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渡过 · 陪伴者专栏】瓶子:成为陪伴者,我的生命延长了不止三倍

渡过作者 渡过 2022-06-06
图文/瓶子(渡过陪伴者、21天线上营发起人、多次参与渡过线下亲子营工作)

偶然一次打开我的陪伴记录表格,从2018年底至今,发现陪伴总时长已经超过500个小时,再次第点开和每个求助者的沟通记录,如数家珍,其间的陪伴故事一点一滴、自然地浮现在眼前。
 
杨德昌在电影《一一》中借少年之口说:“电影发明后,人类的生命至少延长了三倍。”成为陪伴者后,和我联系的有青少年,有在校大学生,也有成年患者,有父母、有儿女、也有妻子和丈夫,他们来自各行各业,也来自五湖四海。他们愿意把自己或轰轰烈烈、或平淡如水、或痛苦不堪、或埋藏于心的故事向我倾诉。这些珍贵的信任让我不禁感叹:“我的生命因此延长了不止三倍。”
 
坦白地讲,成为陪伴者后,前30小时都谈不上顺利和成功,大都是在不断试错,以失败的经验为主。500小时之后,有了些许心得。

01  我们进行陪伴的时候到底在陪伴什么

(1) 倾听是陪伴的基础

求助者大多带着困扰、迷茫和焦虑而来。和来访者共情的基础,是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与真诚的倾听。
 
石头今年30岁,在一次陪伴进行的几十分钟里他声嘶力竭地哭。我说得很少,只是坦诚地表达我在、我关注着、我倾听着。一次陪伴结束后他说:"我是真的病了,家里人和心理咨询师都没有渡过里的人了解我。”在他的总结里,我成为了一个“又便宜又好”的陪伴者。
 
后来我和他的家人取得联系,向他的家人解释他的病是怎么回事,他渴望什么,家里人可以做些什么来帮助他。哥哥的态度慢慢转变,在石头入院治疗期间会经常主动向我发一些他的感受。他很信任我,也愿意展示男子汉内心柔软的部分。石头出院后立马和我联系,在电话中的他会笑得多一些了,语速慢一些了,作为一名IT行业从事者,他会很热心地向我推荐一些实用的软件。我们成为了朋友。有一次出国旅行,在异国他乡竟然还偶遇他的家人,共进午餐。

和石头的聊天记录

(2)陪伴是共同经历某些特殊的时刻

有时候,陪伴就是一起去经历某些特殊的时刻:重要的考试、家人的离世、恋爱或者失恋、人生的选择,我们会一起紧张,一起想办法,一起面对结果,也一起分享喜乐忧愁......
 
一位备考研究生的学妹在最痛苦的阶段偶然间读到我的故事,主动和我联系,我和她分享一些自我调节睡眠和情绪的方法、怎么制定备考计划、如何去获得支持和力量,告诉她:要相信自己。当好消息来临时,她选择第一时间告诉我。
 
和学妹的聊天记录
 
(3)陪伴是回归常识,促使自我学习
 
依是一位中学生,在学校一直名列前茅,忽如其来的情绪问题让她的成绩一落千丈,完美主义的她无法接受自己的现状。有一次她妈妈发来一张贴在桌前的作息表照片:从凌晨四点开始背古诗词,一直满满当当地安排到了次日凌晨一点。我实在被这张“变态”的作息表震惊了。
 
陷入认知扭曲的她需要知道,什么是正常的作息规律、合理的学习规律。我在一次面对面陪伴里,带着爱看书的她去书店闲逛,我们寻找相关主题的书一起做讨论和交流,还一起吃了顿美味的火锅。
 
对于不同的来访者,对常识的需求是不同的:了解抑郁症的常识、知晓康复的逻辑、用药的常识、沟通的常识、睡眠的常识、会玩的常识、养育方式的常识、获得幸福的心理学规律、应对恐惧的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陪伴中我会寻机推荐相关的书籍、文章、演讲、纪录片和电影、以及合适的学习课程。作为陪伴者,我终将是要退出他们的生活的。引导求助者学会自行去寻找更多的答案,不断做尝试才是更为明智的陪伴方式。
 
(4)陪伴是激发活力。
 
安德鲁·所罗门曾在一次TED讲座里提到:“抑郁的反面,并非快乐,而是活力。而正是这样的活力,似乎就在那段时间从我的身体中慢慢消失了。”大多抑郁症患者都失去了这种活力,眼神里有一些呆滞,行动中有一些迟缓,思考远多于行动、不愿社交、不想运动、也丧失了有趣的能力。
 
N是21天线上营的一位不到15岁的学员,从不愿接受心理治疗到愿意接纳我的陪伴,还真费了不少心思。她分享的文章不能敷衍着读,她推荐的游戏我搜索攻略实打实地玩,她说到关于青春期的话题,要真诚地和她探讨交流......我们每周一起看一部电影,也读一些书,她很多精彩的分享帮助我设计出还不错的课程。当我遇见困境时,她提的一个问题促使我整理自己,才有了这篇《你听不见心里的声音吗?》。在陪伴中,我们共同成长。
 
对于成都本地的家庭,我会尽量选择面对面陪伴的方式,场景是多元的:公园、书店、遗址、电影院、餐馆、咖啡厅、小吃街、动物园......我们一起玩桌游,运动,读书,谈天说地、看电影、品尝美食,读诗、丈量整座城市.....我希望通过自身的热情带领求助者看到更多美好的事物,学会更有趣地生活。
 
