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咨询师专栏】张鹏飞:孩子自残,是对父母控制欲的反抗 || 渡过父母学堂

渡过 2022-06-06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渡过父母学堂 Author 渡过父母学堂作者

【渡过父母学堂】是一个专注于帮助抑郁症家长的知识性服务号,文章内容与主题紧紧贴合抑郁症家长对于教育孩子、陪伴孩子、疗愈孩子的日常困境,以高质量的科普文章助力家长成长。如果你想要了解抑郁症治疗的相关知识、学习如何与抑郁症的孩子相处之道、帮助孩子更好的走出来,可以在微信搜索公众号渡过父母学堂(ID: duguofuwu),关注我们。




一位初一的女生,在跟我的咨询工作中讲述了她的一个秘密。
她说她有一个能力,可以让她在一瞬间切换自己情绪状态。方法是当她感到心情特别沮丧的时候,她就会通过划伤自己或者是狠掐自己的身体,制造疼痛,让自己心里感觉舒服一些,她管这个能力叫做“心情转换术“。
我问她,家人不会发现你身体的瘀伤吗?她说她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不让家里人发现,夏天穿短袖的时候,就掐自己的大腿根内侧,冬天的时候穿的衣服厚,就可以放心划自己的胳膊。
她说这种心情转换的方式,是绝对不能被家里人发现的,不然会很麻烦。当她讲述时,我感受到的并不是她内心的痛苦,而是对她自己而言的某种隐隐的得意。
另一位初二的女生,当她提到她有划自己胳膊的习惯时,我请求她让我看一下她的胳膊。那是一个初春,她穿着长袖的校服,当她将校服袖子撸上去,我看到了密密麻麻,长长短短的划痕。她只是亮出了几秒钟,就将袖子放了下去。
问她这些伤痕有其他人看到过吗,她说她最好的闺蜜知道,就没有其他人了。妈妈看见过她划手臂的行为,只是制止了她,但从来没有提出要看一下手臂上的伤。
她觉得妈妈选择不看,是她和妈妈之间的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
还有一位高三的男生,最享受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趁父母不在家的时候,划破手臂,让血流一小会,然后快速地收拾伤口,清洗地面上的血迹,不让自己的父母发现任何异常。
这三位在工作中的相遇的青少年,其实只是许许多多青春期的孩子的缩影。
对于我们常人来说,光是为什么许多青少年会选择自残这件事情就已经很难以理解了,更别说这些孩子还要选择将自残这件事情隐瞒到极致。
带着这种困惑,我们一起试着走进这些孩子的内心世界。
 

01
自残也会上瘾
————


在探讨青少年为何要隐瞒自残之前,首先有必要先来聊一聊青少年为什么会有自残行为。
在我们普遍的认知中,抑郁症患者偶尔会伴随自残的行为,除此之外,过度焦虑感也会引发自残行为。这是因为自残行为在这些个体那里,能够暂时性地帮助个体摆脱抑郁和焦虑等负面情绪所带来的痛苦感。
因此,当我们面对自残行为时,不能单纯地将其视为病态行为,要看到自残行为所包含的功能性。
在与这些有自残行为的青少年的交流中,我们听到了“自残能让人放松,能缓解压力与焦虑”等许多诸如此类的表达。所以不得不说,让一个有自残行为的青少年去停下来,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意味着他们要放弃自己的快乐,甚至是仅有的快乐。
自残也会上瘾,许多自残的青少年会反复弄伤自己的身体,就如同一个成年人抽烟一样,只要间隔一段时间不抽烟,就变得难以忍受。
总的来说,与常人的理解不同,自残的青少年不会将自残看成是一个需要被人为制止的行为,他们不会认为自残有任何的不对,甚至会坚持自己是在做一件合理的事情,不仅没有觉得任何不妥,还有很明显的自我陶醉的倾向。
那么,好端端的青少年,为何会出现自残行为呢,我们需要认识到以下几种诱发自残的原因。
图源:unsplash
 
