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定位两次修改,究竟意味着什么?
近日,国家发改委再次传递出积极信号:今年将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提法,首次出现于今年初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官方定调成渝要唱好“双城记”,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从2011年的“成渝经济区”,到2016年的“成渝城市群”,再到现在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渝地区的定位再次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毋庸置疑,成渝地区将是2020年区域经济发展中,最值得期待的看点之一。
从分家走向合作
1997年,因三峡建设,中央以原重庆市、涪陵市、万州市和黔江地区设立了重庆直辖市。
当时四川最为重要的工业基地,近三分之一的GDP被分割出去,并且形成了一个挑战自己利益格局的竞争对手。
直辖后不久,双方的竞争就随即展开,重庆开始在广泛的领域对原有秩序发起冲击,并且激烈地进行着。
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沿海很多电子信息企业出于成本考虑,大举西进,于是重庆、成都纷纷将电子信息产业列为未来经济的重要增长点,重庆规划了世界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成都则瞄准建设中国IT第四极。从最初争夺英特尔入驻,到后来的惠普、富士康……每当有IT名企准备西进时,成渝两市便会开出各种优厚政策,竞争激烈。
20多年里,川渝之间的竞争一度是最热的话题,但从现实发展需要来看,重庆脱离辐射四川腹地是自废武功,四川疏远重庆则川中、川东利益受损。因此,双方亟需建立新型的合作关系。
2003年,双方开始酝酿成渝经济区规划,但迟至8年后才获批,落后于很多后起的经济区,可以说是“起了大早,赶了晚集”。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提出,形成以重庆、成都为核心,沿江、沿线为发展带的“双核五带”空间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双核五带”空间格局示意图
当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逐渐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2016年,《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规划提出发挥重庆和成都双核带动功能,构建“一轴两带、双核三区”的空间发展格局。
成渝城市群“一轴两带、双核三区”空间格局示意图
此后,无论是人口规模还是经济总量,成渝城市群的“战斗力”与日俱增,外界普遍看好其早日成为中国经济的“第四极”。
今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首次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新概念,没有使用“城市群”等字样,标志着成渝的定位进入新阶段。
为什么是双城经济圈?
相较于成渝城市群的传统说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明显更突出了成渝两大中心城市,以及都市圈的概念。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耀表示,之前成渝城市群规划比较大,城市数量和人口比较多,缺乏抓手。而都市圈可以成为推动城市群发展的抓手,先把都市圈做好再推动城市群一体化。
因为城市群的范围往往涉及多个行政区划,推进一体化进程较为复杂和艰巨,而都市圈发展的范围幅度相对较小,而且针对性很强,容易启动。
因此,当前区域协调发展问题上的重要思路就是:以中心城市带动经济圈或都市圈,以都市圈支撑城市群,以城市群促进区域发展,以区域板块的协调来加速国家空间结构调整,增强区域活力。
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研究员冯奎指出,成渝城市群是成渝发展的长远方向,但从发展的逻辑起点、现实路径来讲,强调以“双城”带动、强调地区经济圈建设,战略重点更加突出,也更易于实施相关政策。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首次亮相,是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一起出现的,后者已被明确为“国家战略”。
冯奎表示,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相提并论”,这也意味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上升为国家战略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对内独大,对外却不大”
数据显示,四川、重庆的GDP总量占西部12省(市、区)的33.46%,可以说,川、渝就是西部的“压舱石”,在国家区域大盘中举足轻重。
但按现有城市群口径统计,2018年成渝城市群的经济密度仅分别为长三角、珠三角的18%和33%。城镇化率比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分别低了31.5%、14.8%、11.6%,比全国平均水平还要低5.8%。
此外,探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中部塌陷”也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
据恒大研究院统计,2018年除成都、重庆(主城区)外,仅有绵阳的GDP突破2300亿元,众多城市GDP规模在1000亿-2000亿元之间,地区经济发展呈现哑铃式结构。
中等规模城市的缺乏,不仅弱化了成都、重庆两座超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其经济“虹吸”效应也使得城市群中的其他城市发展动力不足。
而就中心城市地位来看,重庆、成都建成区地均GDP在全国排名分别为第13名、第38名。在核心城市与外围城市的相互投资规模方面,重庆在30多个可比城市中,排名倒数第3。
如果按核心城市与外围城市的“人口-经济”联系强度来分析,成都属于“强人口-弱经济”,重庆属于“弱人口—弱经济”。冯奎指出,重庆、成都的发展仍然不充分,带动力不够强劲,潜力空间仍然巨大。
成都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李霞表示,成都和重庆在成渝地区“双核独大”,但和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城市群的极核城市相比,实力都相差甚远,即便成都和重庆加起来,距离别人一个极核的实力也还差很多。所以我们认为成都、重庆是“对内独大,对外却不大”。
从产业来看,成渝两地还存在产业分工协作不充分、竞争大于合作,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重庆和成都均将汽车制造和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大力发展,力求打造成跨国公司集聚地,由此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同质竞争。
成都向东 重庆向西
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要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推进成渝地区统筹发展,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强化重庆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带动作用。
由此可见,在强化极核的同时,川渝的相向而行也尤为关键。
重庆综合经济研究院院长易小光表示,双城经济圈对成渝地区是重大利好,两地将加强研究和规划,围绕怎么样促进经济圈一体化,在进一步完善交通体系、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以及科技创新的协同等方面展开合作。
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前提。
成都简州新城管委会副主任王丰华认为,虽然成渝两地之间高速3.5小时,高铁1.5小时,但距长三角核心城市之间的通勤时间还有较大差距,势必进一步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快联快通交通体系。
成都正在编制的东部新区综合交通规划初步确定,加快推进成渝中线高铁项目规划建设,研究预留成渝600-800公里/小时超高速磁悬浮建设通道。成渝主城之间距离在310多公里,如果按600公里时速计,仅需31分钟,进一步缩短了时空距离,推进成渝城市群一体化。
易小光表示,按照国家要求,两省市正加强对接,促进相向而行,共同促进增长极的形成,两个中心城市相互靠近交融,进而推动成渝一体化发展。
成都向东,重庆向西,只有两座城市相向发展,才能共同支撑起中国经济的第四极。
资料来源:新华网、第一财经、每日经济新闻、中国科学报
往期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