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看待多样化的性别选项?|跨讲坛第35讲

船思 船思 2023-04-05


文|小猪


2014年,Facebook(脸书)在个人信息一栏增添了超过50个性别选项而引起广泛关注。


当时,Facebook提供了「男」「女」和「定制」三个选项。如果选择「定制」,则会出现长长一栏可以自选的词汇。


如果现在去脸书上,我们可以看到「男」「女」「非二元」和「别的选项」。点进「别的」后有10个额外选项,也可以自己输入。


注:根据《中文跨性别友善语言指南(2023年)》的建议,我们在本文使用「别的」以替代「其他/其它」。


图片来自网络(下同)


很多对性少数群体抱以不友善态度的网友见到这个变更后,争先嘲讽「现今性别身份过于多彩」。


从2023年往回看,这个反应倒并不令人感到陌生。也许我们都听说过,甚至认识一两个自我认同为「战斗机」的恐跨者。


随着世界对性别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逐渐有更广泛的认知,相关的语言逐渐被构建起来,不同场合下见到的「性别选项」也出现了各种设计。


针对这一现象,网络上还出现了性别选项的「阵营九宫格」(一种表情包模板)。


从下图可见,传统「男或女」形式落入了「守序邪恶」一栏,而留白给用户自己定义的形式则是「混乱善良」。



这样看似简单的选项设计,可以反映什么样关于性别的理解呢?


笔者发现值得探讨的内容其实很多。本文借用「性别选项九宫格」,思考性别归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性别这个概念进行解构。


超越二元性别


选项变得丰富有着不容置疑的积极影响。


相信不少性少数群体成员都曾遇到过,不知道怎么表述自己的非二元身份,或者迟疑是否需要按出生指派性别去填个人信息这样的问题。



性别选项是会对人传递一些信息的,例如「男或女」这样的模式会延续性别二元的认知。


笔者还见过,有些更加「守序邪恶」的表格特定地标出「出生时法定指派性别」,但不再问性别认同。


哪怕在「男或女」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很多模式还是将二元性别作为「常规」对待。


比如说在「中立邪恶」里,三个选项成了「男」「女」和「跨性别」,相当于将二元之外的性别认同当作「特例」,将其作为一种性别与传统的「男」和「女」分开。


「混乱邪恶」便是把这种逻辑走到极端,给出「男」「女」和「委内瑞拉」三个选项。



不过,「混乱邪恶」虽然通过戏仿去将二元之外的性别认同当作搞怪对象,但「委内瑞拉」实际上倒是反映出了性别概念本身的「混乱」。


换句话说,相对传统二元「男女」的局限性,人们对性别的实际体验更多是主观、多变、没有标准的。


如果「委内瑞拉」强调性别的稳定性,那这个玩笑多少有点逆火。



「混乱中立」则更「中立」一点:同样是三个选项,列出了「男」「女」和「定制」,其中「定制」还加了一句「上传定制性别(最大10MB)」。


如果不看最后这句话,「男、女、别的」这种形式也复刻了二元性别的主流,但「定制」作为一个玩笑,有意无意地表达出了我们构建性别身份所付出的努力。


虽然10MB也许不够充分表达一个人的自我理解,但是这个选项似乎更立体、更能反映性别作为一个「过程」的体验。


性别归类和规范化


想要在包容性方面做到相对较好,「守序善良」也许可以作为一个模型。



在多选(且不是必选)的前提下,问题列出了「女」「男」「非二元」「跨性别」「间性」「双灵」「不从性别规范(GNC)」以及「别的(填空)」这些选项,并提供一些相关的定义和信息。


