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将浙江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先行优势转化为领跑优势|之江策

孔凡斌 徐彩瑶 之江策 2023-03-14

导 读


在浙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殷切期望浙江“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将浙江全省域的发展层次、工作要求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赋予浙江面向全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更重的角色定位和更大的使命担当,为高水平推进省域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浙江探索确立了新的目标和定位。把浙江建设成为展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美丽中国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彰显中国生态文明制度的科学性、完备性和有效性以及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自信,是新时代赋予浙江的新目标和新任务。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窗口聚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展示,要求我们必须增强制度自觉和行动自觉,通过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整体水平,固化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先行示范丰富的实践经验优势,将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领域全面集成升华、迭代升级为新的更高水平的浙江实践,推进先行优势向生态环境治理效能领跑优势的全面转化。为此,本文就浙江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先行优势向领跑优势转化的基础以及面临的机遇进行归纳总结和系统分析,并重点从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境、重大工程和科技创新等方面提出具体对策建议。


正 文

-约5500字-


一、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先行示范

      探索奠定了领跑优势转化的坚实基础




一)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实践取得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

浙江是“两山”理念的发源地和率先实践地,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建设生态文明重要窗口,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先行优势转化为领跑优势,浙江有坚实的实践基础。2003年以来,浙江秉承“勇立潮头”的弄潮精神,发扬“干在实处”的优良传统,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坚定践行“八八战略”,全面贯彻“两山”理念,探索出一条经济转型升级、资源高效利用、环境持续改善、城乡均衡发展的绿色发展之路,形成了一批具有浙江特色、全国领先的实践创新做法。“五水共治”及河长制经验走向全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成为全国样板并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在全国率先建成生态省,率先部署开展全域“无废城市”建设,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空气质量在全国重点区域中率先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水平连续八年持续上升。


(二)以制度创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先行示范走在前列。

浙江围绕“生态文明建设要先行示范”,以重大改革和重大政策创新为抓手,以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制度体系现代化为根本动力,继续深化“两山”转化改革和生态文明示范创建,高水平统筹推进新时代美丽浙江建设,制度创新和建设水平走在全国前列。在全国率先建立“三位一体”环境准入制度,率先全面编制环境功能区划,率先实施河长制、交界断面水质和环境空气质量考核制度,率先建立生态环境状况报告制度,率先试点排污许可证一证式管理制度,创新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排污指标量化管理及企业刷卡排污等系列减排制度,率先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编制实施《浙江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浙江省生态文明示范创建行动计划》、《浙江省大花园建设规划》、《深化生态文明示范创建高水平建设新时代美丽浙江规划纲要(2020-2035年)》和《浙江省“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等一系列重大规划、重大制度和重大政策,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开发保护制度、空间规划体系、资源总量管理和节约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补偿制度、环境治理体系、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市场体系、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制度改革方面取得了众多创新性成果,构成了体现浙江特色的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和多元参与、激励与约束并举、系统完备的生态文明治理体系,为奋力打造“千万工程”升级版和污染防治升级版提供了比较坚实的制度保障。


(三)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实践站在领跑优势转化的更高、更新起点。

2020年,中共浙江省委七次全会提出要努力建设展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高度发达的重要窗口的新任务,明确要在走好具有浙江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之路,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先行优势转化为领跑优势方面加快形成具有中国气派和浙江辨识度的重大标志性成果。当前,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巩固再提升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决胜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对优美环境的诉求更加迫切,继续保持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先行优势,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先行优势转化为领跑优势,高水平打造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窗口”,是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殷切期盼的重要途径,是以浙江践行“两山”理念和高水平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实践,生动展现中国人民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坚毅行动。



