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讲座纪要|张毅:《论语》的性质与读法

RUC古典学 2022-10-30







编者按:2021年7月16日-18日,中国人民大学古典文明中心张毅老师应湖南师范大学古典教育研究中心邀请,在“古典传统与人文教化”湖南省研究生暑期学校连续做了四场讲座,参与本次暑期学校的全国各高校百余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及旁听学员聆听了讲座,同时进行了线上直播。讲座纪要首发于“刘铁芳人文教育”公众号,此次推送的是第一场讲座纪要,题目是《〈论语〉的性质与读法》。感谢“刘铁芳人文教育”公号授权转载。










讲座片段:季氏将伐颛臾
张毅老师在讲座伊始即指出,对于《论语》这部经典,一直存在着一种黑格尔式的质疑,即认为其中包含的只是常识道德,并无太多精深的思想。张毅老师认为,这一观点的形成或许部分地是由于《论语》在形成和传承过程中人们对它的简化解释有关。而如果没有细致的阅读,我们可能很难感受到《论语》中富有能量的东西。在这一问题的基础上,张毅老师与学员分享了打开《论语》的“正确”方式。


《论语注疏》三国魏 何晏集解,宋 邢昺疏


首先,张毅老师带领大家回顾了《论语》的成书与传承过程。《论语》作为今天我们所知的十三经之一,其成书时间跨越数百年,期间经手无数,包括师门内部与师门之间的真伪之争。在此过程中,师徒口传、战火洗劫以及不同方言造成的理解偏差等等,文本的变形、修改、损耗不可避免。正因如此,我们不能期待自己对于《论语》的真实原文拥有百分之百确定的理解。

在经典的性质上,秦汉时代,《论语》属于“传记”秦汉时代的所谓“传记”,就是解经的作品。如果说《诗经》《尚书》《周易》是第一流的“教材”,那么属于传记的《论语》《孝经》就是第一流的“教参”。

在经典的读法上,了解《论语》的形成和流传的具体过程和细节会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部书。《论语》一书始成于孔子在世时,其内容基本来源于孔子的教学。司马迁曾于孔子的家乡得见《孔子弟子籍》,其中记载正式注册的孔子弟子在三千人以上。这些人不是同时跟随孔子,但同时“在校”的总归有好几百人。当孔子周游列国时,这几百个人就随时陪同着老师,浩浩荡荡,相当于一个“流动大学”。师徒走到哪里,讲到哪里,这种特殊的讲课风格、授课方式决定了《论语》这部书的基本面貌。大家往往会有一种误解,即《论语》以对话体为主,没有成系统的知识论述,由此认定其记录的只是孔子教学过程中的闲谈。其实不然,《论语》中的对话就是当时教学的主要方式。


孔子杏坛讲学图


在当时,孔子同时面对上百名身份十分复杂的学生,其教学只能是座谈式的,而无法用统一的教材来灌输。座谈的内容,就是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提问。孔子会与学生谈人生、谈理想,如孔子所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就是在谈人生,“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就是在谈理想,并且这已经是在教学了。因此,我们要打消一种误解,即认为《论语》是孔子教学的“边角料”。相反,这就是孔门教学的主要形式。就此,张毅老师为学员们具体解读了孔子对子贡教学的《学而》“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一章。其中的关键在于,子贡之所以能在孔子说出“贫而乐,富而好礼”之后立刻想到《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因为他提出的“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已经是经过长期的思考和总结的产物,而孔子的话对于他来说就是醍醐灌顶的。而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一背景和过程,就有可能质疑子贡是在“溜须拍马”。当然,孔子的课堂也会面临即将“失控”的情况,例如《子路篇》“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一章。孔子总能从容应对教学中有人“乱入”的情况,并且由此引发出一段很精深的论述。即便如此,每次参与对话的人数,最多也只有5、6个人,也就是著名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论语·先进》)。那么剩余的好几百人怎么办呢?如果仔细阅读《论语》,就会发现这几百人的听课方式就是“打听”。“打听”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方法。因此,古人说好学要“亲师友”,不光是要亲“师”,还要亲“友”,否则师兄不告诉你老师说了什么。在《论语》中,陈亢出现了三次,其语境就是陈亢分别向伯鱼(《论语·季氏》)及两次向子贡(《论语·学而》《论语·子张》)“打听”。也有人质疑陈亢:孔子教给你什么你就学什么就好了,为什么还要向别人“打听”,以为孔子有所隐瞒,其实不然,陈亢可能根本见不到孔子,他的学习方式只能是“打听”。



