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海峰:3+1+2新高考改革向纵深推进

刘海峰 科举学与考试研究 2023-12-16



3+1+2新高考改革向纵深推进


刘海峰



编者按:2022年6月27日,河南、陕西、山西、四川、云南、宁夏、青海、内蒙古等8省区公布高考综合改革方案,第五批新高考改革正式宣布启动。以3+1+2科目改革为核心的新高考改革正向纵深推进,除新疆、西藏以外已全覆盖。为帮助大家认识3+1+2的特性和意义,本号特推出2019年4月第三批省市新高考改革方案公布次日刘海峰教授应约在《中国教育报》发表的这篇文章。



2018年以后,高考改革进入了由东部试点转向中西部推广的新阶段。教育部指导8省市认真贯彻国务院文件精神,结合省情市情,因地制宜制订改革方案。8省市充分考虑本地原有高考模式、生源数量、基础教育发展水平、高等教育和学科专业布局等因素,提出了“3+1+2”的选考科目方案,并在考试时间、录取方式上进行了多种探索创新,是探索新高考选考模式的重要进展。

总体看来,这次8省市的新高考改革方案,是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实事求是的改革,是坚持改革方向、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因地制宜的改革。针对前期改革试点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比如中学师资和教学条件不足、教学组织不适应等,教育部指导8省市在制定改革方案时予以优先解决。对于行之有效、群众欢迎的政策,继续加大力度推进;对于基础条件要求较高的改革措施,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差异性,因地制宜出台方案,确保改革平稳有序。

这一方案的形成,经过广泛的调研和征求意见,经过高考研究专业机构的充分论证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反复考虑,认为符合当前的教育实际,相信也更受家长和考生们的欢迎,更受高等学校的认可。

第三批进入新高考的省市比前两批更多,尤其需要坚持协同推进,进一步加强省际之间、省内相关部门之间的改革协同,形成协调联动、整体推进的良好局面。虽然因为实行分省定额录取体制,各省市自治区实行不同的高考模式不影响高校录取,但高考模式也不宜过于多样,最好能保持多数省市自治区的高考成绩具有可比性。这次8省市同时推出的“3+1+2”的选考科目方案,得到广泛的认同,步调一致,便于新高考改革的整体推进。

8省市均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选择性考试安排在6月夏季高考同期举行,并且将考试次数确定为1次,既减少多次考试对中学教学的影响,也缓解基层组织考试的压力。高考是一项影响重大、受到社会高度关注的活动,又是高利害、高风险的考试。为了保障高考安全有序地进行,有20个政府部门一起来齐抓共管。由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选择性考试记入高考总分,其性质等同于高考,因此,将选择性考试安排在6月夏季高考同期举行,并将考试次数确定为1次,可以避免一再动用大量的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

“3+1+2”模式中的“1”突出了物理、历史两个科目在高校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大类人才选拔和培养中的基础作用,结合本地实际提出学生的选考科目组合,使改革更加精准地对接地方实际,更好满足当地学生成长和人才培养需求。这一模式符合物理与历史的学科特点与基础地位,可以保证学生具备进一步学习大学相关专业必不可少的知识基础,不至于因为所选科目与大学专业的学习脱节。而“2”的任选科目充分保障了学生的选择权,并充分尊重高校的选择权与自主权,符合新高考改革不分文理的基本精神。

在计分方式方面,必考科目的计分仍使用原始分,显示了社会大众对原始分的认可。物理和历史作为首选科目,考试人数基本固定,可以适用原始分计分制,便于操作与理解。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考选考科目每科原始分为100分。转换时以30分作为等级转换的赋分起点,满分100分。将每门选择考选考科目考生的原始分从高到低划分为A、B、C、D、E共5个等级,各等级人数所占比例分别约为15%、35%、35%、13%和2%。将A至E等级内的考生原始成绩,依照等比例转换原则,分别转换到100~86、85~71、70~56、55~41和40~30五个分数区间,得到考生的等级转换分。等级赋分能够较好解决学科之间分数不等值、学生选考科目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参加高校招生录取的问题,能够保持考生每门学科成绩排名顺序不变,确保成绩转换的公平公正。

等级赋分是一种介于原始分数和标准分数之间的计分方式,其思路和目标与标准分大致相同,即通过相应的技术处理,使得不同学科的成绩具有相同的分布、难度和标准差,以达到不同科目在分数使用上的等效,最终能够得到一个相对可比的总分。这次8省市的等级分均采用一分一段,能够最大限度保证考生的成绩具有良好的区分度,满足高校人才选拔需要。这种等级分实际上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标准分。尽管等级分存在一定局限,但在选考人数不固定,不同科目难度与成绩无法相比的情况下,等级分成为较优的选择。

新高考改革还在不断地探索推进之中,需要一个逐渐深化和完善的过程。相信通过改革的实践检验,在各种不同的方案之中,经过比较鉴别,最终可以找到一个符合中国国情和考试规律,并具有长远生命力的高考模式。


(原题《坚持协调联动整体推进新高考改革》,《中国教育报》2019年4月26日第4版;作者为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主任)



编辑、排版:韦骅峰

审核:李木洲


更多精彩阅读:

  1. 刘海峰:新高考改革的实践与改进

  2. 获奖佳作 || 高考改革新方案的顶层设计与实践推进

  3. 刘海峰:我们为什么离不开高考?

  4. 新高考选考科目赋分方案再思考

  5. 罗立祝 || 高校招生录取模式改革:目标、现状与展望

  6. 权威解读 ║ 2022年新高考志愿填报的步骤、策略与专业选择

  7. 谢梅沁 谢季遥: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相关主体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8. 边新灿:21省份新高考方案综合分析与思考

  9. 新高考改革政策的价值走向与主题变迁——基于政策文本的词频及共现分析



投稿邮箱:ksyj2007@126.com



点击下方关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