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你都不知道!央行万亿盈利背后的秘密
3月8日晚间,人民银行消息称,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为增强可用财力,今年人民银行依法向中央财政上缴结存利润,总额超过1万亿元,主要用于留抵退税和增加对地方转移支付,支持助企纾困、稳就业保民生。
实际上,央行向中央财政上缴结存利润一事,已在官方文件中被提及。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依法上缴近年结存的利润。
但之前的新闻媒体,基本上没有报道过“央行能挣钱,还挣了不少钱,这些钱交给了财政”之类的消息,所以在宏观经济极为困难的情况下,人行突然上缴财政1万亿,还是引发了舆论的极大关注。
一、央行上缴经营利润,是大多数国家的通行做法。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安排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上缴利润,是我国的惯例做法,也是统筹财政资源、跨年度调节资金的重要手段,其中包括中投公司、中国烟草总公司等,人民银行也是上缴单位之一。
其实我们的相关法律对此早有规定,只是平时大家没有关注而已。《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三十九条就如此规定:“中国人民银行每一会计年度的收入减除该年度支出,并按照国务院财政部门核定的比例提取总准备金后的净利润,全部上缴中央财政”。人民银行上缴利润,是法律规定的。
中央银行利润上缴财政,并不是中国特色,也是世界大多数国家的通行做法,比如《美联储法案》、《英格兰银行法》、《日本银行法》等,都有类似的规定。我估计,我们在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的时候,法律专家一定借鉴过国外银行法的一些共同性的条款,毕竟他们都学习过西方的法律法规。
二、很多国家机关都有盈利能力,央行管钱的,可能挣得更多。
我们很多人认为,政府的行政机关,都是用钱的,不会挣钱。其实这是误解。我们大多数政府机关,包括司法机构,除了财政预算给他们的经费之外,都有自己的收入。比如法院有诉讼费、执行费、罚没等收入;比如检察院有罚没收入;比如公安部门,有特行收入、办证收入、各种保证金收入、各种罚没收入,比如交通违章。
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虽然地位特殊,但也具有经营的特征,也有极多的收入渠道。从资产端来看,央行操作的中期借贷便利、逆回购操作、外汇储备等都会产生收益。央行的收入来源,大致包括利息收入,如金融机构再贷款利息收入、再贴现利息收入等;业务收入,如外汇储备经营收益、金银业务收入、证券买卖收益等;当然还有一些其他收入。
央行在这次上缴壹万元时表示,人民银行结存利润主要来自过去几年的外汇储备经营收益,不会增加税收或经济主体负担,也不是财政赤字。从中至少透露出两点信息:
一是中央上缴的利润,仅是其所有收入中的外汇储备经营收益。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坚持流动性、收益性、安全性三个原则来做好外汇储备管理,外汇储备收益比较稳定,也是这次央行上缴收益的主要来源。对于这部分外汇收益,如果已经结汇就体现在外汇占款项下,没结汇就在央行其他外汇资产项下。
二是央行还有其他的渠道收益。当然,央行一年到底能挣多少钱,本文后面我们会尽力探讨。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财务制度》,财政部对人民银行实行独立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人民银行预算中各项收支相抵后,净额纳入国家预算。也就是说,央行的这些收入来源,都是有法定依据的合法性经营收入。
三、央行和美联储对比,挣钱的渠道大不一样。
美国的央行就是美联储。理论上,美联储从以下渠道可以获取收益:一是通过公开市场购入美国政府债券的利息收入;二是外汇投资的收入;三是向各种存款机构、 商业银行提供贷款获得的利息收入(类似于我们的MLF之类);四是向存款机构、商业银行提供服务收取的报酬。如为存款机构、商业银行提供的支票结算,资金周转,自动化票据交易所等服务。美联储的上述收入,在支付了会员银行股息以后(相当于我们这央行向商业银行支付的存款准备金利息),在每年法定的时间,美联储须将余下的收入上缴财政部 。
