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建构一支更懂技术会创新的产业工人队伍?|之江策

刘晓、钱鉴楠 之江策 2023-03-14

导  读

“十三五”期间,我省在产业工人的体量增长、政策供给、培育培训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当前,伴随着我省不断高质量推动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建立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产业工人队伍将会是支撑我省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动能。对此,要全面完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和体制机制,建立全面覆盖我省重点产业链的全省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推动职业高等院校深化发展职业培训职能、实现产教融合内涵式转型,完善以职业技能培训法规为支撑的体制机制,形成我省职业技能培训的培训平台体系、课程设置体系、师资力量体系、技能规范体系、质量监管体系、培养模式体系、结果认证体系。全面建成培育新时代浙江工匠为重点的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并行发展、融通发展的新格局。

产业工人是工人阶级中发挥支撑作用的主体力量,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中坚力量,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骨干力量,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生力量。构建以产业工人为主体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是走好“共富路”、填补人力资源鸿沟的应有之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多次作出“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产业工人队伍”,“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的部署。作为先行探索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浙江,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全省职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步伐大大加快,建设了一支数量充足、技能精湛、素质优良的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筑厚夯实“技能浙江”基础,对推进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具有重要意义。


正  文

(约6300字)


一、近年来浙江省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成效


(一)技能人才总量持续增长 

“十三五”期间,我省技能人才队伍快速壮大,到2020年底,全省技能人才总量1013万人,比2015年增长11.3%,其中高技能人才达321.8万人,比2015年增长近50%,初级工则比2015年下降6.8%。自2015年参加世界技能大赛以来,我省选手共获得4金2银6优胜,获奖总数位居全国第2位。在2020年全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5金7银7铜的优异成绩,团体总成绩位居全国第四。据统计,到2020年底,全省共有301人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6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荣誉、4人获中华技能大奖,省“万人计划”高技能领军人才60人、首席技师247人。

(二)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 

我省出台了《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关于实施新时代浙江工匠培育工程的意见》等系列重大政策,实施“百千万”高技能领军人才培养工程、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按照“放管服”要求开展职业资格清理规范,制订出台《浙江省企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试点办法》,基本建立了以职业资格、技能等级和专项职业能力三位一体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体系。到2020年底,全省有888家企业或社会组织开展职业技能认定试点。初步建立了以世赛为引领、国赛为龙头、省赛为主体、企业岗位练兵为基础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明确了技能竞赛奖励政策。进一步提高技能人才队伍待遇,将高技能人才纳入各地人才分类目录,子女入学、户籍、住房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

(三)浙江特色技工教育规模初具 

我省技工教育在原技工学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聚焦全省42个块状经济向特色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坚持特色化专业化本地化,调整专业方向、改变办学方式、提升办学水平,增设数控机床、电工电气、电焊、电子商务、物流、酒店管理等6大专业群25个专业,其中加工制造等二产类专业达80%。目前,全省技工院校共有14个专业大类185个专业。多年来年均约4万名技校生走上一线生产岗位,专业对口就业率一直保持98%以上。近年来全省技工院校年招生达到5万余人,其中培养高级工的学生2.8万人,高级工以上层次占比超过51%。目前全省有技工院校83所,按办学主体分,政府部门办53所、行业办8所、企业办6所、民办16所。按院校类别分,技师学院28所、技师学院(筹)7所、高级技工学校5所、普通技工学校43所。在校学生17.3万余人、创历史新高,规模稳中有升。这都大大提升了我省技工教育现代化水平,有力促进了“十三五”时期我省一线产业“农民工”时代的终结,开启了高素质产业工人逐渐主导的新时代。

(四)多元化职业技能培训局面初显 

进一步完善职业培训补贴政策,全省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已有近1000家。推进建设起着师傅带徒、技艺传承和技术交流作用的技能大师工作室,建成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400家、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43家。企业作为产业工人培训主体作用进一步激发,先后遴选产教融合型企业219家,建成起着高技能人才培训、承担技能大赛、技艺交流等作用的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109个,其中省级40家、国家级28家。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5年来累计培训劳动者近500万人次。出台实施《浙江省企业新型学徒制工作实施方案》,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年新增企业新型学徒达到3万人,新型学徒数占全国总量的十分之一。投入3000万元,组织500余名优秀人才赴国境外开展“金蓝领”高技能人才培训。15所高职院校进入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名单,45所高职院校和200所中职院校进入浙江省“双高计划”建设名单。


