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以数字化改革牵引各领域的高质量发展 ——之江青年茶座(第一期)观点合集|之江策

周青等 之江策 2023-03-14


2022年3月26日,之江青年茶座(第一期)顺利举行,与会之江青年社科学者和有关专家围绕数字化改革的浙江样本和典型经验展开研讨与对话。茶座活动气氛热烈,内容精彩纷呈,充分展现了之江青年社科学者对我省数字化改革实践的深度观察与理论思考,也体现了青年学者立足浙江实践、扎根祖国大地做研究的治学道路。基于茶座中之江青年社科学者们的研讨成果,整理出相关观点供大家参阅。


Vol.1




建强党建统领整体智治的基层体系是浙江实现数字化改革与全面深化改革、共同富裕示范区重大改革任务整体贯通、一体推进的必然选择。


 1. 建强基层体系是实现党建统领整体智治的基石 

一是彰显战略谋划的新动向基层是数字化改革落地见效的最前沿。浙江的数字化改革总体框架从“152”升级为“1612”,几个新增的“1”具有重要意义,新增“基层治理系统”体现了特殊的战略考量。

二是推动改革实践的新升级。2021年以来浙江所实施的一系列新举措将改革实践推向一个新的高度,通过设置4条跑道,建设“基层治理大脑”等加快实现基层治理的高效协同、整体智治。

三是开拓理论发展的新空间。浙江数字化改革的新部署、新实践和新经验可为理论发展开拓新空间,为浙江继续深化改革和其他地方的改革提供参考。


 2. 深化改革应遵循的“三重逻辑” 

一是遵循以事为中心的逻辑,让改革更有效。要立足服务对象和治理情境不断变化的实际需求,继续迭代升级“一件事”,进一步牵引数据共享、流程再造、资源要素配置、体制机制创新。

二是遵循分层构建的逻辑,让改革更有序。要依据“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网格” 运行的需要,分清各层次的功能定位,使资源要素与“事”、与职权职责相匹配,构建目标清晰、分工有序的升级版“141”体系。

三是遵循一体融合的逻辑,让改革更有力。要推动6大系统在基层综合集成、协同赋能,实现4条跑道在基层落地,尤其要让“党建统领”真正融入基层组织体系重塑,进一步贯通“中心”“平台”和“网格”,使“141”体系乃至整个基层治理体系实现一体融合。

- 向下滑动查看更多 -


Vol.2




 1. 社会治理数字化是实现治理现代化的迫切要求 

数字社会快速发展催生社会治理数字化转型,亟需吸纳新技术、新手段和新工具,向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转变,且“自学习机制”能够促进社会公众感知以及行为的数字化,使社会治理精准化成为可能。


 2. 社会治理数字化的战略路径 

浙江省社会治理数字化进入快速发展期,亟需从社会治理体系构建、数据归集与系统互联、数字化协同治理模式构建、群众权益保护等层面发力,切实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一是构建立体化社会治理体系,提升社会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要聚焦社会治理数字化,加强社会治理综合指挥智能化应用,实现联动式协同、可视化指挥、智慧化分析以及闭环式管理。

二是加快数据归集与系统互联,充分释放数据价值。亟需尽快破除“信息孤岛”“信息烟囱”以及“数字鸿沟”,推动信息系统相互兼容和数据实时共享,提高社会治理的匹配性、精准性及有效性,

三是构建数字化社会治理协同模式,实现政府-社会-市场良性互动。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流程创新”协同发力的数字化转型,探索构建数字时代的公民参与渠道,激发市场、社会主体参与积极性。

四是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提升社会治理数字化改革的温度。在社会治理数字化改革中,应充分考虑数字技术应用的边界,保障公众、社会、市场主体的基本权利不受侵害,解决群众实际问题。

- 向下滑动查看更多 -


Vol.3




浙江经济领域的数字化改革与我国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逻辑一脉相承,制度重塑是其中的核心要义。技术与制度作为数字化改革的两种基础性力量,存在着相互影响、共同演化的关系。因此,在技术和制度共演的理论视角下,深入推进数字化改革的关键是实现技术赋能和制度重塑的有机结合,需要二者协同演进,相互促进。

首先,技术赋能与制度重塑协同推进经济领域数字化改革,需要坚持系统思维和需求引领。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把握数字化改革的方向和思路,将“共同富裕”等战略命题和改革任务与数字化改革相联动,识别其中的关键节点和重点任务,坚持需求引领和重点突破。