2021年末,美联储掌管有外汇储备40736亿美元,黄金储备8133吨,持有美债超过56933亿美元,还有一些其他证券资产,如房地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股票。另外,美联储还保管有银行体系准备金规模为4万亿美元,美联储隔夜逆回购工具(O/N RRP)的使用规模接近1.9万亿美元。
美联储从以上自有资产和保管资产中获取了收益,但其中大头约7成是国债收益,其次是证券利息收益和少量的外汇收入。美联储没有黄金储备收益,利差收益也约等于0 (美国目前的贷款利息在0-0.25%)。2020年美联储净收入从2019年的555亿美元增加至888亿美元。2022年1月美联储的财报显示,2021年美联储实现利润达到1078亿美元,向美国财政部上缴了1074亿美元。上表记录了美联储2011-2021年向美国财政部上缴利润的数据。美联储的收入并不稳定,时高时低。但上缴财政的部分基本上都占到了美联储收益的 94%。
人民银行是中国的央行。2021年末,人行掌管有外汇储备3.25亿美元(其中美国国债达1.055万亿美元);管理有计价21.29万亿人民币的外汇,黄金储备1948吨,9380亿人民币的其他外国资产;拥有1.52万亿的对财政部的债权,13.28万亿的对金融与非金融企业的债权(MLF、逆回购等借款),还有2.26万亿的其他资产(是什么内容未知),保管有23.94万亿人民币的存款准备金和其他存款。
中国央行在盈利模式方面,跟美联储的差别挺大的。外汇收益、存贷利差是央行的主要收入来源。
首先是外汇收益。美元是世界主要的支付货币和储备货币,所以美国的外汇持有量比我们要少很多。国家外汇局2020年年报显示,外汇储备 1997—2016 二十年平均收益率为 4.23%,2007—2016 十年平均收益率为3.42%,在全球外汇储备管理机构中处于较好水平。2021年央行管理有21.29万亿元的外汇,按3.42%的平均收益率计算,收益可达7282亿元。
其次是跟商业银行差不多,利差也是央行主要的收入来源。也就是在资产端,吃各类再贷款(MLF、SLF和PSL等约13万亿元)的利差。比如央行保管的13.28万亿的对金融与非金融企业的债权(MLF、SLF和PSL等借款),央行支付给存款人的法定存准利率也只有1.62%,超储利率只有0.35%,按其2021年末的存款结构计算,平均利率支付只有1.48%,但商业银行支付给央行的MLF、SLF和PSL等利息收的利率都超过3%。按这个利差计算,央行去年保管额23.94万亿存款,通过MLF、SLF和PSL,以及购买其他证券的收益可达到3600亿元以上。因的贷款利率低至0-0.25%,美联储无法吃利差。
三是外汇储备中的外国债券的收益。央行掌管有外汇储备3.25亿美元,其中美国国债达1.055万亿美元,还有其他国家的债券。美国债券的利率10年期的达到1.904%,三年期、五年期、十年期平均计算,差不多在1.5左右。3.25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一年也有3100亿元人民币左右的收益。
四是黄金收益。随着全球各种货币M2的大幅度增发,黄金价格也一路水涨船高。2001年1月,纽约黄金每盎司272.8美元,2011年1月初已经上涨到1405.5美元,2021年1月初再涨至1931.6美元。由此可见,2021年的黄金价格比20年前的2001年上涨了608.07%,比10年前的2011年上涨了37.44%。央行的黄金储备的价值,也会随着黄金价格的上涨而上涨。当然这个上涨只增加了央行的资产,没有形成央行的收益。但央行的黄金储备并非只增加不减少的。央行也会根据需要,安排旗下的钱币公司制作金条出售,这个时候,央行减少了黄金储备,黄金储备的溢价就成为了央行的收益。但基于未披露数据,所以具体收益不得而知。
五是人行没有本国国债的收益,但美联储的收益大部分源于美国国债。因为外国央行是政府国债的购买主体之一,这也叫财政货币化。即财政部发行国债,主要由央行购买。长期以来的日本央行、美联储都在搞财政货币化。但我国法律禁止央行直接购买国债。当然,央行可以通过货币宽松等措施,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购入国债。比如通过中期借贷便利、逆回购等措施,借钱给商业银行购买国债。MLF的利率低于国债,这就相当于商业银行购买的国债利润,通过MLF的利率形式,向央行进行了利润分成。人行的利差收益,其实也包含了这一部分。
当然,央行还有其他收益。比如央行持有的近1万亿的其他海外资产,1.52万亿的对财政部的债权,2.26万亿的其他资产,相信也是存在收益的,但对于未知的收益我们只能忽略不计。仅已知的收益,人行每年的净收入就达到1.4万亿元了,约合2170亿美元。是美联储同年收益的1078亿美元的201.3%。
2021年美国GDP为23.04万亿美元,中国为17.7万亿美元。中国央行的收益与GDP比为1.23%,比美联储的0.47%,高出1.6倍了!