02
疼痛记忆的重现:
父母的暴力惩罚
————


父母对孩子的暴力惩罚与孩子可能出现自残是有关联的,这是因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如果承受了过量的暴力,尤其是当这些暴力频繁施加在孩子的身体上时,会在孩子身体上形成诸如疼痛的身体记忆。
这些身体记忆一方面是孩子极力想压抑的,但另一方面又是支撑孩子存在感所必须的。这看似是矛盾的体验,恰恰是困住孩子的地方。
因为痛苦的体验虽然会被压抑,但孩子建构的精神世界的材料却是大量的这种记忆。就像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如果把身体记忆比喻成钢筋,钢筋不可能裸露在外面,而是早已被混凝土包裹在了内在,成为了支撑物。这就是身体记忆的模样。
孩子带着这种身体记忆慢慢成长,并不会远离这种记忆,相反,它会在无意识中慢慢靠近这种记忆,用自己的方式来重新获得这种身体记忆,虽然这种身体记忆的来源早已变得不再重要,但孩子会发展出强烈的想要体验相类似的身体记忆的冲动。
于是,在这种难以抑制的精神冲动的作用下,孩子开始在自己的身体上制造疼痛。
这的确不容易理解,为什么人要不断体会曾经的痛苦。
从精神分析的理论出发,一个人的精神运动更愿意去循着过去形成的记忆痕迹而不断重复。
就像一个孩子长期受到身边父母的责骂,当一旦父母长时间离开自己,或者自己成年之后与父母分离,周围再没有人责骂他,他会在想象层面进行一种补偿,维持那种被责骂的感受,觉得总有人会因为他做的事情而想要责骂他,更甚者会在现实中创造被他人责骂的机会。这是无意识的运作机制的本来面貌。
图源:unsplash


03
用过激行为证明自己:
父母的忽视
———— 


父母对孩子的成长忽视,尤其是心理需要的忽视,会造成孩子的低价值感或是无意义感。
来自父母专注的爱会让孩子的生命变得有分量,而被忽视的孩子就像没有分量的羽毛,风一吹就会到处飘荡,抓不住什么东西让自己稳定下来,因此这样的孩子很难感受到那种脚踏实地的存在。
于是,他们会拼尽一切,想一切办法去体验自身存在。
很多孩子会变得行为叛逆,用过激的行为来书写存在,有些孩子会去纹身,尝试抽烟喝酒,暴饮暴食或是极度节食,游戏成瘾,这些行为都是为了让自己避免落入到可怕的虚无之中。
而在这样的孩子当中,会有一部分通过在自己的身体上刻下“标记“,来证明与体验自己的存在。
身体是精神冲动寻求满足的最终场域,是冲动得以释放的终端。因此身体承载着冲动的表达,孩子会通过自己的身体去感受存在,这其中就包括对痛感,伤疤和血液的迷恋。孩子以一种特殊的极端方式体会着自己与身体的关系,藉此遮蔽自己内在的由于父母长期情感忽视所形成的精神空洞。
图源:unsplash


04
惩罚自己的冲动:
父母的否定
———— 


父母对孩子价值的否定,也是一个诱发孩子产生自残行为的因素。
当孩子不断地造受否定,孩子会慢慢地认同这种否定,将外在的否定内化为自己对自己的否定。
虽然我们都知道,一个人总是被否定,会对来自他人的否定变得非常敏感,按道理应该想要将所有的否定挡在自身之外,为何还愿意去认同这些否定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了解一个精神层面的现实,那就是在意识中我们之所以想要阻挡别人对我们负面评价,是因为这些负面的声音激活了我们内在对自己的负面评价。如果一个人内在是无比自信的,那他也就不会畏惧来自他人的否定了。
所以,如果我们对别人的否定变得敏感,也就意味着我们早先一步已经认同了那些曾经不断出现过的否定的声音,而那些声音总是来自于自己的家庭,来自于父母。
那么,经历了长期被否定的青少年一方面会敏感与外在的评价,恐慌再次遭遇否定,而另一方面会压抑那些内在的早已经由认同而生出的自责,甚至是自罪感。
这种自责感和自罪感一旦生成,是很难自行消除的,他们虽然被压抑,但总会想方设法地突破我们的意识防线,重新被我们体验到。
那就是这样的青少年除了低价值感之外,还想要有一种想要惩罚自己的冲动,觉得自己不配快乐,不配幸福,不配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只要自己感到开心,就会有另一个声音立刻浮现出来,对自己进行严厉的指责。
所以,孩子被来自于自我折磨的冲突所困,将惩罚施加在自己的身体上,体现在对自己身体的“折磨“中。
在自残的过程里,孩子只为能够找寻到那么一丝丝的自我救赎,减轻自己的自责感。
需要警惕的是,父母的极端化的高要求也会让孩子感受到一种被深深的否定感,孩子所有的努力都被视为是理所应当,所有既有的成绩都没有被看见。而父母为孩子立下的那个高不可攀,遥不可及的目标,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就算再努力,也难以达到父母的预期,这是一种隐藏更深的无力感,虽然孩子从外在看来会表现得很努力,但这种努力是一种朝向不可能的努力,一种朝向虚无的努力。
图源:unsplash