在这里,性别的复杂性被认可,答题人也拥有一定的自定义空间。


那么,不符合这样标准的问题,是不是不合适?不同的人也许会有不同态度。


比如说,下面这个列出了「男」「女」「X」「下面列出」的模型就显得很草率,不过可能也有人会觉得「X」很叛逆——它什么类别都不是,超出了简单类别的边界。



上面两种问题的对比,使我们必须去更多考虑性别选项出现的不同语境。


「守序善良」代表的模型适用于较为正式的语境,例如研究时对调查对象的数据收集,或申请学校时提交的个人信息。


很多机构提供此类信息收集的指导原则(见文末),和前面提到的问题形式就十分近似。


「守序善良」可以说象征一种性别归类的体系。


比起「混乱中立」之类的模型,它更多的选项增加了包容性;但同时,它的确「守序」地规范化了性别选项,使结果能够通过一套特定的语言运用到相关程序中。


规范化背后存在的问题,也许可以在另外的语境里找到一个生动的例子——上文中提到的以Facebook为代表的「长列表」式性别选项。


2014年的脸书截图


Facebook关于性别选项的设计推出后,网友抱怨纷纷:有人看不出选项之间的区别,也有人觉得近60个选项实在太夸张。


当时的脸书似乎有野心列出所有形容性别的词汇,不少媒体也喜闻乐见地在报道里列出一份清单。


这些网友对「性别选项」的理解似乎存在一种模糊:点击一个或多个选择,是为了自我表达,还是准确归类?


回到语境问题上,Facebook作为社交媒体,性别选项作用更多还是作为个人资料的一部分,是用户和外界交流的界面,越细化越合适。


性别词汇在这种意义上并不一定指向一种固定的身份,而更多是作为身份来调节个人意识、身体、社会等之间的关系。


笔者认为,这种有不断变化可能的「性别」更接近大家日常中对性别标签的体验。


然而从网友回应来看,Facebook试图涵盖一切的「长列表」反而起到了「物化」性别词汇的作用。


虽然脸书不完全像「守序善良」一样追求效率,但还是引出了「有没有重复」「是不是全面」「会不会太多」这样系统性归类才会出现的问题。


「LGGBDTTTIQQAAPP:包容性培训」


于是,性别选项背后,性少数群体身份就这样被「僵化」成了某种特定的「类别」。关于这些「类别」,语言使用的问题其实广泛存在,不少学者都有讨论。


Jack Halberstam在Trans*一书中提到,过去的人鲜少有合适的语言形容自己的身份认知,是「跨性别」以及后来越来越丰富的词汇赋予了大家更多试验的空间;但同时,这个历史反映了「命名」的灵活性。性别也是如此,没有固定「终点」,不该被选项困住。


Halberstam引用Maggie Nelson的观点:


「字词会根据被谁使用而改变,不存在万能解药。简单地引入新词汇……,然后将其意义物化是不行的(虽然这有一定的效用和实用性)。我们应该关注不同语境、不同使用方式的可能,关注字词飞翔的翅膀。」


Marquis Bey更是在一篇文章里对不断变长的LGBT缩写提出批评。


这些字母越被堆在一起,「T」对性别规范的挑战就越发被抹除,成了模糊的「LGBT群体」中的一员。


哪怕字母增多,大多数人其实只会想到部分已经主流化的「L」和「G」形象。


Bey认为,变成不过又一个缩写的「T」作为一种自带麻烦的「身份」固化了非规范性别认知,掩盖了所有人性别都具有不稳定性、所有人都应该参与挑战这个问题。



这样看来,也许让人自己填空的「混乱善良」模式最适合。如果要把自己放到一个盒子里,这个盒子至少不应带有固定标记。


当然这是不太切合实际的。面对「准确归类」性别的需要,也许设计性别选项的人能做的,只是尽量在做到包容的同时充分考虑性别的复杂性,根据语境进行相对的定义。


设计者也可以根据具体需要,考虑收集性别信息的必要性。


为什么我们认为性别是重要的信息?这是什么样的信息?


列出性别是否会遭到歧视本来就是所有女性都潜在面对的问题,「中立善良」的模型干脆说「不问,没人在乎」。



性别的盒子


当我们更多地思考性别选项出现的语境,其实身份固化的问题不仅仅涉及修辞背后的逻辑,还有很多原因都使得本质性的二元性别结构在社会中得到「再生产」。


上文提到的Jack Halberstam指出,现代西方性与性别概念是在殖民、医学语境下发展出来的。


不管是针对行为举止还是取向和身份,去归类和定义的冲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相对于时间和空间、相对定义人与人之间区别的社会叙事,将身体固定住」。


十九世纪性学家Krafft-Ebbing的摄影作品:艺术背后也许还有科学兴趣


当性别选项的意图是「科学」地识别对象,在当下系统中无法被识别的性别认同自然会被当作「异常」,出生时指派的性别也会因为「生理」更「客观」而不断被搬出来做标准。


在医疗和法律等等领域中程序步骤的不足,造成物化的性别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从更当代的角度看,性别选项的设计还有经济利益的考虑,例如广告投放。


我们作为网络用户总是有一系列「特征」,然而这些特征是真的反映我们是谁,还是更好地把我们定位成消费者?我们表述身份时,又会不会不由自主地用上这些「特征」?