四、央行上缴1万亿利润,相当于降准和增加财政赤字1%的言论,有违经济学基本常识。
一些媒体文章指出,央行上缴利润,对实体经济的刺激效果相当于全面降准50个BP,或者增加1%的财政赤字。有机构研报直言,这是一次财政和货币“协同式”宽松,其效果胜过降准。
对此,我们认为,这完全有违经济学的基本常识,最多是提振市场信心需要的有意误读。
其一、客观上说,央行向财政上缴利润形成的财政支出,与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完全是两个概念。因为后者一定会增加广义货币(M2),并且会通过增加基础货币向M2传导。但前者,无法通过提高货币乘数作用于M2。你交给财政1万亿,财政转移支付1万亿,是没有货币乘数作用的。
其二、本质上,央行的的经营利润,早已经隐藏在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中,也就是说,早已形成事实上的M2,因为在央行的账目上,这都属于单位和机构的存款。央行的利润上缴,虽然大致相当于工农中建四大行2020年利润的总和,但本质上与烟草专卖局、三桶油等国企上交的利润,没有任何的区别。都只是现实存在的M2的所有权的转移。无非是在银行账目上,减少央行存款1万亿,增加财政部存款一万亿,仅此而已。这完全不具有降准的效果。如果硬扯这有降准的效果,那所有的国企上交利润都有50BP的效果,再扩展一点,去年所有个人和企业上交的税款大约24万亿,都通过税务总局上交给财政了,是不是有1200个BP的降准效果?这不是扯淡吗!
其三、至于说这相当于增加1%的财政赤字,也纯属缺乏基本的经济常识的胡言乱语。简单地说,财政赤字是需要用远期的财政收入偿还的近期财政支出。央行上交利润给财政,原本属于预算范围,以后也无需偿还。这和财政赤字风马牛不相及。
其四、这一万亿和实体企业毫不相干。财政部解释了这一万亿的用途,主要用于增加对地方转移支付,支持助企纾困、稳就业保民生。虽然中间有支持助企纾困几个字,但大家心知肚明,财政向来只会补贴亏损国企的资金,而这两年上游原材料和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国企挣得盆满钵满,压根无需财政补贴。民企呢,一边承受做上游原材料飞涨的价格,一边因为消费疲软,无力同步上调销售价格,承受着利润被极致挤压的巨大疼苦,但什么时候财政会向经营困难的民企提供补贴呢?至少我还没有发现。因此,这一万亿的支出,与企业可能没什么关系。
其四、央行太能挣钱于经济发展不一定是利好。我之前在《将资金价格降到实体平均利润率之下,是解决经济问题的有效解药》一文中分析过, 2020年,金融系统获取的利息总额为14.69万亿元,占当年GDP的14.46%。20年间,年均增长11.7%,但金融部门的利息收入年均增长超过13.9%,比GDP的年增长率高2.1个百分点。金融部门利息收入在GDP中的占比,20年间从9.77%增加到14.46%,累计提高了4.69个百分点。而央行赚取的利差达到了1.52%,超过了基本上所有发达国家的贷款利息,是垄断性资金价格的始作俑者。央行来源于外汇市场的收益,也是基于其外汇额度控制权获取的外汇价差。前者抬高了人民币的资金价格,后者抬高了外汇的资金价格。
中国的生产要素里面,除了资金是垄断的,其他都是市场化的了。这是一个畸形的市场结构。而垄断性资金价格,又是目前影响中国经济的最大障碍。人行挣钱能力越强,说明资金垄断价格对经济的掠夺性越强。也可以说是金融系统通过垄断性资金价格对国民经济征收的隐形资本税。
说到这,我还想说,为什么我们可以了方便地解到美联储的盈利和盈利去向,却无法在央行、或财政部、或统计局的网站上清楚地了解人行的盈利和盈利去向?央行这些年到底挣了多少钱?交了多少钱?还存了多少钱?央行自己的报告、统计局的数据,财政部的数据,你都找不到。这也不是什么多大的秘密,这么藏着掖着,很不方便国民对央行的关心和支持啊!
推荐阅读:
历史文章回顾:
【作者:国证大数据 徐晓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