二、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先行优势

      向领跑优势转化面临机遇



国家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和实施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带来的重大机遇。2020年3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形成“导向清晰、决策科学、执行有力、激励有效、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环境治理体系”的改革目标,明确了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的重点任务。2020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了《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简称“双重工程”),明确在长江流域包含浙江省等11个省(市)以推动亚热带森林、河湖、湿地生态系统的综合整治和自然恢复为导向,加强森林、河湖、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田(圩)还湖还湿、矿山生态修复、土地综合整治,大力开展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河湖和湿地修复等,切实加强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恢复,进一步增强区域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逐步提升河湖、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加快打造长江绿色生态廊道。同时在浙江等11个省(区、市)的近岸近海区,以海岸带生态系统结构恢复和服务功能提升为导向,立足长江口—杭州湾等重点海洋生态区,全面保护自然岸线,严格控制过度捕捞等人为威胁,重点推动入海河口、海湾、滨海湿地多种典型海洋生态类型的系统保护和修复,综合开展岸线岸滩修复、生境保护修复、外来入侵物种防治、生态灾害防治、海堤生态化建设、防护林体系建设和海洋保护地建设,改善近岸海域生态质量,恢复退化的典型生境,加强候鸟迁徙路径栖息地保护,促进海洋生物资源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海岸带生态系统结构完整性和功能稳定性,提高抵御海洋灾害的能力。国家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重大改革和重大工程项目的推进和实施,为浙江省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创新,继续保持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先行优势指明了方向,为浙江省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领跑优势转化战略提供了重大机遇。




三、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先行优势

      转化为领跑优势的对策建议



(一)聚焦重点领域,推进省域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大改革,加快完善和提升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与治理能力水平

第一,加快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制度体系。一是加快完善地方法律法规。加快制定修订环保法实施办法、海洋环境保护、辐射环境保护、土壤污染防治、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建设项目环保管理、自然保护区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移动污染源管理、生态文明教育促进办法等等地方性法规规章;二是加快完善标准体系。加快制定修订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监测方法、环境管理规范、环境工程规范等地方标准,加快制订企业(污染源)全过程环境管理规范,农村生活污水、化学纤维、制药等排放标准,推动制定修订污染地块风险评估、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技术规范等管理规程,加快形成支撑适用、协同配套的标准体系。


第二,全面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一是全面提升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强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模化能力建设,推动农村大花园建设,加快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形成要素全覆盖、天地海一体化、省市县三级联网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监控网络,形成与环境质量预测预报、执法监测和应急监测相匹配的支撑能力;建设完善遥感监测网络、视频监控网络及无人机综合管控网络,强化重要生态空间的监控监管;完善监测监控技术体系,全面提高监测自动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强化监测监控质量管理,确保监测数据“真、准、全”;整合环境质量、污染源、生态状况、海洋环境、应对气候变化、核与辐射安全等基础数据库,建设覆盖全省的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平台,推动生态环境信息统一发布;加快以“城市大脑”为标志的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数字化技术在污染防治、执法监管、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协同管理平台升级迭代,加快构建“1+N”的业务应用层体系。二是全面提升防范和化解环境风险能力。强化部门联动机制,加强危险废物收集、贮存、利用处置全过程控制,加快形成满足实际处置需求的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加强环境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完善环境风险企业、化工园区应急处置救援队伍,高标准配备物资装备。三是全面提升清洁能源保障能力。深入实施清洁能源产业化工程,有序扩大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核能、地热能等绿色能源供给,逐步关停淘汰落后煤电机组,加快推进集中供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切实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和减少酸雨发生率。四是全面提升基层基础能力。落实乡镇(街道)生态环境保护职责,完善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明确承担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机构和人员,确保责有人负、事有人干;严格落实各类开发区(高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监管责任。

(二)聚焦关键环节,推进省域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政策创新,加快补齐统筹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体制机制“短板”。一是加快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协调机制、推进机制和督查机制。强化山、水、林、田、湖、海和大气、水、土与固废管理等议事协调机构在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与治理综合决策、统筹协调、督促落实方面的职能作用,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政策、措施、机制集成改革,健全会商、联动机制,帮助企业减负担、降成本。二是加快完善生态环境领域省与市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建立稳定的省与市县生态环境治理财政资金投入机制,确保到2022年生态环境治理投入达到GDP比值的3%。三是加快制订有利于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和用地结构调整优化的相关政策。健全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挂钩的财政政策,完善主要污染物排放财政收费制度,完善与“绿色指数”挂钩的生态环保财力转移支付制度。四是加快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完善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省内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市场化多元化机制,探索实施固体废物处置生态补偿机制。五是加大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税法力度。落实好现行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税收优惠政策,促进企业减少污染物排放,六是加快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加快推动银行、证券、基金等金融机构与地方政府合作设立绿色发展专项基金,建立绿色债券贴息制度、绿色产业企业上市奖励制度、绿色债券担保奖励制度,加快完善排污权抵质押融资制度体系,加快建立省级土壤污染防治基金,做大环保类基金规模。七是加快完善环保技术帮扶机制,对重大项目落实“一企一策”。


