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渡过·父亲节版】孩子爸,请担当自己的责任

渡过作者 渡过 2022-08-09

文 / 赤赤 (渡过青少年陪伴者、辅导员图 / 张进


不久之前,丁香医生刊登了一篇《小孩有问题,怎么全世界都在责怪妈妈?!》,引起了很多读者,尤其是母亲的共鸣,“责备母亲的历史太久了,久到令人生厌。”

确实如此,且不说文中提到的各式各样的理论,我们近期看到的孩子被家庭伤害的新闻中,伤害孩子的主角,也以母亲居多,比如“扇儿子耳光,儿子跳楼”、“在车里训斥儿子,儿子跳桥”,等等。

然而,且不说孩子成长中所面临的因素有多么复杂,孩子的双亲中,除了母亲,还有父亲。


一  触目惊心的父亲缺位问题

不久前,我做了一个社会学调查,问题是:在性别平等观念日益流行的当今,父亲与母亲是如何在家务、孩子教养方面分工的。

传统的家庭观念是男主外、女主内,男人负责在外面赚钱、提高社会地位,女人则负责几乎一切家务、负责照顾孩子;现代社会中,大部分的女性都可以参加工作。那么在常见的双职工家庭,丈夫会负责更多的家务,更多地照顾孩子吗?我很希望能够看见,更多的父亲承担教养的责任。

然而,访谈调查还没有正式进行,我就已经开始失望。我做的访谈招募问卷需要父母同时填写,但是我收到的十来个回复中,全都是母亲自作主张想要参加。我很疑惑,为什么我只能联系上母亲,却在十来个家庭中,找不到一个愿意参加的父亲呢?

带着这样的疑惑,我开始了访谈。每个访谈都会进行一小时左右,我想要深入了解每个家庭中父母的分工,也很关心他们遇到的现实矛盾和问题。我访谈的这些母亲中,既有农村的家庭主妇,也有在婆媳大战中受尽煎熬的儿媳;既有年轻的护士,也有资质成熟的二胎妈妈。

在访谈中,我进一步确信,只有母亲能够被教养这个话题吸引,父亲甚至难以被劝来参加访谈。这既体现了夫妻在教养方面观点不一致、沟通不畅的问题,也表现出父亲对教养话题的不关心。

我在实习期间的观察也佐证了这一点:咨询室,母亲显得很焦虑,父亲则神态悠闲,问父亲对孩子症状的了解,父亲常常不甚了了。

《三字经》里有一句:“养不教,父之过。”如果中国传统家庭模式是“严父慈母”,我在访谈中却看到了一个“严母慈父”的现象:严格的母亲既教又养,而父亲做的最多的只是陪孩子玩儿。

比如,一位母亲说:“一般情况下是我陪她写作业,她爸领她上外面走路,荡秋千,或者什么一般小孩要求玩的,我们尽量陪她。学习上是我看着的。”母亲陪孩子写作业,也管孩子的吃喝拉撒,但是父亲则仅仅在工作之余陪孩子玩耍。

我们看到的,是母亲一个人承担了教和养的角色,而父亲做得很少,而且对教养这个话题本身不感兴趣。这样的具体分工,印证了我们对于“父亲缺位”的印象,母亲身上担子很沉重,而父亲则像家里另外一个孩子,管玩。

在这样的教养分工模式下,母亲对孩子伤害更多也就在所难免了,因为不做事,就不会犯错。


二  父亲缺位的根源是什么?

让我们听听母亲怎么说。

在前述调查中,有一位母亲这样抱怨道:“我(跟老公说)说‘你看看孩子’,反正总是抱怨这些与孩子有关的。但是抱怨也没有什么用,他不做什么反应,也不太理你,答应完了之后还是一样,反正就改不了。”当母亲被期望去承担所有教育重担的时候,她是痛苦的,也是挣扎的,当她大声地要丈夫多帮帮忙的时候,丈夫是如何反应的呢?“他不做什么反应,也不太理你,答应完了之后还是一样,反正就改不了”。

说到这里,可能有一些父亲感到沮丧,有些父亲可能会说:“我并不是不管孩子,当孩子和妈妈吵架的时候,劝架的总是我。”

有一位博主向网友描述自己的经历:有一次ta和自己的母亲发生了严重冲突,母亲暂时消气后,父亲试着前来劝慰,结果被母亲怒斥:“别来这装好人!”虽然博主没有透露更多的内情,但ta一家日常相处的模式,大概率就是这个样子。

接下来,我们似乎可以预料到夫妻之间的矛盾与争吵,比如一位母亲说“我埋怨他不管,他埋怨我管的不好。他不管,过之后有什么问题他都推向我。”

