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梦推荐】观点思辨:看见非二元性别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船思 Author 性别梦
文|KaI
2021年夏天,日本歌手宇多田光宣布自己是「非二元性别者」。这个词让许多人感到困惑——性别除了男与女之外,还有别的可能性吗?
宇多田光宣布出柜的截图
答案是肯定的。
根据2016年的一份调查,在美国,有大约1/3的跨性别者自我认同为非二元性别者。
考虑到有一部分自我认同并非跨性别的非二元性别者,这一群体的数量只会更多。
在船思的Transtory专栏中,我们也已经看到了许多非二元性别伙伴的故事。
然而,无论是在学界,还是对大众来说,非二元性别这个概念始终没有受到很多关注。
作为《跨讲坛》专栏第一篇专门论述非二元性别的文章,本文将会介绍关于非二元性别的主要概念,并讨论一些常见的话题。
接下来,船思《跨讲坛》专栏还会持续推出与非二元性别相关的文章,欢迎关注。
Photo by Alexander Grey on Unsplash
什么是非二元性别?
在理解非二元性别前,我们先要了解什么是二元性别。
顾名思义,二元性别指的是传统性别框架下非男即女的性别分类。
而非二元性别,笼统来讲就是指在男/女之外还有别的性别的可能性。
更详细严谨的定义,可以从《SAGE心理学与性别百科全书》中找到。
根据该定义,非二元性别者指的是(1)性别认同介于男性和女性身份之间或在此之外的人,(2)可在不同时间经历男性或女性体验的人,或(3)体验不到性别身份或拒绝有性别身份的人。
由此可见,非二元性别是一个涵盖范围非常广的伞状术语,而在这个伞状术语下还有许多细分的性别身份,如无性别、半性别、多性别、性别流动等。
下面,本文对其中部分概念做些简单介绍。
无性别(Agender):认同这个术语的人通常会认为自己不认同任何性别身份,或者认为自己没有性别。(但一些无性别者,特别是一些认为自己没有性别的伙伴,不认为自己是非二元性别者。编者注)
半性别(Demigender):该术语用来描述对某一性别有部分认同但不完全认同的人,包括半女性(Demigirl)、半男性(Demiboy)等等。
非单性别(Multigender):该术语形容认同不止一种性别身份的人,包括双性别(Bigender)、三性别(Trigender)、多性别(Polygender)、泛性别(Pangender)等等。
需要指出的是,正如所有别的群体一样,非二元性别者的生命体验也是极其丰富多样的。
在对自身性别身份的探索上,有的非二元性别者会希望找到具体、确切的词汇来描述自己,而有的人则不希望让一些标签来束缚自己。
除此之外,非二元性别者对待自己身体的方式也因人而异。
一些非二元伙伴会在不同程度上采取一些让身体更符合自身性别认同的手段,包括但不限于激素治疗、内外生殖器手术、面部整形手术、束胸、站立撒尿装置、衣着改变、化妆等等。
当然,也有一些非二元伙伴不会采取任何行动。
Photo by Meg on Unsplash
非二元之争
非二元性别与跨性别的关系
从定义上来说,跨性别与非二元性别十分相似。
跨性别形容的是性别认同与出生时被指派性别不同的人,而一般来说,非二元性别者出生时被指派的性别只有男或女,所以其性别认同必然与出生时被指派性别不同。
然而,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远没有如理论这般简单。
一方面,正如本文开头提到的情况,尽管非二元性别者可以是跨性别者,但不是所有的非二元伙伴都这样认为。
首先,一些非二元性别者可能觉得其性别认同不属于传统的二元结构,但不一定觉得自己已经从一种性别过渡到别的性别。
其次,一些非二元伙伴会认为跨性别这一概念抹去了非二元性别者的可见性。
在许多国家/地区,二元跨性别者已经可以相对较为容易地在使用洗手间、填写性别等场景中,采取与自身性别认同一致的举措。
然而,由于社会大众现阶段对非二元性别的忽视或不认可,非二元性别群体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往往遇到更多的阻力和困难。
除此之外,囿于大众对非二元性别理解的局限性,相较于二元跨性别者,非二元性别者往往会面临在社群外频繁出柜,而在社群内被指责「不够跨」的情况。
另一方面,一部分二元跨性别者不愿意接纳非二元性别者。
正如许多在性别二元框架内的顺性别者一样,二元跨性别者因为没有对非二元性别的具体体验,所以会对这一概念感到难以理解。
另外,也有人认为将非二元性别纳入跨性别群体中,会淡化或削弱那些更传统的二元跨性别者的经验。
然而,这部分跨性别者没有意识到,将非二元性别纳入跨性别群体中,并不会淡化或削弱别的跨性别者的经验;相反,一个更广泛和包容的跨性别社区,能够帮助更多的人获得支持和认可,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反对性别歧视和压迫。
在性别二元框架下,二元跨性别者和非二元性别者更多时候面临着相似的歧视和不公。
围绕性别认同的社会和政治格局始终是复杂的、不断演变的,无论是社群内部还是不同社群之间的争论都并不少见。
船思始终欢迎非二元性别者的加入,并尊重所有人自我表达和探索身份认同的权利。船思希望能为人们提供一个安全的支持性别多元性的空间,为有各种性别认同的人提供尊重和支持。
Photo by Delia Giandeini on Unsplash
人称代词是怎么回事?