05
努力划清边界:
父母的控制
———— 

父母将自己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这是家庭教育中,最容易出现的情况,这源自于家庭结构中父母与孩子之间权力的不对等。

一方面孩子的独自生活能力还不足够,需要依赖着父母的照顾;另一方面,孩子为了适应的确需要在行为和情绪方面加以指引管教,所以,一开始的话语权绝对是在父母这一边的。

而这也就给了父母一种权力的幻想,认为孩子就应该什么都听家长的,家长的意志是孩子行为的绝对指导原则,这导致了父母的控制。
控制分为显性与隐性,显性的控制比较好观察到,事事都要求孩子服从,为孩子安排生活中的一切,包括日常生活,学习培训,人际交往。如果孩子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行动,就会以各种理由强制执行。
隐性的控制不太好被发觉,这样的家长往往更容易表现出对孩子的接纳与理解,会用各种心灵鸡汤来鼓励孩子,赞美孩子,将孩子置于非常高的位置,不会真正倾听孩子讲述自己遭遇的困难,如果孩子表现出一些畏难与退缩,那家长就会马上很空泛地赞美孩子,讲许多大道理,名人名言等来激励孩子,最终让孩子能够继续完成行为。
这两种控制都会对孩子造成负面的影响,不过会有所区分。
图源:unsplash

显性的控制如果持续时间长了,会引发孩子的叛逆和对抗。而隐性的控制会用温柔的外表所包装,让孩子分辨不清楚这究竟是父母的爱,还是父母的控制,所以孩子一般是难以去反抗这样隐性的控制的,很多孩子在这种隐性控制下,变得越来越抑郁,却丝毫不会想到跟父母的关联,他们甚至会说自己的父母是特别好的,一切都是自己不好,跟父母没关系。
在父母的强烈控制之下,孩子的主体性权利变得少之又少,孩子会感觉到,除了自己的身体父母尚无法控制之外,其他的一切都被父母掌管着,于是身体成了自己体验控制感的唯一出口。
那条用来划伤得胳膊,仿佛早已与她的身体切断了联系,成为一件可以由她任意处置的物品,或许,那是生活中唯一的一件可以按她的想法去处置的物品。
另外,控制带来的是孩子与父母的边界模糊,孩子与父母难以精神分离,如此一来,当孩子无意识对父母充满了恨,他会报复他认为是隶属于父母的部分,那个部分就只能是自己。
如此一来,孩子就会对身体采取一些行动,来报复父母。
以上种种父母对孩子的各种教育方式,都会在始料未及之间将孩子引向容易出现自残行为的可能性中,虽然并不是绝对的对应关系,但发生的机率会变得比较高,这需要所有家庭去思考与警惕。
另外,很多孩子的自残行为往往是以上几种负面教育模式的影响叠加,并非有某一种教育模式单独影响的结果。

相关阅读:

因抑郁反复自伤的女儿,终于重新拾起了画笔

无论如何,活下去,不要伤害自己

绝望并未炼成朴槿惠,只是给天下父母以警示

平凡之路:我在抑郁和遗传病的夹击下重生

复学是孩子自己的事,家长在旁边共同进退就好

发病绝望崩溃到习惯共处,我经历六阶段


作者简介:


张鹏飞

渡过签约心理咨询师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师,亲子心理专栏作者,撰写亲子亲子心理主题文章总计20万字

参与北京市回龙观医院孕婴幼心理健康中心项目和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检察院委托心理服务工作

扫描下图二维码后选择张鹏飞老师头像可预约咨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