事实上,直到今天,女性在社会、职场上相对男性仍然存在明显弱势。在家庭中,父亲忙于赚钱,母亲承担绝大多数子女教养工作的模式,很大程度是源于此。

整个过程中,父亲缺席了吗?答案是缺席了——把自己凌驾于家庭之上,只会去评判,却无法体会母亲身上的重压与无力。


三  专制型教养的母亲不应背负全部指责


虽然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以及其他各种心理疾病,它们的机理非常复杂,不过,关于什么样的家庭更容易让孩子罹患心理疾病,已经有了初步的研究成果。

曾看过一篇论文,提到,在中国的抑郁症患者家庭中,威信型的教养方式与抑郁症状的减轻有关,专制型的教养方式与抑郁症状的加剧有关。

在威信型教养方式中,父母既能够树立可靠的形象,又能够关注孩子的感受和想法,传达温暖,这样的家庭中孩子抑郁的症状可以更好地缓解;反过来,专制型的父母会使用惩罚的方式塑造、控制孩子的行为,去评判孩子的想法,这样家庭中,孩子的抑郁症状则会加剧。

那么,母亲对孩子实施专制型教养,与“父亲缺位”有因果关联吗?我个人的观点是肯定的。

当一个家庭的教养责任主要由母亲承担时,父亲可以通过事业成功,实现自我价值,而母亲的自我实现则更多地依赖于教育子女——虽然不敢说这是母亲最大的焦虑源,但只考虑女性的生物学因素是不恰当的。

或许这个焦虑的、痛苦的母亲,把一切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所以试图用各种物质、精神手段控制自己的孩子,有意或无意地把自己的情绪发泄给孩子于是孩子病了。

那个扇儿子耳光,导致儿子自杀的母亲,根据最新的爆料,她经历了被丈夫抛弃、被卷走绝大多数婚后共同财产,不得不把全部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最终看到儿子贪玩扑克,情绪彻底失控……

至于父亲,因为没有为家庭付出多少精力和情感,反而可能旁观者清,扮演一个看似公正的法官,站在孩子这边,给孩子一些接纳和支持站在高位指责母亲卑微的母亲束手无策,一边抱怨着,一边只能把家务做好,把孩子管好,生活的重压让她沉痛、孤独、愤怒,但她只能压抑着,谁来同情、理解她们呢?

诚然,在父亲缺位的家庭中,母亲可能比较焦虑,她既有可能是焦虑的、同时具有威信型的教养风格,可以对孩子表达温暖,也有可能是焦虑的、专制型教养风格,惩罚、评判孩子,但是,这全都是母亲的错吗?作为父亲不妨换位思考,如果自己也面临这么大的压力,会怎么样?


四  家庭教育中,父母应共同担当责任

如果前面的论述,让一些朋友感到不适,希望能够得到理解,可能因为最近一段时间的一些新闻,让我对社会对女性的各种自觉、不自觉的刻板印象,有了更深的切肤之痛。

有时候我也会想,不少受精神问题困扰的人,为什么在回忆自己原生家庭问题时,首当其冲的是“妈妈整天指责我、打击我”这样对“强势的母亲”的抱怨,却忽视了“缺席的父亲”同样在伤害着自己。

总之,家庭作为复杂系统,孩子的教养也绝不仅仅是道德教训这么简单。孩子依恋着父母,也学习着父母的认知方式、情绪处理方式,在与父母的互动,以及观察父母之间互动的过程中,形成了“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观念。在这个过程中,父亲和母亲,同样重要。

我非常希望:

缺席的父亲要有更多细腻的情感觉察,认识到自己的缺位,收起自己暴力的面孔,不要再以伤害孩子为代价去维护所谓父亲的权威,给孩子以安全的、舒服的依恋,足够好的支持;

过度焦虑的母亲能够学会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将孩子与自己之间划清界限,能够认识到有些时候其实是自己太焦虑,高估了风险,然后去尊重孩子的感受与选择。

只有当家庭中每个成员共同努力的时候,我们才更有可能看到令人惊喜的改变。


相关阅读:

爸妈做了力所能及的最好:与原生家庭的和解

夫妻同心,是孩子康复的良好土壤

你的人生,不只有高考

感谢妈妈,在我受委屈时站在我这边

24岁,我终于有勇气和父母分离

女儿忽然休学,一家人怎样携手共渡惊涛骇浪

儿子双相六年,我找到翻过那座山的力量

童年阴影不是你对伴侣和孩子恶语相向的理由


作者简介:

赤赤

成长中的心理治疗师,即将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学院临床心理学方向,现已被协和医学院试点班录取,目标是成为心理学与精神科交叉的工作者

在渡过带领过青少年八周团体等活动,并曾在精神科跟诊抑郁青少年

希望为你的成长移除阻碍

个人公号“赤鱼心理作坊”

扫描下图二维码后可选择作者预约陪伴,编号pb5415

作者相关作品:

再论“父亲角色缺位”现象

想知道负面情绪的应对方法?你来做一个觉察

从业半个世纪的精神医学专家,送给患者们50条建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