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认识到自己是无性吸引的女权主义者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其力无穷 Author 其力无穷
文|乔多
(本文根据受访人西西的经历而写作)
西西是一名社会学专业的学生,也是一位女权主义者。
目前,她认为自己是灰色性吸引,性吸引指向男性。
西西曾经觉得自己对男性的好感与女权主义的身份认同存在割裂感,也有过纠结,好在成长之路走向了自洽。
注①:我们正推动将“无性恋”正名为“无性吸引”,以促进大家认识到Asexual是关于从不或很少感受到性吸引的议题,并避免性吸引与浪漫吸引的混淆。大家可在本公众号的自定义菜单中找到关于推动“无性恋”正名为“无性吸引”的倡议理由书。
注②:我们认为灰色性吸引属于无性吸引谱系。
图源:Unsplash(作者:Jen Theodore)
学习社会学的过程中,西西接触到了其中关于性别的研究,而这正是这个专业较为重要的议题。
社会科学通常会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研究其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而这些现象往往是人们习以为常、觉得理所当然的事情。
西西的老师和同学大多比较包容,能够接纳许多新事物与新观念。得益于此,她开始走进“女性主义”的大门,了解了一些观点和理论。
在这之前,西西对“男性”这个群体基本上处于无感的状态——既无好感,也无排斥。
“不会觉得这群人挺好的,也不觉得挺烂的,没有很明显、很有倾向性的个人情感判断。”
据西西自述,“厌男”这种情绪应该是在女性主义的学习历程中潜移默化产生的。
在大一下学期和大二上学期,有两位同为女性主义者的朋友对西西影响比较大,其中一名主张激进女权主义,对男性的厌恶相当强烈。
如今西西处于本科第三年,厌男情绪到现在相对来说平缓了。
西西的班级中女生占多数,同学们或多或少对男性也有一些负面情绪和看法,私下聊天时常说“男的都那样”。
但西西的厌男情绪并不是始终理所当然的。
大二下学期的一次专业课上,她突然感觉,自己这样是不是有点割裂呢?
从高二开始,西西一直在关注一位男性歌剧演员。他粉丝不多,但西西看了一档节目后就很喜欢他。
这位演员的实力很强,是学校的专业第一,性格也好。
西西算不上追星。她不会去微博超话打卡,只是关注他的演出和个人动态,看看他发了什么微博。
西西和另一位朋友倾诉了自己的疑惑,而那位朋友喜欢追韩国男团。
“我这样算什么呢?会不会显得‘又当又立’啊?”
朋友告诉西西,没有必要把自己套牢在女性主义这个话语体系中——喜欢歌剧演员与其性别没有关系,也不是因为他的性别才对其青睐有加。
朋友追星也是看重他们出彩的特质,而非他们是男性。
“我还是觉得男的都挺烂的,但也不是所有男的都烂,也有一些人比较好。不能因为对他们整体的情感倾向,(而)否认其中优秀的个体。”
经朋友这么一说,西西觉得自己之前确实思考得狭窄了,也不再苛责自己了。
图源:Unsplash(作者:Markus Winkler)
上个学期,西西与一位男生交了朋友。
西西的交友标准和别人相比会更高一些,特别是对方为男性时,要求就更严苛了。
能达到她门槛的男性,必定是有很多闪光点的人,而不是像那种“典型男性”一样,浑身上下都散发着普遍的有毒气质。
社会学中有一种名为“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之前西西在做一个关于按摩店的课题,主要研究按摩行业的性别化——部分店家以女性的“擦边”服务招揽男顾客。
然而小组的三个人都是女生,很难深入业内了解针对男性的策略,于是西西找身边的男同学帮忙,但问了同班一些人,都被拒绝了。
最后实在没办法,她找到了刚认识不久的那位男生,结果对方答应得很爽快,态度也真诚,后续的访谈同样积极配合。
