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展出 | 里森上海 | 群展「嬗变」
本次群展「嬗变」(Between Being and Becoming) 汇聚了四位分别来自中国、英国和日本的年轻艺术家,她们的创作主题都游走于图像、语言、大自然与时光流逝之间。不谋而合地,参展的艺术家们都从转瞬即逝、自然景观和偶然性中找到创作的兴趣,思想和表达的流动性则贯穿她们的实践。
社会学家齐格蒙·鲍曼 (Zygmunt Bauman) 在著作《流动的现代性》中提出,现今的社会已从固态转为液态,这要求我们不断构建自我以满足时代的洪流,我们总是处于一种不断变化的状态,并持续感受到一种即时性。对于液态现代性顶层价值的“瞬时性”,他表示:“瞬時性 (消除空间的阻力,使物体的物质性液态化) 使每一刻都显得无限广阔;无限的容量意味着从任何时刻榨取出来的事物都不再受限,无论这个时刻是多么短暂和‘一闪即过’。”
驻伦敦艺术家莎拉·坎宁安 (Sarah Cunningham) 的绘画呈现出一种永动、变幻的状态。坎宁安将想象中的一片茂密荒野呈现于画布之上,层叠的线条和色彩为观者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坎宁安习惯彻夜作画,在创作过程中她不断涂抹和擦除颜料,冒着破坏已有画面的风险去寻找一份平衡,而在作品展出前的最后一刻,艺术家仍会抓紧机会作最后的调整。
驻上海艺术家石佳韵擅于在“无形”中捕捉“有形”,她的作品打破了识别、理解和感知之间的界限,并同时介于它们之间。面对繁杂的视觉经验,石佳韵将绘画实践看作是编织不同视觉意向的方式,并通过作品去寻找视觉感知中的内在关联。对她来说,绘画并不是一个从内到外的绝对表达和输出,而是随时体察并去靠近那些转瞬即逝的外部“意向”,在不确定与偶然的流动感知中去相遇、去连接。
在艾米莉·摩尔 (Emily Moore) 的全新系列中,有的作品是她对极简主义的最新阐释,有的则以具象的手法表达花朵盛放的状态。继此前的《黑玫瑰》(Black Rose) 系列之后,摩尔在法国南部创作了一组以自然景观为主题的作品——她在大型布块上编织出绽放的花朵,用纱线和串珠将短暂的美丽定格。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下,摩尔以“无拘无束”作为自己实践的关键词:与现代主义绘画方形的规整结构相比,她的钩针编织作品像是在为绘画注入更为松散、延展的形态。
驻京都艺术家作田优希 (Yuki Sakuta) 以恣意奔放的笔触来勾勒想象中花景,怒放刹那的情绪和张力随着丰富的色彩在画布上蔓延开去。花簇仿如跃动于画布之上、然后逐渐散去。她常从童话和故事中获取灵感,并以歌词、小说中的文字,及民间传说和神话中的人物名字为作品命名。与其说作田的绘画是在描绘既定的现实,不如说她笔下呈动态生长态势的画面是在为观者带来感官冲击并塑造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