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高等教育重要论述识读|之江策
导 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深刻分析和准确研判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现实问题,通过系列讲话和重要论述,从高等教育目的论、高等教育“四个服务”方针论、高等教育领导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方法论和高校教师素养观等多个方面系统论述了中国高等教育的重大理论与实践命题,内涵丰富、实践指向鲜明。习近平高等教育重要论述为高等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制度走向成熟、走向定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道路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取得的长足进步,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现代大学所具有的蓬勃生命力。“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高等教育与时代要求之间还存在一定距离。习近平通过系列讲话和重要论述,回答了高等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高等教育为谁服务、高校如何坚持党的领导、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大学教师的使命与职责等重大理论与实践命题,为今后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指明方向。
一、高等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
习近平通过系列讲话和论述,指明高等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方向,回答了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重要问题,阐述了现时代具体的“个人”与抽象的“人”、个体发展与民族国家人类发展、个体的片面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关系,发展并丰富了马克思关于“个人全面发展”理念。习近平全面阐释了马克思“个人全面发展”理念中“人”的价值,他把人理解成为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具体的个体和具有不同时代际遇的一代人,他指出每个人都应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应该“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从而使每一个人“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针对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特点,习近平认为大学生要“又博又专”“愈博愈专”,也就是不仅受专业教育成为专精于某个领域的人,同时也要防止社会分工所带来的片面发展,做到个体能力的全面发展和广博健全地发展,具体来看就是爱国爱民、锤炼品德、勇于创新、实学实干的一代新人。我国大学硬件条件已经有很大改善,有的学校硬件同世界一流大学比没有太大差别,关键是要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必须立足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来建设人才培养体系,可以借鉴国外有益做法,但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培养人。
二、高等教育为谁服务?
高等教育为谁服务?本质上是关涉人与人之间的政治道德关系的政治伦理问题。高等教育的主要职能是培养人、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它的每一项职能都具有公共性与政治性。从一定的意义上说,高等教育也是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一种社会关系,而作为一种社会关系,势必存在基本的价值立场和道德取向、道德评价问题,也就是政治伦理问题。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制度、组织、主体(个体)如何运用公共权力,行使着何种权力与权利,如何践行高等教育的公平正义,就是高等教育政治伦理的核心要义。高等教育服务意识宣导与服务规范,就是为实现高等教育政治活动的道德正义并制约权力的基本措施。习近平提出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高等教育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四个服务”高等教育方针,很好地回答了“高等教育为谁服务”的问题。
“为人民服务”是载入《中国共产党党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及《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纲要》的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立宪之本和社会主义中国全民道德基础的重要价值观念。习近平以其对“人民”内涵和意义的深刻洞见,丰富了“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政治哲学。高等教育为人民服务理念和思想的提出,既是对宪法规定国家发展为人民服务教育事业、公民具有从事有益于人民的科学文化活动的自由原则的提炼和概括,也是对历史上高等教育为有闲阶级服务、为宗教服务、“为学术而学术”、为资本主义国家服务的超越,更是通过高等教育办学实践和高等教育的政治责任担当把“为人民服务”落到实处的制度设计,是连接了党的宗旨、立国之本、人的全面发展目标和高等教育目的的关键节点。高等教育的“四个服务”方针共同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遵循,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具有统领性的地位,是指导和检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标准。
三、高校如何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在高等教育领域,如何坚持党的领导?首先要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教育是意识形态的一部分,虽然离经济基础较远,但是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极大,对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性格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等教育作为社会智力园地和精神高地,是教育中最活跃、与社会联系最密切的部分,关系到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面对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迫切需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为传道者,高校教师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落实与完善《高等教育法》“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制度设计,高校党委对学校工作实行全面领导,承担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要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认识,教育他们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分析世界,真正搞懂面临的时代课题,深刻把握世界发展走向,认清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让学生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为学生成长成才打下科学思想基础。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转化为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学科的自信。
四、如何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与一流学科?
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礼记·大学》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中国传统思想为新时代大学留下的宝贵财富。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要放眼世界,借鉴世界高等教育先进的教育经验,融通中外,也要坚持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流学科的政治方向。只要我们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上有作为、有成效,我们的大学就能在世界上有地位、有话语权。
追求一流是一个永无止境、不断超越的过程,要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建设一流大学,关键是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除了培养一流人才方阵,还要构建一流学科体系、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坚持开放合作。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促进协同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科学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催生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往往萌发于深厚的基础研究,产生于学科交叉领域,大学在这两方面具有天然优势。要保持对基础研究的持续投入,鼓励自由探索,敢于质疑现有理论,勇于开拓新的方向。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加强基础学科培养能力,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进行调整升级,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紧缺人才。大学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加强对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的攻关创新。要下大气力组建交叉学科群和强有力的科技攻关团队,加强学科之间协同创新,加强对原创性、系统性、引领性研究的支持。
抓住国际科技合作大趋势,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主动搭建中外教育文化友好交往的合作平台,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促进人类共同福祉。
五、大学教师的素养与职责
教师在学生眼里,“吐辞为经、举足为法”,一言一行都给学生以极大影响;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和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是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教师担当着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因此教育者先受教育,师德师风建设应该是每一所学校常抓不懈的工作,既要有严格制度规定,也要有日常教育督导,要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大学教师是经师,也是人师,要努力成为胸怀国之大者的大先生,研究真问题,有坚定信念,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
全社会要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充分信任、 紧紧依靠广大教师,支持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各地党委书记要加强同高校知识分子的联系,多关心、多交流、多鼓励,多听他们的意见,真听他们的意见。党组织和政府认真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尊重劳动、尊重创造,政治上信任,思想上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多为知识分子办实事做好事。在学术与政治关系的处理上,要提倡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鼓励争鸣,要坚持和发扬学术民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要正确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
作 者:鲍嵘
课题信息: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专项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号:18MYZX06YB
学术贡献:高等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高等教育为谁服务?高等教育如何坚持党的领导?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何为大学教师的素养与职责?既是关系到国之大者的现实议题,同时也是高等教育学理中的核心哲学命题。文章全面系统地梳理了习近平对以上问题的鲜明观点和论断,揭示了这些论断背后深邃的政治哲学、法哲学、道德哲学和知识论基础,指出人的全面发展理念、人民理念、意识形态领导权意识、中西文明互鉴意识和传统师德传承意识将成为中国新时代高等教育哲学的内核要素。研究助推对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经验和模式的提炼,以及基于经验基础上的中国自己的高等教育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和学科体系构建。
鲍嵘,厦门大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现为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宏观政策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高教学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151人才,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理论、教育制度、教育政策。出版专著两部,在《高等教育研究》《比较教育研究》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省哲社课题多项,承担国务院学位办委托国外学科专业设置调研课题两项。
-往期回顾-
投稿邮箱:zhijiangce@163.com
欢迎个人分享,媒体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