西西换位思考:“如果是我的话,(我)可能会考虑一下或者直接拒绝。”
西西觉得他是个好人。“他愿意帮助我们,而且没有很多顾虑,也没有不情愿。”
在这件事上,他比本专业的男生好多了。后来西西和对方来往得多了,他真诚、细心,一起出去吃饭时也很懂礼貌,有教养,没有大多数男性的“大男子主义”和喜欢说教的恶习。
“你能感觉到,和他相处就是两个朋友在交流聊天,没有‘我是女生,他是男生’的别扭感。”
西西也加入过学校的一些组织和社团,里面的男生不能说很“典”,但和他们打交道会隐隐约约感到某些“男性特征”,而这对西西来说是令其不适的。
尽管如此,西西心中依旧有些许厌男情绪。社会学和女权主义带给她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眼光,让她能够剖析父权社会的运行机制。
西西知道男性为何总是在人际交往中让别的人不太舒服,也明白男性共同体的运作逻辑,但这不代表每名男性都是令人难以接受的,这一点她还是清楚的。
不久前西西闲来无事,便去谷歌搜索性取向测试量表,没想到测出的结果是“无性恋”。
她有些惊讶,自己之前从来没往这方面想过,但回忆过往的相关经历,似乎也能找到一点蛛丝马迹。
西西是“母胎solo”(即从未谈过恋爱),男性朋友也很少。
对于爱情,她没有什么主动开启的欲望,觉得无所谓,顺其自然就好;再加上这几年对男性群体态度转变了,就更不会想要涉足爱河了。
说明:我们不赞成以某种或某些所谓的“标准”对性吸引倾向、浪漫吸引倾向、性别认同等进行“检测”“鉴定”“把关”等等。
Gender Dream
图源:Unsplash(作者:Alexander Grey)
但在初中时,西西和一位男生玩得非常好。她性格内向,朋友也不多,不过成绩很好,是班里前三。
那时西西有两位好朋友,一个是那男生,另一个则是其表妹——这是初中阶段与西西关系最好的两个人。
三人稳定在全班前三名的位置,排名则是来回变换。
男生和表妹更加外向,会带着西西在校园里到处转悠,找老师问问题,去英语角一起背单词和学习。
那时西西还不知道女性主义为何物,对父权制没有什么概念,也不会非常反感男性。
西西平时和许多男同学还会聊聊天,而同桌也一直是男生,相处都很融洽。
西西就是很自然地和那位男生朋友一起做各种事,觉得他人挺好,但也没有“进一步发展关系”的意识,仅仅是很纯粹的友情和友爱。
“也没有产生什么浪漫吸引吧,充其量只能算‘暧昧关系’。”
西西把自己是无性吸引的事告诉了一位同为女性主义者的朋友,而朋友说有家和性别议题相关的机构的无性吸引项目正缺少受访人,问她愿不愿意报名。
西西后来又测了一次,结果分值比上次低了一些,好像没那么“无性恋”了。
但她仔细回想,自己似乎真的从来没有过看到一名男性就会产生性冲动的经历。
社交平台中经常有女生发帖说,见到身材好的帅哥就想要和他贴贴,“但我就只是看一眼,‘嗯,帅哥’,不会继续往下想什么”。
所以西西感觉,自己和大部分同龄女生在这方面有明显的区别。
她的性欲很弱,在性吸引上的经验也几乎为零。至于别的性别,西西甚至连浪漫吸引都未曾有过。
西西认为,自己必须先有浪漫吸引为基础,否则不可能感受到性吸引。
她觉得,自己不会是同性恋或双/泛性恋,至少目前如此。
而自己感受到浪漫吸引的前提是能够和对方做朋友,但西西不是会一见钟情的人,更倾向于长时间相处。
西西暂时不考虑告诉家人和朋友自己是无性吸引者。
她觉得这对生活的影响不是很大,除非讨论到该话题,否则不会主动提起。
一些属于无性吸引谱系的伙伴会面临结婚和生育方面的困境,而西西和家人没有很认真详细地讨论过相关话题,但在日常聊天中,她说过很多次不愿意生孩子,且目前不会期待结婚。
家人也大概了解其整体的态度和倾向,并未表示反对。
图源:Unsplash(作者:Kavya Lakshmi)
西西接触到无性吸引的时间还不长。她愿意继续探索,希望能更好地了解自己,也希望中国大陆的女权主义能够健康发展。
END
推荐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