受传统性别二元划分的影响,许多语言的人称代词都非常二元。
英语中的He/Him指代男性的「他」,She/Her指代女性的「她」,而长久以来,在主流语境中没有任何别的词来指代非二元性别者。
如今,越来越多的非二元性别者使用They/Them 这一本身用来指代第三人称复数的词来指代自己。
因此,我们在英语世界中常会看到人们在自我介绍中标注自己的人称代词。
在法语中,人称代词的选择比英语更复杂。
相较于英语的They,法语中的第三人称复数分为ils(他们)和elles(她们)。因此,法语使用者将指代单数「他」的il和指代单数「她」的elle拆分,并组合成为一个新的词「iel」,以此来指代非二元性别者。
除此之外,西方世界常见的非二元人称代词还有 Ze/Zie、Xe/Xie、Ey、Per(Person的简写)、Thon(That和One的整合)等等;也会有人直接选择不使用人称代词,全部用名字来指代自己。
而在《非二元性别的生活:交叉身份文集》一书中,还有许多非英语母语的使用者指出,与英语不区分词语阴阳性的情况相比,其母语更加令人不安。
Annelyn Janib在Latinx Not Latina一文中指出,拉丁x文化(Latinx Culture)没有给性别提供任何中间地带——「我并不存在」。
又比如在法语中,即使人称代词的问题被解决了,非二元性别者在日常表达中仍会面临很多问题。
比如,男性在做自我介绍时,会说「Je suis français」(我是法国男人);相应地,女性会说「Je suis française」(我是法国女人,其中词尾加e表阴性,同时影响单词发音)。
那么,非二元性别者该说什么呢?
Photo by Katie Rainbow 🏳️🌈 on Unsplash
事实上,中文使用者在这个问题上面临的困难要小得多。
由于中文没有阴阳性,所以无论是口语还是文本书写,中文使用者都很少遇到规则层面上对性别的限制。
而在人称代词这方面,口语上中文的第三人称代词并无区别;书面上,也有越来越多的人使用「TA」来代替原本的「他/她」。
这一方面是因为许多非二元性别的中文使用者对「TA」这一写法的实践,另一方面也来自于女权主义的倡导。
按传统用法,人群中只要有一位男性,行文就必须使用「他们」,此时女性的第二性地位昭然若揭。
出于性别平等的考虑,使用「TA」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可以说,相比于西方语言,中文在性别包容性上,至少在语法层面比较友好。
然而,中文里「TA」的用法也存在诸多问题。自上世纪「汉字拉丁化」的想法提出以来,关于汉字是否能用拉丁字母代替已有许多讨论。
本文无意对这一话题发表意见,然而,在目前的汉字使用情景中,频繁使用「TA」这一写法始终有点违和。
在官方文件中,「TA」的用法更是几乎不可能推行。
同时,正如前文所说的那样,比起理论层面上的清晰划分,非二元性别者的实际生活要复杂得多。
并不是所有的非二元性别者都会选择使用「TA」来作为自己的人称代词[1],因此,在与非二元性别者相处的过程中,事先询问使用/不使用何种人称代词的做法会更加合适。
注①:例如,在姐妹机构无性吸引之声的人物类文章中,非二元受访人KIVA选择使用「她」,而另一位非二元受访人昭汐则希望使用「他」(点击蓝字阅读原文)。
而使用「其」[2]「这个(些)人」[3]之类的表述,或是重复对方的名称(昵称)、身份等等,不失为一种当下可行的办法。
注②:「其」在中文里有「TA」「TA们」「TA的」「TA们的」四种含义(当然还有别的含义,另外此处以「TA」表示所有第三人称代词),能够比较好地满足语言使用的需求。
注③:在实际的语言使用中,我们可以灵活表述为「这位伙伴」「这些朋友」等等,以避免生硬感。
在实际使用中,人们还应考虑到具体使用场景(如是官方的还是日常的)、当事人意愿等方面,在各种不同的策略中选择较为合适的一种。
中文人称代词上的灵活选择,并不意味着中文里不存在对非二元性别的歧视。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反映。当下社会对非二元性别群体的污名,时常会在语言上体现出来。
例如「不男不女」一词,作为对不遵守二元性别刻板影响者的侮辱词汇,清楚体现了社会对传统二元性别框架之外的人的排斥。
更多关于跨性别友善语言使用的问题,大家可以参照船思此前发布的《中文跨性别友善语言指南(2023年)》。
Photo by Alexander Grey on Unsplash
永恒的讨价还价
对于非二元性别者来说,性别是一场永恒的讨价还价。
福柯在《事物的秩序》一书中质疑了「人」(Human)这一概念——人这个概念本身也不过是被建构的观念而已。
那么,作为人的非二元性别者,也无法逃离社会无处不在的权力。因此,比起「个人身份」,「社会身份」或许是一个更准确地理解性别身份的词语。
又或者像跨性别活动家Alok Menon-Vaid所说的那样,性别不是一种身份,而是一种关系。
