暖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