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40年前,心理学家就写了本自鸡修炼手册

Dr.T 谷雨星球 2022-12-29

这是谷雨星球第106篇原创

谷雨升学规划中心 谷雨天赋成长学院


在热文“我天天奖励教育自家娃,怎么就把他养废了?!”3个实验揭露扎心真相里,一代代心理学家揭开了奖励的“恶果”。


基于讨论,我在文末留了个思考题——到底要如何正确激励孩子呢

今天为大家揭晓两位心理学家在40年前就给出的答案。



德西和瑞安教授分别来自德国和澳大利亚,终身学术课题就是研究人类动机来源。他们在1980年以双作者之名发布了一篇关于内在动机的论文,创立了颇具影响力的激励理论之一的自我决定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不过国内一直等到了2020年,Self-Determination Theory以书籍《内在动机》被引进了国内。甫一上市,就奠定了国内无数教育者研究内驱力的科学基础。


■自我决定论的论文被引用了接近2500次!


今天我们来通过《内在动机》和围绕内在动机而部分研究论文聊聊——从「鸡娃」变「自鸡」,总共需要几步?



 
3个基本心理需要

自我决定论的三个概念简易到说起来可能都不信。

上世纪70年代,两位心理学家在经过了大量的实验,提出了提出了生而为人的三个基本心理需要:胜任感、自主感和归属感

在他们看来,这三个心理需要就像食物和水一样,只有三个需求都得到满足之时,每个人才能找到自己的核心内在动力,也就俗称的内驱力。


可能很多家长看到会浮现出两个字:就这?感觉不难嘛。

但其实在理论之外,事物之间如何产生影响的作用才是最难去概述的。

心理学家将这三大心理需求在遇到外界影响时的不同反馈做成了流程图,还原了一个人的心路历程。而只要能在满足需求之时,在流程节点上采取得以针对个人正确的激励方式,久而久之,自鸡也不是梦。


先来简单解释下这三个基本需求是什么:

👉自主感

很多孩子躺平对什么都无所谓,可能就是因为缺乏自主感,一切都由父母来决定和安排,习得性无助和放弃。

有相当多的证据表明,当动物和人类认为他们不能控制环境时,他们就会"放弃"。在孩子看来,不管什么事情我说什么都不算数,仿佛「提线木偶」,没有找到自我存在的重要性,进入青春期后叛逆就来得非常严重。

「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从不是一空话。

👉胜任感

也叫自我效能感,是一种对自身能力的积极认知,是自信的源泉。简单来说,就是做一件让自己刚好突破舒适圈又不过于难得任务产生的心理需求。

如果作业难度过低,孩子大多觉得无聊没劲,比如长久地重复刷一道题或者所谓的「快乐教育」。

如果作业难度过高如过早去学奥数等,总是做不出题的自信被打击后,也就对这门学科兴趣不大了。
■核心动机和幸福

👉归属感

学习从不是一件只有快乐,要如何让孩子资自愿完成那些枯燥的事情?

■在身边自驱力超强的05后,感谢父母做对了哪些事?内驱力超强Jennifer从小就被教育学习是自己的事,出去玩可以,自己要把作业补完。


在德西看来,如果满足了被信任和接纳的需求,处在优势地位的人采取行动提升那些受监管人的自主和胜任,我们会甘愿接受社会规范,承担责任,完成那些重要但无趣的事。

但如果是压迫式的承担压力,则会损害内在动机。

我身边有一位被鸡上清北交复的学霸朋友,毕业后没坚持在一个岗位上呆过半年,陷入深度抑郁,与妈妈相见如同仇人。她觉得妈妈根本爱她,爱的只是考名校的她。

在成绩和孩子之间,我们一定要先选择孩子。反之则大概率是亲子关系破裂。短期鸡出来的成绩,在长久来看一定会损害了孩子的内在动力。

■《内在动机》英文原版。

 
自主感心理需求

了解了基本的心理需求后,更为关键的是了解做什么才能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从而实现自鸡目的。

先来说说自主感,这是激发内在动机最主要的因素,核心在于免于外部的控制和驱使,感受到自己是自身行为的本源。

当人能自主决定自己活动的时候,会培养出一种深刻的责任感和真实感,这过程本身就是激动人心的。斯坦福大学的马克·莱柏(Mark Lepper)研究发现,常见的激励或惩罚手段,例如最后期限,强加的目标,监督和评估都会损害内在动机。

■自由选择时间内,依然对任务感兴趣的时间,可以看到除了没有截止日期外,其他的外部激励都会损害对任务的兴趣。

很多家长可能会说,要是真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可能就啥也不干只爱躺着了。

如何才能在让孩子保持自主性的同时,又能完成规定规则的任务呢?
 
有种方法是用邀请的语气取代控制和命令性的语言与孩子沟通,并给出真实的理由,而不是情绪性的方式,或者权威指导的方式。

我们也要尽可能全面地提供信息,让孩子自己在可能性中挑选。

通用模板是:
我知道你喜欢xxx,这很棒,但xx需要xx,因为xxxxx。我现在有xxx和xxxx的选项,各有xxx和xxx的优劣,你看你要选哪个?有什么问题?选好了就要负责到底哦。
 