二、构建以产业工人为重点的

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的主要举措


总体上我省技能人才呈结构性短缺,高技能人才总量321.8万人,占技能人才的31.7%。近五年我省流动人口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比重虽逐年有所上升,但目前也仅8.0%,初中文化程度仍占71.5%。企业职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54.8%,高级工、高级技师分别仅占2.8%和0.58%。亟需进一步构建以产业工人为重点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优化产业工人的全生命周期成长。

(一)完善职业技能培训平台体系 

1.打造一批企业为主体的实训基地。明确企业培训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鼓励规模以上企业建立职业培训机构开展职工培训。建立一批技能服务站,面向区域产业工人提供区域产业、行业发展所需要的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服务,形成一区一特色技能服务的培训格局。建立经济开发区工人队伍建设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由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开发区企业代表、开发区校企合作院校、开发区产业工人代表、开发区工会代表等主体组成,每年固定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对区域内各产业、行业生产标准、各类薪酬标准、各类产业工人培训标准以及配套的补贴标准、培训模式等问题统筹意见,统一标准,形成“一区一站,一区一品”的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建设。

2.优化公共实训基地服务。扩大公共实训基地对外开放程度,公共实训基地以企业和培训机构无力开展的高新技能实训项目为主,重点突出高(高端职业和技能)、新(新兴职业和技能)、长(长周期技能开发)、前(前瞻性技能开发)等技能培训。对接我省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服务“未来工程+产业大脑”建设,大力开展适应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技能等技术的产业工人培训。完善政府对公共实训基地的维护建设工作,对于培训成效好、社会开放度高的公共实训基地,基于培训设备维护、更新等方面资金支持。

3.完善学校教育培训。完善职业教育、技工教育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优化职业学校体系层次结构,提高高水平职业学校和专业(群)的支持力度和覆盖面,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结合职业教育特点完善学位制度,适当扩大专业学位招收职业本科教育学生的比例。提高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规模,推进技工院校办学条件全面提升,扶持一批对接区域特色产业、文化的技工院校。落实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学制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并重。推动高技能人才一体化培养,相关专业实现专、本、研紧密衔接,探索长学制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4.大力发展线上职业技能平台。依托浙江省开放大学体系,将学分银行平台进一步完善成集培训发布、培训认证、学分记录等功能的“技能浙江”云平台。推行政府、企业、社会等人才培训需求“揭榜挂帅”制,充分激发职业院校、技工院校、社会培训机构等主体积极性。支持社会培训机构打造培训品牌,开发高质量线上培训资源,推动资源专业化、精品化、体系化建设,以培育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为核心,丰富职业道德规范、通用职业素质、就业指导、产品质量意识、法律意识和相关法律法规、安全消防环保和健康卫生、疫病防控以及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等线上课程资源。

(二)丰富职业技能培训模式体系 

1.大力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加大企业新型学徒制开展力度,鼓励企业以与企业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技能岗位新招用和转岗等人员为培养对象,施行“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四天在企业、两天在学校的“4+2”培训模式,着力培养学徒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安全生产规范和职业素养,特别是工匠精神的培育。学徒培训期满,可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或结业(毕业)考核,合格者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专项职业能力证书、培训合格证书、毕业证书,下同)。完善学徒权益保护办法,落实学徒期间的薪酬待遇、政府补贴。健全企业开展学徒制保护激励办法,对于连续3年每年培养学徒5名以上企业,优先推荐评选产教融合型企业资格。

2.开展“数智工匠”专项培训。围绕浙江省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制定重点转型工种、需求工种培训目录,以政策购买技能培训的形式开展专项需求人群的职业技能培训,政府补贴比重根据工种差异可以适当提升。完善企业职工订单培训的供需匹配机制,依托省人才服务平台,建立企业订单培训需求目录,鼓励技工院校、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揭榜挂帅”提供高质量培训。以“金蓝领”提升行动为抓手,以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院校协同的原则,围绕“八大万亿产业”发展,聚焦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数字产业,加强紧需产业工人培育培训。锚定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绿色石化、汽车及零部件等数字化转型产业,对从业劳动力进行适应数字化产业转型升级的适应性技能培训,推动现有职工的数字化技能转型。全方位面向已有产业工人开展数字素养提升,依托线上教育平台,加强对数字技术工作场景、过程与应用、创建和连接等方面的数字化素养培养。

