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中国城市百人论坛2023冬季论坛在京举行,论坛主题为“中国式现代化与城市发展”。
中国科学院大学讲席教授、人居科学学院院长,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总规划师吴晨在现场做了《关于中国式现代化与城市发展的认识和思考》的主旨演讲,分享了当今中国城市发展的若干挑战与思考。
以下为搜狐城市根据吴晨现场演讲和展示PPT进行的内容精编。
吴晨在论坛现场/主办方供图
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年终岁尾的一些思考,自成体系,也是只言片语。应对当今城市发展的不确定性,如何寻找新的城市价值增量的思考,如何重新审视科技对城市双向影响。下面是我的一些思考跟大家分享。2022年末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65.22%,如果按照城镇建成区规模看,《全国国土规划纲要》显示,2020年我国城镇空间规模已经超过10万平方公里。按照城市人均用地规模100m/人计算,我国城镇空间已经能容纳全国80%以上的人口。根据国际经验,在此之后,就会出现城市化和城镇化放缓的平台期,此时,城市存量空间和土地价值非良性竞争就开始出现了。过去40年中,中国每年以1.5%的速度推进快速城镇化。从17%发展到65.22%,基本是以土地出让方式所形成的城市化,这是一个大量投资拉动的过程,也推动了基础设施建设。现在来看,以土地金融为核心的发展模式似乎已经遇到瓶颈或者到了尽头。以上海为例,上海被称为“中国楼市的信仰”,其顶流学区房正在疯狂挤泡沫。中国楼市风向标深圳,整体均价已经倒回2018年。根据最新数据统计,二季度北京甲级写字楼净吸纳量(吸纳量,指报告期内销售和出租房屋的数量之和,编者注。)再度为负,达到-5.3万平米。来源/吴晨演讲PPT
金融街、CBD、中关村三大传统商圈的甲写净吸纳量都为负值,乙级写字楼市场,二季度净吸纳量达-3.6万平方米,已经连续5个季度净吸纳量为负。据统计,除了丽泽以外,北京其它地方基本都是下跌的。上海二季度吸纳量为15万平方米,目前它的吸纳量基本处于平稳状态。据预测,2023-2024年,由于新增供应量大幅入市,上海写字楼空置率和租金都开始要进入到下行通道当中。上海写字楼状况 来源/吴晨演讲PPT
但是,造成这样现象的原因,除经济本身的压力外,也和疫情后催生出远程办公等新的办公形式,公司减少了对办公空间的需求有关。消费方面,消费导向和生产导向的产业路径,就是“三二一”这种态势已经开始固化下来,成为社会的主流。来源/吴晨演讲PPT
2014年,中国第三产业开始全面超越第二产业,服务业已经成为GDP的主要贡献来源。2020年初,虽然服务业受到疫情的一些影响,但整体上看,中国已经进入到第三产业拉动经济发展的阶段,它的增加值、吸纳的就业人口远远超过第二产业。为推动消费增长,今年开始和去年,国办、中办推行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但根据数据回馈,实际上目前消费者对于大宗商品的支出还是呈现出比较谨慎的态度。包括一些指标,比如与2022年相比,家用电器销售额仍在下滑,甚至低于2021年的水平,汽车消费也是如此。对比北京市2019年和2023年第一季度,在衣着、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和娱乐消费支出呈下降趋势。尽管消费市场回暖,大环境仍呈现居民消费意愿不足,消费市场复苏乏力的整体趋势。来源/吴晨演讲PPT
北京一系列商圈的打造,比如北京有四个层级的商圈:国际级的,包括王府井、三里屯、国贸、SKP;国家级别的,包括前门、西单等等;地区级/区域级的,海淀、金源茂以及社区级的。虽然商圈客流量在上升,但人均客单价均有所下降。所以我们应该思考,讲消费,到底要关注生产性消费还是要关注生活性消费?我们看到,在欧洲、美国世界城市发展中有个大的趋势,第二产业和它的生产性消费得到了更多的关注。所以,再回来看我们的城市如何健康地发展,第二产业是城市经济的根基,这个论断已经重新出现。下面会更详细讲。我们的城市还有另外一方面的挑战,就是城市发展动力不足与人才吸引力下降的问题。当城镇化率达到65.22%的数据上,这个增长还是会一骑绝尘地往前冲吗?还会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长吗?我觉得可能出现逆城市化现象。逆城市化的核心表征是城市发展动力不足和对人口吸引力下降,当今中国要警惕逆城市化的趋势。从2022年人口排名增量的城市来看,几乎所有有增量的城市,其人口新的增量都在减,甚至有些城市出现了负数。如今已经出现了制造业回流的趋势:一是流向了具有传统制造业优势的中小城市;二是流向了大城市、特大城市或者超大城市。