(三)聚焦国家“双重工程”,推进省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重大项目,加快形成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及大花园建设领跑优势新动力。一是加快谋划和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快推进浙江省河湖和湿地保护修复、天然林保护、防护林体系建设、退田(圩)还湖还湿、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综合治理、土地综合整治、矿山生态环境修复等重大工程进入国家“双重工程”,全面提升浙江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环境质量水平,推进浙江美丽大花园建设。二是加快谋划和推进河口海岸带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程。总结近岸海域水污染防治攻坚以及杭州湾污染综合治理攻坚实践经验,完善浙江省生态海岸带工程建设方案,编制实施环杭州湾地区生态海岸带建设方案、杭州湾、象山港等重点海湾的综合整治重大工程和舟山群岛周边海域生物资源养护工程,推进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保护和改善,提高海堤生态化水平,提升美丽海岸带建设。三是加快推进城市污水环境污染治理工程。实施“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工程,全面提升城中村、城郊结合部、老城区等重点区块黑臭水体治理水平,聚焦印染、造纸、化工、电镀、水产养殖等重点行业,推进工业园区、城镇生活小区、镇街。实施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升级,实施城镇污水处理厂清洁排放技术改造和城镇污水管网建设改造工程,全面提升县城和城市污水处理率到全国领跑水平。四是加快打造“千万工程”升级版,全面提升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结合实施“双重工程”,协调推动新时代美丽乡村创建,大力培育在建美丽乡村风景线,创建美丽庭院和A级景区村,启动实施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程,推动乡村有机更新。规划实施养殖尾水零直排建设工程,推进以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全面提升养殖生产、尾水处理等设施水平。以“肥药两制”改革为引领,纵深推进肥药减量增效行动,规划实施先进肥药减量技术与模式推广示范工程,建设钱塘江源头、太湖等敏感区域农田磷生态拦截沟渠。规划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工程,全面提升农村污水治理设施标准化运维水平,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提升行动,完善并实施县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加强农家乐污水治理。


(四)聚焦科技创新,推进省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科技创新集成重大平台,加快形成系统长效的生态环境治理科技支撑能力体系。一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基础性研究。制订中长期科研发展规划,推出一批符合现代生态环境治理需求的科研成果。二是强化关键技术创新研发和集成示范。重点加快开展大气污染成因与治理、水体污染控制与改善、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山水林田湖草海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等研究,形成一批重大关键技术与装备。三是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围绕污染物协同控制、河湖海生态保护修复治理等重大科技需求,加快整合建设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培育一批生态环保科技创新团队。四是筑高生态文明领跑优势转化决策支撑平台。依托浙江农林大学等省内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领域国家高端人才及团队优势,高起点建设省域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评价研究中心,重点加快推进省域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研究,定期发布评价报告,提升浙江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窗口”显示度。联合相关党委政府部门,加快研究构建推进以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为核心的“两山”转化评估体系和县域GEP核算地方技术标准,依托省域空间数字化治理平台构建全省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一张图”系统,开展GEP核算监测,推进“两山银行”创新领跑试点。





作      者:孔凡斌 徐彩瑶

课题信息: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培育课题(引进人才支持)暨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基于浙江省的实践探索”(21YJRC2ZD) 

文章学术贡献:系统归纳总结了浙江色生态环境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取得的主要经验及其在推进生态文明重要窗口建设中的重大意义,提出了新时期浙江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及其形成原因,面向高水平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目标任务要求,结合浙江实际,提出了深入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思路和具体实践路径。


孔凡斌,男,1967年12月生,中共党员,博士,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农林经济管理学硕士和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现任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碳中和研究院执行院长、首席专家,浙江省重点培育智库—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首席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四个一批”人才工程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中国农村发展学会副会长。长期从事生态经济、资源环境经济研究。


徐彩瑶,女,1989年9月生,博士,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农林经济管理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研究人员,现任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碳中和研究院生态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长期从事生态经济、农林经济、资源环境经济、可持续生态学和经济地理学的跨学科综合研究和教学工作,聚焦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农林生态系统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响应、海岸带生态系统碳汇管理等领域的理论与政策实践研究。


-往期回顾-

党建引领共同富裕:何以可能与如何可能|之江策

之江策|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名家解读

之江策|关于“共同富裕”,你需要知道的事……

对于数字化改革认知与实践的七点建议 |之江策

融合创新链与产业链:加快地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浙江路径|之江策

共同富裕背景下城市基本单元营建的行动逻辑与路径|之江策

投稿邮箱:zhijiangce@163.com

欢迎个人分享,媒体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