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辆氢车!10座加氢站!北京大兴氢能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征意见
8月2日,北京市大兴区经信局发布《大兴区氢能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旨在贯彻落实《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北京市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北京市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等文件要求,加快推进大兴区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发展目标
以科技自主创新和产业壮大发展为双轮核心驱动,以场景应用为牵引,贯彻落实北京市氢能产业和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对大兴区的定位要求,充分发挥大兴区应用场景丰富及示范城市群资源互补的优势,加快建成世界级氢能应用样板间,核心技术攻坚的主阵地,产业高效协同的引领区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氢能产业示范区,着力打造“标杆氢区、绿色氢区、全球氢区”。
到2023年,实现氢能领域部分技术创新突破,初步形成新技术和产品的先行先试样板间,关键产品进入降本区间。氢能相关企业数量超过100家,2-3家链主企业落地发展,氢能产业规模超过100亿元。燃料电池汽车推广数量不低于1000辆,力争建成5座加氢站,推广分布式热电联供系统装机规模累计达到2兆瓦。
到2025年,实现从关键基础材料到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替代,关键核心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综合成本显著降低。氢能相关企业数量超过200家,培育4-6家上市企业,孵化2-3家生态引领型企业,氢能产业规模超过200亿元,形成氢能高端装备制造与应用示范区。燃料电池汽车推广数量不低于3000辆,建成至少10座加氢站,推广分布式热电联供系统装机规模累计达到5兆瓦。
到2030年,关键核心技术与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发展集群,构建多元化、规模化的氢能应用生态,对能源绿色转型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二、空间布局
以占地2平方公里的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为核心承载,依托示范区实现技术攻坚研发、先进生产制造、综合检验检测、公共生活服务、国际交流峰会和国际人才认证等综合性功能,为企业提供便捷高效、功能集聚、舒适宜人的产业发展环境;以大兴京南物流基地和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两大区域,作为国际氢能示范的重要“两翼”,持续打造优质高质量的氢能产业应用示范试点,最终实现“一核引领、两翼联动”的产业发展空间格局。
三、重点任务
(一)持续提升关键核心技术
聚焦氢能制取、氢能储运及燃料电池三大领域的核心技术环节,以产业化为导向,推动核心技术的关键性能提升与综合成本降低,实现核心技术与产品的自主可控。
1.氢能制取领域技术创新
可再生能源制氢是产业绿色化发展的基础,鼓励创新多元化制氢工艺方式。重点创新高效率、长寿命、低成本的PEM电解水、甲醇重整等制氢技术,并实现关键设备的本地自主化生产。提前研究布局生物质、绿氨、高温固体氧化物、光电催化/热分解等前沿制氢技术。
2.氢能储运和加注领域技术创新
开展70MPa以上高压、轻质气体存储材料及储运设备的技术创新。提前布局攻关以液态化合物为介质的液态储氢和以合金、纳米材料为介质的固态储氢技术研发,重点突破70MPa加氢站的氢气压缩机、加注机等关键设备及其核心零部件研发。
3.燃料电池领域技术创新
聚焦高性能和低成本的催化剂、质子交换膜、碳纸、双极板和膜电极等核心材料,长寿命和大功率电堆,高速无油空压机和氢循环系统等关键零部件及装备制造等领域,开展技术创新,实现燃料电池关键性能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综合成本显著降低。
(二)加速产业链条全面集聚
全力培育优质链主企业,引入相关配套企业,打造国家级涉氢检测认证基地,加速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支撑实现核心技术与产品的国内外市场输出。
