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突发!IB允许ChatGPT写论文!残酷真相是,这门课人工智能帮不了…

Wendy 谷雨星球 2023-11-16
大家好,我是Wendy,正在读12年级的IB学生。
昨天看到一个新闻:在各大高校都纷纷禁用AI时,IB课程却反其道而行之,首次允许学生用ChatGPT写论文了!
天了噜!
这不就是我的梦想一夜实现了吗?!当然,要是什么时候可以允许用chatpgpt考试就更好了…
言归正传,在AI高考都能拿下近600分时,教育确实要迎来变化,IB做了积极的回应
负责人之一Matt Glanville所说,ChatGPT应该被IB教育者视为「一个罕见的新机会」:

当AI只需按下按钮就能写一篇文章时,那么学生理解文章好在哪儿,如何进行对比研究,如何分辨数据是否带有偏见,是否体现出思考力和创造力,将比写文章重要得多。那么IB设置的评估任务需要反映这一点。

可惜的是,市面上聊起IB,却总离不开大考分数和升学结果。
我快要毕业了,回想起来,除了一纸offer外,每天打交道的课堂,比分数更好地诠释、定义和构成了我们。
就连我这么一个并不那么爱学习的体制内转轨生,都被一门IB课程改变了人生方向。

 

IB中文课学到头秃

在上IB之前,我对它有着许多的幻想,说实话,三年下来很多幻想都破灭了(感兴趣的我之后可以写)。
唯独一门课,超出了我的预期。
想不到吧?这门IB课不是最负盛名的知识论、CAS,也不是艺术,更不是数学,而是很多人误以为出国留学就不用再学的中文课。
可以说,IB中文课为我点燃了曾在体制内几乎被浇灭的对文学和思考的兴趣。
这也难怪,IB中文也被称作全世界最好的母语课程之一。
IB是贯穿幼儿园到职业教育的全课程,通常说的IB代指IBDP课程,高中最后两年的课程。
IBDP原本是为外交官子女开设的,在强调国际化的同时,也非常注重母国文化,于是在六大学科里开设了两门必选的语言学科——母语学科(language A)和外语学科(language B)学科。

■IB课程请看👉中产家庭的升学「赌局」,魔都校长妈妈说透了

也就是说,IBDP必须选修母国语言,对我们来说就是中文A。

IB中文A又分为「文学」和「语言与文学」,开设HL(High Level)和SL(Standard Level),共有四种选择,每位同学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
「文学」和「语言与文学」又有什么区别呢?
据我自己观察,文学课程更注重纯文学的阅读和赏析,而语言与文学课程所学习的文本不限于纯文学,在课程中也讨论新闻、广告、博客、摄影作品、漫画等等。
具体来说,我身边学习「文学」HL小伙伴不仅读文学作品,例如卡夫卡、萧红;也会诗歌作品,从诗经到中国现代诗人们的作品不一而足,也包括古诗文,对纯文学的理解非常深刻。
而我选的「语言和文学」HL,课程就更像中文系和传媒学科的结合——
我们探索文学作品中传递的价值观,也讨论非文学文本的特征。
如时评作者的文化背景如何影响他做出对于热点事件的判断;摄影作品的视角如何反映创作者的立场;漫画的交流目的多大程度上影响它的视觉风格等。
所以要选择文学和语言与文学研究,可以看对纯文学感兴趣还是对媒介更感兴趣。

■教学大纲节选

要有思考,必须先进行大量的输入,我们还要求读大量的书籍。
有趣的是,每个老师开出的书单可能不一样。
IBO只指明了作家而非具体作品,有母语也有翻译作品,读的也不是节选,都是厚厚的原本。

与传统语文课的不同

我小学和初中读的体制内学校,在我看来,语文课堂就是无谓的课文朗诵、无趣的阅读理解和无聊的古文抄写……

每次语文课堂被老师点起来回答问题,我都特别紧张。

要不代表“上课走神被老师发现”或是“老师觉得你能给出完美答案”。

我还记得第一次在IB中文课堂上被老师点到名字,我战战兢兢地站起来时候,却被老师示意坐下:「我又不是要你罚站,你为什么要站起来?」

我才发现,IB中文课和传统的语文课大相径庭!

从宏观讨论文本的历史背景,到微观地聚焦于个体人物的家庭构成,我们被允许分享任何观点。

哪怕没有独到的见解,也可以大大方方地说:“我没有什么想法。”

