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对和清零容忍,让帝国走向崩塌
崇祯十五年(1642年),一场发生在帝国边关的重要战役已经到了关键阶段。关宁锦防线是明朝末年为抵御后金(清)所构筑的自山海关经宁远至锦州的一条防线,其中以山海关为后盾、宁远为中坚、锦州为先锋,其间筑有多个堡台作为联合防守据点。清帝皇太极发动的这场松锦之战,旨在消灭明朝关外最后一支劲旅,打通关宁锦防线的战役。
松锦之战开始于清军围困锦州,结束于松山城被清兵攻陷,皇太极在明军兵力虚 弱的松山与杏山之间驻军,切断了明军后路,经过几次进攻,清军占领了杏山,塔山,锦州地区也因粮尽人亡,明军主帅洪承畴随后被俘。战争共经历了两年,最终以明军惨败告终,明朝倾尽国力打造的九边精锐损失殆尽。在松锦之战中,明朝的13万大军被清朝大军击破,只剩三万残兵跟随吴三桂退守宁远,之后明朝在关外的城池悉数陷落,关外铁骑被歼灭殆尽,仅剩孤城宁远。
此时的大明朝正处在内忧外患的阶段——中原地区的农民战争如火如荼,以李自成 ,张献忠为首的农民军力量蓬勃发展 ,李自成先后攻破了河南、洛阳等 地,张献忠也攻下了襄阳,而对外,经过松锦之战,明朝伤亡惨重 ,最后一 道锦宁防线也被清军攻破,明朝的大门被迫向清军打开,清军随时有取而代之之势。
英明神武、励精图治、奋发有为、不忘初心的崇祯帝,终于再次考虑起了与清展开议和的问题了。
其实清国那边也好不到那里去,他们虽然取得松锦会战的胜利,但自身也损失惨重,已经没有了继续进攻的余力。所以对明朝这边抛过来的橄榄枝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双方议和这个想法,并不是临时起意。
早在1627年(明朝天启七年)正月,当时任辽东巡抚的袁崇焕就和后金接触过,双方进行过和谈。
当时双方拟定的基本条件,金方每年以东珠10颗,貂皮1000张,人参1000斤交给明方;明方则以黄金1万两,白银10万两,缎匹10匹,布匹30万匹,交给金方,作为双方的馈送。(《清太宗实录》)
但是这次议和,随着是年8月份的崇祯帝执政而暂时作罢。
第二次明清议和,在崇祯十年。
这一年,由兵部尚书杨嗣昌倡议,建议崇祯帝攘外必先安内,要求集中主要兵力镇压 农民军,并提出以议和为策率先从时间上拖延清军,以防后部受敌,这一政策 得到了崇祯帝的默许。崇祯十一年 ,镇守山海关太监高起潜派周元忠等人到 达沈阳以求议和。崇祯十二年年 ,皇太极致书崇祯帝,表示“ 屡欲 通好,以享太平之福”,可终因朝廷内部人士以议和是重蹈宋金和议覆辙为由,坚决反对。因此,明朝未及时给予回信,致使第二次议和又不了了之。
这一次,再启和议,情势已经大有不同了。
松锦之战后,明朝局势动荡,朝中不少人再次提出议和主张。倡导议和的大臣主要有兵部尚书陈新甲等。面对两线作战的形势,崇祯帝也想通过与清议和来减轻军事负担,私底下同意陈新甲主持秘密议和。崇祯十五年、1642 年,明朝派职方郎中马绍愉 ,兵部司务朱济之 ,都司朱龙等人携带皇上给予的敕书赶赴沈阳,经过双方多次商讨 ,皇太极最终提出了议和条件:一 、互遣使者,两国若有吉凶大事“交相庆吊”。二、每年明给清“兼金万两,白金万两。”清馈明“人参千斤、貂皮千张”。三、归还各自逃人。四、规划国界。以宁远双树堡中间土岭为贵国界,以塔山为我国界”。
信中还特地说了一句:“至我两国尊卑之分,又何必计较哉!”
看来只要明廷持积极态度,皇太极还愿作出一些让步。
大明使臣启程回京。在临行前清廷设宴饯行,“车乘风戒,刍粮悉备”,皇太极还赏给马绍愉等白银二百两,并以两车人参、貂皮进献给崇祯帝。皇太极对马绍愉说:“秋初企听望好音。若逾期不至,我当问盟城下耳!”——希望秋天来的时候听到好消息,如果没有,我就去你的城下去问问。这显然带有威胁的口味,是否要和,要崇祯帝速作决定,否则就要再次兵戎相见。
马绍愉一行到宁远后,即速命人将议和情况密报兵部尚书陈新甲。
议和之事一直在秘密进行,崇祯帝数次告诫陈新甲,要“密图之”。
但外廷官员还是听到了一些风声,尤其是一些言官,纷纷上疏弹劾,认为是阁臣谢升所主。为此,崇祯便将谢升罢官,以堵众人之口。谢升的离去使陈新甲的议和活动失去了内阁大臣的有力支持。
当陈新甲看过马绍愉的密报后,一时疏忽,密报被手下以塘报刊出。一时间,议和之事满朝皆知。
以前外廷官员攻击议和事尚没有佐证,这一来有了确凿的证据,所以纷纷上疏弹劾。
如果崇祯帝在这关键时刻能毅然主持,公开告谕群臣,自己知道此事,这场风波本可以平息。但是,英明神武的崇祯帝可是百年未有之圣君,怎么会犯妥协的错误呢?在他的英明领导之下,必然是对和清之议采取零容忍的态度,怎么可能带头向清方妥协呢?
面对议论纷纷的朝野,崇祯帝太需要找个台阶,或者别的什么了。他一再问内阁首辅周延儒,是否应该议和。但周延儒老于世故,深知崇祯喜怒无常,故始终保持沉默。
崇祯帝此时,最需要保住的就是自己的面子了。他没有对和议之事做过什么解释,陈新甲下狱,最后一次议和也草草结束。
崇祯十五年八月,陈新甲被斩,议和事也正式告吹。
这是明清最后一次谈议和。从此之后,对清议和就采取了零容忍的态度,变成了一种政治正确,变成了一种需要坚守的底线。但凡有人再提什么议和、妥协,那就是突破底线,是不能容忍的。
崇祯十七年三月一日,大同失陷,北京危急。
十五日,李自成大军开始包围北京,明王朝面临灭顶之灾。
太监曹化淳说:“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
明军在与农民起义军和清军的两线战斗中,屡战屡败,已完全丧失战斗力。
十七日,农民起义军围攻京城。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崇祯皇帝命后宫嫔妃尽皆自杀,亲手砍杀自己的两位女儿,又命贴身太监小毛子带三位皇子出逃,然后跟太监王承恩逃亡煤山,自缢而死。
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二十二日,清军来到山海关,吴三桂开门迎入。开启了达清王朝入关当家做主的洪业。清廷定都北京,随后逐渐建立了对全中国的统治。
所以,大明王朝,真的是被清廷打败的吗?
往期内容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