规则制定之后,也要允许他们打破原本死板的规则和界限,但需要承担可能的后果。

■在哥哥高考,妹妹一路体制外,理科生妈妈的“人生实验”里,一家人一起制定了家规,抄作业。

再说说胜任感,也就是自我体会到的价值感。

大家可能会发现,儿童就已经学会与同伴比较、自我评价,并积极行动实现目标,以避免感到自己无能的情境。人类是社会群居动物,不大可能「不跟别人比」中。

而事实上,儿童的好奇心也可以部分归因于对胜任感的需要。

研究发现,当一个人接受对他具有意义且难度合适的挑战的时候,对胜任感的需求就产生了,他会集中精力全力以赴期待取得成就,获得认可。

■任务难度与挑战度所导致的不同心理状态

一个适当难度的任务会让人专注于当下,进入心流状态。东方哲学和现代心理学已经发现,卓越的作品、灵感等,只能心流状态下出现。


要想培养孩子的胜任感,就是要学会观察,设定难度适当的任务。如果任务过于简单就加难度,如果任务过于难则为孩子搭好脚手架,一步步完成任务。

不管孩子做得怎么样,必须要肯定孩子付出的努力,鼓励他去进行更高难度的挑战。

值得一提的是,损害孩子胜任感的不仅无聊的重复刷题,部分“快乐教育”也会因为任务过于简单而损害孩子的胜任感。

久而久之,可能就觉得无聊,因为缺乏自信而不敢走出自己的舒适圈。


归属感后的两种压力

德西在书中写道:“作为活着的有机体,人是有弱点的,这些弱点使得人们在极度缺乏对基本需求支持的情况下难以保持自由和健康的意识。”

而归属感可能就是孩子在家庭里最需要感受到的支持。

我们感知外界的压力有两种形式,心理学常用内化(internalization)来描述这个过程,但内化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类型,内摄与整合

其中,内摄(introjection)是一种缺乏自主的情况下不健康和受迫的内化方式。

那些为了满足老师愿望的模范学生,或是满足父母的心愿而去选择职业的年轻人,选择可能并非出于自身的喜好或体验,而是控制型的父母给与的有条件的爱:“你必须这样才是我的孩子,才不会让我失望!”
 
与此类似的,是社会的主流价值的约束。

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下的结果是我们每个人都会成为外界标准的产物,这变成了一个无法摆脱,时刻都在控制他们的内心权威。

在内心深处,他们听到的是“应该”,“必须”,“不得不”这样的声音,自我真正的需求被压制。

■简单心理发布的青少年压力来源分布,父母的压力、考试压力、迷茫占了大头。


为了让孩子甘愿完成枯燥的事情,追求卓越,创造力还不能被扼杀的唯一方式是「整合式调节」。
 
如何才能实现从外在激励向认同调节和整合调节的转变呢?

打个比方,当孩子发现自己看重表达中的激情,醉心于事物细微的差别,未来可能想当一个艺术家。但这可能意味着物质的相对贫乏,磨练技巧的枯燥,当面对枯燥的训练时,孩子会选择放弃吗?

在德西和瑞安的模型中,当面对外界压力时候,会有几种调节方式。

若我们信任孩子是积极行动的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自我的赋权,他们会越来越清楚哪些是自我实现的必要代价,并会将这些过程与最终渴望的结果建立连接,赋予其价值,耐心完成,这就是“认同调节”。

■自我决定理论(self determine theroy)中人类动机的几种类型其中,内投(内摄introjection)调节为不健康和强迫式地内化,而认同调节和整合调节为良好内化的不同阶段。


慢慢地,学生对「艺术家」身份会与自我其他身份进行整合。

如有人对政治感兴趣,有人对心理学感兴趣,就会延展出不同的志趣方向,并在这种全新自我认同的身份中获得满足感。

原本枯燥的训练也不再被视为麻烦,而是自愿享受其中的过程,自愿地开始自我规训,模仿卓越者的样子行事。

这就是从认同调节到整合调节的过程——

个体通过在外部环境中通过不断做选择,形成对自我身份的认同,而只有当这种选择是由自主做出的,并且感受到信任和满足,才会心甘情愿地承担其背后的责任。



还好德西提醒了我们

关于自主感、胜任感和归属感要如何提升,在上文均有涉及,大家可以收藏慢慢读。

对于身为成年人的家长来说,自我决定理论对我们也适用,我们自己是否能实现自主、胜任和归属感都是问号。

在面对孩子时候,我们必须学会「谦卑」。

教育者并不具备充分的知识和能力来判断哪些对孩子们是最好的。我们也要承认理性的有限性,我们不是全知全能的,孩子们也不是。


但作为一个积极的个体,我们也要相信孩子们自己才是最理解自己利益的人,别人哪怕是父母也无法代劳。

虽然这些动力无法难以表达,难以理性化,却都是真实存在的。从最根本来说,要满足孩子这三大需求,父母最该做的就是信任。

■一诺是奴隶社会创始人,前盖茨基金会中国办公室首席代表、一土教育和奴隶社会联合创始人。应许是蒲公英家庭教练中心创始人,上海第一家儿童诊所前创始人。


我们曾经深度对话清华、宾大三娃妈:最能影响孩子一生的是什么?两位过来人家长都提到“信任”——

若父母一再保驾护航越俎代庖,则也剥夺了孩子享受自主感、胜任感和归属感的自由。

往严重说,是我们亲手剥夺了我们最爱的人,身为“幸福的人”的内在动机。

还好,德西提醒了我们。


我们是谁
在嘈杂的信息时代下,我们愿做一股清流,以#100个中产妈妈的故事、#8090教书匠、#星球上的00后、#数据报告和#前沿教育理论提高认知力和思辨力,缓解焦虑。
同时,我们也提供一对一升学咨询,落地天赋成长的独家项目,让中产妈妈不焦虑,养育有志趣的孩子。
相关阅读

「谷雨天赋成长学院」限时回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