北京在“十四五”规划中,制定了制造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将回升到13%以上的目标。上海提出,到2025年,制造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以上,工业投资年均增长5%的目标。从广州、深圳,到成都、苏州,再到武汉、长沙,不约而同喊出了“制造强市”、“产业强市”、“产业第一”的口号。“纽约制造”(Made in NYC)的发起者说,都市制造业是让我们慢慢摆脱经济衰退的良方,想要创造工作机会,一定要有坚实的制造业基础。当然这个制造业不是传统的制造,而是一些高附加值的,能够重塑社区活力的制造业。另外,要重视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协同,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服务业分为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美国80%的服务业,其中有70%左右是生产性服务业,就是和制造业直接相关,强相关的服务业,算下来生产性服务业占整体的比重就超过50%。也就是说美国25万亿美元的GDP,有13万亿美元是和制造业强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中国服务业现状 来源/吴晨演讲PPT
我们国家的服务业当中,生产性服务业在产值、就业和投资等方面均低于生活性服务业。在产值比重方面,虽然近年来生产性服务业比重有所上升,但与生活性服务业之间仍存在约20%的差距。这就是我们的差距,我们要去追的。从世界来看,很明显的一个趋势是,科技不是在科技园区里了,是在市中心,就在你我边上,就在你家门口,就在窗户外面。这是一个大的趋势。比如纽约的硅巷,经过将近二十年的发展,成为仅次于硅谷第二大科创企业聚集区,初创企业超过惊人的9000多家。来源/吴晨演讲PPT
一季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5%,其中,16-24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再度上扬到19.6%(现已不公布相关数据)。假设它还是20%左右的失业率,在青年失业率达到20%的情况下,我们应该让他们做什么样的工作?我们看到一个非常可惜的现象,大量的青年劳动力进入到外卖、快递和网约车的行业当中。有的专家认为,这些行业是非常良好的劳动力蓄水池。我们认为,这是个伪命题。如果大量青年进入到这些行业,将会对未来中国5-10年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潜在风险。应该避免让青年劳动力进入外卖、快递、网约车等低成长空间的行业。2024年的高校毕业生已经达到了惊人的1179万人,人口的老龄化已经在逐步爬升。我国城市应抓住未来十年青年劳动力相对充盈的时代窗口期,创造和支持21世纪的工业和制造业工作,并为更多的青年人提供他们在这个不断发展的行业中建立职业所需的技能。重视高素质青年劳动力的培养,在他们现在仍然可以吸收知识时,提供发展吸收他们职业所需要的技能。城市从土地金融时代要进入城市运营的时代,一方面新的购物中心在不断地新建,另一方面旧的购物中心在不断地关门。城市发展要关注到全生命周期的专业运营能力,从数量开始关注到质量,运营要前置。短视频以及直播带货,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这么繁荣。经统计,现在人均短视频刷168分钟,每天大概3个小时。这种“足不出户”的体验能够给人带来高密度、低质量的精神生活满足感,但城市的繁荣如果仅停留在线上,那城市也将失去它出现和存在的意义。另外,直播带货对中国城市的发展,特别是实体经济带来巨大的冲击。线上商业模式的迅猛也为城市带来了潜在的系统性风险,造成了城市的土地与建筑空间的价值降低。这也将使传统实体经济领域的占比下降,破坏城市的经济生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看待城市更新?我认为城市更新不足以面对未来城市带来的挑战,所以,我们提出“城市复兴”的理论。城市复兴和城市更新有巨大的不同。“城市更新”是50年代的概念,吴先生在1948年就更新过“城市更新”的理念,《北京城市更新条例》只针对城市的物质发展空间,是远远不足的。城市复兴的理论是物质空间、科技创新、产业经济、社会活力和文化传承。从大的格局上看,人类的未来还是在城市,这是毋庸置疑的。抛开马斯克的“火星移民计划”,人类的未来必须在城市,但是要进入到人居科学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