课上的氛围让我不再拘束自己去表达,哪怕只是把心里想的东西更直白地说出来、写下来。

我第一次在课程中感受到自己的表达是受到鼓励的,并且我的那些想法是珍贵的、值得尊重的。
与体制内不同的,还有上课和考核方式。

做PPT演讲,是IB中文课堂里最习以为常的课程形式,也是将对所学文本的理解呈现给同学的有效方式。

IB也有考试。

像语言与文学HL课程的考试由两张试卷组成。

我找了一张图。简单来说,就是又要考文学也要考非文学作品,又要考批判性思维、创作能力和对比研究分析能力。


还要考口试,回答老师提出的即兴问题,同时还要写1800字的论文。

难怪有人说,IB中文虽然是母语,却学到头秃。

比起体制内的语文学习要求我所做到的熟记、熟背,在IB中文课堂中,我也第一次感受到中文作为母语所带给我的魅力。

我第一次接触那些以前的我认为晦涩难读的作品:张爱玲、白先勇、奈保尔、芥川龙之介、福克纳……
在这种氛围下,老师带领我们不仅探究语言本身的性质,研究语言所形成的身份认同和文化、研究语言是如何使用视听元素让观众有效地接收信息。
比如我们会讨论在现在的社会语境下看福克纳的作品,与在福克纳的时期看他的作品,有什么不同?
我们也会讨论如果白先勇和福克纳的作品反映了同样的社会性问题,呈现方式有什么不同?
IB中文A的七大概念,也凭借着这七大概念被人称作最好的母语课程之一,不仅从交流、呈现等维度有所体现,也深入文化和认同等思维层面,同时关注全球性问题。
如白先勇的小说《孤恋花》和福克纳的小说《干旱的九月》都通过了典型的女性形象(娟娟、米妮小姐)反映女性群体的命运,但是两部作品依然存在不同:
白先勇笔下的娟娟通过极端方式所达成的是精神上对于社会规训的逃离,然而米妮小姐的精神崩溃所象征的是她的性别认知与社会规训的错位。
这样的思考是在我以前的阅读体验中从未有过的。
我曾经是一个只为“华丽的文笔”而折服的读者,我判断一本书是否是值得细读的标准只是作者所运用的辞藻。
IB中文却让我不再囫囵吞枣地阅读作品,而是教会我留心书中的每一个细微处,展开了更多文本解读的可能性。
随着AI的介入,肉眼可见IB中文的难度只会增不会降!

部分课堂笔记


中文课堂是我的望远镜

谈起IB中文带给我最大的影响,我一定会说:
IB中文点亮了我的女性主义觉醒宇宙。
我们在课堂中经常讨论性别话题与女性角色,如关汉卿《救风尘》中的赵盼儿、芥川《舞会》中的明子、福克纳《干旱的九月》中的米妮小姐。
与作品对应的是,我也开始关注社会话题,从书面和社会上同步了解女性所面临的结构性困境和长久以来的刻板印象。
当我读白先勇的《孤恋花》,看到娟娟说她的母亲被父亲“用根铁链子套在她的颈脖上,把她所在猪栏里。”时,恰好被推送到徐州八孩事件,我毛骨悚然。
孤恋花节选
我意识到无论我所阅读的文学作品置身于何种文化背景、地域背景、时间节点,社会性别规范好像总是对女性施加着无形的束缚。而女性主义,便是最好的挣脱和打破这种束缚的方法。
我开始阅读有关于女性主义的书籍:从上野千鹤子的《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厌女》,到乔安娜·拉斯的《如何抑制女性写作》。
作为一名深度豆瓣用户,我开始接触有关于女性主义的小组,也找到许多喜欢的播客。
我还记得我第一次听随机波动「人的疆域,略大于刘小样的平原」时,我正在学校里,结束了一天的课程,在教室里等待放学的时刻到来。
我之前读过安小庆写的《平原上的娜拉》,看到刘小样的生活,在播客中再次听到她屡次出走却依然无果的人生,我好像不止看到一位女性所面临的困境,而是直到今日所有女性还在面对的现状。
哪怕是高知女性,也不过是从一个厨房走到了另一个厨房。
我也在我的小组作业、演讲中融入有关女性主义的思考。
我在口试中讨论“社会性别规范对女性自我意识的影响”,在考试中写下不同作品所反映的“女性失去话语权”的社会问题。
一次小组作业中,我负责的部分的提纲
刘小样说:“我就是不要把这个窗户关上。我让它一直开着,一直开到我老,我就怕我失去那些激情,怕我失去那些感动。”
刘小样用她的行动点亮了许多女孩心中对于出走的希望和微光,而唤醒我心中的女性主义宇宙的,是我的中文课堂。
还要几个月,我即将毕业,结束IB学生身份。
略带遗憾地说,直到毕业我也没有真正成为一名优秀的IB中文学生,也没有自信说自己已经「读懂」某一部作品。
但是当我想起中文课上大家热烈的讨论、小组成员们讨论至深夜的文本细读、和书上被铅笔标注出的字句时,我就好像回到了我最熟悉的中文课堂。
中文课像是我的望远镜,让我看到了不同的世界和社会的缝隙。
接下来的我将试着独自去寻找更辽阔的平原,我知道,我的疆域不止于此。

————#谷雨今日福利—————

国际高中到底如何报考?

孩子到底匹配什么水平?

数学英文如何精准定位?


破解国际高中招考的误区

扫码备注孩子年级

预约独家能力测试


谷雨星球是谁?

在嘈杂的信息时代下,我们愿做一股清流,传播真实故事和数据研究,提高认知力和思辨力,缓解焦虑。


#相关阅读


微信公众号改革了推送机制
不常点开则会收不到谷雨推送
我们想产出更有价值的原创文章
需要时间进行深度研究
所以无法每天都更新
请关注并星标谷雨星球
不再失联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