3.深入实施“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行动。创新培训方式方法,充分利用门户网站、移动APP、微信等多种渠道,扩大线上职业技能培训的覆盖面。面向社会征集资质合法、信誉良好、服务优质的线上职业技能培训平台及数字资源。深入考察培训者知识学习应用能力,探索线上培训非标准答案考核制度。企业可结合生产经营实际,采取线上理论考试、生产过程考核、工作业绩考评等方式进行技能评价,指导社会培训评价组织有序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加强对线上培训督查机制,定期对线上培训平台的课程设置、内容安排、资源建设、课程考核进行审核。建立“培训一生,记录一生”的职工电子档案,将线上培训纳入记录档案与学分认定中。

4.开展重点群体技能提升培训。依托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社会培训机构、社区等持续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计划,加大就业补助资金和失业保险基金的支持力度,重点对零就业家庭成员、下岗失业人员、未就业大学生等就业困难人群开展就业创业技能教育。各市集中力量办好至少一所面向全省招生的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扩大招生规模,开展适应残疾人特点的技能教育。支持职业学校开设退役军人就业技能训练班,支持军人在服役期间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支持监狱和职业学校、法制教育中心等共建普法教育及技能培训基地,面向监狱服刑人员、刑满释放人员、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等开展就业创业技能培训。

(三)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标准体系 

1.加大职业标准开发力度。加快构建职业技能标准、行业企业工种岗位要求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规范等多层次职业标准。在政府指导下,由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牵头开发职业技术技能标准和评价规范,完善职业技术技能等级认定政策。建立职业技术技能标准和评价规范动态调整机制,在接受社会、行业和专家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定期对职业标准进行调整,同时根据行业特点和发展态势定期进行动态调整。

2.完善培训平台设置标准。完善浙江省技工院校设置标准,对技工院校师资队伍结构、课程资源开发、专业设置、实训设备、合作企业进行细化。持续更新并推进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实训条件建设标准(仪器设备配备规范)建设和在职业院校、技工院校落地实施。规范发展社会培训机构,研究制定社会培训结构设置的具体标准,加完善对社会培训机构的管理,完善社会培训结构设立标准与管理办法,建立培训机构服务目录清单管理体系,建立技能培训机构质量年度抽查机制,及时向社会公开抽查结果并动态调整目录清单。

3.优化职业鉴定标准。推动技工院校开展社会化职业技能等级鉴定认定,实现全省78所技工院校具备技能等级鉴定资格,实现企业职工人人持证工作。灵活各类工种技能等级鉴定年限,对于信息类、服务类等就业全体呈现年轻化的工种,适当调整技能等级对于工作年限的限制。针对国家发布的新职业,做好相应的培训资源包、技能等级鉴定工作办法等标准开发。进一步完善技能鉴定内容,主动对接产业、行业公认的标准体系,各类工种技能等级鉴定题目每年加入的新技术、新案例等更新。

(四)优化职业技能人才评估体系 

1.完善技能人才职称评审。具备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的技能人才,均可参加职称评审,不将学历、论文、外语、计算机等作为高技能人才参加职称评审的限制性条件。高技能人才参加职称评审突出职业能力和工作业绩,注重评价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执行操作规程、解决生产难题、参与技术改造革新、工艺改进、传技带徒等方面的能力和贡献。技能竞赛获奖情况、行业工法、操作法、完成项目、技术报告、经验总结、行业标准等创新性成果均可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内容。

2.强化企业技能等级自主评价。按照“谁用人、谁评价、谁发证、谁负责”的原则,积极扩大企业对产业工人技能等级自主确定评价范围。探索企业对职业技能等级一级(高级技师)的评价办法。依托企业开发评价标准规范,在不低于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要求,鼓励企业根据行业标准、国际标准、自身生产特点制定相关职业技能评价标准。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工匠精神和职业道德养成的产业工人评价体系。把产业工人评价工作与日常生产经营活动过程想融合,灵活运用过程化考核、模块化考核和业绩评审、直接认定等多种方式。

