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教育优势将荡然无存?哈佛博士9.3 分神作或有不同答案

卷卷兔 谷雨星球 2023-07-04
大家好,我是卷卷兔。
毋庸置疑,记忆力最好、最会刷题的AI,势必会颠覆现有工业时代的教育模式。有教育专家悲观地表示——
人工智能的优势将使中国教育的优势荡然无存。因为中国教育体系看重传授知识,不看重兴趣和创造力的培养,而人工智能对知识的掌握要比人强得多。
先别忙着焦虑,早有机器人学习前沿人士发出了不同的声音——
创造力是一种从「具象变成抽象」的过程,脱离了具象的基础性学科知识来谈抽象的思维过程,就像搭建空中楼阁。
而任何掌握、反思知识的学习方式都是一种锻炼,才可能生发出这种高阶思维。

■我们写过ChatGpt的团队构成👉深扒硅谷最强梦之队,正在改变世界的下一代有什么共性?华人占比超过 10%,都是大学霸。


到底为什么AI时代也不能放弃「死记硬背」和「刷题」呢?

哈佛大学认知心理学博士、弗吉尼亚大学教授Daniel T. Willingham,长期关注将认知科学应用到 K12 领域在豆瓣评分 9.3 分神作《为什么孩子不爱上学》,从脑科学的维度给出了答案,破除了一些迷思。



为什么理解抽象概念这么难?

这本书太经典了,尤其在 AI 颠覆教育的时代里,重读又有新收获。

我们在前文里解读了为什么孩子不爱学习(👉佛博士9.3分神作!脑科学解读为什么孩子不爱学习?),以及学不好?


简单回顾,学不好的原因一般有两个:
其一,是记不住关键的事实性知识。这取决于我们有多少长期记忆的信息存量,家长可以让孩子不设想接触大量知识,与其强调数量,不如看孩子是否真正消化了,与其看重批判性思维,不如先看是否搭建了自己的知识体系。
大脑是爱偷懒的,若没有早期帮助孩子进行环境背景知识和长期记忆的强化,忽视了孩子对于事实性知识的掌握和记忆,缺乏了思考的根基,孩子年龄越大,学得越吃力,短板越明显。(👉哈佛研究:死记硬背的作用,比想象得更重要。)
其二,即便听懂了知识,但却不会举一反三、活学活用。
原因也很简单,就是理解不够透彻。 
家长们可能都有同感,若想要让理解数学中抽象公式、物理中的定理,以及化学中的反应,如果仅仅凭借几个数字、字母讲半天,小孩也听不懂,一开始都需要借助现实生活中的实例。
举个例子,如何让孩子理解“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呢?

如果直接给出公式“S(面积)=a(长)*b(宽)”,对于一开始接触这个基础知识的学生来说,几乎就是天书。

大多数老师都会先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形,比如长为3cm,宽为2cm²,面积是6cm²,然后将长方形分割成6个面积为1cm²的单位正方形,带着孩子们数正方形的个数,最后数出6个正方形。

在进行多次重复性数格子后,再进行总结规律:长方形的面积=密铺的单位正方形个数=每行个数*行数=长的数值*宽的数值=长*宽。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思维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
每个人最终得以理解抽象知识,主要是通过已知的事实性知识、方法,而且这个已知的事物是具象的,最好是易懂、常见、熟悉的实例,才能使无形变有形。 
比如,火电厂的发电原理,是烧煤产生热量,热量使水沸腾、产生水蒸气,水蒸气推动涡轮机转动,而转动的过程中,用线圈包裹磁铁的发电机会产生电流,继而完成了发电(如下图)。
水电长的发电原理也是相似的。
水从高处落下,产生动能,这个动能推动涡轮机转动,之后产生电的过程,就和火电厂无异(如下图)。
但对于一个尚不理解火电厂发电原理的学生,如果老师说:“水电厂的发电原理很好理解,跟火电厂一样”,听完也是一脸懵。
上篇文章里写过大脑中熟知的例子,也就是长期记忆中的事实性知识、方法。
而当遇到新问题、新情境的时候,我们就能从长期记忆中,取出相关的已有知识,放入工作记忆区域,再将新旧知识加以组合,从而学习到新的知识。
这就是「理解」的步骤。

为什么有的学生很刻苦

却也学不好呢?

我的一位高中同学,学习非常刻苦,总是在温习课本、奋笔疾书,然而成绩却并不好,老师也只能鼓励她放平心态。

直到我和她做了同桌,才在平日的相处中窥知一二。 

她听懂的,仅仅是老师在课堂上举的例子、演示的例题,但作业中,同样考察的是与例题一样的知识点,这种变形过的题目,她就毫无头绪。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为这件事找到了理论依据——
这个女生仅仅掌握了“表面知识”,而非“深层知识”。 
简单来说,表面知识就是需要依赖对比、案例和解释,在一定环境下理解的知识。而深层知识指的是理解知识联系、学科逻辑、有迁移能力的知识。
这就是学霸思维。
为什么有很多孩子掌握不了深层知识呢? 
书里说,一个原因,就是上课不专心听讲。
目前很多孩子一遍知识要学好几遍,自然而然就会分心,看起来学了很多遍却仍然无法理解,因为每一遍都没有用心,补再多遍都没用。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没有从事物的表面结构,看到其深层结构。
常让家长脑血栓爆炸的就是「明明刚刚做过一遍一样的题,孩子怎么就不会呢?」
比如在成年人一眼就看明白的应用题,不管是什么场景,讲得都是同一个问题,但对于刚刚学习乘除法和面积计算的小孩子,要他们看出两者的共同点,恐怕需要一点时间。 比如这两道应用题:

1、A在给草地撒种,草地宽20米,长100米,草种10块钱一袋,每袋草种可以种1000平方米,所以A需要花多少钱,才能把地种满? 

