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白与高适的相遇,竟从投射开始?

许子为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2023-12-20



电影里李白和高适的相逢,是从不打不相识开始的。


高适骑着马,一边啃着最后半块饼的干粮,一边后悔自己去长安大展拳脚这个想法太乐观。没想到路途这么遥远,没做好充分的准备,搞不好,还没走到地方就要饿死在路上。

这时,几个盗贼骑着快马和高适擦身而过,差点吓掉高适手里的救命粮。

紧接着,李白就登场了。他上来对着高适就是劈头一剑,高适一挡,回手一招高家枪法刺过去。李白一边打一边说:“贼人身手不错啊。”

几番交手以后,高适问他,“我们无冤无仇,你砍我干什么?“

李白说,“着盗贼同款帽子还遮着脸,肯定是盗贼同伙,还我的马来!”想必高适此时心里一定在想,“这帽子剧组统一发的,我也没办法,要找你找导演去。”

李白开始意识到自己砍错了好人,马上认错,然后马上抢了高适的马说,“借马一用,我去把贼人追回来。”


从防御的角度看,投射和认同一开场就发生了。一开始李白在使用投射的防御。他把内心里正在追击的目标——盗贼,投射到了一个有同款装备的高适身上。为了追回自己的马,李白盯了一路,眼里也只有抢马的盗贼。然后高适出现了,戴着同款的帽子。李白的防御机制马上报警,“这不就现成的目标嘛?砍他!”


● 防御机制到底是什么?


通过各种有创造力的方式,防御机制实现了调谐内心世界和现实世界差异的作用。内心世界在精神分析中被叫做心理现实,和它相对的是另一个广袤的现实世界,叫外部现实。和外部现实的某些部分一样,心理现实真实存在,但不能被直接观察到。比如,现实世界不只可见光看到的这点东西,在红外线视角下,我们可发现黑暗里有蝙蝠在翻飞,在紫外线和显影剂的帮助下,法医能在作案现场发现被清理过的血迹。而内心原本存在的东西,也能通过各种方式来引发共鸣,比如歌词,《罗刹海市》最近持续爆火,和它的歌词能映照出听众们部分心理现实的作用不无关系。


当心理现实和外部现实出现冲突的时候,防御机制就开始发挥作用了。它的作用就是缓解压力、解构和重组,让一个人有机会扛住压力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比如周杰伦在歌里唱:“以后别人看的都是我画的漫画,听的都是我写的歌。”对每天作业一堆,还要在课余被逼着学音乐的学生时代的周杰伦来说,在他小时候,这句话更像是种理想化的防御。它让这个有天赋的孩子,面对压力的时候不至于被压垮,顺利地活到了用音乐“报复”世界的年纪。


防御机制不止一种,每一种都是创造力的体现,不过这个创造性也伴随风险。风险在于这种机制是潜意识运作的,为了达到调节的目标,有时候它会扭曲我们的内部世界,或者外部世界,而身处其中的我们并不一定知情,这和防御机制的运作方式有关。它通常是个被动技能。这是个游戏词汇,意思是不需要主动意识到它才能发动。它像手机后台运行的程序一样会自动化地运行。换句话说,防御机制的使用,不论结果好坏,都不是当事人“故意为之”,而是潜意识认为“本该如此”。


回到电影情节里,我们看看投射这个防御是怎么破解的?


破解的办法叫现实检验,电影里提供了2条路径。一条在李白身上起作用,一条在高适身上起作用。先说李白这条线,他和高适交手以后,马上发现“不对头,这家伙身手太好了”,和刚才打不过就跑的盗贼完全不是一个等级的。于是他心里开始犹豫,“这家伙会不会不是盗贼?”但又不能确定。“万一他真是盗贼呢?我停手的话,会不会又给放跑了?”所以李白一边打一边问,“身手这么好,你干嘛做贼?”这时候,现实检验让李白能区分一些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不同了。就好比,李白的投影机投射出的是黑熊的图像,但投射到了熊猫的身上。李白发现花纹怎么对都对不上的时候,就是现实检验起作用的时候。翻译成心理活动就是——“这玩意怕不是我要找的熊瞎子吧?”