4.重点培育优质链主企业
聚焦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可再生能源制储氢系统和燃料电池整车系统,以重大项目引进为抓手,积极引入优质链主类企业。从应用场景、要素供给、研发投入、营商环境等方面予以全方位支持,提升企业科技创新速度和本地规模化生产能力,重点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的生态引领型头部企业。
5.持续引入产业链条企业
持续引入膜电极组件、双极板、空气压缩机、氢气循环泵、车载储氢系统(高压储氢瓶和瓶阀组件)、PEM水电解槽等重点关键核心零部件企业,围绕链主企业形成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重点培育专业赛道的头部企业,打造一批氢能领域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结合企业生产特征和大兴实际条件,鼓励支持发展总部型企业。
6.打造国家检测认证基地
构建涵盖燃料电池整车、零部件、高压储氢容器、高纯氢质量、氢能计量的全生态检验检测认证能力,全力打造国家燃料电池汽车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推进氢能产品公共技术检验检测及认证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有效支撑大兴及京津冀区域氢能产业发展,助力相关产业集群加速形成。
7.引领规范标准体系制定
依托北京科创资源优势,成立氢能产业标准化协会,组织开展京津冀氢能制、储、运、加、用及安全等方面的标准体系研究制定,鼓励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地方、行业、国家和国际标准制定。
(三)全力打造氢能应用场景
围绕重点区域和场景,大力开展氢能在交通运输和分布式供能等领域的推广应用,打造国际氢能示范区、大兴国际机场和临空经济区等氢能应用示范试点,协同构建京津冀燃料电池综合设施大廊道。
8.开展燃料电池车辆推广应用
在交通运输领域,依托物流园区、工业园区、机场枢纽及周边和大型冷链仓库等区域,加速孵化城市配送、冷链物流、建筑领域、邮政运输、旅游、通勤、机场服务、环卫作业等燃料电池车适配运输场景,在2025年前实现至少3000辆燃料电池汽车的推广应用,探索形成有效的氢能产业发展的商业化路径。
9.探索创新氢能示范试点应用
围绕物流园区和工业园区等场景,推动实现内燃机叉车和铅酸电池叉车的分阶段替换。探索氢能轨道交通、船舶、无人机和航空器等交通工具的示范应用。
推广氢电一体化综合能源系统示范项目。鼓励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及临空经济区、大兴京南物流基地、大兴生物医药基地、经开区等重点区域以及相关企业利用现有资源,开展氢电一体化综合能源系统示范项目。鼓励企业在新建数据中心时充分利用氢能打造零碳数据中心等试点应用。
10.构建京津冀燃料电池货运示范廊道
依托京港澳高速、大广高速、京台高速和京沪高速构成的京津冀南部运输大廊道,聚焦高碑店农副产品、天津港生活必需品和环京大宗矿建等场景,协同推广区域燃料电池货运专线车辆,依托企业联盟或第三方运力平台,打造京津冀零排放低碳货运试点示范走廊。
(四)协同构建氢能保障体系
立足区域协同互补,建立“区外为主、区内为辅”的氢源持续稳定输送渠道;以需求为导向,统筹布局建设便捷的加氢站网络体系,探索制储加一体化新模式。
11.实现优质氢源供应保障
以氢能供应保障为目标,编制大兴区氢能保障综合性规划和实施计划。积极与房山区、环京区域建立氢源供给协作关系,推动与具有可再生能源制氢能力的企业合作,建立供需企业“点对点”持续稳定的氢能保障模式。积极推动污泥、垃圾制氢等试点项目。
12.布设加氢基础设施网络
结合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场景和推广计划,编制并优化区内加氢站布局,围绕燃料电池车辆运行热点区域,在国际氢能示范区、大兴国际机场及临空经济区、京南物流基地,大广高速、京台高速、104国道等区域周边,建设不少于10座加氢站。鼓励支持中石化、中石油等企业利用既有加油加气站,实现加氢站融合建设。推广基于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制、储和加注一体化模式的加氢站试点示范项目。
(五)推动数字化绿色化创新
依托京津冀示范城市群,建立氢能产业链综合大数据平台,开展数字化试点工程,创新氢能碳核算方法学并纳入交易体系,积极参与市级绿色金融创新改革示范工作,释放氢能碳资产价值。
13.建设产业链综合大数据平台
以示范城市群为抓手,建设涵盖关键零部件研发、车辆推广应用、氢能制储运加等全链资源的氢能产业大数据平台和数字化公众体验与展示中心,为全面支撑区内氢能产业发展、开展全产业链安全监管服务提供抓手。结合城市配送、航空物流等重点场景,打造集数字全链感知、监测及管理服务于一体的数字化试点工程。吸引培育优质的数字化企业,发展壮大氢能数字化产业。