每个人在不同人面前、不同环境下都会扮演不同的角色,那么性别在不同情境下也会是不同的表现。
即使是对个人来说,也不存在一种固定的性别身份内核。那么,我们可以说,所有人的性别都是流动的(如果假定性别存在的话)。
遗憾的是,也正是因为性别的社会性,非二元性别者难以逃脱一种持续的、认识论上的暴力:那种被抹去、不被信任、被驱逐、格格不入、不断解释却永远不被理解的感觉。
非二元到底意味着什么?
Ahmed说,酷儿需要拥抱在当下生活与爱的脚本中生存的不适感,但这种不适感也会同样让我们感到面对不确定性的兴奋感。
Muñoz说,我们也许永远都不会触摸到酷儿性,但我们可以感受到酷儿性在地平线缓缓升起时的温暖。
也许,争取、退让、获益、让利、不适、兴奋、失望、希望、愤怒、喜悦,这便是非二元性别者的共同生命体验。
Photo by Delia Giandeini on Unsplash
参考文献
Aultman, B. (2019). Nonbinary Trans Identities. Oxford Research Encyclopedias.
Budge, S. L., Tebbe, E. N., & Howard, K. A. (2010). The work experiences of transgender individuals: negotiating the transition and career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7(4).
Foucault, M. (1994). The order of things: An archaeology of the human sciences. Vintage.
James, S. E., Herman, J. L., Rankin, S., Keisling, M., Mottet, L., & Anafi, M. (2016). The Report of the 2015 U.S. Transgender Survey. National Center for Transgender Equality.
Ahmed, S. (2013).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Emotion. Routledge eBooks [Preprint].
Muñoz, J. E. (2009). Cruising Utopia: The Then and There of Queer Futurity.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Nadal, K. L. (Ed.). (2017). The SAGE 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 and Gender. Sage Publications, Inc.
Outright International. (n.d.). Terminology Surrounding Gender Identity and Expression. [Online] Available at:
https://outrightinternational.org/insights/terminology-surrounding-gender-identity-and-expression?gclid=CjwKCAjw_MqgBhAGEiwAnYOAeo6obBBVGxTZMrvmWxX4RPHRxllz9PdrTiRp7lok2FJJm8muf-kT1xoC-pMQAvD_BwE [Accessed 16 Mar. 2023].
Sarfaty, A. N. (2016). Not trans enough: the intersections of whiteness & non-binary gender identity [Thesis].
Testa, R. J., Habarth, J., Peta, J., Balsam, K., & Bockting, W. (2015). Development of the gender minority stress and resilience measure. Psychology of Sexual Orientation and Gender Diversity, 2(1).
Twist, J. et al. (2020). Non-Binary Lives: An Anthology of Intersecting Identities.
1
END
1
推荐阅读
往期回顾
关于Gender Nonconforming,我们可以怎样去认识?|跨讲坛第36讲
欢迎扫码联系田倞加入社群
船
思
关于跨性别,你想了解的都在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