(五)完善职业技能人才认证体系 

1.加快打通学历和技能体系。贯通学历与技能水平,将技工院校中级工班、高级工班、预备技师或技师班毕业,可分别按相当于中专、大专、本科学历享受同等待遇,将毕业生信息纳入学信网信息记录平台中,在公务员录用、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执业资格考试、确定工资起点标准、职称评定、职位晋升等方面与同等学力人员相同对待。优化各类院校对技能人才招收工作,在职业院校中加快建立“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招生办法。允许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世界技能大赛等获奖者可以免试进入高等学校学习,鼓励高等学校通过单独组织入学考试、开办预科班等形式吸收高技能人才。

2.提升高技能人才待遇。优化省级资历框架相关法规条例、管理监督、质量标准等顶层设计。鼓励企业要积极地及时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直接认定,突破人才评价中比例、资历、年龄、身份等方面的限制,延伸人才成长平台。发挥职业技能竞赛的作用,更加重视涉及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的职业技能竞赛在培养选拔技术技能人才的作用,拓展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大对技术技能人才创新能力、现场解决问题能力和业绩贡献的评价比重。进一步突破比例、学历、资历、年龄和身份限制,建立完善技术技能人才凭创新能力、现场解决问题能力和业绩贡献获得科学评价并得到合理使用的制度。

3.完善学习成果积累转换工作。依托浙江省开放大学系统,推进浙江省“学分银行”建设,建立个人终身学习账号,实现学习成果可追溯、可查询、可转换,为人才持续成长拓宽通道,开展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认定,促进各类资历互认转换。依托职业学校、公共实训中心、社区学院、社会培训评价组织等建立标准化的技能学习成果认定机构。加推进“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加快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衔接,推动建立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与职称比照认定制度,加强评价结果互认。

(六)完善职业技能培训保障体系 

1.完善职业技能培训法规政策。积极推进我省职业技能培训专门立法,将“技能浙江”建设纳入法治轨道。完善职业技能培训、技术资格等相关政策制度,把参与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列为企业社会责任,明确校企双方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权利、义务,企业因接收学生实习所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支出,依法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在产权、股份、收益等方面划清校企合作“红线”,以清单方式明确列出校企合作中禁止和限制的行为。

2.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质量监管。依托新时代浙江工匠培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相关联席会议制度,指导制定职业技能培训五年专项规划,将产业工人为重点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列入研究协调重点。顺应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用工需求,动态调整职业院校、技工院校、社会培训等专业和课程设置,及时增设相应专业方向。优化职业技能培训经费管理机制,动态制定并调整技能补贴培训目录。

3.数字赋能职业技能培训。建设体系完备的技能浙江建设大数据监测平台,开展预测、加强分析、强化研判、适时预警,定期发布《技能浙江建设发展报告》。探索建立职业技能电子培训券制度。



作      者:刘晓、钱鉴楠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课题名称: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共同富裕”专项课题“加快构建以产业工人为重点的我省职业技能培训体系”(项目编码为21GTFY06YB)

学术贡献:一是创新构建了浙江省职业技能培训的理论体系。课题认为以产业工人为重点的职业能培训体系,首先需要厘清培训谁、培训什么、有何价值等方面的问题,并从目标、内容和功能三个维度出发分析了以产业工人为重点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内涵。二是创新提出了浙江省职业技能培训的主要举措。从完整构建了浙江省以产业工人为重点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实施路径,从培育体系、认定体系、激励体系、保障体系四大提出多项举措。有利于准确判断并正确认识我省产业工人供求变化的发展趋势,有助于相关决策者在制定产业升级政策时,从稳定就业的角度制定出更为稳妥、完善的政策措施,从人才支持上保障产业稳定发展,促进就业,维护劳动力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刘晓,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浙江省新型高校智库——职业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钱鉴楠,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浙江省新型高校智库——职业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往期回顾-

如何借助数字乡村建设突破共富瓶颈?|之江策

如何破解县融发展的人力资源心病?|之江策

青年说|共富漫道真如铁,围垦寻方作智略(视频)

未来社区智慧赋能的共同体何以可能?——基于上城区的实践观察|之江策

多元主体背景下农村环境治理何以持续?——基于“两山”理念的视角|之江策

青年说|菰城阅新风,书屋惠民生


投稿邮箱:zhijiangce@163.com

欢迎个人分享,媒体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