其次,技术赋能与制度重塑协同推进经济领域数字化改革,需要以创新驱动发展为重要切入点。通过技术赋能与制度重塑协同促进科技创新,进而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经济领域数字化改革的重要路径。

第三,技术赋能与制度重塑协同推进经济领域数字化改革,需要处理好技术和制度共演过程中的张力和悖论。技术赋能下的制度重塑,既需要合理规制算法垄断等问题,倡导科技向善和负责任的创新,又需要避免治理过度而扼杀新技术发展的空间。

第四,技术赋能与制度重塑协同推进经济领域数字化改革,还需要重视非正式制度的作用。数字技术不仅有助于正式制度的重塑,也深刻影响着非正式制度的变迁。未来需要在经济领域数字化改革过程中关注技术对非正式制度的影响,充分发挥非正式制度的作用,以降低经济治理成本。

- 向下滑动查看更多 -


Vol.4




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是发展智能制造的难点和关键点。当前,浙江制造业已步入转型升级关键阶段,规模化推动中小制造企业全面数字化转型是浙江制造业持续保持竞争力、实现共同富裕的核心保障。从案例经验看,推动中小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要强化以下工作。

第一,把准中小企业共性关键需求,高质量打造标准化套餐作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突破口。中小企业需要的是高成熟度、易实施、低成本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例如,江山市针对六大需求场景,优选服务商形成了一套6模块标准化改造套餐,实现企业智改零风险,让众多中小企业都能改得成、用得好、付得起。

第二,充分发挥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扭转市场机制在数字化转型方案创新中的不足。江山市充分发挥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优选数字化服务商进行重点扶持,支持试点企业和服务商紧密结合共同打造优秀解决方案,用政府有形之手弥补了市场机制的不足,形成了好用、易用、可推广的方案。

第三,充分尊重市场机制,让企业成为数字化转型的决策者,让业绩成为转型的驱动力。政府在推动数字化转型中有重要作用,但不能越俎代庖取代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江山市让企业根据自身需求自主确定是否进行改造,以看得见的成效吸引众多中小企业主动参与改造,试点企业在标准化解决方案基础上相继形成了一系列自选改造模块,实现了共性套餐方案与个性化业务创新的融合。

- 向下滑动查看更多 -


Vol.5




数字生活服务是数字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入社会力量、激发社会活力、提升社会幸福感的重要抓手。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创新数字生活服务是为广大群众提供美好生活体验的关键途径。

第一,加强数字技术底层支撑,共建“无感”数字生活服务。在创新数字生活服务的过程中,要聚焦群众具体生活场景中的痛点堵点,注重以系统思维构建全场景、全流程的数据连接与技术支持,将服务的复杂过程隐藏在“城市大脑”等数字平台的通讯与计算过程之中,让民众的数字生活服务成为便捷“无感”的指尖服务。

第二,打造健康规范生态体系,共商多方协同服务模式。政府部门、服务供应方以及被服务的群众要加强联系,让多方利益主体都能主动进行协同、沟通或监督,从而实现长期、有效的服务供给。这需要依托数字平台或数字技术,构建规则明确、安全保密、信息通畅、自动监督、反馈顺畅的数字生活服务生态系统,创新数字生活服务模式。

第三,全面普惠覆盖弱势群体,共享公平包容生活服务。数字生活服务的供给虽已在逐步开展数字适老化的相关改造、改进工作,但还要继续加强对弱势群体的纵深推进,将残障人士群体、偏远地区群体、低教育程度群体、低收入群体在获取与接受数字生活服务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进行具体识别、具体分析,并通过数字化手段予以改善,确保数字生活服务供给的平等、包容、普惠。

- 向下滑动查看更多 -


Vol.6




近年来,数字化在生态产品的统计、鉴定、评估、确权、上链、监管等环节得到应用,为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动力引擎,并在各地开展了一些有意义的实践探索,从案例经验看,数字赋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利用数字技术赋能,构建数据化底座是基础。生态资源具有跨区域散状分布的特点。数字化技术可推动精确盘点分散性资源,通过统一制订标准,清晰界定产权和责任,聚合形成生态资源数据底座,为对生态资源进行整合连片、配套升级、分类开发,使其更具规模优势和可开发利用价值提供基础支撑。

