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位居战国四公子之首,其实却是个叛国贼

殷啸虎 品茗谈史 2022-07-18
本文作者:殷啸虎
春秋战国时期养士之风盛行,而开大规模养士风气之先的,无疑是齐国的孟尝君田文。
孟尝君田文
他依仗其父靖郭君田婴留下的丰厚的资产,在自己的封地薛邑广招人才。当时各国的一些士人都纷纷投奔到孟尝君的门下,甚至一些犯罪逃亡的人也跑到孟尝君那里寻求庇护。而孟尝君则是来者不拒,宁可舍弃家业也给这些人以丰厚的待遇,结果风闻而来的士人也越来越多,号称门下有食客三千。
这些士人集聚到孟尝君的门下,自然也给他带来了极大的政治和社会声誉。当然。平心而论,这些食客也并不都是吃白食的酒囊饭袋,关键时刻也能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著名的“鸡鸣狗盗”的传说,就是由孟尝君门下的食客所演义的。
秦昭襄王也是一个求贤若渴的君主,听说孟尝君的名气这么大,便想将他招揽到秦国来。而孟尝君听说有官做,自然兴匆匆地就想去,门客们怎么劝他也不听。后来还是著名的舌辩之士苏代(苏秦的弟弟)劝阻他,使他暂时打消了去秦国的念头。
后来,秦昭襄王还是想法把孟尝君请到了秦国,并任命他为秦国的相国。但此举又遭到了秦国大臣的反对,他们认为孟尝君是齐国人,肯定会“先齐而后秦”,这样会给秦国的利益造成损害。秦昭襄王不得已,罢免了孟尝君,并将他软禁起来。
孟尝君便托人找到秦昭襄王宠爱的妃子,希望她去说服秦昭襄王放自己回齐国。妃子听说孟尝君有一件价值千金的狐白裘,便提出以这件狐白裘作为交换。偏偏孟尝君到秦国时,已经将这件狐白裘献给了秦昭襄王。这时,一个门客自告奋勇,他学狗打洞,钻进了秦昭襄王藏宝物的仓库,偷出了这件狐白裘献给妃子。秦昭襄王听了妃子的劝说,同意放孟尝君回国了。
热爱穿貂的秦王妃(左二)
孟尝君被释放后,担心秦昭襄王会反悔,便隐姓埋名、星夜兼程出关。当赶到函谷关时,恰好已是半夜了。而秦昭襄王答应放孟尝君后不久,立刻又后悔了,派人去追他回来。根据当时出关的规定,只有鸡叫了才能开门放人进出关口。这时,孟尝君的一个门客便学鸡叫,引得附近的鸡都跟着叫了起来。把守关口的官吏听到鸡叫,便打开了关门,孟尝君等人趁机一涌而出。等到追兵赶来时,孟尝君一行早已远去。
“鸡鸣狗盗”的故事,形象地展示了孟尝君养士的特点。但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却认为孟尝君的养士行为并不值得称道。他说:
“君子之养士,以为民也”,而“孟尝君之养士也,不恤智愚,不择臧否,盗其君之禄,以立私党、张虚誉,上以侮其君,下以蠹其民,是奸人之雄也,乌足尚哉!”
司马光对孟尝君养士的评价,可谓是一针见血。
孟尝君养士的目的,确实是为了一己之私利,以所谓“礼贤下士”的虚名,换取实际的利益;而他的那些门客中,也的确有不少心狠手辣、见利忘义之徒。当齐国国王齐湣王听信谗言、免去孟尝君相国职务时,他的门客也纷纷离去;而当齐湣王恢复孟尝君相国职务时,他们又一个个回来了,而且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孟尝君路过赵国时,当地人听说孟尝君名声很大,纷纷出来围观,但看到他后,却大为失望,说:原以为孟尝君是一个魁梧的大丈夫,没想到他只是一个瘦弱的小男人啊!孟尝君听到后恼羞成怒,而他的那些随行的门客居然当场砍杀几百人,把一个县的男人都杀光了。
当然,孟尝君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当个人利益同国家利益相冲突时,为了一己之私利,不顾国家利益。齐湣王任用秦国的逃亡将领吕礼为相国,孟尝君为了达到排挤吕礼的目的,竟然写信给秦国的相国魏冉,要他率军攻打齐国。结果魏冉真的带兵进攻齐国,吕礼被迫逃亡。
而孟尝君做的最为出格的一件事,就是在齐国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刻,扮演了一个非常不光彩的角色。
齐湣王
齐宣王时,利用燕国国内的矛盾,攻破了燕国,还差一点就把燕国灭了。燕昭王即位后,励精图治,立志复仇。而齐国君主齐湣王却仗着国力强大,穷兵黩武,四处出击,还一度同秦昭襄王互称“东帝”和“西帝”。
极盛时的齐国(灭宋后)
公元前286年,齐湣王出兵灭掉了宋国之后,更是不可一世,南侵楚国,西侵三晋,甚至还想灭掉周天子取而代之。而燕昭王则抓住机会,命名将乐毅为统帅,联合秦、魏、韩、赵等国一同进攻齐国,攻占了齐国70余城,齐国都城临淄也被占领。齐湣王出国逃亡,被楚将淖齿残忍地杀害,齐国也差一点就灭亡了。
延伸阅读:历史上被封为齐王的,为何下场都很惨?
但这时候,孟尝君又在哪里呢?
原来,齐湣王灭宋后,打算除掉孟尝君,孟尝君便跑到了魏国,被魏昭王任命为相国。燕国进攻齐国时,他奉命联合秦、赵等国同燕国一同讨伐自己的祖国齐国。
也就是说,齐国差一点被灭亡,也有他的一份“功劳”。齐襄王即位后,畏惧他的势力,不敢追究他的责任,还与他保持合作,使孟尝君得以在薛邑安度晚年。孟尝君死后,几个儿子争夺继承人,齐国趁机联合魏国一同灭掉了薛。
强齐不复存在
孟尝君重视人才,不拘一格,本无可厚非;但作为一个大臣,选什么样的人才固然很重要,但为什么而选人才则更为重要。选拔和重用人才应当以国家利益为重,而不是沽名钓誉,不是为了个人的私利;更不能以个人的私利践踏国家的利益。
 
本文首发于《上海观察》

  - end -  

往期内容回顾

司马光为何小题大做?| 品读资治通鉴·开篇

君子与小人之辨 | 品读资治通鉴(二)

魏文侯何以能率先称雄战国?| 资治通鉴精读(三)

魏武侯是如何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碎?| 资治通鉴精读(四)

李元吉为什么深恨李世民 | 隋唐史札记

唐朝初年的一场阴谋,谁是策划者?| 隋唐史札记

隋朝为何重蹈“二世而亡”的覆辙?缘由耐人寻味




长按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来都来了,就泡杯茶谈谈历史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