「性别选项九宫格」里的「守序中立」和「绝对中立」就让人联想到购物或交友网站。


有些社科研究已经在将网络平台上的性别选项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收购合并对平台设计的影响,拥有「性少数」标签后反而会受到的数据化归类,甚至深层程序里存在的二元性质等,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研究。


这里的重点是,这些社会形式都使我们更难体会性别的多变,使二元性别更根深蒂固。



虽然这超过了本篇文章的范畴,但身份证件也值得在最后提一下。


身份证件上是否列性别?列什么选项?这在当下也受到一定公众关注。


举例来说,去年四月起美国护照新增了「X」这一性别标识,不要求和别的证件相符,并且不需要提供医疗证明就可以自选性别。


身份证件的使用方式也是历史的产物。在美国,身份证件和奴隶制实际上不无关系(见Adair)。


再举一个具体一点的例子,在其著作中,Toby Beauchamp一方面分析美国反非法移民措施对生物识别技术的重视,一方面分析恐跨立法中对「可疑人物」使用公共卫生间时出示证件的要求,并将两者联系起来,认为它们都对外表不符「常规」的人进行审视,意在揭露外貌「欺骗」背后的生物「事实」以保护「公共安全」,以及控制谁可以自由使用公共空间。


出生证上的性别标识似乎和生物识别具有相同的逻辑:身体要和证明公民身份的文件/信息相符合。



关于身份证件,中外可以讨论的东西还有很多。本文这里只指出,性别选择的设计在我们生活中可以有很大影响。


总结来说,通过不同场合下提供的性别选项,我们多少能体会到,性别归类不仅和个体的自我探索与肯定有关,也深深地和各种社会制度相联系。



延伸阅读

一些关于信息收集的方针

Best Practices for Gender Inclusion in Research

https://covidupdates.la.psu.edu/wp-content/uploads/sites/9/Gender-Inclusion-in-Research.pdf


ORARC Tip Sheet: Inclusive Demographic Data Collection

https://cdn1.sph.harvard.edu/wp-content/uploads/sites/2102/2020/04/ORARC-Tip-Sheet-Inclusive-Demographic-Data-Collection.pdf


参考文献

Beauchamp, Toby. Going Stealth: Transgender Politics and U.S. Surveillance Practices.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19.


Bey, Marquis. “Trouble Genders: ‘LGBT’ Collapse and Trans Fundamentality”. Hypatia 36 (1), 2021.


Bivens, R., & Haimson, O. L. “Baking Gender Into Social Media Design: How Platforms Shape Categories for Users and Advertisers”. Social Media + Society, 2(4), 2016.


Halberstam, Jack. Trans*: A Quick and Quirky Account of Gender Variabilit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8.


https://slate.com/technology/2014/02/facebook-custom-gender-options-here-are-all-56-custom-options.html


https://www.glad.org/transgender-id-project-updating-your-passport/


https://www.reddit.com/r/AlignmentCharts/comments/ich0by/asking_for_gender_alignment_chart/


1

END

1


推荐阅读

中文跨性别友善语言指南


往期回顾

跨性别群体与TA们的名字|跨讲坛第34讲

关于跨性别主体性,我们可以怎样去思考?|跨讲坛第33讲

曾在舞蹈课中因女性表达而痛苦的TA,如今越来越接纳自身不同的两面|Transtory

她想跟母亲聊性别,可母亲却说「问你爸去,我跟你不是一个性别」|Transtory

「我想要比较女性化的容貌,但不认为性别就卡死在这里了」|Transtory

因为跨男身份,他遇到了「奇怪的情感纠葛」|Transtory



欢迎扫码联系田倞加入社群



关于跨性别,你想了解的都在这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