第二,通过数字平台赋能,激活市场化机制是核心。数字化平台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推动组织合作与市场交易机制的形成。如仙居县“亲农在线”依托精准的数据库与农户画像,为梅农解决了“抵押难、贷款难、投保烦”问题,推动形成了助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金融市场机制。

第三,重视数字要素赋能,重构价值链网络是关键。数字要素和市场化机制结合可整合引导贯通“政、银、企、商”全链路资源,有效补齐生态资源价值转化所需的技术、资本、政策等要素短板,推动重构新的价值链网络,或创造和延长生态产品的附加值和产业链。

第四,坚持数字改革赋能,完善普惠性共享是宗旨。数字化改革要在赋能政府生态治理的同时,坚持普惠性共享原则,运用市场创新与社会自治双机制,实现共创、共享、共治的统一,注重激发各主体内生驱动力。

- 向下滑动查看更多 -


Vol.7




未来社区的提出是对我国提出的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探索,从当前各地的典型案例看,未来社区数智治理需要着重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关注人本价值,坚持需求导向治理理念。未来社区建设是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在实践中应当坚持以满足人民需求为目标,将对居民需求的回应作为治理行为导向,强调对公众自我的关照、对邻里关系的关照和对社区共同体的关照。

第二,强化技术嵌入,建立社区数智治理体系。未来社区建设应当把握技术红利,在社区建设的架构中对充分发挥技术赋能效用,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全面推行家居、医疗等数字化,以数字化手段提供社会公众生活所需的智能化应用场景,由此提升社区归属感、幸福感和满意度,推动社区实现善治。

第三,重视技术理性,创建人机交互治理模式。未来社区建设需要关注技术理性最大化的激活,在技术与社会的深度融合中建立起人机交互的治理模式,让“社区小脑”配合“城市大脑”一体联通,真正做到数字化管理的安全便民。

第四,注重整体变革,完善社会精准治理机制。未来社区建设需要注重政策制度层面的革新与完善,建立起以社区治理的创新推动社会治理变革的有效机制,其核心思维是共建、共治、共享,有效推动社会治理共同体凝聚力的提升。

- 向下滑动查看更多 -


Vol.8




数字化改革对法治实践的赋能效果作用于立法、司法、执法、守法和法治教育等多个位面,不仅表现为技术在线化、设备电子化等措施表层,而且体现在对固有理念的突破与传统法治价值的延伸与革新。

首先,数字化改革为法治实务工作提供工具手段方面的智能化支持。工具意义上的效率提升价值,是数字化改革对法治实践工作的第一层赋能。数字化改革措施的推行极大地提升了传统司法、执法工作的效率,也为普法、守法和法治监督工作提供了更加多样、便捷的辅助手段。既节省了司法资源,又确保和提升了工作质量,使一线的司法实务工作者“伸长双手、睁大眼睛、长出翅膀”,极大地拓展了法治实务工作人员的能力和效率。

其次,数字化改革推动决策路径的由“人治”向“数治”的转变。大数据分析工具与智能化数字决策系统的引入,不仅克服了传统的人工检索、经验决策存在的覆盖面窄、主观性强、公信力不足的问题,还极大地提升了决策的效率,推动实现了数字化改革对法治决策工作的第二层赋能。

最后,数字化改革推动法治理论的嬗变,促进某些二律背反的法治价值目标实现正向融合,这是数字化改革对法治实践的更高层次赋能。在刑事司法领域,打击犯罪和保障人权两大政策目标被认为是不可兼顾的。诞生于2020年的“杭州非羁码”则打破了这一定律的约束,较好地兼顾了刑事司法的多重目的,实现了打击犯罪与人权保障两种价值的正向提升。

- 向下滑动查看更多 -


【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协会轮值理事长、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周青教授整理】



- 点击下方查看观点详细版本 -


-往期回顾-历史唯物主义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哲学基础|之江策
四问四答如何实现浙江省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之江策
生态共同体视角下“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高质量转化:动因、阻力及优化路径|之江策
农村普惠金融数字化改革的浙江探索与实践|之江策
习近平生态思想与新时代绿色发展|之江策
数字乡村内生发展模式的实践逻辑与优化策略|之江策
推动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守好党的根脉|之江策
以数字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来自浙江的探索与实践|之江策

投稿邮箱:zhijiangce@163.com

欢迎个人分享,媒体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