成功的投射游戏讲究的是一个配合。有人投,有人接才能玩起来。再来看高适这条线。还拿投射黑熊的图像举例子。在高适看来,莫名其妙被投射,感觉就像是这样:“谁是黑熊?你才是黑熊呢。你们全家都是黑熊。”所以他翻身下马,一段高家枪法分分钟刺破了李白的投射。在现实打脸光环的映照下,李白快速做了调整。他收回了贼人的投射,开始道歉并自报家门。


现实检验,给发出投射的李白一个反馈,让他犹豫是不是搞错了人。同样,在高适这边,现实检验也给了他抵抗认同的力量。相反,如果被误认为是盗贼的高适,恼羞成怒地下狠手,才恰好是认同的结果。如果高适心里想的是,“你说我是盗贼?诬陷好人?好,我让你知道我的厉害,看我不打到你服为止?”然后一言不发地跟李白干起来,那就是真正的认同了。因为那样的话,高适是在用行动认同一个以命相搏的亡命徒的形象。打孩子的时候越打越恨,也是这个原因。


说到这里来复习一下什么是投射。投射就是一个人把心理现实的某些东西向外扔到外部现实里,并且找到一个对象强行给它一个标签。


这里的投射对象不一定是非得是人,也可能是动物、机器或者大自然。比如,大部分人对鲨鱼的恐惧就可以看作是投射性认同的结果。提到鲨鱼很容易让人想到斯皮尔伯格在电影《大白鲨》里的镜头,一条张开血盆大口的能咬穿了船尾板的恐怖鲨鱼。而真实的鲨鱼怕人的镜头BBC也拍了很多,却很少能被人第一时间记起。这一招在生活里也有很多应用,有些甚至很赚钱。在商业上它不叫投射,它叫占领消费者心智,很多广告都这么干。比如,找一些上围出众的模特来拍广告,再配上广告词“我从小喝到大”。虽然也有营养学专家们发声辟谣说,椰汁和丰胸没有联系,但产品销量的数字似乎印证了,理性消费确实是件困难的事,对吧?


再说认同。认同就是这个接受对象的行为或者语言,正好与投射的标签对上的过程。需要说明的是,和大部分的防御机制一样,投射和认同这个过程不是在意识范围内发生的,它通常都在意识之外,是个类似自动化的过程。打断它的方法就是让意识的范围扩大,注意到这个现象正在发生。比如说,李白和高适这段用的现实检验这一招。他们两个都凭直觉发现哪里不对,再借助现实检验去验证,最终才有机会让投射和认同过程得以打断,于是才能不打不相识。


也许这是“不打不相识”的另一种理解,不打断投射和认同的过程,我们就少了在真实里相互认识和了解的机会。这个机会说到底是关于“我是谁”以及“你是谁”的。


● 随机掉落两则8月10日子为老师直播的补充答疑:


① 投射和外化的区别是什么?


外化是投射的一种,这种防御把自己内在的一部分当作是“外来的“。


比如这句话,“只要我不觉得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的。”在这个场景里,尴尬被从内心里圈起来了,并且标记成不是我的东西,它是外来的体验,别人的尴尬。


投射和外化的区别在于,外化不需要经过认同的步骤就能奏效。而投射成功与否一定程度上是看认同是不是顺利的。举例来说,外化是“主动”割地。在内心里宣布这地上有坑,它是奸人所挖,目的是要害朕。而实际上这坑很可能是自己摔倒的时候“砸”出来的。说它是奸人所挖,可能是用来缓解因为自己的破坏性带来的内疚。


② 如果投射不成功,会不会强迫性重复,总是会去吸引那种认同你的人?


投射是需要配合的,它常常和认同成对出现。一个人使用投射,然后另一个人来认同。如果投射出去没人接球,可能会往2个方向发展。一种是收回投射,发现原来自己在玩我扔你接的游戏。另一种是会愤怒。传递的信息是,“你怎么能不接招呢?瞧不起我吗?”然后有可能在后面几轮继续投射中,成功的激怒对方来配合这个投射。比如,妈妈说,“天冷了你要听话,穿秋裤。”你说,“这招我知道,叫投射。有一种冷叫我妈觉得我冷。”然后妈妈说,“你看,我就知道你不听话吧。孩子大了,翅膀硬了是吧……”这个例子里有两个投射,一个是孩子是不听话的。另一个才是我觉得你冷。不管同意还是反对,总有一个投射被认同。


刚才这两种方向,只有第二种发生的时候,会达到吸引人来认同这个结果。第一种如果投射收回了就不需要额外的认同了。


投射,其实是我们每个人在人际交往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防御机制。它可以存在于工作、生活、家庭等多种场景中。


但是,由于它在潜意识层面展开,我们对投射的察觉却很少。而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咨询,就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察觉到投射的存在。只有弄清楚了投射的机制,才能明白哪些情绪和感受是自己的,哪些是他人的。


有弥联合心理正在推出的69元“真实案例解析与督导”课程中,我们或许能够在5个真实的咨询案例中察觉投射的存在,也能更深地理解投射是如何影响我们每一个人的。



作者:许子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UM常驻咨询师,用精神分析解构压力。

 

  编辑 | 大白



————— ☆  阅 读 推 荐 ☆ —————

  《长相思》男性图鉴:家暴、暖男、爹味,为何如此吸引人?

  情绪自由,从看见与接纳开始
  鼻炎,或是家庭控制太强?
  沉默,无声攻击还是自我防御?
  丧到极致,成年人的精神自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