2、B在给桌子刷油漆,桌子长72厘米,宽36厘米,清漆每罐8块钱,每罐清漆可以涂2300平方厘米,所以B要花多少钱买清漆?

这两道题表面结构是场景不同,但深层结构,却因为解题步骤相同而一致。

■数学神书《一课一练》,已经出口海外了。

孩子们难以看出问题的深层结构的首要原因,就是练习不够,更多的练习可以让问题的深层结构浮出水面,继而迅速联系所学知识,精准解答问题。
原因之二,则和我们大脑的思考方式相关。
大脑的思维方式总是在找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的相关性,温故而知新,我更容易地理解新知识。但与此同时,也很容易将我们的思维限制在一个盒子里,让我们无法跳出鸟瞰事物的深层结构。 
什么意思呢? 继续拿刚才的播种和刷漆问题来举例。 
总是栽在数学应用题上的孩子,大脑总是被题目的表面结构占满,大脑就会首先判断,这道题目是关于播种或油漆的,继而调动起关于其背景知识。
工作记忆的内存越占越多,从而看不到题目的深层结构。 


练习、练习、再练习
比尔盖茨在前几天发布的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开始 | 盖茨笔记这样写道:
「有证据表明,无论学生选择何种职业,掌握基本的数学技能都可以为他们的成功奠定基础……目前人工智能在数学问题上给出错误答案,因为它们难以进行抽象推理……当……」
假以时日,AI 的数学问题一定会被解决。
但这也从侧面告诉我们,掌握一种抽象思维的能力在 AI 时代更是必需品。那么如何克服大脑的这种思维定式,让孩子发现问题的深层结构呢?
教授说,这确实不容易。不易发现,你必须理解问题的所有方面,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还要明白表面结构是如何映射到深层结构的。 
比如,在上面两道题目中,所谓的“映射”,就是: 
  • “草地宽=桌子宽→长方形的宽”;
  • “草地长=桌子长→长方形的长”;
  • “每袋草种可用的面积=每罐清漆可用面积→长方形中包含的小面积”;
  • “每袋草种价钱=每罐清漆价钱→计算总价所需要的单价”;
  • “总价=单价*数量(长方形中包含的小面积)”。 
只有弄懂题目中表面结构与深层结构的映射,问题答案也就迎刃而解了。 
所以,要想生成新的高阶思维,先要从有形到无形,从具体到抽象。
对于家长来说,丰富孩子的生活经历,积累孩子的常识知识,都可以作为理解抽象知识时的“实例”基础。 
有了这些基础,那么在让孩子理解抽象知识时,不妨多举几个实例。同时老师和家长也可以鼓励孩子发现实例中的共同点,从表面结构看到深层结构。
最重要的,就是练习,练习,再练习
教授提到,练习能让孩子更容易辨别出深层结构,也能对知识的运用熟能生巧。
现在提起「刷题」,都是一股脑地反对,说损害了孩子的创造力和积极性。但我觉得,家长对于题海战术的态度,不应该太过消极。

■Bloom 的高阶思维模型,记忆、理解和应用是生成创新的基础。

如果孩子并没有完全透彻掌握功课中的基本知识,那么“反对孩子刷题,并认为精力需要花在思维培养上”,就有些本末倒置了—— 
倘若孩子只有表面知识,没有进行大量训练,而是盲目抢跑、塞入新的知识,可能造成知识断层,导致知识无法进入长期记忆,成为牢固的认知资源,从而进行举一反三。
若难以发现其中的深层结构,与发展创新性思维更是越走越远。
内卷教育模式的悲哀不在于早期教育的重复练习,而是在于忽视孩子的兴趣,将做题当成了学习的唯一方式。尤其是进入中学阶段,仍将书本上的题目作为唯一的评估衡量指标。
在这个前提下,可别小看了对基础知识的练习。
要知道,真正高手的练习,并非死做题、死啃书,而是非常有门道、有讲究的。

■无论国外,学霸分享经都特别受欢迎。




———谷雨星球诚意推荐——
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阅读能力
到底要怎么突围?
师资雄厚的Reach Out推出重磅福利

覆盖 2-12 年级的学术阅读课程
还有一对一学术英文批改和评测

扫码领取限时福利
仅限谷雨星球家长


谷雨星球是谁?
在嘈杂的信息时代下,我们愿做一股清流,传播真实故事,提高认知力和思辨力,缓解焦虑。同时,我们也落地独家项目,解决教育的刚需问题。
#猜你喜欢:



关注&星标谷雨星球

提高认知力,让教育之路越走越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