席勒说:“人只有在游戏的时候才是完整的人。”在游戏中我们更容易学会自我表达、自我调节,也学会放松,在真实的互动中打破对社交的恐惧。

桌游是我很喜欢运用的陪伴形式

(5) 陪伴是对关系的联动

君今年即将面对中考,经常在言语上和母亲发生冲突。在一次陪伴中,我刻意选择了桌游《只言片语》的部分卡牌,引导他用图片来表达对母亲真实的感受,他选择了98号:“妈妈好像很孤单、总是愁眉苦脸,她其实很需要有人陪伴。”他又用95号图片来表达自己期望和妈妈达成的关系状态:“妈妈其实很脆弱,希望自己更加坚强不会给妈妈添更多的麻烦,能够早日扮演起保护妈妈的角色。”

我顺势和他分享《积极心理学》提升幸福的方法——感恩访问,他跑去妈妈的房间说了些感谢的话,妈妈发消息告诉我:“我心里很感动,我能感受到孩子其实很爱我,可是他不太会表达,鼻子有些酸酸的。”

君在《只言片语》中选择的卡牌

月是一位高三的学生,她经常陷入深深的羞耻感里,觉得自己一无是处。陪伴她的时候,我刚读完《叙事疗法》一书,里面提到“治疗信”的方式,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向月的家人发出了信件,希望得到他们的回复。



我没想到,月的父母花了一星期的时间,书写了整整十页的回信。看到信件的瞬间,我被他们的爱深深感动。当我把信件一字一句读给月听的时候,我依稀听见电话那端的抽泣声。妈妈通过这篇信件整理了自己的爱,说话的语速慢下来,态度更加温和,鼓励多过指责,他们一家很好地应对专科学校的提前招生考试,并且顺利拿到了录取通知书。

我非常感谢信任我的每一位求助者。

他们因为我的出现,愿意对本已失落无助的康复之路有了更多地信心;他们中有因为和我交流之后愿意支持孩子去实现自己原本就有的支教梦想;也有愿意成为学习成长型家长,主动成为家庭内部的“心理治疗师”......
 
和家长的聊天记录 

02  初心仍在

今年5月,我参加了渡过陪伴者培训班。在一阶考核试题里,有一道题目是:加入陪伴者的初心。当时真诚地敲下的每一个字,如今回味起来,仍然充满力量。

(1)相同的经历以共情

我是一名双相情感障碍康复者,在短暂的治疗和家人的帮助陪伴下,很快地走出抑郁的阴霾。并阴差阳错选择支教,慢慢重获勇气、信心和人生方向。比起大多数患者家庭,我在寻医问药路上相对顺利不少,但我深知由于抑郁症特异性的特征,这份顺利是无法简单复制的。因为曾经真真切切地经历过,我深知其中的痛苦和煎熬,对患者本人和家属而言又是一项多么具有挑战的事,这过程中他们需要信心、需要支持、也需要根据患者的经验之谈来少走弯路。我非常愿意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来自家长的陪伴反馈


(2)打破病耻感

我一直认为自己是极为幸运的,很多患者及家属一旦被宣判为“重度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他们就开始丧失信心,担心终身服药、忧虑学习、工作以及未来;恐慌人生没有希望。

在和一位家长的对话里,我忽然觉察到陪伴者的另一个功能——陪伴者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方式会给正在黑暗中的患者及家属一丝丝的希望:“哦!他们是可以拥有美好幸福的生活的,他们的未来依然充满着可能性。”在过往的陪伴的经历中,求助者每每看到我目前的状态,会有更多应对“黑狗”的勇气,我为此感到高兴。

在2020年初,我发起了21天青少年线上营,如今已到第七期,累计服务超过100个孩子,他们虽身处异地,但在云端形成了一个安全、有爱的互助团体。在营里,我多次重复,也希望帮助在困境中的他们认识到:“抑郁也并非所向披靡。”

(3)保持对自我的觉察

对自己未来是否会复发,我并没有百分百地把握,但通过不断的学习,我深信自己不再畏惧它。我希望在陪伴中既遇见别人,也更好的看见自己,时刻保持对自身的觉察,保持较好的生活状态。

(4)自我成长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我的一位求助者告诉我:“你每陪伴一个家庭,你的病耻感就会减少一分。”从更为私人的角度来讲,因为陪伴,我所经历的痛苦并没有白费。

我目前的工作是在好奇学习社区做全职老师(玩伴),发现抑郁症的出现日益青少年化,在被焦虑捆绑的教育之下,青少年的陪伴和心理关注在目前的社会系统中是远远不够的。每天和各年龄段的青少年接触、理解青少年对我并非难事,我想在陪伴的过程中更多发挥我的长处,并且能积累一些素材,记录其中所思所想所做,不断学习,开发适合青少年的心理课程,为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尽一份力。

内心越为平整,我才越能成为一面更好的镜子。感恩陪伴者计划带给我的一切,我的生命因此得到了无限可能的延展——这是非此无以成真的奇迹。

相关阅读:
“我为孩子们支教,孩子们为我疗愈” || 渡过
曾在深山支教的我,如何成为“渡过”陪伴者 || 渡过
【渡过 · 青春版】抑郁也并非是所向披靡
【苏州营纪实】桌游的疗愈 || 渡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