14.创新氢能绿色化市场工具
加强与北京绿色交易所等碳交易相关机构深度合作。立足京津冀氢能产业特点,创新开发氢能产业全产业链应用场景碳计量与碳减排方法学体系,力争纳入清洁发展机制(CDM)、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北京核证自愿减排量(PCER)等市场交易体系。同步建立基于大数据的氢能产业碳资产计量与管理平台,实现氢能产业碳资产的分步骤开发和转化。积极参与北京市绿色金融创新改革示范工作,在氢能产业领域,探索应用基于碳资产的低息绿债、低碳基金、环境-社会-公司治理(ESG)、间接融资等金融手段,开展绿色金融政策碳金融工具创新示范。
(六)积极汇聚人才智力资源
采取多种举措,全面开展本地化、多层次的氢能人才队伍建设,组建氢能产业协同发展支撑平台,全力支撑大兴氢能产业发展。
15.打造多层次人才队伍
加快打造氢能领域顶级专家、专业工程师和高技术工人等多层次人才队伍。在顶级专家和领军型人才方面,为其核心团队落地大兴提供优质研发和成果转化环境,支持鼓励企业建立院士工作站。在专业工程师方面,建立国际氢能工程师互认基地,制定专项人才引进创新政策,并提供人才公寓、社区医疗、子女教育等配套服务。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方面,鼓励职业院校开设相关专业,推动氢能领域人才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设,建立高新企业与院校联合培养机制和直接就业渠道。
16.打造产业协同发展平台
依托京津冀燃料电池示范城市群建设,组建产业协同发展支撑平台。支持组建氢能产业联盟、行业协会,推动氢能产业实现技术突破、知识产权转化,参与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提升大兴氢能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和竞争力。积极建设氢能产业全球交流合作平台,依托大兴机场国际便捷通道的优势,组织开展国际氢生态年会等具有影响力的交流活动,培育“大兴氢能”品牌。积极鼓励国际国内高校、职业院校及科研机构成立氢能产学研合作平台,聚集氢能领域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和各类创新资源要素,承接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氢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提升大兴氢能技术创新研发能力。充分链接京内外氢能领域科技创新成果,打造氢能产业孵化平台,通过“深度孵化+精准投资+创业培训+品牌宣传+资源对接”的模式,为企业打造氢能产业垂直孵化空间,加快推进产业发展。
推
荐
阅
读
1、【干货】氢燃料电池的“心脏”-膜电极
2、IPO新进展!东岳集团拟5.38亿元转让山东东岳未来氢能材料约7.9%股权
3、总投资4亿!雄韬新能源总部项目启动,加速延伸武汉经开氢能产业链
4、壳牌与申能成立合资公司将在上海共建加氢站网络,全球主要氢企如何在华布局?
5、内蒙古通辽4.7KM纯掺氢管道即将开工!我国纯氢管道知多少?
6、国氢科技与杭叉集团联合开发氢燃料电池叉车,叉车已成为氢能应用领域的“新宠”?
7、成功试产!国家电投碱性电解水制氢新突破,2022上半年碱性电解水制氢设备动态盘点
8、绿氨成为绿氢应用新风口?双碳目标下绿氢合成绿氨的发展现状与分析
9、一周要闻|地方氢能政策频出;外企加快在华布局;叉车应用高速发展
添加管理员微信(微信号:ranliaodianchijun),加入氢燃料电池行业微信交流群
【免责声明】1、鉴于本平台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平台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平台联系, 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本平台将及时处理;2、本平台文章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3、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需保留本平台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4、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全球氢能所有。
【版权声明】图文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