因此,孔子每天就活在一批亲密的“入室”弟子的环绕中,而弟子们则见缝插针地向孔子学习。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孔子每天24小时直播自己的生活方式,而那批“打听”的“及门”弟子(刚刚成为正式弟子的人)则是通过观看“入室”弟子的“转播”来学习。例如《论语·卫灵公》“师冕见”一章,很明显就是孔子的弟子在目不转睛地观察孔子的为人处世方式,然后向孔子请教。弟子就是这样来学习孔子的阅历、经验和练达的风度的。有一个词叫做“亲炙”,就是极近极近地接近大师,接受他的气息的熏陶,好像是要把自己的肉放在他的身边来烤。时间长了之后,你的气象就会与大师越来越像。这就是孔子的言传身教。而我们在学《论语》时,总是把它当做“语录体”,认为只要记住孔子的话就可以了,从而把它的背景抽离,而抽离了背景的《论语》就会变成“鸡汤”简单的哲学史中往往把孔子的思想总结成十几条主张、成语,如果这样就够了,我们还需要留下一万三千字的《论语》吗?孔子活生生的教学、活的气氛都留在《论语》里了,我们读《论语》,不适合正襟危坐地来读,而是“围观”孔子的生活。《论语》就是一部回忆录,类似于《回忆苏格拉底》。最后,张毅老师特别与大家分享了她读《论语·季氏》“季氏将伐颛臾”章的心得。张老师指出,这一章里体现的不一样的孔子:作为政治家的孔子。



一开始的“季氏将伐颛臾”一句显露出的是战事在即的紧张氛围,与前面章节中的诸如“其为人也孝悌”所表现的情境是完全不一样的,不能被简单放过。其后孔子与弟子同时也是季氏家臣的冉有和子路的对话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对话,孔子通过层层诘问,逼迫弟子承认就伐颛臾这一决策而言自己是有责任的,而其背后则是基于一种“强盗逻辑”(“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随后,孔子才表明了自己“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等等政治主张。后人觉得奇怪的是,“季氏伐颛臾”这件事不见于《国语》《左传》等任何史料,但为什么会有这番谈论呢?后人有一个猜测,正是因为有了冉有、子路与孔子的这番对话,而他们又讲给了季氏听,才劝阻了一场血雨腥风的内战。因此,这是一篇少有的展现孔子政治家形象的对话。在其中,孔子犀利无比,洞察力过人。在讲座的最后,张毅老师回答了部分学员的提问。



张毅老师简介




张毅,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古典文明中心古典学基础教育部主任,硕士生导师。曾任教于俄罗斯联邦国立罗斯托夫建筑大学(РГСУ),中山大学博雅学院。2010至今,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古典学实验班,讲授《左传精读》、《诗经精读》、《史记精读》等课程。主要研究方向:先秦两汉学术、两宋文学、语文教育研究。出版专著:《陆游诗歌传播、阅读研究》、《左传故事》、《Восточные Мудрецы(东方智者)》(俄科院Нестор-история出版社出版)。在《孔子研究》、《中国文化》、《经典与解释》、《古典研究》、《山花》、《东方(Oriens)》(俄科院东方所主编)等刊物发表多篇文章。整理点校:《天方典礼择要解》(刘智)、《春秋通义》(钟泰)等。






 学术访谈|刘铁芳:追寻古典之光 讲座纪要|张毅《论语》导读 彭磊 | 帝国、命运与爱欲:《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戏剧主题探析 讲座纪要 | 朱振宇 贝雅特丽齐:从《新生》到《神曲》 讲座回顾:《李尔王》中的“老一代”与“新一代”
 讲座纪要|彭小瑜:反转的贵族价值观——杰罗姆的社会思想
● “既见君子:中国人民大学古典学实验班十周年庆典”回顾
● 古典学沙龙第1期“蒂利亚德的英国文艺复兴研究”纪要
编辑|张梦怡

朋友,请点击公众号主页右上角设置星标吧 不然可能会接收不到我们的精彩推文哦RUC古典学期待与你重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